- 相關推薦
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xiàn)狀調研報告
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下文是yjbys小編搜集整理的關于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xiàn)狀調研報告相關內容,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社會結構不斷變化,我國青壯年人口呈現(xiàn)大規(guī)模流動趨勢,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形成了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我市作為勞務輸出大市,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更是日益突出,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我市小學階段的留守兒童為54977名,初中階段留守兒童為41534名,其中農村留守兒童占了很大部分。今年4月-6月,市婦兒工委辦、市婦聯(lián)聯(lián)合淮海工學院法學院、市教育局等部門組成調研課題組,就我市農村留守兒童的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狀態(tài)
總體上講,他們的學習與生活處于正常態(tài)。留守兒童家庭的收入遠大于支出,基本生活有保障,但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為外出務工,且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留守兒童家庭人口較多,獨生子女家庭僅占9.5%,孩子多、負擔重、壓力大、撫養(yǎng)成本高,一定程度上阻礙著農村人口素質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留守兒童多為隔代監(jiān)護和單親監(jiān)護,其中53%是由祖父母(外祖父母)照顧,由于他們的精力有限,留守兒童的飲食起居不穩(wěn)定,營養(yǎng)跟不上,身體發(fā)育及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留守兒童經常生病的比例約為9.7%,是非留守兒童的1倍;父母長時間在外務工不僅導致與子女之間感情的逐步泠漠,也嚴重影響到婚姻的穩(wěn)定,留守兒童中單親家庭的比例在10%左右,離異家庭給留守兒童造成了更多的心理陰影;留守兒童缺乏親情的關愛,他們的幸福指數(shù)和快樂值普遍較低,其道德情感的發(fā)展會有異常化趨勢,容易誘發(fā)極端性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也易發(fā)生偏離;留守兒童的學習目的均很明確,態(tài)度基本端正,但學習興趣不足,成績總體上較為良好,但存在兩級分化的現(xiàn)象。
二、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成因
1、學業(yè)上缺人輔導,學習成績普遍不佳。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高中以上學歷的僅占8.7%,學業(yè)幫助明顯不足。他們只能勉強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根本無力關心輔導孩子學業(yè),導致孩子學習成績普遍不是很理想,中等及偏下的占大多數(shù),一些留守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形成惡性循環(huán)。從我們對某縣一所中學的調查來看,該校留守兒童中60%學習處于中下等水平,還有20多人是思想道德和學業(yè)都不佳的“雙差生”。
2、生活上缺人照料,日常生活不太穩(wěn)定。由于多數(shù)留守兒童的日常生活是由隔代長輩負責的,許多老人年事已高,沒有足夠的精力很好地照料孩子的飲食起居,有些孩子經常早上睡“冒”了,來不及吃早飯,空腹上學;即使是住校生,學校也只能提供基本的食宿條件,很難保證孩子吃“好”,因此,有相當部分留守兒童的營養(yǎng)嚴重不足,身體發(fā)育和健康受到一定的影響。還有一部分留守兒童的家庭比較貧困,生活極其艱辛。
3、心理上缺少幫助,心理健康狀況堪憂。我們調查的留守兒童年齡一般都在9-15歲,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發(fā)育的關鍵時期,由于沒有父母的生活關心和精神引導,半數(shù)以上的人員存在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性格自閉、缺乏愛心、缺少交流的主動性等或輕或重的心理障礙和心理問題,有的還有暴力傾向。這種失衡的心理,為這部分孩子融入未來社會和諧發(fā)展埋下了很大的隱患。
4、行為上缺少自控,存在諸多不良習慣。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場所,由于父母外出,留守兒童從小便無法享受到家庭教育,在思想認識、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方面缺乏正確的引導和幫助,一些不良的思想、文化、行為很容易被缺乏正確判斷的他們所接受。調查顯示,50%以上的留守兒童沒有形成良好的生活、衛(wèi)生習慣,自理能力較差,有一部分甚至沾染上不良習氣,有的逃學、曠課、不交作業(yè),有的沉迷上網無法自拔,有的好吃懶做、小偷小摸,有的時常不回家、參與打架斗毆、惹事生非。
5、感情上缺少溫暖,存在嚴重的“親情饑渴”。留守兒童正處于身心迅速發(fā)展的時期,會面臨自身變化、人際交往等許多方面的問題和煩惱,需要向父母傾訴,得到親人安慰。但由于他們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大部分人工作辛苦、身心疲憊,無暇無力顧及家人,與家人聯(lián)系較少,有的幾個月才打一次電話,有的半年甚至一年都不回家,不與孩子見一次面,靠此維系的親情,難以達到勾通思想、傾聽煩惱的效果,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關懷。在調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學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邊的親情失落和孤獨感。
6、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兒童的意外傷害凸顯。因其監(jiān)護人不力或無臨時監(jiān)護人,留守兒童常要面臨交通、玩耍、勞動、生活中的安全問題,經常發(fā)生安全事故、受到意外傷害。在過去一年中,有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自然災害等各種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7.9個百分點,這些意外的發(fā)生源于留守兒童安全防范意識和知識的缺乏,但更多的是父母及監(jiān)護人履責不到位。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近些年,各級政府全力推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但卻忽視了新農村接班人這一重要群體的健康成長。留守兒童問題的形成,不是家庭或者學校單方面造成的,而是多方面的因素促成的,其中涉及政府重視程度的問題、父母關心力度的問題、學校幫助的廣度問題,還涉及社會關愛體系建設、經費制度保障等各方面,因此,要解決留守兒童這個社會問題,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三、對策建議
(一)構建政府主導、責任共擔的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
1、以政策法規(guī)為引領,提供源頭支持保障。一要以制定相關政策為前提,促進縣域經濟發(fā)展。各級政府要適當加大對農業(yè)的投入,促進本土特色經濟的發(fā)展,加快農村經濟產業(yè)化及現(xiàn)代化的進程,進一步引導農民開展多種經營,逐步實現(xiàn)農村城鎮(zhèn)化的目標。要積極鼓勵引導外出務工人員能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為他們爭取資金、稅費及手續(xù)等多方面的優(yōu)惠政策,在農村創(chuàng)造更多的就業(yè)崗位,從而減少跨地域勞務輸出,從源頭上減少農村留守兒童的產生。二要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納入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總體部署,納入政府年度重點工作任務,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納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提升行動計劃,納入相關部門工作職責和目標管理,圍繞戶籍制度改革、平等接受義務教育、醫(yī)療衛(wèi)生保健、權益維護、社會保障、心理健康等重點內容,推動出臺相關意見等政策性規(guī)定,從源頭上推進和落實。
2、以服務體系為平臺,建立部門聯(lián)動機制。健全完善市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領導小組,將關愛農村留守兒童工作作為成員單位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努力推動建立“黨政主導、部門聯(lián)動、社會支持、家庭參與”的關愛服務體系,積極構建“五護”網絡。一是建立以基層黨政組織為主體的行政村管護網絡,健全工作機制;二是健全以留守兒童親屬為主體的監(jiān)護網絡,督促臨時監(jiān)護人履行法律責任;三是建立以學校教職員工為主體的學校幫護網絡,加強學校、臨時監(jiān)護人、法定監(jiān)護人與社會的密切配合,建立完善與監(jiān)護人的溝通聯(lián)系制度;四是建立以團委、婦聯(lián)、關工委等組織和志愿者為主體的社會關護網絡,在思想、生活上給予關心,扶助家庭貧困的留守兒童;五是建立以公安、司法等部門為主體的法律保護網絡,切實維護留守兒童的合法權益,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打擊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為。五大網絡要加強聯(lián)系與配合,共同開展好各項工作。
3、以志愿行動為載體,不斷壯大關愛隊伍。組織青年志愿者、巾幗志愿者、教師志愿者、“五老”志愿者等積極開展“社會媽媽”、“城鄉(xiāng)兒童手拉手”、“大手拉小手”等志愿服務行動,匯聚和承接各方愛心力量,逐步形成一支專兼職結合的關愛幫扶農村留守兒童的社會力量。
(二)構建學校、社區(qū)、家庭三位一體的關愛服務網絡。
1、加強學校關愛陣地建設。一要建立監(jiān)護系統(tǒng)。各個學校要成立留守兒童管理和教育工作機構,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并以定期召開座談會、家訪等多種形式,及時掌握留守兒童的學習生活情況及思想動態(tài)。組織學校教師和留守兒童結成幫扶對象,由老師代理父母的角色,及時解決他們學習、生活上的困難,讓孩子們感覺到父母就在身邊。要為住校的留守兒童提供生活上的便利,并安排專人對留守兒童進行管理,經常深入宿舍指導學生妥善安排一周的生活,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二要進一步加強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解決農村留守兒童特別是父母均外出務工的留守兒童問題,最有效的辦法和途徑就是大力發(fā)展農村義務教育,加強寄宿制學校建設,讓留守兒童都能到寄宿學校讀書。實踐證明,實行寄宿制辦學是讓家長在外務工放心、祖父母輩省心、老師安心、留守兒童本人舒心的一種較好的辦學模式。三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通過設置心理咨詢室,開設心理課程,由專門的心理教師講授心理知識,通過心理測驗、心理輔導、心理鍛煉等多種形式系統(tǒng)全面地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引導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
2、加強村和社區(qū)關愛陣地建設。一是建立留守兒童信息庫。村委會、社區(qū)居委會要發(fā)揮主體作用,按時對留守兒童的情況進行摸底排查,動態(tài)了解掌握轄區(qū)內留守兒童的狀況,并結合當?shù)貙嶋H,積極開展各類活動,對留守兒童進行正面的引導。要利用現(xiàn)有資源,加強對留守兒童監(jiān)護人的培訓,傳授科學家庭教育知識,提高監(jiān)護人的素質,使他們真正擔負起監(jiān)護人的職責。二是各地婦聯(lián)、團委、關工委等組織要積極整合資源,依托村和社區(qū)現(xiàn)有的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兒童之家、兒童快樂家園、希望來吧、校外輔導站等關愛服務陣地,精心組織開展富有實效的親子互動、讀書會等關愛活動,為兒童提供生活托管、心理咨詢等服務,讓兒童在參與活動中感受親情、開闊視野、快樂成長。三是推動多方建立以社會公益組織為主體的代理機構,吸引各級團委、婦聯(lián)、關工委的干部、村社干部及社會愛心人士,自愿與留守兒童結成對子,成為他們的“代理家長”,細心照顧其生活,悉心指導其學習,耐心引導其心理,做孩子學習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情人及成長的保護人。
3、加強家庭關愛陣地建設。一要增強家庭監(jiān)護責任。外出務工的父母應與監(jiān)護人保持經常聯(lián)系,及時交流掌握留守子女在學習、思想和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督促監(jiān)護人進行認真教育、監(jiān)督和管理,履行監(jiān)護責任,保障留守兒童健康成長。家長們還應該經常以寫信、打電話等方式,向老師和監(jiān)護人多詢問孩子在學校、家里的學習及生活情況,及時發(fā)現(xiàn)和解決孩子出現(xiàn)的各種問題。二要轉變外出務工方式。家長可適當調整外出務工方式,夫妻二人盡量不要一同外出務工,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關注孩子的成長,即使外出了也要加強同子女的交流和溝通,定時打電話、視頻,定期回家看望孩子,盡量消除孩子內心的孤獨感和不平衡感,使他們在父母外出打工的同時還能體味到親情的溫暖。三要普及家庭教育知識。各地要依托家長學校、家庭教育網站、網上家長學校、新媒體等,通過開展家庭情景劇展示活動、空中課堂、伴隨成長等公益項目,大力宣傳普及家庭教育科學知識,加強對留守兒童家長的家庭教育指導,有力提升家長的監(jiān)護意識和能力,提升科學育兒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留守兒童事業(yè)發(fā)展經費保障制度
1、加大教育經費投入。各級財政要加大農村教育經費的投入力度,改變優(yōu)質教育資源過分集中于城市的不合理現(xiàn)狀,大力改善農村的辦學條件,進一步提高農村學校的教學水平與質量。要改革教育體制,建立以常住人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把長期居住在城市的農民工子女納入教育經費預算之內。
2、設立“農村留守兒童發(fā)展專項資金”。各級政府要設立“農村留守兒童發(fā)展專項資金”,在條件成熟地區(qū)建設留守兒童寄宿制學校、實施留守兒童營養(yǎng)改善計劃、開展校外素質提升培訓等。
3、設立留守兒童專項援助資金。推動各級政府設立留守兒童專項援助資金,重點用于在留守兒童相對集中的地區(qū)實施留守兒童校外教育陣地建設、留守兒童家長學校建設和特困留守兒童援助等項目。
【農村留守兒童生存現(xiàn)狀調研報告】相關文章:
留守兒童現(xiàn)狀調研報告03-22
留守兒童現(xiàn)狀調研報告07-15
農村留守兒童家庭勵志教育現(xiàn)狀的調研報告03-20
關于留守兒童現(xiàn)狀調研報告03-29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03-08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03-23
農村留守兒童調研報告(精華)10-19
農村留守兒童實踐調研報告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