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王維山水詩的生命情境及其哲學(xué)基礎(chǔ)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全盛時期的王朝,跨越唐朝盛世的王維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大詩人,更是一位在書、畫、樂、園林等方面都有豐碩成就的人。下面小編就通過一篇論文給大家介紹一下王維山水詩的生命情境及其哲學(xué),歡迎大家鑒賞。
摘 要:王維描山繪水,摹寫自然,常常是天人合一,物我消融,忘卻了自我,消融了自我。使自我轉(zhuǎn)變成為詩人筆下的山水草木,表現(xiàn)出個體生命與自然的親密交流與渾然交融。本文試從山水詩與生命的融合角度來解讀王維的山水詩。探索其以追求和超越現(xiàn)實生命為價值的生命情境。并簡單探討王維形成這種生命意識的哲學(xué)背景。
關(guān)鍵詞:山水詩;生命情境;哲學(xué)基礎(chǔ)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春,王維從嶺南返回長安,過上半官半隱生活,政治上日見消沉。但在隱居的生活中,他的山水詩創(chuàng)作卻達到高潮。本文試從以下兩個方面來解讀王維的山水詩。探索其以追求和超越現(xiàn)實生命為價值的生命情境。
一、山水詩與生命的融合
生命,在中國古代哲學(xué)中被認(rèn)為是天地自然的本性。生,為天地之本,創(chuàng)生生命是天地之大德,生命無所不有,無所不在。王維受這種哲學(xué)精神浸染,重視生命、感悟生命、表現(xiàn)生命,在他的山水詩中,草長鳶飛,花開魚躍、日升月隱、潮涌波平、萬物周流運轉(zhuǎn),被視為與自我相融的生命世界。在他的山水詩中,詩人的情感、生命,已經(jīng)和山水自然發(fā)生了一種奇妙的融合。
(一)生命孤寂的寫照
天寶三年以后。王維在藍田輞川購買了別業(yè),和裴迪一同隱居其中,兩人“攜手賦詩,步仄徑,臨清流”(《山中與裴秀才迪書》)[1],一同歌詠了輞川美景!睹铣芹辍肪褪瞧渲幸皇祝“新家孟城坳,古木余衰柳。來者復(fù)為誰,空悲昔人有。”孟城坳原是初唐詩人宋之問別墅所在地,重建別業(yè)時,宋的別墅已荒蕪,只剩下昔日的古木荒柳。詩人短短的四句詩中,將今昔之慨寫得回味不盡。昔人已逝的無奈和不知來者的茫然,詩意在今昔的時光交錯中,延伸出豐富的藝術(shù)空間。
東晉王羲之《蘭亭集序》云:“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2]王維這首詩在時空交錯的悠遠背景下,傳達了詩人內(nèi)心一種難以釋懷的茫然情緒。昔日的繁榮已成往昔,自己為昔人悲哀,將來有誰為自己悲哀呢?在今昔交錯中,自己又安身于何處呢?這一份無所安措的茫然,既非晉人的曠達,也非陳子昂式的悲愴,它正是王維后期孤寂蕭索心境的絕好寫照。
詩中的悲哀,已經(jīng)不是簡單的悲秋,而是一種哲理頓悟式的悲慨與孤寂。詩人寫出了人在遼遠的宇宙面前,一種深刻的無助與凄涼,這也許就是詩人在現(xiàn)實中茫然無著的折射。然而詩意所呈現(xiàn)的深邃意境,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具體的人事,使我們領(lǐng)悟生命中許多無力左右的悲哀。
由于追求物我同一的境界,王維在詩中一再宣稱“一悟寂為樂,此生閑有余”。(《飯覆釜山僧》)在孤獨與寂寞中,他寧心靜性地觀照物象,走進自己最熱愛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獲得與天地、宇宙最親密和諧的接觸。就在這種禪境之中,宗教體驗竟與審美體驗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從而誕生了許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無比優(yōu)美的山水詩。
(二)生命無常的參悟
王維山水田園詩亦不乏對生命無常的參悟,從一個側(cè)面表現(xiàn)了詩人對生命意識的自覺深思,而在其背后,正藏著一顆惴惴不安的心。“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換[3]”,“更能消幾番風(fēng)雨,匆匆春又歸去[4]”。春光又一度,蹉跎依舊,寶貴的生命將如何挽留?“鳥度時時沖絮起,花繁滾滾壓枝底”(《游春辭》之二),鳥語花香最富生命魅力,所以才“尋逐春光暮處迷”(《游春辭》之二)。然而,春光會隨著飛絮、繁花很快流逝,令詩人悲傷,懷生眷念之情。其中因染著生活的不如意,于是便又尋覓著安頓生命的去處。“可憐盤石臨泉水,復(fù)有垂楊拂酒杯”(《戲題盤石》)詩人用酒去行樂,此時的人生派遣內(nèi)心的傷感,所以在享有生命的同時,有伴著無可奈何、聊以自慰。但是無論怎樣珍愛自然生命,怎樣行樂超脫。王維仍不免感于“自憐黃發(fā)暮,一倍惜年華”(《晚春嚴(yán)少尹與諸公見過》)。落花流水帶給詩人的,畢竟是無奈的遺恨。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樣清寂、靜謐,生滅無常。傳統(tǒng)的山水詩人,常在追尋俯仰山水間求得內(nèi)心與大化的融合,排解內(nèi)心的愁悶。詩人王維便正是通過與大自然的融和契合之中,感到了愉悅,也得到了解脫。當(dāng)他沉浸在那由彩翠、白云、青林、紅萼組成的大自然境界中時,作為王維這樣一位有著對美的敏銳感受力的藝術(shù)家兼詩人,比一般人更具備體悟自然的靈心慧性。當(dāng)他徜徉在大自然境界中時,自己那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虛空寂靜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與自然山水有了親密的契合。此時詩人心中鳥飛鳥鳴,花開花落,一片化機,天真自露,與天地同流,與萬物歸一,詩人對生命存在便有了新的參悟。
正因為對生命的參悟豁然清澈,一切萬物才在光明凈潔的虛空中得以自由再現(xiàn),它們變幻無常但又生生不息,詩人在清晰地感受著它們的同時,也在清晰地感受著自己?梢哉f,王維正是通過這種見物之性、物之境的審美體驗,從而參悟自己內(nèi)心中無牽無掛、無縛無累的自我之性的。詩人就在這種自性、物性的融合的體驗中,實現(xiàn)了解脫與超越,進入了寂靜的境界,形成了他對生命獨特的參悟。
二、王維山水詩生命精神的哲學(xué)基礎(chǔ)
王維山水詩對生命精神的體悟,受到中國哲學(xué)思想的影響,這種影響來自佛家,也來自道家和儒家。
(一)佛理對王維的影響
談到王維的精神世界,特別是中年以后的生活志向,佛教的影響是不能不提到的。王維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詩人,在他生前,友人就評價他是“當(dāng)代詩匠,又精禪理”(苑咸《〈酬王維〉序》)[5]其字“摩詰”,就取自佛經(jīng)上著名的居士“維摩詰”。在中國詩史上,他被稱為“詩佛”。王維的生命里很多意識是浸潤于佛理的。在他的山水詩中,浸染了佛理的詩也比比皆是。
最能體現(xiàn)王維山水詩中空靈清靜的禪悟之境的還是《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返照青苔上。”全詩仿佛寂靜至極,空無一物,人類完全退入大自然背景之中,可“人語”音響,落日光芒,青苔翠色,可謂色彩絢麗,光輝炫耀,加上靜中有動,寂中有喧的生命色彩,給人以恬靜而不孤寂的美感。是人類尋求一種物質(zhì)同一境界的過程。他追求忘我物化的生命本色和精神境界。王維首先將真誠摯愛之情溶于山水田園的平淡,然后在靜觀自然中體味著生命得以超越時空界限的審美快感,最后在尋求物我同一中建構(gòu)著充滿靈動與自由精神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