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藝術的價值觀論文
藝術的價值觀論文
摘要:藝術就是一種生活的選擇,這種選擇通向價值觀的選擇,我們以為是自由的,卻總是在選擇中迷失,使自由成為自私,藝術的言語的成為,也同樣對應著這一模式。
關鍵詞:藝術;語言;價值觀;生活
生活有兩大目的,一是進入自己認為好的生活群體,一是使自己成為自己認為最好的人的樣式。
而這二者是人生活的目的與意義,所以成為自我與成為他者的對象就是生活中人的宿命。
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看來,我怎么舒服怎么活,而這個舒服看起來簡單,其實卻非常困難,因為舒服不管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的都離不開他者的給予,不管他者是一個有形的個體還是無形的形式。
在尋求精神和肉體解放成為社會共識的今天,個性化與多元化的生活樣式也深入人心。
不同生活方式的形成與不同社會文化、經濟背景有關,生活方式的沖突很大程度上是文化背景的沖突,傳統(tǒng)與現代,東方與西方,各種文化價值觀念的不同,從而使我們認識事物的角度變得非常不同,面對同樣事物采取的態(tài)度就非常的不同,而理清我們的價值觀的差異對于溝通不同人群就有了重要的意義。
一、我與他者
孤獨是生命的注定歸屬,生命孤獨的意義就在于無數的孤獨生命集聚在一齊言說孤獨的意義。
我與他者的關系從本質上看是孤獨與孤獨的對話,是白云經過綠葉,白水繞過青山,月亮的影子墜落在平靜的湖面,湖面泛起金色的光芒,自由的魚兒在金色的光芒中游蕩,尋找被上帝之手灑落在人世間的愛。
愛是一個詞語,愛的意義不在一撇四點、橫折、橫、撇橫折撇上,我們在筆畫中只能見到筆畫,love中也沒有l(wèi)ove,愛與恨在語言中是兩個字,孤獨的心靈卻無法區(qū)分愛和恨的差距。
孤獨的生命沒有來源,雖然我們可以找到自己肉體的來源,心理學家的努力使我們變得更加的疑惑重重,生命也沒有歸宿,所有的意義都只在我們的話語中得到安頓,我也在他者的心靈中產生意義。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創(chuàng)造了三大隱義,現實不過是對理念的模仿,意義只能是在線的坐標中產生,柏拉圖洞穴中隱藏著人類文明的全部奧秘,因為我們永遠在自我的洞穴中而同時被他者凝視。
孔子極重三綱五常,由血緣關系組成的秩序和規(guī)則相對可靠,可靠的不是只是一個是么事實或有更大的邏輯框架的支撐,只是它來源于人類最初的觀察,水在小溪中流向大河,大河成為大江,海故為百川之王,肉體的可靠要超過精神的可靠,因為精神是人類想象的產物,在想象中我們成為萬物之王。
由我出發(fā)的可靠,是邏輯的可靠,是科學的可靠,只要你相信言語能夠達到事物。
從他者出發(fā)的可靠,是關系的可靠,是道德的可靠,關心身邊的事物,用初心去關照當下,慧心在他者的凝視中成長。
二、向外與向內
魚草蟲木,皆按其生命方式存在著,魚根據水的屬性完善著魚,魚也因為水而成為魚,草蟲木也在相互的證明中成為自己。
一棵樹也沒法告訴另一棵樹自己的成長方式,但每一棵樹多長成了樹,來自先天的基因決定這棵樹是什么樹,外在的環(huán)境決定它成為這一棵而不是那一棵。
樹有樹的方式,魚有魚的形狀。
清風拂柳,樹樹輕搖,露珠滴荷,珠珠相映。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
在互證中事物離開自己而成為自己。
更多的時候我們沒有向外的能力,故而轉向向內的述求,自我對話的話語方式是人類獨特的感受能力,在悲傷的時候我們使用悲傷的話語,喜悅的時候有喜悅的話語,話語在詞語的砥礪中產生魔力,語言是人類最初的能力,也是人類擁有的最后殺招,沒有語言,我們連悲傷和喜悅都無法深入,感存戀亡,語言使我們可以回憶過去、向往未來。
“我思故我在”,萬物有靈,生生不息,萬物進入人類的語言,生命的意義在語言中流走飛翔,一根無形的線索聯系著生命之間,一個叫達爾文的人畫出一條生命間聯系的時間之線,在這根線的指引下人類也不在擁有最高的判決權,反思我們的思想自然就成為人的靈魂,向內的精神活動使我們的反思分成無數各層次,“不打擾動物的存在方式”并非是吃素的最終目的,有反思能力的動物對周圍的事物天定有照顧的義務和責任,因為只有有反思能力的人類才可能發(fā)現自己的孤獨,只有孤獨的靈魂才懂得他者的重要。
中國的先民在生活中建立以家庭為單位的存在方式,進而認為家庭的結構方式是最穩(wěn)定和可靠的,父子、夫妻、兄弟的關系由孝、信、義組成穩(wěn)定的倫理道德觀念,我與他者的關系也就確定在孝、信、義的基礎之上。
一朋友有三恨的話語,他說:家長、老師和領導是其最恨。
其所恨確實恨在了中國文化的根上,以家長為核心的生活樣態(tài)使中華文明延續(xù)數千年,而這種價值觀念和今天尋求精神自由、個性化的生活方式從表面上看確實充滿著邏輯上的矛盾。
三、自在與自私
孤獨是被生命形態(tài)所決定了的,因為有了語言,孤獨的生命擁有了溝通的橋梁,橋梁的意義是到達彼岸,而孤獨是由肉體的非他性決定的,橋梁只是局部的到達,而不是整體的到達,在局部的到達中由他者的凝視決定自我的存在。
自在是存在以他者的凝視之中,表現的卻是自我對自己存在方式的認同,如水的存在方式是由陳水的器皿所決定的,水可以離開器皿,以氣的方式存在于空間中,但最終也將落下在另一給器皿中。
精神的超越最終以肉體的自在為目的,在時間與空間的交錯中生命實現自在的目的,花開的意義就在花開之中,生活成為了生命唯一的目的,超越是回首人間,把春秋看透。
文化的差異,是價值觀的差異,價值觀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放在他者凝視中是否能自圓其說。
忘記自我,真我畢現,我的關照,是價值觀的開始,自我的關照方式決定價值觀的取向,自私與自在由此分野。
自私在語言中有一種道德的價值取向,離開語言的道德內涵,自私由肉體的性質與精神的孤獨所決定。
事物獨立而獨特的存在方式是人類的發(fā)現,在語言轉化成具體的言語中,孤獨的詞語才生成意義,萬物也隨之鮮活起來,池塘中的魚游了起來,沒有召喚,桃花開了,梨花開了,荷花開了,緊接著海棠花、梅花…都綻放開來,人心也隨之同時綻放。
自私找到了生物學上的家園,人當然也只是一個動物,反思使人成為人,非動物,自在的人不會下行成禽獸,故康德說:世界上最讓我震撼的是頭頂上的天空與心中的道德律令。
【藝術的價值觀論文】相關文章:
藝術教育與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論文10-08
藝術教育聲樂藝術論文10-08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論文10-30
藝術類論文11-02
藝術設計論文07-28
淺談藝術的審美論文10-12
藝術教育研究論文10-09
藝術論文發(fā)表10-26
動畫藝術論文10-08
藝術與經濟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