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育敘事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論文
摘要:個人的品行、修養(yǎng)已成為當今社會中個人的名片,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也需要具有良好道德品質(zhì)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良好德行的重要任務。結(jié)合高校學生實際,闡述了將教育敘事法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必要性,從教師主體敘事、學生主體敘事及第三方敘事等方面,積極探索教育敘事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新思路,以便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育敘事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 教師主體敘事; 學生主體敘事; 第三方敘事;
0 引言
敘事法在眾多教學方法中起源較早。法國敘事學專家熱奈特非常明確地指出:“正如敘事的存在源遠流長一樣,對敘事的研究也可以上溯到古遠的年代”[1]。教育敘事作為由教育敘事主體講述教育生活中事件的活動[2],不是簡單羅列細枝末節(jié),也不是單純講故事,而是在秉承真實性、情境性的基礎上,使人反思,使人從中獲得啟發(fā)和感悟。這就使得我們可以將敘事法用于德育工作,以德行引領德行,用道德的方式來培養(yǎng)道德。
1 教育敘事的內(nèi)涵及特征
1.1 教育敘事的內(nèi)涵
敘事即講故事,經(jīng)常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中。教育敘事即講與教育有關的故事,需要把生活中的細枝末節(jié)重新整理、重新審視,重現(xiàn)在教育教學活動中,使被試者與敘事主體感同身受,共同發(fā)現(xiàn)教育故事中顯現(xiàn)的不平凡的教育意義。教育敘事不是為了敘事而敘事,它帶有一定的研究目的,為了揭示某些教育規(guī)律。教育敘事的內(nèi)在結(jié)構(gòu)一般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育敘事主體,也就是在敘述過程中實施陳述行為的主體;另一方面是教育敘事客體,即通常所說的敘事題材,包括原聲事件、意識事件及視聽和文本事件。
1.2 教育敘事的特征
1.2.1 微型性
教育敘事與一般敘事相比有明顯的差異。教育敘事是微型的,事件涉及的人物不宜過多,最多5人即可;事件要簡明,過程情節(jié)要集中,不能冗繁拖沓,要直截了當?shù)卣f明想要表達的道理;敘述字數(shù)最多千余字。教育敘事雖屬微型,但也要交代清楚事件的來龍去脈,涵蓋主要元素,做出完整的表述。
1.2.2 建構(gòu)性
敘事主體所表述的事件應真實可信,通過主體的情感流露、生動表達,讓被試者產(chǎn)生共鳴,從而達到雙方都獲得感悟的效果。在建構(gòu)方式上,教育敘事多采用實構(gòu)型,為了使敘述更加生動、逼真,也可加入少量虛構(gòu)手法來表達自我美化性或自我辯解性的敘事部分,但敘事整體要以真實情形居多。在建構(gòu)方法上,可采用縮略法或擴展法,但無論是想使情節(jié)更簡單,還是想使敘述更豐富,都要注意突出主要過程、主要人物和主要環(huán)節(jié),切不可冗繁復雜。在建構(gòu)過程上,教師需要將生活中雜亂無章、細枝末節(jié)的瑣事,從無序到有序,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進行總結(jié),繼而合理穿插到教學知識點中,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
1.2.3 反思性
反思行為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只有通過反思,人們才能有所感悟、有所進步。教育敘事的每一事件都可能包含多重價值,需要學生從多重角度去分析、體會,從而勇敢地提出多種看法。思維的火花相互碰撞,就會導致情感的升華、知識的交織、德行的領悟等等,而這對教師和學生的思想境界都是一種提高。但學生不能總是被動地當聽眾,反思之后一定要有所行動。聽到具體敘事事件時,要反思自己以往的行為,找出自己的欠缺之處,并思考今后應該如何改變或提高,要付諸行動,有的放矢,使反思的效果落到實處。
2 高校思政課教學運用教育敘事法的必要性
2.1 教學內(nèi)容要回歸生活
高校思政課的課程內(nèi)容理論性較強,部分概念抽象、晦澀難懂。教師采用填鴨式的講授方法,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政治理論和道德知識。久而久之,很多學生一聽到德育、政治理論等話題就會感覺枯燥甚至反感,將政治教學視為說教,認為學不學政治理論無關緊要,繼而放松對政治理論的學習。教育不僅要向?qū)W生傳授知識,而且要教育人、塑造人。人的品行、修養(yǎng)在當今社會已成為個人名片,有品德之人才能成就大業(yè),才能更好地推動國家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因此,高校必須始終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擺在突出位置,加強對思想政治理論課重要性的理解。
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產(chǎn)生作用并真正成為教育[3]。通過敘事手段進行教學,可以將政治理論教學內(nèi)容從知識性轉(zhuǎn)向本源生活,以生活中的真實事例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教師將學生的意見整理歸類后,進行評價反饋,從而實現(xiàn)課程教學目標,達到在愉悅的教學氛圍中培養(yǎng)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目的。教育敘事不僅是敘事主體講述具體事件的活動,也是提升主體和客體德行的活動[3]。
2.2 教學本質(zhì)要回歸素質(zhì)教育
當前高校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自立意識較差,受壓能力弱,責任心不強。高校學生因求職、人際交往、健康、家庭、戀情等方面的問題而導致的自殺、他殺事件屢見不鮮。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大學生患抑郁癥的比例是3%~5%,也就是說,每1萬名高校學生中,就有300~500名患抑郁癥,其中一部分容易發(fā)生自殺或他殺行為[4]。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心理素質(zhì)、社會交往技能、性格調(diào)適狀態(tài)等諸多因素,都是素質(zhì)教育關注的焦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標不僅是讓學生學到具體的知識,還要讓他們獲取教師授課內(nèi)容以外的東西,如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優(yōu)良的思想品質(zhì)、縝密的思維方法、良好的生活習慣等[5],讓思政課教學真正回歸素質(zhì)教育。
3 教育敘事主體的敘事方法探索
3.1 教育敘事客體
教育敘事法的實施過程主要包括三個步驟:選擇教育故事,描述關鍵事件,反思與意義詮釋。一個好的教育故事具有教書育人和學術研究的雙重價值,故教師如何選擇教育故事尤為重要。教育故事應該符合以下兩點要求: (1) 應是真實發(fā)生的事件,用事實說話才能引起共鳴,切忌虛構(gòu)和杜撰。 (2) 應具有典型性,從平凡大眾的生活事件中提取典型的矛盾沖突。這樣的故事蘊含著深刻的教育意義,令人深思、給人啟迪。教師應針對課程的重點難點,從生活實例中選擇合適的教育故事,提煉事件的關鍵節(jié)點。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理解其中的人物及情節(jié)、矛盾,并積極討論,展開思想批判,提出應對策略,繼而頓悟、反思自己的行為,提升思想高度。
3.2 教育敘事主體的敘事方法
3.2.1 教師主體敘事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中,通常需要以教師為敘事主體。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者,對教學效果起重要作用。教師如何更好地以德引德,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不乏獨到且有啟示的見解。如我國學者李遼[6]設計的“移情訓練系列法”,主要從情緒追憶、情感換位、作品深化、作品評析四個方面來把握。他要求敘事主體通過回憶親身經(jīng)歷的情感體驗,選取有代表性的情節(jié)與學生分享,被試者要假定涉入情境之中,去體驗當事人的感受。教師作為敘事主體,要積極引導被試者,將被試者帶入既定情境中,使其切身體會其中的情感。另外,教師可要求被試者說出或?qū)懗鲎约旱母惺,并從中選取較為貼切的進行講評、分析,以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如,教師講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中的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相關內(nèi)容時,可設置以下問題: (1) 在生活中你是怎樣看待殘疾人的?當他們因腿腳不便而遭到嘲笑時,你會漠視或是繞道離開嗎? (2) 你經(jīng)歷過哪些挫折?印象最深的事情是什么?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你的態(tài)度是什么?針對上述問題,引入教師主體敘事,繼而進行學生討論,最后進行教師評析。講授與理想、信念相關的內(nèi)容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積極討論“你的理想是什么,為什么”并作主題發(fā)言。學生的反應可能會較雜亂,如有的學生支支吾吾不敢說,有的直接說沒有理想或有理想也實現(xiàn)不了,有的學生沒有清晰的目標或盲目從眾。這時教師可不必著急要答案,而是先和他們分享一則故事:
我想當演說家
有次課堂上,我讓學生談理想,有個學生小聲說道:“我想當演說家。”“為什么呢?”我很有興趣地問。他支支吾吾地說道:“不為什么!”我意識到這個學生說話時方言很重,吐字不太清晰。班里學生都笑道:“哈哈!英語老師昨天還讓他讀20遍單詞呢!”“他是大舌頭!”
聽了學生的話,我為之一震。在學生的內(nèi)心,是多么在意老師的評價和懲罰。我當眾表揚了這位學生的大膽和自信,并希望他能在學好普通話的同時發(fā)揚這種方言優(yōu)勢。課后,我們通過溝通和交流,幫他找回信心,并找到實現(xiàn)理想的方向。學生也很努力,從那以后積極學習普通話,并通過了學校廣播社的選拔,成為了一名出色的小播音員。播音社還專門開辟了用山東方言講笑話的小專欄,而每天的這1分鐘成為最受學生們歡迎的時間。
通過教師的拋磚引玉,學生才能暢所欲言。學生說得好壞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師對待他們的態(tài)度。教師需要理解和體會學生的感受,才能聽到他們的心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教師主體敘事能夠通過情感體驗,對學生施加有目的、有組織的影響,使其具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擁有完善的人格,成為國家精神文明建設所需的合格公民。
3.2.2 學生主體敘事
敘事主體是學生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情感換位的方法,通過敘事來發(fā)現(xiàn)自我,從而更好地審視自己的人格、身份和價值觀念。學生主體通過敘述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尤其是印象最為深刻、持久的內(nèi)容,能夠引發(fā)大部分深有感觸的學生共鳴,從而更好地優(yōu)化他們的認知方式和行為方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學生作為敘事主體時,教師必須適當引導,以免偏離課堂教學目標。
例如,在講授科學對待人生環(huán)境部分的相關內(nèi)容時,教師可從促進自我身心的和諧、促進個人與他人和社會的和諧等方面,引導學生敘述生活中實際遇到的案例。如下面這則案例:教師在課堂上提問一個平時不愛說話的學生,她站起來后一直沉默,滿臉通紅,并向教師流露出請求坐下的眼神。教師細細觀察后發(fā)現(xiàn),她就是班里同學經(jīng)常說的小胖妞,便更加積極地鼓勵她說說生活中的親身經(jīng)歷,與和諧相關即可。教師的真誠打動了這名學生,她終于開口了,她的回答令人難以忘懷:
請給我自信
我生下來就很胖,吃的也多,干什么都很慢,身邊的好朋友也很少,而且也從來不敢在學校洗澡。我試著少吃飯、鍛煉,但都沒有成功減肥。班里的同學叫我大粗腿、大胖妞,我也都微笑著接受。老師想讓我自信起來,就讓我當化學課代表,我也逐漸適應了學校生活。有一次我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書,里面有一篇文章,說的是一個腿部有殘疾的女孩很害怕上一節(jié)英語課,因為在這節(jié)課上要學一個新單詞“l(fā)ame” (瘸的,跛的,殘廢的) ,她害怕被同學嘲笑。但最后老師沒有教這個單詞,同學也沒有任何一個人讀出來,她終于放下了心中的包袱。很多年后她才知道,原來是老師上課前借故讓她去辦公室拿備課本,趁著這個空當先帶其他學生學習了這個單詞,并讓大家不要在她的面前讀。我也希望能夠這樣。
教師這時順勢啟發(fā)學生們:我們總是喜歡從缺點出發(fā)去給他人起外號,為什么不嘗試著去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呢?
3.2.3 第三方主體敘事
第三方敘事主體在高校的思政課教學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高校采用專家、名人、顧問等講座形式,就當前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學術問題、文化問題或某專題展開探討,大多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學生受年齡限制,涉世經(jīng)驗較淺,通過聆聽專家、名人或榜樣的觀點和見解,感受他們的經(jīng)歷,可以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升勇氣和信心,學習好的研究方法,甚至對自身的理論研究和學術創(chuàng)新也能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第三方敘事鼓勵敘事主體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直接敘述,以便于學生的理解和接受。在敘事過程中,人們通過講故事和聽故事的共建性行為與他人建立聯(lián)系[7]。在敘事過程中,敘事者的生命感悟、精神體驗被熔鑄進去,故事因而也就印上了故事人物的痕跡,正如陶瓶身上模印著陶工的手紋[8],每個敘事受體觸碰了“手紋”后,就會形成自己的感受和體驗,故事中蘊含的價值觀念便得以傳播。
4 結(jié)語
教育敘事法有著手段簡便、形式多樣、自由度大等特點,通過敘事型道德體驗,可達到育己育人的目的。這種特殊的課堂教學方法,適宜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中合理地運用。如果運用得當,就能夠更好地完善學生的人格,實現(xiàn)素質(zhì)教育的目的,營造和諧、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課堂氛圍和校園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法]熱拉爾·熱奈特.敘事話語新敘事話語[M].王文融,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1-2.
[2]林德全.教育敘事論綱[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3-6.
[3]林德全.教育敘事價值研究[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33-39.
[4]唐登華.約5%中國大學生患上抑郁癥[N].重慶晨報,2006-11-28 (10) .
[5]鄭小軍.素質(zhì)教育應回歸基本和簡單[J].出國與就業(yè),2009 (11) :114-115.
[6]李遼.青少年的移情與親社會行為的關系[J].心理學報,1990,(1) :72-79.
[7]佴康,付昌義.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中的敘事問題研究[J].江蘇高教,2015 (6) :136-137.
[8][德]漢娜·阿倫特.啟迪:本雅明文選[M].張旭東,王斑,譯.北京:讀書·生活·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8:100-103.
【教育敘事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論文】相關文章:
分組學習法在高中化學教學的應用論文11-02
PKI在電子商務中的應用論文10-13
微課在數(shù)學教學中的應用論文(通用12篇)07-04
多媒體網(wǎng)絡教學系統(tǒng)在計算機教學中的應用-論文10-13
數(shù)學教學中的分層教學教育論文(通用10篇)10-13
巴林特小組在兒科護理中的應用論文10-13
高校計算機教育教學方法論文10-24
計算機應用教學滲入德育教育論文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