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與英語教學分析論文模板
茶文化的傳播是一個具有多樣化價值的實踐過程。茶文化傳播可以作為一種人際交往行為,可以作為一種產(chǎn)業(yè)推廣行為,可以作為一種商務交際活動,可以作為一種學術研究行為等,具有多樣化的價值維度。
第1:英語對外交流中茶文化的運用
摘要: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擁有將近五千年的文化歷史。
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它在當今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極為關鍵。
在唐代,中國茶種植與茶文化正式進入到朝鮮半島,約公元900年正式傳入日本,約十七世紀茶文化進入到英國。
自此,中西文化交流頻繁碰觸,茶文化的作用不言而喻。
本文將針對茶文化在英語對外交流中的運營作深入淺出的討論與分析。
關鍵詞:茶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英語;對外交流
近年來,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極其迅猛,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茶出口、茶文化迎來了良好的發(fā)展契機,逐步與世界市場接軌。
其中,茶文化的發(fā)展與英語對外交流息息相關,如何加強茶文化在英語對外交流中的運用是我國茶產(chǎn)業(yè)繼續(xù)高速發(fā)展的關鍵。
英語,作為世界第一語言,它是我國作為產(chǎn)茶出口大國實現(xiàn)更大規(guī)模的國際貿易的主要工具之一。
茶文化在英語對外交流中的運用在實現(xiàn)國家貿易發(fā)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同時,又能兼顧傳承與弘揚我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作用。
那么,如何把握茶文化在英語對外交流中的傳播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下文,依次展開討論。
1茶文化在英語對外交流中的運用
薩丕爾曾說過:“語言同文化意義,難以自給自足。
人類需要交流的愿望使得說一種語言的人與臨近語言及文化層面占據(jù)一定優(yōu)勢的人可能引起直接接觸或間接接觸。
”由此可見,人類在運營多種語言之間因需要“交流”而產(chǎn)生相互作用,以此形成“共同語言”。
從翻譯角度講,兩種不同語言在詞匯方面發(fā)生相互作用產(chǎn)生“借詞”,它也是人類語言必然的發(fā)展趨勢。
霍凱特對“借詞”緣由分析主要有兩點:其一,貸出詞匯占據(jù)一定優(yōu)勢;其二,借入詞匯存在空白。
其中,借入詞匯存在空白是“借詞”發(fā)生的決定性因素。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無法與文化脫離。
語言溝通帶來文化交流,而“借詞”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
然而,因政治飲食、軍事因素和經(jīng)濟因素的存在也影響兩種不同語言及文化交流的公平對等性,由此也造就了各種語言文化的強弱之分。
霍凱特提出的“貸出語言”便指出文化交流的基本導向是以強勢語言向弱勢語言輸入。
眾所周知,不同的語言文化之間也有強弱之分,擁有強勢地位的語言文化多以“歸化為先”為主,而弱勢語言文化則以“異化更新”為先。
比如,十七世紀的英國文化相對較弱勢,其英語文化中引入茶詞匯便以“異化更新”的方式實現(xiàn)。
然而,時過境遷,很多通過音譯法翻譯的茶詞匯已經(jīng)趨于消逝,并逐步以其他翻譯詞匯替代。
比如,功夫茶(congou,音譯詞)。
直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由李小龍執(zhí)演的中國功夫影片于西方廣為流行開始,功夫(Kongfu)一詞正式被錄入英語辭典,功夫茶的譯名“con-gou”也隨之更名為“Kongfutea”。
較之音譯的“congou”,“Kongfutea”則是一種歸化詞匯。
時至今日,英語作為當今世界最為流行的語言文化相較于中國漢語文化強弱地位不可比擬。
像中國茶詞匯這樣具有異質色彩的語言文化在翻譯方面也應存在一定限度,“借詞”超過限度勢將使得茶詞匯遭受“文化污染”。
跨文化教學角度下茶類詞匯的翻譯最為推崇的方式是構造新型詞匯,而能夠反映異質色彩的茶類詞匯則無需再“畫蛇添足”。
然而,英語文化已吸納的茶類詞匯畢竟不夠全面,僅依靠構造新型復合詞匯是不能滿足實際需要的,應另辟蹊徑構造新詞匯。
另辟蹊徑不代表我們可以隨心所欲的進行詞匯構造,須符合語言文化具有系統(tǒng)性的原則。
也就是說,新型復合詞匯應該具有構造術語詞匯的功能。
2茶文化在英語對外交流中的思維分析
文化的載體是基礎文學,茶文化的繼承載體也主要以來與茶相關的各種詩歌、散文等文學作品。
縱觀茶文學作品,其中優(yōu)美的句子、精美的構思、純美的情感、完美的韻味都讓該文化得到長久傳承。
茶文化在英語對外交流方面,很多西方文化也想對其進行深入了解,并通過有針對性的嘗試,最終實現(xiàn)全世界茶文化的良好溝通。
因此,在將茶文化思維利用英語傳遞到世界時,要在充分利用語言共性基礎上,準確再現(xiàn)茶文化思維的價值和內涵。
茶之故鄉(xiāng)是中國,茶文化以我國歷史最為悠久。
以往提及茶文化,外國人的第一印象便是同屬東亞文化圈層的日韓。
然而,事實上從十五世紀開始,中國茶葉就已流傳國外,自此英國將茶葉與咖啡放在了一個等同的位置,歷經(jīng)五個多世紀,英語形成了與自身相應的茶文化。
西方在接受茶的同時,融入了自身風俗、習慣,這就是構成具有英國特色的茶文化的原因。
在英語文化方面,也出現(xiàn)了一批與茶葉有關的詩歌、油畫、音樂等,這為茶文化在英語對外交流中提供了更為便利的通道。
茶文化在英語對外交流中的應用,首先應該搞清楚中西文化之間的語言共性問題,另外還需認識到它們之間的差異性。
漢語言文化更多是一種隱性的,融入感情色彩的語言,而英語文化則是注重語境和語法,表達意思通常比較直接。
茶文化文學作品通常注重平仄韻律,而英美文化則注重結構,正是兩者在具體表達上的不同,就成為茶文化英譯的難點。
因此,必須在原有漢語言文化的基礎上深入理解,并針對不同文化形態(tài)的規(guī)則與表達方式進一步加深認識。
在準確理解原文的基礎上,彌補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的差別,從而在差異中,最巧妙的表達原有含義,達到既能準確表達,又不失原有意義的目的。
3茶文化思維下實施專業(yè)人才培育計劃的思路分析與預期效果
3.1思路分析
3.1.1茶文化引導專業(yè)人才全面培育建設觀念的形成普及開展茶文化知識教育課程,完善教學體系。
結合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深入優(yōu)化教學內容,開展茶文化知識的通識課程。
讓專業(yè)人才培育對象更為清楚、更為準確地了解茶文化的歷史與內容,加深學習印象,提升培育效果。
3.1.2引導有關茶文化的社團組織建設,鼓勵相關研究學會的成立,興趣與教育相結合,并延伸至課內課外很多學校通過成立茶藝表演隊并積極開展茶藝表演等活動,讓這些專業(yè)人才都夠充分感受到茶文化的秀美,加深認識與了解。
可以說,采取表演的方式,提升和改善了茶文化的教學效果。
3.1.3基于新媒體背景與發(fā)展趨勢,為專業(yè)人才培育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隨著微信、多媒體等一系列新的科學技術發(fā)展不斷成熟,開展教學活動中,也可以充分借鑒這一系列教學形式。
比如,收集與茶文化相關信息和知識并通過新平臺告知培育對象,讓他們更為深入地了解。
此外,要積極構造茶文化教育相關的氛圍,讓培育對象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和成長,通過隱性教育,實現(xiàn)教學目的。
3.2預期效果
3.2.1傳揚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同時,也為專業(yè)人才培育樹立良好的團隊協(xié)作標榜通過傳統(tǒng)茶文化教育,宣傳以德和尊重為內涵的茶文化,能夠幫助培育對象有效解決自身問題和不足。
茶文化中倡導人要互相分享,而茶道、茶禮的基本要求都是尊重,同時也十分注重待客之道。
通過將茶文化教育有效融入培育對象人才培養(yǎng)之中,能夠讓培育對象認識到自身不足,同時通過深入了解茶文化內容,進而樹立集體意識。
可以說,茶文化的弘揚和教育,能夠有效幫助培育對象樹立全面、有效的集體意識。
3.2.2深入推廣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可大幅度提升專業(yè)人才的英語素養(yǎng),對外交流能力更強部分專業(yè)人才在對待英語對外交流方面存在消極心理,不管是個人事務,還是社會事務都不能積極參與。
在部分低俗文化的辨別和抵制上缺乏應有的能力,很多專業(yè)人才未能形成全面完善的文化素養(yǎng)。
因此,通過推廣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普及茶文化中豐富英語文化,進而讓更多培育對象都能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禮儀、規(guī)范。
從而不僅能有效提升個人文化修養(yǎng),更能以正確觀念對待他人,同時也能幫助培育對象用茶文化中的禮儀、英語來處理社會事務,由此提升對外交流能力。
3.2.3為專業(yè)人才注入新型的全面的英語文化觀念,在傳承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基礎之上提升對外交流水平多元文化發(fā)展是當前世界文化發(fā)展的新形態(tài)、新趨勢,各種文化之間的碰撞、融合、交流是必然趨勢。
但很多培育對象在學習成長過程中,對傳統(tǒng)文化和外來文化缺乏應有重視和正確認識。
很多培育對象過分推崇外來文化,形成了外來文化優(yōu)越觀的錯誤觀念。
因此,通過融入茶文化教育,結合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茶文化,讓培育對象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有優(yōu)勢,進而形成正確的文化觀。
正確文化觀的樹立和形成,將有效幫助培育對象樹立正確的文化觀念,同時大大促進培育對象有效繼承、發(fā)展傳統(tǒng)文化。
4結束語
總之,在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各國、各地區(qū)文化的相互交融在所難免。
語言作為文化的一種載體,無法與文化脫離。
在跨文化角度下英語文化與中國茶文化的交流接觸對于我國各方面發(fā)展具有積極作用。
茶文化在英語對外交流的運用,既可以增大交際范圍,又可以成為中國走向國際貿易市場的試金石。
茶文化在英語對外交流中的運用,首先應該關注茶類詞匯翻譯所具備文化意識,翻譯工作者應對兩種不同文化及語言具有較為深刻的認識,而跨文化教學角度下茶類詞匯翻譯過程仍需迎合外國人的思維并盡可能保證信息的準確性,保證正常交流的同時不失中國茶文化的異質色彩。
其次筆者對茶文化思維下實施專業(yè)人才培育計劃的思路分析與預期效果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
須知道,茶文化可以引導相關專業(yè)人才全面培育建設觀念。
茶文化在英語對外交流中的運用可以傳揚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同時,也為專業(yè)人才培育樹立良好的團隊協(xié)作標榜,可大幅度提升專業(yè)人才的英語素養(yǎng),為專業(yè)人才注入新型的全面的英語文化觀念,在傳承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基礎之上提升對外交流水平。
參考文獻
[1]黃汝干.中國茶文化對外交流與翻譯人才的培養(yǎng)[J].農業(yè)考古,2010(2):43-45.
[2]施由明.論中國茶文化在明清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J].農業(yè)考古,2011(2):7-7.
[3]賈雯.英國茶文化及其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楊俊惠.淺析英語在中國茶產(chǎn)業(yè)對外交流與貿易中的作用[J].海外英語,2014(8):55-58.
[5]樂素娜.中國茶文化在東西交流中的影響———以英國茶文化為例[J].茶葉,2011(2):121-122.
第2:基于應用語言學的茶文化英語翻譯策略
摘要:應用語言學是從19世紀發(fā)展而來的一種語言學理論,其是以解決語言學的理論問題為基礎而逐步形成的應用實踐型學科體系。
簡言之,應用語言學是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思考問題,而不是拘泥于傳統(tǒng)的漢語思維模式中。
本文以應用語言學的發(fā)展歷史為切入點,從實踐的角度對茶文化的英語語言符號進行了具體化探討。
首先,就應用語言學的基本翻譯立場從翻譯的地位、翻譯的情形以及翻譯的本質三個方面對應用語言學中的英語翻譯進行了簡要論述。
而后,結合應用語言學的理論價值闡釋了當前茶文化英語翻譯的“信息轉化”與“創(chuàng)造性位移”,并最后立足于應用語言學的實際功能從兩個角度對茶文化英語的翻譯方略提出了可行性建議,希望能對應用語言學視角下的茶文化英語翻譯探究有所幫助。
關鍵詞:應用語言學;茶文化;英語翻譯策略;跨文化交際
茶文化的傳播是一個具有多樣化價值的實踐過程。
茶文化傳播可以作為一種人際交往行為,可以作為一種產(chǎn)業(yè)推廣行為,可以作為一種商務交際活動,可以作為一種學術研究行為等,具有多樣化的價值維度。
近幾十年來,我國茶文化的對外傳播呈現(xiàn)出政府主導、民間社會參與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中,中國茶文化作為一種“東方特產(chǎn)”和“國學傳統(tǒng)”,開始受到世界各國的重新審視。
從茶文化傳播的載體來講,包括影視傳播資料、圖書專著、茶文化產(chǎn)品或服務等,加強對這些茶文化傳播載體的語言符號翻譯是實現(xiàn)跨文化交際、傳播中華茶文化的中介環(huán)節(jié)。
用應用語言學的相關理論知識可以為我們創(chuàng)新跨文化交際中的茶文化翻譯提供有力幫助。
1應用語言學對于翻譯的基本立場分析
從語言學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大體上從19世紀初期開始西方語言學科學開始呈現(xiàn)出“應用語言”與“理論語言”的分化現(xiàn)象,語言學家J.N.博杜恩•德•庫爾德內最早提出了“應用語言學”的概念。
無論是從語言學角度來看還是從茶文化知識的結構化構成來看,所有的知識都可以被劃分為“理論”與“實踐”這樣兩種部分,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早就開辟了這種分析范式。
基于應用語言學200年的發(fā)展經(jīng)驗,從實踐的角度加強對茶文化英語的翻譯可以在非學術意義上更廣泛地在海外向普羅社會大眾傳播中華茶文化,有利于將中國茶文化融入到西方社會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當中去。
1.1強調“專門用途的英語”在翻譯中的重要地位
作為一門語言學下屬的交叉學科,“應用語言學”(AppliedLinguistics)在對待語言方面不去過多地追求一些一般語言學強調的“抽象原理”和“語言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轉而尋求對具體應用領域語言的教學和授課,強調實踐導向的教學模式,在對待基本的語言導向上采取“專門用途的英語”作為其學科建構的核心信條。
1.2強調翻譯是一種具體的“語言應用情形”
以標榜應用化、專門化、實踐化為口號的應用語言學在類型上一般可以分為“一般應用語言學”和“機器應用語言學”,自20世紀60年代世界應用語言學會召開大會以來學術界普遍將應用語言學劃分為諸如“職業(yè)中的交際”、“教育技術與語言學習”、“語言與生態(tài)”、“語言與性別”、“跨文化交際”、“修辭學與風格學”等幾十余個分項應用領域。
作為一種體現(xiàn)其應用化導向的觀念,應用語言學甚至認為翻譯就是一種具體的語言應用情形。
1.3認為翻譯的本質是一種符號的交際轉換行為
早期的應用語言學家比如羅曼•雅克布遜等人充分地吸收了社會學上的“符號交際理論”的知識論基礎,認為翻譯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系統(tǒng)化的符號轉換的過程。
在他們看來這種符號轉換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一是淺層次的“語內翻譯”,指的是將語言表達符號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符號的過程;二是“語際翻譯”,是用一種語言解釋另一種語言的過程,可以理解為“文化交際符號的融入”;三是深層次的“文化內涵翻譯”,指的是從符號背后的文化價值內涵入手開展翻譯、讓受眾可以洞察和理解原文內涵的翻譯方式。
2應用語言學對于當前茶文化英語翻譯的價值啟示
應用語言學在學科上定位屬于“應用化學科”,我們常見的商務英語就是屬于典型的應用語言學學科關注的范疇。
對于當前我國茶文化英語的對外傳播來講,適當?shù)匚諔谜Z言學的知識精華有利于提高傳播效果:
2.1茶文化英語的翻譯重心應當聚焦于“信息轉換”
應用語言學認為,為了實現(xiàn)特定的交際目的和文本交際功能,翻譯的本質不應當圍繞著形式化的語言符號轉換展開,而是應當圍繞著深層次的“信息轉換”展開。
之所以得出這種結論主要是源于兩個當面的要素認知:一是任何兩種不同的語言之間都不存在嚴格的、完全的對等關系———無論是符號意義上的對等還是價值內涵、邏輯思維等認知范疇上的對等;二是跨文化交際下的翻譯等實踐活動要根據(jù)具體的交際目的來開展翻譯,翻譯服從于目的。
2.2茶文化英語的翻譯要講究“創(chuàng)造性位移”
應用語言學家約翰.卡特福德在其著作《翻譯的語言學理論》(1965)中認為,語言實踐要服從于應用的目標,而為了實現(xiàn)這種交際的目標就需要我們用一種等值的文本材料去替代另一種等值的文本材料,也就是不必拘泥于僵化的語言符號嚴格對等,而是要突出文本表達功能的對等。
因此,茶文化無論是基于商務交際目標、學術研究目標、文學抒情目標或者任何方面的交際目標,都應當從這種交際目標出發(fā)重構翻譯過程。
3基于應用語言學的茶文化翻譯方略例舉
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分歧無論是基于何種立場、無論如何分歧(比如直譯或意譯的分歧)基本上都可以歸結到“形式主義”和“認知主義”這兩條路線的斗爭上去。
應用語言學側重于從“受眾認知”角度開展翻譯創(chuàng)新。
以下主要提出兩種翻譯策略:
3.1跨文化互文性的翻譯策略
狹義上的互文性翻譯策略指向特定語境內部不同卻又相互關聯(lián)的文本之間的“共同翻譯”與“引用翻譯”;而廣義上的翻譯還指向跨文化交際背景下兩種不同的文化語境之間展開的“互文觀照”。
我們認為,基于一種實用化、應用化的交際目的之實現(xiàn)的需要,我們除了茶名、地名等具有中國特色的茶文化用于可以采取“直譯”或者“直譯基礎上的增譯”之外,在諸如茶文化中的固定用語表達、茶文化中的時態(tài)人稱搭配、茶文化之典故傳說引用等方面都可以采取西方人慣于使用的閱讀習慣開展翻譯。
3.2歸化翻譯策略
在內在的邏輯上,歸化翻譯策略是應用語言學在翻譯上的一種生動表現(xiàn),倡導使用接受者的視角來開展翻譯。
中華茶文化區(qū)別于西方文化的一點就在于其內斂性而不是侵略性。
對此,在翻譯茶文化的時候針對翻譯教學要增強對英語背景文化的補充力度,培養(yǎng)學生用英美文化思維思考和翻譯茶文化典籍著作等;同時可以針對中西方茶文化的差異開展專題教學,提高對中西方茶文化差異的感受力度,用符合西方人的文化審美表達方式開展翻譯。
參考文獻
[1]桂詩春.應用語言學思想:緣起、變化和發(fā)展[J].外語教學與研究(外國語文雙月刊),2010(3):163-164.
[2]DianeLarsen-Freema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Research:StakingOuttheTerritory[J].TESOLQuarterly.1991,25(2):315-350.
[3]楊君.應用語言學的跨學科性質及其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3).
[4]陶原珂.博士生導師桂詩春教授談應用語言學[J].學術研究,1995:(5).
[5]關劍平.茶文化傳播模式研究(上)———以平安時代的日本茶文化為例[J].國際茶文化專號,2006(2):55.
【茶文化與英語教學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茶文化與英語教學分析論文10-01
茶文化與英語教學分析論文范文10-01
茶文化與英語教學分析10-01
體育教學茶文化分析論文10-09
英語教學與茶文化探討論文10-01
茶文化與英語教學探討論文10-01
民族聲樂教學中茶文化的應用分析論文10-10
茶文化與英語教學探討論文模板10-01
茶文化論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