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美術學畢業(yè)論文

永樂宮壁畫的藝術鑒賞

時間:2022-10-06 05:32:19 美術學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永樂宮壁畫的藝術鑒賞

  永樂宮壁畫的藝術鑒賞【1】

永樂宮壁畫的藝術鑒賞

  摘要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寺觀壁畫的巔峰之作,分別繪制在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和無極殿里,三清殿和純陽殿中的壁畫是永樂宮壁畫的代表。

  其藝術特色首先表現為道教思想與永樂宮壁畫的完美融合,其次是永樂宮壁畫科學技術理論的運用,最后是色彩藝術的運用。

  它獨特的表現手法創(chuàng)造了世界壁畫史上的奇葩。

  關鍵詞:藝術鑒賞永樂宮壁畫《朝元圖》色彩

  永樂宮,位于山西芮城縣,是一組集元代繪畫、建筑、雕塑于一體的道教宮殿式建筑群。

  其中最具藝術價值的首推大型精美壁畫,它不僅是中國繪畫史上的杰作,甚至在世界繪畫史上也是罕見的巨制。

  永樂宮壁畫總面積有960平方米,分別繪制在三清殿、純陽殿、重陽殿和無極殿里,這些精美的壁畫,不僅畫技高超且題材豐富,在經歷了700多年的風雨侵蝕,壁畫色彩的輝煌氣勢仍不減當年。

  三清殿和純陽殿是永樂宮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壁畫。

  三清殿是主殿,是集中了唐宋道教繪畫精華的《朝元圖》,同時還融匯了元代的繪畫特點,成了元代道教藝術最引人注目的一章,《朝元圖》的面積有400多平方米,人物形象總計286個。

  畫師以流暢而剛勁、簡練而嚴謹的線條刻畫出了眾多生動的形象,這些線條疏密有致且剛柔相濟,是按照這些形象的不同年紀、不同表情、不同性格進行逐一羅列的,形象變化多樣且無一雷同,創(chuàng)造了和諧的韻律以及裝飾性的效果。

  純陽殿壁畫,共有203平方米,是由52幅連續(xù)性的組畫組成,描繪了呂洞賓從出生到羽化成仙的故事。

  每幅圖約有16平方米,以現實生活作為內容背景,有宮殿、山野、園林、街市,山水人物,九流三教,可謂包羅萬象,表現出了當時社會的風俗民情。

  除此之外,純陽殿還有十一幅拱眼壁畫,呈現的是一些奏樂、舞蹈的技樂童子,畫面生動活潑,非?蓯。

  重陽殿壁畫通過49幅連環(huán)畫的形式,生動描繪出了王重陽以及弟子們傳教的活動。

  相對于三清殿和純陽殿的壁畫來說,重陽殿壁畫的繪制時間已經過了藝術高峰時期,略顯遜色,但畫面中仍不乏一些局部十分精彩。

  總之,永樂宮壁畫可謂是中國繪畫發(fā)展到高水平的典型作品。

  一道教思想與永樂宮壁畫的相融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是我國古代道學與巫術的結合,其形成階段是將先秦的莊子、老子“道”學說作為基礎,主要強調“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相關哲理。

  在我國古代的美術發(fā)展過程中,道教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其創(chuàng)造的主導思想更強調心靈和事物的和諧統一。

  例如,“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越名教而任自然”等,將人的內心世界與自然達到合二為一的境界。

  正如三清殿的《朝元圖》所描繪的眾仙朝元的場景一樣,兩百多位神仙的神態(tài)和神情都不相同,有的在思考,有的在相互交談,還有的在仔細傾聽。

  武將、文官、力士、玉女等服飾、形態(tài)、神情雖然不同,但每個人物的氣質都很灑脫,畫師巧妙的將不同人物進行統一,并將其和諧的融入到一起。

  整體來看,場面浩大且氣勢不凡,但完全無雜亂之感,體現出了道教追求的“自然”,形態(tài)的“自然”,排列的“自然”,打破了一切束縛。

  1從道家思想與壁畫內容的表現手法來看

  三清殿是永樂宮最核心的建筑,殿中壁畫作《朝元圖》,即朝謁“玄元皇帝”老子。

  道教認為,宇宙之始為一元氣,又分為玄、元、始三氣,而這三氣形成了三清境,即玉清、上清以及太清。

  而永樂宮三清殿的《朝元圖》將這一深奧的道教美學深深的融入了進來,著力表現著諸位神仙們的奇特經歷以及相關的故事傳說。

  壁畫中,不僅將神仙的居住洞府描繪的清幽嫻靜,猶如世外桃源,突出了他們與世無爭、追求獨善其身、清靜無為的脫俗精神;同時還描繪出了天界宮宇的富麗堂皇,天界的秩序和仙階尊卑的嚴格性,并賦予他們同人間一樣的相貌和情感。

  這種表現手法同時還反映出了道教的“出世”和“人世”并存的思想,體現出了道教明道的要求。

  2從壁畫的人物內容結構來看

  三清殿的整幅壁畫可以看到,神龕的東側以及西側各有五位穿著極為尊貴的道教官服的人物,屬于有道之士但未成仙的角色,這也正是道家思想在神仙譜系中多出的人物階層。

  三清殿西山墻的北部,在木公像的右上角處,有一位老者,他被認作是造字的倉頡,而在他上方的一位人物則被認為是孔子。

  雖然永樂宮的道教壁畫是全真教為了紀念仙人呂洞賓而造的,但全真教的七真人當中,丘處機的思想非常接近儒家的思想,他特別重視孝道,以道干政,與儒家的“修齊治平”思想一致。

  老子的道教學說不僅與孔子儒家思想互相斗爭,而且又互相依存;不僅相互對立,而且又相互吸引;不僅相互依存,而且又相互補充。

  因此,儒家思想的孔子出現在永樂宮也就不足為奇了。

  人物的巧妙設置,突顯出了道家的豁達思想。

  二永樂宮壁畫科學性技術理論的運用

  在中國古代的美學思想和自然哲學的引導下,科學技術理論對藝術產生了巨大的滲透作用。

  永樂宮壁畫,作為我國古代藝術典范,其繪制的方法和理論中也侵透著科學技術理論技術。

  它將幾何學的整體以及和諧思想作為繪畫的基本原則,將本來貌似混亂的各種現象納入了一個統一的形式框架之中,刻意追求其中空間畫面的一致性,各部分之間的協調性以及結構、比例的準確性,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理論將古代的傳統宗教內容通過藝術手段進行再現,可謂是將藝術與科學進行高度融合、交叉的典范。

  永樂宮壁畫的科學技術理論內涵,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概述:

  1永樂宮壁畫藝術中透視法的應用

  永樂宮壁畫是在二次元的平面上創(chuàng)造形象的,二次元的平面具有高和寬兩個方向,可以產生形象,但卻沒有深度。

  要想在二次元的平面上創(chuàng)造立體的空間感,就必須運用相應的科學技術理論得以實施,永樂宮壁畫在創(chuàng)作中采用的是透視原理動機。

  透視學是研究如何在平面上將我們看到的物象投影成形的空間表現手法。

  透視學早在南朝畫家宗炳的論述中關于《畫山水序》中,提到“且夫昆侖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里,則可圍以寸眸。

  誠由去之稍闊,則見其彌小。

  今張綃素以遠映,則昆閬之形,可圍于方寸之內。”宗炳這一理論可以稱得上是現代第三角畫法的先導。

  以永樂宮壁畫中純陽殿的《純陽帝君神游顯化圖》中的景致交融、包羅萬象的景象為例。

  此圖遠看貌似一副巨大的青綠山水圖,近看實則為上下兩排且左右進行銜接的一幅幅連環(huán)故事畫,畫家通過藝術手段和觀察方法進行結合,在有限的面積之內表現最大限度的山水全景空間,看到的似乎就是大自然的真實景物。

  除此之外,畫家根據理想、內容的需要,利用鳥瞰俯視的方法,不拘泥一般的比例透視,進行大膽夸張的概括,從而讓“景觀”達到一覽無余。

  2永樂宮壁畫藝術中比例法的應用

  大自然中任何物體都有其自身特定的比例關系,這種具有數學邏輯的比例關系形成了物體的特定構造,它不僅適用于大自然中物的美,同樣也適用于人類視覺藝術對美的要求。

  所以,永樂宮壁畫在其創(chuàng)造過程中遵循的另一個原則就是比例法則。

  “豎畫三尺,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山有三人,山大于木,木大于人”永樂宮壁畫就是嚴格遵循這些比例關系,以純陽殿的《神化石肆求茶》為例,畫面中的樹木、人物、房屋、山、石等景物的大小比例都嚴格按照透視關系進行“折算”,從而符合整體空間的一律性,且圖中物體的大小比例以及遠近的透視關系都服從于整體的立意和立體形象,畫面前后層次感真實且主體形象突出。

  3永樂宮壁畫藝術中光學投影的應用

  自然界中的所有物體的存在均為視覺所感知,均以光的存在為先決條件,正如達・芬奇所說“一切物體都被光和影包圍著”。

  因此,永樂宮壁畫在視覺藝術之中,除了在追求內在的結構因素以外,還強調了光與影的配合運用。

  三永樂宮壁畫的色彩藝術的運用

  中國傳統的繪畫色彩觀是基于古代哲學五行的觀念,因此也就有了青、黃、赤、白、黑的五色之說,在古代的中國,黑色被作為眾色之主,中國人膚色為黃色,因此在古人的五行之中,將黃色作為中心正色,被稱作“中和”之色,象征著大地的顏色。

  由此可見在我國傳統的繪畫色彩觀念中,顏色的使用并非全部參照事物的客觀顏色進行模仿的,而是將所要進行刻畫的對象先進行分類,然后再根據主觀心理審美的表現形式,去規(guī)劃其顏色的表現。

  永樂宮壁畫中主要運用的是重彩的藝術風格,并在我國傳統繪畫史中取得了相當高的造詣。

  永樂宮壁畫通過一些具有裝飾性的重彩采用勾填畫法從而增加畫面中內容的氣氛,并有計劃的通過分散使用石綠、石青、朱砂、赭石等石色,以及白色或其它單純色調進行間隔,同時再通過細部的重點加工突出衣袖、鎧甲、傘蓋、香爐、寶座、瓔珞等物體,將壁畫輝煌壯麗的藝術效果突顯出來。

  以三清殿的《朝元圖》為例,其藝術特征的表現主要有以下兩方面:

  1意向化的色彩象征手法

  三清殿的《朝元圖》不僅在造型師突顯意象化特征,而且在色彩上表現出了較為明顯的意象化特征。

  其色彩的運用采用的色彩象征手法與我國古代五色觀念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

  主要體現為其眾多的色彩完全并置且并排成平面的構成關系,而對于臉部的五官結構只是略微渲染,可見其最想突出的重點是表現畫中人物的精神面貌而非物質的實體,通過平面造型與色彩的運用將畫中人物的物質性表現降低到最低程度,從而突出人物的精神特征。

  即以概括性、主觀性為主的意象化色彩象征的手法進行物象的表現。

  例如,永樂宮壁畫中的神道正尊服飾大多采用正五色,而其余諸神的服飾也大多則以褐色、土黃、紫等色進行表現,其青衣綠袍,突出了清素雅致的特點,內衣兼青色、白黃,也表現出了理想中神的清靜以及莊嚴。

  服飾的花邊有黑、白、紅、金、銀以及石綠、石青等色,濃郁且沉著,色彩豐富艷麗但卻不失素雅,給人一種超脫絕俗的感覺。

  2線條、重彩勾填、“瀝粉堆金”的技法

  永樂宮壁畫主要是以線描和重彩勾填為主要的表現基礎,衣紋的用筆采用的是豬鬃特制而成的捻子進行繪制,甚至有的線描可達丈余,世界都較為罕見。

  畫人物時勾衣則飛舞臨風;須眉則根根見肉;畫荷花、牡丹如含露待放。

  形象地傳達了當時的人文環(huán)境。

  色彩方面,三清殿的《朝元圖》在畫法上采用的主要是富有裝飾性的重彩勾填的畫法,所填的色彩較為濃重。

  染色之前,用赭石色進行做底,畫面呈現的效果更加厚重,且會出現很富麗的感覺,除此之外,《朝元圖》為了使帝君和圣母這八個主像更加突出,全部使用大設色,除了使用大面積進行設色和正五色填注以外,還大量使用了“瀝粉堆金”以及“剝金”來增強質感的對比,使畫像的輝煌氣勢以及立體氛圍更加凸顯。

  雖時隔700多年,仍能將當時的富麗堂皇一覽無余的呈現出來。

  作為中國壁畫史上的典范,永樂宮壁畫雖然已于我們相隔了700多年,但卻能沖破時空的距離,帶給我們極大的藝術感染力。

  永樂宮壁畫深深影響了中國畫的幾代人,對于中國畫的世界性和民族性、裝飾性與寫真性辯證關系的把握等對我國以后發(fā)展民族藝術,將會有很大的啟發(fā)。

  參考文獻:

  [1] 宗炳:《畫山水序》,《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上冊),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版。

  [2] 馬芳:《永樂宮壁畫的藝術特色》《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年第9期。

  [3] 黃金鵬:《永樂宮壁畫藝術探微》,《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4] 方天淵、靳玉蕾:《道化之光彩》,《美術學論文集》,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版。

  [5] 徐巖紅、高策:《永樂宮壁畫藝術中的科學理論探微》,《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1期。

  [6] 徐巖紅:《解讀永樂宮三清殿壁畫中的古代自然觀》,《滄!罚2007年第6期。

  [7] 金維諾:《永樂宮壁畫全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年版。

  [8] 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染織美術系:《永樂宮壁畫服飾圖案》,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版。

  [9] [羅]亞・泰納謝:《文化與宗教》,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

  [10] 孫瑜:《“神性”與“人性”的統一――元代永樂宮壁畫與道教美學》,《天津市財貿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

  [11] 王澤慶:《世界超級藝術永樂宮壁畫》《美術》,2004年第5期。

  永樂宮壁畫的色彩殘缺痕跡【2】

  摘 要:在中國傳統繪畫中,色彩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時代的變遷、風雨的洗禮,好多作品有了殘缺的現象。

  本文試著對永樂宮壁畫的色彩做了殘缺痕跡的分析,試圖從這個角度探尋傳統繪畫色彩的精妙。

  關鍵詞:殘缺痕跡;不完整性;美學意味

  永樂宮壁畫是中國傳統重彩畫的經典。

  它繼承了周朝以下元朝之前歷代中國壁畫的優(yōu)秀傳統,又有所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特別是三清殿的壁畫,集中國傳統繪畫色彩精妙之大成,豪華瑰麗又和諧生動。

  本文從壁畫色彩殘缺痕跡分析的角度談談自己的感受。

  永樂宮壁畫雖然保存較為完好,但畢竟年代久遠,歷盡風霜,很多地方的顏色已經脫落或變色,但這些表面的不完整卻賦予了壁畫另外一種完整感和成熟感。

  一、壁畫色彩殘缺的因素

  永樂宮壁畫色彩破損的因素主要有:1、自然褪色。

  使用的材料是永樂宮壁畫色彩發(fā)生變化的一個重要的因素。

  在壁畫中,一般選擇礦物顏料,如石青、石綠、朱砂、朱膘、赭石、珍珠粉、雄黃等,這些石色穩(wěn)定性強,一般不變色。

  但一些植物顏料,如胭脂、花青、藤黃等,隨著時間的推移,就會慢慢的褪色。

  還有在人物面部和云彩上使用了暈染的手法,這些白色、乳白色的地方逐漸褪色有的甚至變成了黑褐色。

  2、漏雨。

  三清殿大殿屋頂漏雨,導致雨水沖刷墻面,與壁畫顏料發(fā)生作用,還使部分墻面發(fā)霉變質,這些都讓壁畫顏色受損。

  3、壁畫墻皮脫落。

  歷經七百余年,墻壁難免破損,局部墻皮帶色剝落,使壁畫色彩殘缺。

  4、人為的因素。

  永樂宮三清殿作為道家重要場所,從古到今前去拜謁朝圣的人絡繹不絕,使得壁畫保存的環(huán)境不是很理想。

  人呼出的水汽和二氧化碳逐漸與墻面材料和顏料發(fā)生反應,導致壁畫顏色發(fā)生改變。

  二、永樂宮壁畫色彩因不完整產生的特殊美感

  關于“殘缺美”,羅丹說過:“表達思想不必形體完整,無論你拿起任何杰作的局部片斷,你就能在這上面知道作者的心靈獨一無二的不可復制性”(《羅丹藝術論》)。

  正如他的《巴爾扎克像》,為了將觀眾的注意力集中到作品的整體上來,毅然放棄雕刻精美的雙手。

  又如《斷臂維納斯像》,雖然雙手缺失,卻因禍得福,讓我們覺得更完美,甚至覺得原本就應該如此。

  這些都是因為形體局部的殘缺卻換來作品整體的藝術美感。

  老子說過:“大成若缺,其用不弊”(《老子》四十五章)。

  因此欲致其圓,必由其缺,圓原來偏偏就在殘缺的地方。

  藝術作品的美也恰恰就在不夠完美的方面。

  戲劇作品中的悲劇,往往能夠使人產生強烈的感情共鳴和和審美體驗,就在于它的不夠完美的結局,經常使人扼腕嘆息,無比遺憾。

  這種對殘缺的反應,源自于人們傾向完美的心理。

  “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人類的知覺印象會隨環(huán)境而呈現最為完善的形式,人類的心理都有一種完整和閉合的傾向與本能。

  人們總是有強烈的欲望想將殘缺的東西修補和完善。

  因此,當人們在欣賞有缺陷的作品時,心理總會產生一種緊張,然后積極地投入感情,發(fā)揮想象力,參與到使其完美的過程中,直至達到心理平衡。

  這個過程能讓人感到強烈、刺激的情緒體驗,產生愉悅的審美感受。

  藝術作品的殘缺,就像是給觀眾留下一個可以自由想象的窗口,所謂:“一千個讀者會有一千個哈姆萊特”。

  在這個過程中欣賞者對作品進行了二次創(chuàng)作,使其取得更大價值的美感。

  如若一個藝術作品絕對完整,所有的元素都處于完美狀態(tài),那就讓欣賞者失去了主動參與創(chuàng)作的欲望和能力,愉悅的審美體驗就無從談起了,這樣的作品就無法使人產生感情。

  是什么能夠讓我們心里久久為之感動?是殘缺和遺憾!我們追求完美的本能經常會與之較勁,揮之不去,經過時間的打磨,逐漸成為一種美在我們內心的一個角落留下一點標記。

  歲月在永樂宮壁畫上留下痕跡,讓它的色彩變得不再完整甚至模糊而有殘缺,但這些色彩剝落的痕跡,卻積累了更為豐富的審美信息,就像一個經驗完整性把握下的缺口,引導觀者用別樣的心情去感受滄桑變化,追尋逝去的時光,凝視當下的自己,在觀者的心中絲毫沒有因為它的不完整而影響藝術完美的感受,反而慶幸因為它的破損讓自己獲得更多的想象空間,顯得更有魅力。

  三、時間讓永樂宮壁畫色彩更有內涵

  觀者在欣賞永樂宮壁畫的時候,感知到的不僅僅是《朝元圖》中仙人們朝圣的內容,因為那些剝落的色彩痕跡,經常會提醒人們關注題材內容之外的一些東西。

  人們在欣賞它時,往往能夠產生立體的認知感受,除了作者給出的空間關系,還有時間關系,還有更多社會因素、情感因素參雜其中,使得本來簡單的宣揚道家思想的壁畫頓時變得撲朔迷離,富有更多解讀的可能性。

  這種認知流程的變化,更能夠撥動觀者的的心靈,使壁畫更加耐人尋味。

  不完整性是傳統壁畫色彩真實的面貌,是中國傳統壁畫材料技法必然產生的效果,產生的時間感和滄桑感幾乎成為傳統壁畫色彩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永樂宮壁畫中,這種殘缺色彩造成的豐富感受使人沉醉而欲罷不能。

  盡管當下社會文化紛繁多元,但是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傳統文化意味總是深入骨髓。

  往后傳統文化或許會不可避免地隨著時間逐漸逝去,我們卻有傳承的義務與責任。

  相對于形式和內容,文化內涵、意味的傳承更為重要。

  而對于傳統繪畫意味的探尋正是本文想要企及的。

  文章從繪畫色彩這個典型的藝術語言出發(fā),從永樂宮壁畫這個傳統繪畫代表作品入手,從經典中挖掘和探求。

  它經歷七百余年的歷史,顏料變色和剝落,卻愈發(fā)顯得深沉、壯麗,不斷啟迪我們重新審視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金維諾.中國美術全集繪畫篇、寺觀壁畫.文物出版社,2000.

【永樂宮壁畫的藝術鑒賞】相關文章:

石獅家訓碑刻的藝術鑒賞論文10-08

行動的摹本論戲劇藝術的鑒賞論文10-11

音樂鑒賞《歌劇藝術》教案設計10-07

山西省永樂宮導游詞10-09

學前教育音樂藝術鑒賞能力提升策略論文10-11

我國南傳佛教壁畫的現狀分析論文10-10

羅漢壁畫二點導游詞范文10-13

關于藝術鑒賞在園林設計專業(yè)課程中的培養(yǎng)應用論文10-08

中秋詩詞鑒賞06-08

鑒賞京劇的心得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