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論印象派繪畫的藝術特色
內(nèi)容論文摘要:印象主義是19世紀后期產(chǎn)生于法國的一種藝術思潮和流派。印象派畫家在藝術特色上從構圖、造型、色彩、筆觸以及主觀精神的表現(xiàn)上都和之前的古典主義的藝術特色有著明顯的區(qū)別。他們重寫生,重實踐,并走出畫室,描繪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變化,用奔放的筆觸和沒有調(diào)和的顏色在畫布上直接糅合,形成冷暖色調(diào)強烈的新畫風。
關 鍵 詞:印象派 印象派畫家 藝術特色
印象派繪畫,是指發(fā)生在19世紀下半期,以法國為中心風靡歐洲并具有世界性影響的印象主義繪畫現(xiàn)象。印象派繪畫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譏笑而得名,卻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躍然成為一場世人矚目的藝術運動。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屆印象派畫展,被認為是印象派繪畫團體誕生的標志。該畫展向世人宣告,這是一群畫家們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們的作品擺脫了由世俗等級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藝術團體強加于其上的傳統(tǒng)桎梏的束縛,同美術史上的任何一場運動相比,印象主義及其關聯(lián)的畫家具有更為神秘的特性,他們起初為公眾所不理解,被評論家責難,大多數(shù)作品被社會拒絕。可是,他們不氣餒,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認定的目標前行。他們并不知道,正是他們開創(chuàng)了西方繪畫史的新紀元,也正是以他們的畫展為起點,“印象派”從法國開始影響整個歐洲,成為西方現(xiàn)代繪畫的起點。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為馬奈、德加、雷諾阿、畢沙羅、莫奈、西斯萊及后印象派畫家凡·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他們吸取了柯羅、巴比松畫派以及庫爾貝寫實主義的經(jīng)驗,在19世紀現(xiàn)代科學(尤其是光學理論和實踐)的啟發(fā)下,直接描繪陽光下的物象,通過畫家直接觀察所帶來的感受,來表現(xiàn)微妙的色彩變化。20世紀初期,印象派已經(jīng)成為廣受歡迎的藝術流派。它不僅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而且影響了整個歐洲,并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
一、印象派的構圖
印象派畫家?guī)缀醵紡娬{(diào)那種偶然一瞥,力求從一種全新的角度去審視對象,例如從晚會包廂里俯視舞臺,從某一個角落側視大廳,從頭頂上仰視一群舞女,都是以前古典繪畫里沒有的。古典藝術主要關注神話、戰(zhàn)爭和歷史題材,講究構圖的舞臺戲劇化效果,場面宏大富有文學性。而印象派的構圖突破舊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據(jù)自己的喜好和審美要求對畫面構圖進行隨意剪裁。這種似乎漫不經(jīng)心的構圖與傳統(tǒng)的舞臺樣式的構圖相比,要自然生動多了。
二、印象派的造型
由于印象派畫家重寫生,重實踐,他們大多在戶外描繪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變化,常常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筆觸奔放而果斷。他們的畫,不論是即興寫生還是記憶創(chuàng)作,都有一種一氣呵成、不求甚了和隨意的特點,有一種未完成的完整性。為此,在造型特征上有這樣一些特點:
1.古典繪畫強調(diào)造型的厚重、圓渾,而印象派注重平面化的造型。這一點在馬奈的作品里是非常突出的,他精簡了黑與白之間的過渡層次,在每一個形體內(nèi)部,又簡化了光影,與古典繪畫中朦朧的多層次光影效果不同。
2.古典繪畫強調(diào)輪廓線分明,印象派在處理邊線輪廓時非常含蓄,甚至形體與形體之間渾然相連。這在莫奈、畢沙羅、西斯萊、雷諾阿的大量作品中就能夠明顯地看到,特別像德加的舞女和洗澡的裸女更是如此。
3.古典繪畫里素描造型占據(jù)絕對主導地位,而印象派更看重色彩,強調(diào)發(fā)揮色彩獨立的表現(xiàn)功能。用色彩造型,這是印象派畫家的共同特點。
三、印象派的色彩
從世界美術史的角度來看,整個美術史的繪畫作品全部打開,你就會發(fā)現(xiàn)在印象派繪畫這個部分,尤其色彩鮮艷和斑斕,而之前的繪畫幾乎是清一色的棕色調(diào)子,盡管有些許跳動的色彩,但都沒有印象派繪畫那么強烈。
在印象派之前的色彩與線條之爭,也就是浪漫主義與古典主義之爭,就已經(jīng)說明色彩在向古典藝術進行了挑戰(zhàn)。印象派的色彩實際主要是研究條件色,談條件色必然要涉及固有色,固有色簡單說就是“物體本來的顏色”,是達·芬奇在他的畫論里的“真顏色”概念。其實,條件色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經(jīng)被達·芬奇觀察到了,他舉了一個例子:“你如果將一球狀物體安放在一群物體之間,使一面受陽光照射,另一面是綠色或其他顏色的墻,也受陽光照射。承托它的地面紅色,兩側面黑色。這樣,就可見物體的本色之上已渲染各物的顏色。發(fā)光物的顏色最強,被光墻照射的顏色次之,陰影居第三……”據(jù)記載,中世紀的科學家維泰羅就已經(jīng)觀察到光在折射下的色散現(xiàn)象,就是說他讓白光通過六角形晶體產(chǎn)生了有色光。這比文藝復興要早二三百年。我們從達·芬奇的作品中難以見到條件色,是他與印象派所見的物象色彩不一樣還是作為觀察者的眼睛有某種“基因變化”?看來畫畫雖然是用眼睛觀察,但觀念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某種觀念的牽引下,眼睛是有選擇地分辨顏色,而不是簡單到看見顏色。馬奈則說:“早在100年前,委拉斯貴支就進行著印象主義畫家們所進行的探索——向色彩的奧秘進軍!痹谟∠笈衫L畫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繪畫語言要素。印象派畫家們打破一成不變的“固有色”觀念,力圖捕捉物體在特定時間內(nèi)的那種瞬息即逝的色彩,那種受一定的環(huán)境條件、空間距離和周圍其他物體的影響的顏色。
經(jīng)常被援引的一個有關印象派畫家與光的故事是:1867年,莫奈畫《草地上的午餐》,肯定是在室外陽光下來畫,用寫生的方式直接完成創(chuàng)作。全新的方法引來了已經(jīng)成名的庫爾貝,庫爾貝看到莫奈為了在戶外完成這幅巨作,不得不在花園里挖了一個大坑,以便畫上半部的時候把畫放進坑底。庫爾貝奇怪的是莫奈為什么沒有動筆卻停筆呆著,莫奈說:“我在等太陽。”在庫爾貝看來,他完全可以先畫別的地方,莫奈不同意,他說:“那樣的話,色彩關系不對!蹦卧磸彤嫴煌瑫r間的魯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為了捕捉瞬間陽光下物象色彩之間互相滲透、互相轉化的關系。
印象派畫家一反古典畫風棕色的“醬油調(diào)子”,畫出了物體的環(huán)境色彩和色彩的相互滲透,他們精確地記錄下了大自然里朝暉夕陽的萬千氣象。猶如現(xiàn)代藝術心理學家魯?shù)婪颉ぐ⒍骱D匪f:“印象主義派要求畫家們所做的一切,就是真實地記錄下那些于特定時刻和特定地點知覺到的最小色彩單位!
四、印象派的“寫”意
印象派的表現(xiàn)技法強調(diào)“寫”,有一些類似中國寫意筆墨那樣的方法。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精髓就是“書寫性”,它的基本要求是“書寫”有別于“描摹”,在書寫中,對線的輕重把握和疾澀枯潤是通過筆的運轉所用的體力、臂力和腕力,通過提、壓和拖,訴諸于畫面各種痕跡。而印象派畫家運用小筆觸的排列,時而擺、時而刀刮、時而重疊、時而揉擦、時而橫涂縱抹、時而積點成面等多種手法,有些顏色不再在調(diào)色板上調(diào)配,而是直接放到畫面上去感覺和組合,并進行紅色和綠色、黃色和紫色、藍色和橙色的互補對比,使繪畫性的形式美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對于這種“寫”的作品,在當時的巴黎,許多反對印象派的人這樣描述印象派畫家,大意是說印象派畫家拿起畫布、畫筆和顏料,漫不經(jīng)心地涂上幾筆,然后就簽上自己的名字,正如智力不健全的人在路邊撿起一些石子就自以為得到了寶石。這些人還認為印象派的作品不過是在3/4的畫布上涂抹黑色和白色,其他空余處點上一些紅色、黃色和藍色,就算成功了一幅春天的印象。在我國也有“近看一塌糊涂,遠看栩栩入生”。吳冠中回憶他少年時期聽到人們對歐洲現(xiàn)代繪畫的評價是“遠看西洋畫,近看鬼打架”;他去參觀劉海粟畫展,展覽會上有文字提醒觀者“須離畫十一步半”觀賞。曾經(jīng)有學生就說印象派的畫怎么像沒有畫完一樣,這說明學生沒有理解印象派在筆法上的個性解放,沒有熟知“寫”的意匠和神采。
在第一次印象派展覽后,當時的評論家勒魯瓦在《喧噪》雜志上發(fā)表的攻擊文章中,借學院派信徒文桑先生等人之口,把莫奈、畢沙羅等印象派畫家挨個攻擊一番之后,接著寫到:“現(xiàn)在來看看摩里索小姐!這位年輕小姐對于再現(xiàn)微小細節(jié)是毫無興趣的,她要畫一只手時,有幾個手指她就畫幾筆,這樣就算完事了。對一只手的素描要刻意求工的人們,是一點也無法了解印象主義的……!
五、印象派的主觀精神表現(xiàn)
在印象派繪畫出現(xiàn)之前,法國巴黎乃至整個歐洲畫壇,都是以安格爾為代表的所謂新古典主義和學院派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印象派從精神上是對立于古典傳統(tǒng)繪畫的,強調(diào)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在什么地方呢?風景、人物、裸體這些題材早已被前人畫過幾百年了,這些題材是不會觸怒古典主義和學院派的。他們不屑于像宗教和文學那樣主題性地再現(xiàn)現(xiàn)實,提出應自然而隨意地表現(xiàn)生活與客觀物象,注重畫家對于現(xiàn)實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覺表現(xiàn),擅長于對現(xiàn)實情景的生命狀態(tài)和存在形式進行直覺式的客觀再現(xiàn)與描繪,將繪畫從客觀的自然再現(xiàn)轉向主觀的精神表現(xiàn),以迎合新興市民階層審美的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具有繪畫獨立性的美學觀念。因此,他們的創(chuàng)新主要在于畫法以及對于題材的態(tài)度,其實,印象派畫家并不是反對以自然為師,他們離開畫室,采用小尺寸的畫框和便于攜帶的油畫布及其他材料,就是到大自然中去研究轉瞬即逝的色彩變化規(guī)律,去尋找宣泄自己情感的方式,去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思想。
凡·高認為:“為了繪畫,如果必須的話,我愿意永遠忍受貧困。歸根到底,人生在世不是為了個人自己的安逸……走出畫室到現(xiàn)場作畫……直接根據(jù)生活創(chuàng)作繪畫,意味著日復一日地生活在那些農(nóng)舍里,像農(nóng)民那樣在田地里勞動;夏天要忍受太陽的酷熱,冬天要不畏霜雪,而且要呆在戶外而不是室內(nèi),不僅僅是出去散散步而是像農(nóng)民那樣天天如此。“塞尚還提醒畫家應防止傾向于文學,在繪畫中排除敘事性的文學內(nèi)容!八矚g把很厚的油彩一筆筆涂在畫布上,造成厚涂的結實效果。因此被稱為是‘用槍描繪的畫’!备吒P注思想,他說:“如果一個藝術家為畫的和諧需要,他就有權隨意使用色彩!边說:“用來自人的生活與自然的某些題材作為依托,我通過線條與色彩的安排而獲得的交響與和諧,并不表現(xiàn)普通字面上所說的‘真實’;它們不是直接表現(xiàn)思想,但是它們應該使人去思索。”看來,印象派同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有著很多相近之處,特別是關于“觀察自然,感受自然,自由抒發(fā)”,講求“外師造化,中得心源”。面對大自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注重表現(xiàn)個人新鮮感受和最有生命力的直觀感覺。
正如文藝復興運動使歐洲社會從中世紀擺脫出來一樣,“印象派”的出現(xiàn),則標志著藝術家從室內(nèi)走向了室外,從畫面的一種近似于“醬油色彩”的調(diào)子走向了色彩斑斕的畫面,從古典畫法的看不見筆觸到現(xiàn)在的自由奔放的筆觸,從關注宗教題材到表現(xiàn)鄉(xiāng)村題材和平凡生活的變化,從客觀再現(xiàn)到主觀的精神表現(xiàn)等。20世紀初期,印象派已經(jīng)成為廣受歡迎的藝術流派。它在法國取得了最為輝煌的藝術成就,影響遍及歐洲,并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
參考文獻:
《達·芬奇論繪畫》,第123頁,人民美術出版社
《古今數(shù)學思想》第一集, 第245頁
《美術》2005年第6期,第109頁
《畫布上的創(chuàng)造》戴士和著,第55頁
《藝術與視知覺》阿恩海姆著,第165頁
《摩里索、卡沙特》第48—49頁,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凡·高書信選》,第286頁,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出版
《塞尚》,第11頁,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
《高更》第86頁,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出版
【論印象派繪畫的藝術特色】相關文章:
論塞尚對普桑和印象派繪畫觀念的取舍10-26
論陸游詞的藝術特色10-06
論石濤繪畫藝術的“我法”創(chuàng)作論論文10-09
淺析印象派繪畫的“印象”美10-26
論音樂與繪畫的關系10-09
印象派與后印象派解讀10-26
論漆畫創(chuàng)作與繪畫構圖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