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禮儀
篇一:餐桌禮儀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
據文獻記載可知,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形成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特別是經曾任魯國祭酒的孔子的稱贊推崇而成為歷朝歷代表現(xiàn)大國之貌、禮儀之邦、文明之所的重要方面。
餐桌禮儀在中國人的完整生活秩序中占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認為,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的方法———也是頭等重要的社交經驗。
為此,掌握某些中式餐飲規(guī)則的知識便顯得特別重要了,無論你是主人,抑或只是一位客人,都必須掌握一些規(guī)則。
●圓形餐桌頗受歡迎。
因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
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才可坐下。
主人必須注意不可叫客人坐在*近上菜的座位。
此為一大忌。
必須等到所有人到齊才可以開始任何形式的進餐活動———即使有人遲到也要等。
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
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張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在西方人眼中尤甚。
每張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組筷子與湯匙,分別放在各自的座上。
在正式場合上,會出現(xiàn)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
令人驚訝的是,米飯不是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
由于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嘗,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嘗。
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
骨頭和殼類放在個別盤中。
不干凈的盤子必須經常用清潔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
可能會提供刀,但身為中國人,最好用筷子。
筷子是進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
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葬禮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
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
當你用筷了去取一塊食物時,盡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
可能的話,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
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后,將筷子放回筷子座。
●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
為此,盡可能貯存不同品種的茶是明智的做法,確保最精明的品味也照顧到。
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
座位最近茶壺的人應該負責為其他人和自己斟茶———斟茶的次序按照年歲,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后為自己斟。
當人家為你斟茶時,禮節(jié)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
用餐對于家居生活是頭等大事,體現(xiàn)個人素質和品味
眼睛看準食物才能動筷子
斟茶的順序很講究,先長后幼,先女后男
設宴原因有喜有悲
中國人向來「以食為先」,飲食除了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傳統(tǒng)習俗,聚首飯桌前大快朵頤。
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賀,也可以是哀痛。
每逢農歷新年、結婚、中國節(jié)日如中秋節(jié)等,中國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賀佳節(jié);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葬禮完成后設“解慰酒”,宴請出席葬禮的親戚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
灶君
中國人不單止十分尊重吃的藝術及禮儀,甚至會敬拜由“火神”衍生而來的“灶君”,他們認為“灶君”能保佑廚房避開火災及各種不幸事件之發(fā)生,每年農歷十二月二十四日,各家都準備一頓美味佳肴祀奉“灶君”,包括一只完整的雞、燒豬、多樣蔬菜、飯等,以多謝“灶君”對他們過去一年的保佑。
他們通常會把餐桌放置在“灶居”的面前,把佳肴放在桌上左方,供奉數(shù)個小時后才拿走食物。
吃的禮儀與迷信有何關系?
客人與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同桌用飯,須尊重他們的文化、禮儀及習俗,用飯時注意不要觸犯多樣的禁忌,因為中國人認為飲食與個人命運幾乎是息息相關的,用飯時犯了禁忌,便會惹來衰運。
例如吃魚,當吃完了一面魚身,不要用筷子把整條魚翻轉至另一面,他們認為若翻魚時弄破魚身,便意味著漁船會翻沉,這是由于香港在開埠初期是一個漁港,漁民很關注船只的安全航行;此外,中國人從不會端上七碟菜肴用飯,因為葬禮后的“解慰酒“須有七碟菜肴;不可用筷子垂直插入碗飯的中央,因這樣有點像在拜祭祖先;用飯后不可說“我吃完飯了”,這意謂自己已死去,不會再有機會吃飯,而應該說“我吃飽了”;吃飯時避免筷子觸碰飯碗而發(fā)出聲音,這不單止是不禮貌,亦意味著「無飯吃」;要培養(yǎng)吃光碗中飯的習慣,一粒飯也不可剩余在飯碗,否則將來的太太或丈夫是「痘皮臉」的,亦不尊重辛勞耕種的農夫。
這些迷信的飲食習俗流傳至今,或多或少仍然成為中國人的飲食禮儀。
用餐俗例
在飯食方式方面,中國人與西方人有點不同,西方人喜歡各自品嘗放在自己面前的食物,中國人則有一定的用飯規(guī)例,他們喜歡叫數(shù)碟佳肴,放在飯桌的中央位置,各人有一碗飯共同配?這數(shù)碟菜肴,飯吃完可再添;夾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飯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禮貌的;依照慣例,客人出席正式或傳統(tǒng)的晚餐,是不會吃光桌上的菜肴,以免令主人家誤以為菜肴預備不足,因而感到尷尬。
餐桌擺設
日常飯食的擺設是在各座席擺上一個飯碗、一雙筷子、一只湯匙、一碟調味醬,用飯后通常會給客人一條熱毛巾,代替紙巾抹手及抹嘴巴。
所有菜肴同時端上餐桌中央,各人用自己的筷子直接從各碟共享的菜肴夾取食物;湯水一大鍋的端上,各人同飲一鍋湯。
客人用飯時絕對可以來一招「飛象過河」,夾取放在遠處的菜肴。
由於中國人喜歡全體共享菜肴,他們的餐桌大多數(shù)是圓形或方形,而不是西方人多用的長形餐桌。
怎樣叫一頓中式飯
先叫一個冷盤以刺激食欲,接著叫一鍋清湯,熱湯有助增加體溫,喝過熱湯后便開始品嘗主菜,通常按照自己的口味叫主菜,但必要叫一碟十足辣味的菜肴,才算得上為一頓合宜的中式飯,以辣味菜肴配?清淡的白飯,使菜肴辣而溫和,白飯淡而香濃;一頓飯的壓軸食品是甜點,通常是甜湯,如紅豆沙、芝麻糊等,亦有其他種類,如布丁、班戟、雪糕等,同樣香甜可口。
吃的方式
要待熱湯變涼一點而入口時又不失湯味,應用湯匙一小口抿出聲的飲;至于吃飯,要提起飯碗貼著唇邊,用筷子把飯粒推入口里,這是一個最容易的吃飯方法,亦表示喜歡吃那頓飯;若吃飯時不提起飯碗,即表示不滿意飯桌上的菜肴。
宴會
中國人很少在日常用飯時喝酒,但酒在他們的盛宴上則擔當重要的角色。
在宴會開始時,主人家必先向客人祝酒,這時客人的飲酒興致便油然而生,啤酒或汽水都可用來祝酒,要先為別人添酒或汽水,后為自己添加,才合乎禮儀,且要添至近乎滿瀉為止,以表示尊重對方及彼此友誼,而主人家要盡情灌醉客人,才算合乎禮儀。
若你不想飲酒,應在宴會開始時便表明,以免出現(xiàn)尷尬的場面。
宴席結束
客人享用完最后一款菜肴時,宴席便正式結束,于是主人家的主角會站立起來,表示宴會到此結束,并會站立門口向每位客人說聲“晚安”,之后跟酒樓經理結賬,主人家的其他成員則送客人乘車,揮手道別并目送車子駛離開去。
菜肴
中式菜肴大多數(shù)不會只有一種材料,通常有其他伴菜或配料襯托主菜,以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例如烹煮豬肉,會以爽脆的綠色蔬菜做伴菜,如芹菜或青椒,襯托粉紅色、柔的豬肉。
一頓飯不會只有一款菜肴,通常同時端上兩款、甚至四款菜肴,且每款菜肴都要色香味俱全,端上次序則以菜肴的搭配為大前題,通常同類的菜肴會同時端上,不會前后分別端上,總之整頓飯都要講求協(xié)調的搭配。
飲料
茶是中國人的日常飲料,湯是他們飯食時的最佳飲料,在特別的日子或場合上,中國人會飲葡萄酒或烈性酒,卻不會飲水,這與西方人不同。
中國茶是茶樓的主要飲料,雖然有其他飲料供應,但他們認為茶是最提神醒胃的飲料,尤其是吃了油膩的點心,茶有助洗去油膩。
每桌都供應一個或兩個茶壺,且可不斷添飲,客人只需揭開茶壺蓋并放在壺頂上,便有侍應前來添滾水;無論同席者的茶杯有多少茶,其中一位都可為別人斟茶,但記著要先為別人斟,最后為自己斟,這才合乎禮儀。
茶樓備有不同種類的茶葉,客人可隨個人喜好選擇。
美國人用餐的戒條六條
其一、不允許進餐時發(fā)出聲響。
其二、不允許替他人取菜。
其三、不允許吸煙。
其四、不允許向別人勸酒。
其五、不允許當眾脫衣解帶。
其六、不允許議論令人作嘔之事。
中西方飲食文化之差異
中國與西方在飲食文化方面有不同之處,中國人比較喜歡大伙兒到茶樓,因可品嘗更多款的點心及菜肴,雖然茶樓都備有二人飯桌,但大多數(shù)是供四位或以上食客用的飯桌。
茶樓通常很噪吵,氣氛不像西式餐廳浪漫,若二人吃飯,可考慮不選擇去茶樓。
中國餐桌上的禮儀歸結以下幾點:
一、入座的禮儀.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二,進餐時.先請客人.長著動筷子.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后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有的人吃飯喜歡用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fā)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盡量防止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三、進餐時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現(xiàn)其他聲音,如果出現(xiàn)打噴嚏,腸鳴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說一聲"真不好意思".;對不起;."請原涼".之內的話.以示歉意.
四、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肴送到他們跟前,按我們中華民族的習慣.菜是一個一個往上端的.如果同桌有領導,老人,客人的話.每當上來一個新菜時就請他們先動筷子.或著輪流請他們先動筷子.以表示對他們的重視.
五、吃到魚頭,魚刺,骨頭等物時,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仍.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緊靠自己餐桌邊或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紙上.
六、要適時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幾句風趣的話,以調和氣氛.不要光著頭吃飯,不管別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頓,更不要貪杯.
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時,就要用餐巾或手擋住自己的嘴巴.
八、要明確此次進餐的主要任務.要明確以談生意為主.還是以聯(lián)絡感情為主.或是以吃飯為主.如果是前著,在安排座位時就要注意.把主要談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談或疏通情感.如果是后著.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識性的禮節(jié)就行了,把重點放在欣賞菜肴上,
九、最后離席時.必須向主人表示感謝.或者就此時邀請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十、給人遞水遞飯一定要雙手。
十一、吃飯要端碗,不要在盤子里挑揀。
但是胳膊不要撐得太開,擠到邊上的人。
不要一只手放在桌子下面,頭埋到碗里自顧自的吃。
夾菜或盛湯的時候應該把碗湊上去接住,不能讓菜汁或湯水灑得到處都是。
動作不要太大,當心濺到旁邊的人。
十二、遞刀具給別人要記得遞刀柄那一端。
十三、幫別人倒茶倒水后,壺嘴不要對著別人。
十四、盛飯端茶給別人,若中間隔人,不要從別人面前經過遞,要從別人后面繞過遞。
十五、與別人碰杯,自己的杯子要低于對方,特別是對方是長輩或領導。
美國洋妞搭配師教你百元衣服穿出千元感覺,馬上關注女裝搭配顧問,微信號:mt88yx
十六、如果你是一位男性,而你的周圍就坐的是女性,那么你應該發(fā)揮你的紳士風度為女士服務,比如拉開座椅,向服務員要東西。
如果身邊坐的是長輩,更應如此。
十七、發(fā)現(xiàn)牙縫里有東西塞著,不能肆無忌憚地當眾剔牙。
最好是能起身去洗手間完成這項動作,或者側著身,用紙巾掩著嘴,再開始“悄悄”剔牙。
剔出的東西應用紙巾接著,包好再放到骨碟中。
十八、吃飯的時候不要狼吞虎咽,也不要發(fā)出“吧嗒”的聲音,應該閉著嘴,細細品,不僅吃相文雅,也有助于消化。
十九、吃到魚頭、魚刺、骨頭等物時,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緊靠自己餐桌邊或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紙上。
二十、席上如有女士,應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
如有長者,應等長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二十一、如果你先吃好飯,應起身對大家說,“我已經吃好了,大家請慢用”,然后再離開餐桌。
最后離席時,必須向主人表示感謝,或者就此時邀請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西方餐桌禮儀
西方餐桌禮儀起源于法國梅羅文加王朝,當時因著拜占庭文化啟發(fā),制定了一系列細致的禮儀。
到了羅馬帝國的查里曼大帝時,禮儀更為復雜,甚至專制。
皇帝必須坐最高的椅子,每當樂聲響起,王公貴族必須將菜肴傳到皇帝手中。
在十七世紀以前,傳統(tǒng)習慣是戴著帽子用餐。
在帝制時代,餐桌禮儀顯得繁瑣、嚴苛,不同民族有不一樣的用餐習慣。
高盧人坐著用餐;羅馬人臥著進食;法國人從小學習把雙手放在桌上;英國人在不進食時要把雙手放在大腿上。
歐洲的餐桌禮儀由騎士精神演變而來。
在十二世紀,意大利文化流入法國,餐桌禮儀和菜單用語均變得更為優(yōu)雅精致,教導禮儀的著作亦紛紛面世。
時至今日,餐桌禮儀還在歐洲國家繼續(xù)傳留下去。
若你前往朋友家做客,須穿上得體的衣服,送上合宜的禮物,處處表現(xiàn)優(yōu)雅的言談舉止。
餐具擺放的位置主要是為方便用餐,由外而內取用。
用過的餐具切忌放回桌上,通常侍應會收起用過的餐具。
、偌t酒杯﹕喝酒時應拿著杯腳,而非杯身,避免手溫破壞酒的味道﹔
、谒s喝飲品前最好先抹嘴,以免在杯上留下油漬﹔
、郯拙票r
、芴鹌烦砖r
⑤甜品叉﹔
、廾姘r
⑦牛油刀﹔
、圄~叉﹔
⑨大叉(主菜叉)﹔
、獠徒愆s大餐巾可對摺成三角形放在膝蓋上,抹嘴時,宜用餐巾角落的位置﹔離開座位時,可把餐巾摺好放在椅上或桌上﹔用餐后,應把餐巾摺好,放在餐盤的右邊﹔
(11)大刀(主菜刀)﹔
(12)魚刀﹔
(13)湯匙﹕喝湯時忌發(fā)出聲音。
喝湯后,湯匙不應放在碗中,應把湯匙拿起放在湯碟上。
『入坐禮儀』
如果是以主人的身分舉辦宴會,則男女主人應該分別坐在長餐桌的中間、面對面而坐。
身為主人的你要逐一邀請所有賓客入坐,而關于邀請入坐的順序方面,第一位安排入坐的應該是貴賓的女伴,位置在男主人的右手邊,貴賓則坐在女主人的右手邊。
如果沒有特別的主客之分,除非有長輩在場,必須禮讓他們,否則女士們可以大方地先行入坐,一個有禮貌的紳士也應該等女生坐定之后,再行入坐。
外出用餐時,免不了會隨身攜帶包包,這時候應該將包包放在背部與椅背間,而不是隨便放在餐桌上或地上。
坐定之后要維持端正坐姿,但也不必僵硬到像個木頭人,并且注意與餐桌保持適當?shù)木嚯x。
遇到需要中途離席時,跟同桌的人招唿一聲是絕對必要的,而男士也應該起身表示禮貌,甚至如離開的是隔座的長輩或女士,還必須幫忙拖拉座位。
用餐完畢之后,必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后,其他的人才能開始離座。
『使用禮儀』
有關餐巾的使用問題,必須等大家都坐定之后,才可開始使用。
餐巾攤開后,應該攤平放在大腿上,千萬不要放進領口,因為三歲小女孩這樣做或許很可愛,但十三歲以后的成人這樣做就有點不太好了。
另外,餐巾的主要功能是防止食物弄臟衣服,以及擦掉嘴唇與手的油漬,請不要在忘記帶面紙的情況下,拿來擦鼻子,因為這樣既不典雅也不衛(wèi)生。
有些人或許會擔心食具的衛(wèi)生問題,因而用餐巾來擦拭食具,其實這是很不禮貌的舉動,會造成餐廳或主人的難堪。
用餐完畢之后,應該將餐巾折好,置放在餐桌上再離開。
在西餐的刀叉使用順序方面,原則是由外而內。
要先使用擺在餐盤最外側的食具,每吃一道,就用一副刀叉;食用完畢之后,刀叉并排在盤子中央,服務生會主動來將盤子收走。
食具除了用來切割食物之外,也被用來移動食物,因為在正式場合下轉動盤子是很不禮貌的行為。
『食用禮儀』
肉類:切牛排時應由外側向內切,切一塊吃一塊,請不要為了貪圖方便而一次將其切成碎塊,這不但是缺乏氣質的表現(xiàn),而且會讓鮮美的肉汁流失,非?上;割肉塊時大小要適中,不要切得太大,以至于有嘴巴合不起來的危險。
咀嚼食物時,請務必將嘴巴合起來,避免發(fā)出聲音,而且口中食物未吞下之前,不要再送入口。
貝類海鮮:貝類海鮮應該以左手持殼,右手持叉,將其肉挑出來吃。
吃魚片時,可用右手持叉進食,避免使用刀具,因為細嫩的魚肉很容易就會被切碎而變得難以收拾;遇到一整條魚的時候,先吃魚的上層,再用刀叉剔除魚骨,切忌翻身,吃龍蝦時,可用手指去掉蝦殼后食用。
水果:水分多的水果應該用小湯匙取食。
桃類及瓜類,餐廳會先削皮切片,應該用小叉子取食。
草莓類則多放于小碟中,用匙或叉取食均可。
另外,在吃水果的時候,餐廳通常會提供洗手盒,里面會放置花瓣或檸檬。
以供洗手之用。
甜點:一般蛋糕及餅類,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較硬的用刀切割后,同樣用小叉子分割取食,至于霜淇淋或布丁等,就可用小湯匙取食。
如果遇到小塊的硬餅干,可以直接取用。
『飲用禮儀』
湯:喝湯時要用湯匙,而不是將整個碗端起來喝,用湯匙喝湯時,湯匙應該由自己這邊向外舀,切忌任意攪和熱湯或用嘴吹涼。
喝湯時避免出聲是最起碼的禮貌,當湯快喝完時,可將湯盤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托起,向外傾斜以便取湯。
喝完湯之后,湯匙應該放在湯盤或湯杯的碟子上。
咖啡和茶:喝咖啡或茶時,餐廳一定會附上一支小湯匙,它的用途在于攪散糖和奶精,所以盡量不要拿糖罐及奶精罐中的湯匙來攪拌自己的飲料,也不要用匙舀起咖啡來嘗甜度,不然保證你一定會得到全桌的注目禮。
喝咖啡或茶時,應該用食指和拇指拈住杯把端起來喝,至于碟子就不必端起來了。
喝完之后,小湯匙要放在碟子上。
宴會禮儀
(1)在當你應邀赴宴時,你對同桌進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談話,大概要比對飲食要更感興趣。
因此進餐時,應該盡可能地少一些聲響,少一些動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時,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
有時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樣的話就把它取也,放在旁邊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雙疊著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開。
千萬別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亂揉。
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漬或臟物。
千萬別用它來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從湯開始。
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湯匙,它就在你的右邊的盤子旁邊。
不要錯用放在桌子中間的那把匙子,因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醬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
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開始。
她不會像中國習慣那樣,請你先吃。
當她拿起匙或叉時,那就意味著大家也可以那樣做了。
(6)如果有魚這道菜的話,它多半在湯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魚的一把專用叉子,它也可能與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總之,魚叉放在肉叉的外側離盤較遠的一側。
(7)通常在魚上桌之前,魚骨早就剔凈了,如果你吃的那塊魚還有刺的話,你可以左手拿著面包卷,或一塊面包,右手拿著刀子,把刺撥開。
(8)如果嘴里有了一根刺,就應悄悄地,盡可能不引起注意地用手指將它取出,放在盤子邊沿上,別放在桌上,或扔在地下。
篇二:餐桌禮儀
第一,入座的禮儀。
先請客人入座上席,在請長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
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響聲來,也不要起身走動。
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
第二,進餐時。
先請客人、長者動筷子。
夾菜時每次少一些,離自己遠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飯時不要出聲音,喝湯時也不要出聲響。
喝湯用湯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湯太熱時涼了以后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
有的人吃飯喜歡咀嚼食物,特別是使勁咀嚼脆食物發(fā)出很清晰的聲音來,這種做法是不合禮儀要求的。
特別是和眾人一起進餐時,就要盡量防止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第三,進餐時不要打嗝,也不要出現(xiàn)其他聲音。
如果出現(xiàn)打噴嚏、腸鳴等不由自主的聲響時,就要說一聲“真不好意思”、“對不起”、“請原諒”之類的話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給客人或長輩布菜,最好用公筷,也可以把離客人或長輩遠的菜肴送到他們跟前。
按我們中華民族的習慣,菜是一個一個往上端的。
如果同桌有領導、老人、客人的話,每當上來一個新菜時就請他們先動筷子,或著輪流請他們先動筷子,以表示對他們的重視。
第五,吃到魚頭、魚刺、骨頭等物時,不要往外面吐,也不要往地上扔,要慢慢用手拿到自己的碟子里,或放在緊靠自己餐桌邊或放在事先準備好的紙上。
第六,要適時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幾句風趣的話以調和氣氛。
不要光著頭吃飯不管別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頓,更不要貪杯。
第七,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
如果要剔牙時,就要用餐巾或手擋住自己的嘴巴。
第八,要明確此次進餐的主要任務。
要明確以談生意為主,還是以聯(lián)絡感情為主,或是以吃飯為主。
如果是前者,在安排座位時就要注意,把主要談判人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談或疏通情感。
如果是后者,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識性的禮節(jié)就行了,把重點放在欣賞菜肴上。
第九,最后離席時,必須向主人表示感謝,或者就此時邀請主人以后到自己家做客以示回敬。
篇三:餐桌禮儀
餐桌上有許多應注意的禮儀,而這些禮儀常被忽視。
(一) 就座和離席
1、 應等長者坐定后,方可入坐。
2、 席上如有女士,應等女士座定后,方可入座。
如女士座位在隔鄰,應招 呼女士。
3、 用餐后,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后,其他賓客方可離席。
4、 坐姿要端正,與餐桌的距離保持得宜。
5、 在飯店用餐,應由服務生領臺入座。
6、 離席時,應幫助隔座長者或女上拖拉座椅。
(二) 香巾的使用
1、 餐巾主要防止弄臟衣服,兼做擦嘴及手上的油漬。
2、 必須等到大家坐定后,才可使用餐巾。
3、 餐巾應攤開后,放在雙膝上端的大腿上,切勿系人腰帶,或掛在西裝領 口。
4、 切忌用餐巾擦拭餐具。
(三) 餐桌上的一般禮儀
1、 入座后姿式端正,腳踏在本人座位下,不可任意伸直,手肘不得靠桌緣, 或將手放在鄰座椅背上。
2、 用餐時須溫文而雅,從容安靜,不能急躁。
3、 在餐桌上不能只顧自己,也要關心別人,尤其要招呼兩側的女賓。
4、 口內有食物,應避免說話。
5、 自用餐具不可伸入公用餐盤夾取菜肴。
6、 必須小口進食,不要大口的塞,食物末咽下,不能再塞入口。
7、 取菜舀湯,應使用公筷公匙。
8、 吃進口的東西,不能吐出來,如系滾燙的食物,可喝水或果汁沖涼。
9、 送食物入口時,兩肘應向內靠,不直向兩旁張開,碰及鄰座。
10、自己手上持刀叉,或他人在咀嚼食物時,均應避免跟人說話或敬酒。
11、好的吃相是食物就口,不可將口就食物。
食物帶計,不能匆忙送入口, 否則湯汁滴在桌布上,極為不雅。
12、切忌用手指掏牙,應用牙簽,并以手或手帕遮掩。
13、避免在餐桌上咳嗽、打噴嚏、嘔氣。
萬一不禁,應說聲“對不起”。
14、喝酒宜各隨意,敬酒以禮到為止,切忌勸酒、猜拳、吆喝。
15、如餐具墜地,可請侍者拾起。
16、遇有意外,如不慎將酒、水、湯計濺到他人衣服,表示歉意即可,不 必恐慌賠罪,反使對方難為情。
17、如欲取用擺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之調味品,應請鄰座客人幫忙傳遞, 不可伸手橫越,長驅取物。
18、如系主人親自烹調食物,勿忘予主人贊賞。
19、如吃到不潔或異味,不可吞入,應將入口食物,輕巧的用拇指和食指 取出,放入盤中。
倘發(fā)現(xiàn)尚未吃食,仍在盤中的菜肴有昆蟲和碎石,不要大驚小 怪,宜侯侍者走近,輕聲告知侍者更換。
20、食畢,餐具務必擺放整齊,不可凌亂放置。
餐巾亦應折好,放在桌上。
21、主食進行中,不宜抽煙,如需抽煙,必須先征得鄰座的同意。
22、在餐廳進餐,不能搶著付帳,推拉爭付,至為不雅。
倘系作客,不能 搶付帳。
未征得朋友同意,亦不宜代友付帳。
23、進餐的速度,宜與男女主人同步,不宜太快,亦不宜太慢。
24、餐桌上不能談悲戚之事,否則會破壞歡愉的氣氛
【餐桌禮儀】相關文章:
餐桌的禮儀12-10
餐桌的禮儀10-01
餐桌禮儀10-01
餐桌禮儀10-26
餐桌禮儀10-26
餐桌的禮儀03-29
餐桌禮儀:西餐禮儀10-07
餐桌禮儀的酒會禮儀10-06
接待禮儀與餐桌禮儀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