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仡佬族神話傳說生態(tài)倫理思想研究
畢業(yè)論文是教學科研過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學業(yè)成績考核和評定的一種重要方式。畢業(yè)論文的目的在于總結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成果,培養(yǎng)學生具有綜合地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所學的全部專業(yè)知識和技能解決較為復雜問題的能力并使他們受到科學研究的基本訓練。
論文摘要:仡佬族神話傳說中蘊涵著深刻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重生意識、“天人合一”的自然觀、和諧的社會道德價值觀。這反映了仡佬人對自然的崇敬,對個體生命的珍視,對生命延續(xù)的渴望。
論文關鍵詞:仡佬族 神話傳說 生態(tài)倫理思想
“仡佬仡佬,開荒辟草”。仡佬族作為貴州土地的開拓者,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文化,成為悠遠古老的濮、僚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仡佬族人民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用民族語言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文學,有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古歌、童話、寓言、諺語、謎語等。尤其是神話和傳說,仡佬人通過它解釋萬物,總結經驗,傳授歷史,辨別是非,表達愿望。在不斷的傳承中,神話傳說逐步被深化,戰(zhàn)勝自然的神靈,開荒辟草的仡佬先民,懲惡揚善的英雄人物,無不被頌揚,并成為了仡佬人的理想追求。
仡佬族神話傳說可分為五類:開天辟地、戰(zhàn)勝自然、與其他民族的斗爭、發(fā)明創(chuàng)造和倫理訓誡。在這些神話傳說中處處閃爍著哲學的光芒,蘊涵著仡佬族民族精神。仡佬人認為天地萬物均是神物所造,對生存環(huán)境,仡佬先民有驚嘆、有恐懼,更多的是敬畏和警覺。他們祈求神力戰(zhàn)勝它,然而也警示同族人必須尊崇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反映出仡佬人與自然萬物共同誕生、共同生存的整體生態(tài)觀,因而形成了仡佬族自己獨特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袁鼎生等主編的《生態(tài)審美學》將生態(tài)美分為自然生態(tài)美、社會生態(tài)美、自然社會系統(tǒng)生態(tài)美。自然生態(tài)美指生命與自然環(huán)境的相互協(xié)調相互促進所產生的美,社會生態(tài)美指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社會環(huán)境之間及社會環(huán)境各因素之間的和諧關系美,自然社會系統(tǒng)生態(tài)美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平等、和諧關系所產生的美。我們對仡佬族神話傳說進行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其生態(tài)倫理思想可歸納為三類:重生意識、“天人合一”的自然觀與和諧的社會道德價值觀。
一、重生意識
仡佬族認為自然萬物一切皆有生命,所有生命皆是神物所造。因此,對大自然生命必須萬分崇敬,對個體生命必須珍視,這是他們對世界樸素的認識。
仡佬人的生命觀里先有天地萬物再有人類。在開天辟地神話中記載了天地日月是神物所造。關于人類的起源,據(jù)說是經幾翻幾復發(fā)展到第四曹才得以延續(xù)下來的。第一曹人是天神用泥巴捏的,第二曹是天神用草扎的,第三曹是天上星宿投生來的,后來才有兄妹成婚制人煙。前三曹造人的神話反映了仡佬族源于自然的人類起源觀。萬物的形成更是形象生動,《布什密制地》閉講述布什密制地就像人的身體:肉就是遍坡遍地的泥巴,腦殼就是高高低低的坡頭,頭發(fā)汗毛就是漫山遍野的樹木和草,眼睛就是大大小小的消水坑,嘴是山洞,手和腳是分枝分岔的山坡,肚皮就是那些龍?zhí),腸子就是彎彎曲曲的江河,骨頭就是又重又硬的石頭,肋巴骨就是那又高又大的大巖另一則神話《巨人由祿》也講述了萬物的生成,同漢族盤古開天地神話相似!毒奕擞傻摗分v述巨人由祿死后身體變成了萬物。這兩則神話,《布什密制地》記載了自然萬物像人一樣五臟六腑齊全,《巨人由祿》記載了萬物由巨人由祿的身體轉化形成。盡管故事顯得怪異而又浪漫大膽,但它表達了在落后的生產方式和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中人對生命的重視。自然環(huán)境的差異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并由其生活方式而影響其文化精神。因此,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生活方式制約著人的意識形態(tài),從根本上決定了仡佬族神話發(fā)展的基調。建立在原始落后的農耕經濟上的神話,使他們相信,萬物有靈,萬物都有存在的理由和條件。
萬物皆有生命,它們的生命就像人類的生命一樣不可褻瀆,崇敬自然生命也就是珍視個體生命。在懵懂之初,由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自然生命在某種程度上還高于個體生命,因此仡佬人對自然萬物生命無比敬畏。有人說,敬畏是文明起源的觸角,人類對于生存恐懼的思索才促使古人逐漸從野蠻走向文明。仡佬人在長期生產過程中,深刻地認識到自然對于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決定性作用,從而對自然之道不斷探索。
仡佬族這種重視生命的意識一直貫穿于仡佬族神話傳說中,貫穿于仡佬族文化精神中。首先體現(xiàn)在對自然萬物生命的敬畏。仡佬族先民固有天地、日月、萬物由一種超自然力量支配和主宰的“神創(chuàng)論”看法,使其對創(chuàng)造萬物的神物由衷膜拜。山神就是仡佬族最鼎力膜拜的神,并成為諸多神的化身。每年“三月三”仡佬人集體隆重祭祀,稱作“仡佬節(jié)”。關于山神,據(jù)《兄弟趕山》網記載,天神敖偉封“仙體凡人身”的仡佬九兄弟為地盤官,掌管人間事,后趕山壯烈犧牲,“敖偉表彰其功績:生前他們管底盤,死后追封為山神。敖偉追封時,恰是三月三。敖偉封了代代傳,從古至今才祭山!奔郎交顒臃浅B≈,不但要準備豐富的供品,而且在祭山神前十六天先推空磨三轉,以此“空空”之聲驚動山神準備受祭,然后在祭師的組織下唱念“三月二到了,三月三來了,我們齊來敬山神!敖偉天神,列為山神,地盤業(yè)主,請來喝酒嘍!”并跪求山神保佑全寨安寧,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除祭山神外,每年七、八月“吃新”還祭專主土地的土地神,土地神有八兄弟,分別是天宮土地神、天門土地神、山關土地神、橋梁土地神、龍王土地神、秧苗土地神、寨門土地神和家中土地神。祭拜土地神以求年年有收益,歲歲得安寧。
仡佬族人相信萬物有靈,認為天地山川、風云雷雨、日月星辰、金石草木、五谷種子皆有神,他們把成敗得失歸功于自然物,把難于把握的自然變化和與自己生活相關的動植物人格化。他們按照自己的想象對自然進行創(chuàng)造,供奉和祈禱,以求神靈的庇佑和保護。而對自然萬物生命的敬畏隨時間的流變、認識的深化進而對自然實體崇拜,正如黑格爾所言,抽象的無形象的自然力量到較具體的、形象已較明確的自然力量,因此,崇拜的對象也就具體、明晰化了。具體表現(xiàn)為:
(一)“竹”圖騰。兩千多年前,仡佬先民建立了“夜郎國”。關于夜郎王,《后漢書·南蠻西夷列傳》記載,“初,有女子浣于(逐)水,有二節(jié)大竹流之足間,聞其中有號聲,剖竹視之,得一男兒,歸而養(yǎng)之。及長,有才武,自立為夜郎侯,以竹為姓!薄爸瘛保罾姓Z音“仡佬”,因而稱作仡佬族。從此,竹便成為仡佬族的標志,生命出于竹,死歸宿于竹,再度投生的起點也是竹。在不斷的與外族的斗爭中,仡佬族人民更表現(xiàn)出竹的性格:謙虛不自棄,忍讓不忍辱,堅忍不拔的精神。
(二)敬牛王。每年十月初一,仡佬族都要過“牛王節(jié)”祭祀牛恩人。仡佬是多難的民族,多次被侵幾盡滅亡。據(jù)說有一次曾被外族圍侵,正在危難之時,仡佬首領家的老!斑柽柽琛卑讶艘M山洞里終于躲避了災難。正所謂“仡家一頭牛,性命在里頭”,從此,仡佬族沒有打牛、吃牛肉的習慣,把牛敬奉為“王”。并且每年十月初一用雞、糯米粑、酒等喂牛,以敬奉牛王,敬慰耕牛終年辛勞!芭M豕(jié)”這天還將糯米粑掛在牛角上,牽牛到水塘邊照影吃糍粑,年青人對歌歡愉,表示替牛祝壽。
(三)敬樹神。仡佬人還把樹看作是神,每個仡佬族村寨總有大神樹,通常為銀杏樹。每年八月十五仡佬族要過“拜樹節(jié)”,他們身著新裝,置上酒肉祭樹以祈安寧、興旺。古樹還寄托著仡家人的許多情感。甕安縣的相思杉訴說著滿珠、敖哥凄美的愛情故事,他們死后變成兩股青煙,隨著長出了兩株杉樹,每當明月初升的時候,從樹梢上就會唱出動人的歌聲,仡佬人把它稱作“鴛鴦樹”(《相思杉》)。正安、道真等縣有拜古樹為“保爺”,以保佑孩子“易養(yǎng)成人”(《樹干爹》)。還有為紀念先生栽桂花樹命名“啟蒙樹”(《啟蒙樹》)。
總之,仡佬族對山神、土地神的祭祀,對竹、牛、樹等自然實體的多神崇拜,反映了仡佬人對自然萬物生物的崇敬,對個體生命的珍視,對生命延續(xù)的渴望。
二、“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基于仡佬族的重生意識,因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觀。仡佬族認為人與自然的關系不是敵對和奴役的關系,而是一種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關系,人們與自然萬物共同生存與發(fā)展,很多時候自然還成為仡佬人生命的保護神。因此,在與自然不順應時,仡佬人便采取一系列活動調整自己的行為,把自然視為是有神性和靈性的生命圣靈并加以崇拜敬畏和祭祀,使自己與自然達到某種協(xié)調關系。
(一)生命的保護神。
在人類的起源神話故事中,諸多植物和動物都是仡佬先民的保護神。《人皇制人》記載:洪水滔天,兄妹倆在一個白胡子老公公(實是天神)的指引下分別躲在葫蘆和扣空的梧桐樹里逃難。兄妹倆照老公公的吩咐一人拿一個雞蛋放于腋下,等雞崽孵出來后就打開葫蘆和梧桐樹(傳說人不知天地,雞知道天地,它知洪水何時消)。結果哥哥落于平地,妹妹掛在懸崖上。后在巖鷹的幫助下,巖鷹馱著妹妹到山腳,兄妹相見成婚。仡佬祖先就是因為葫蘆、梧桐樹、雞和巖鷹的搭救才得以保住性命,延續(xù)子孫。這類神話反映出山林樹木作為仡佬族賴以生存的家園,在他們心目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它們和人類自身的生存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也因此在仡佬族傳統(tǒng)文化中被賦予神圣的色彩。
(二)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破壞環(huán)境遭懲罰。
“高山苗,水仲家,仡佬住在山旮旯”。仡佬族的住房一直和山石樹木相伴,最早是石居,然后“依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日干欄。干欄大小,隨其家口之樹”(《魏書》)干欄式巢居。這種依山而建,房前屋后植樹栽竹的習慣一直沿襲至今。再加上仡佬族一直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因此對自然的依賴非常明顯,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破壞自然遭懲罰的觀念代代相傳!逗樗碧臁肪陀涊d了遠古時代為何發(fā)洪水家園被毀的原因:有一天,雷公看見人間糟蹋糧食,于是下凡來進行懲罰教育,沒想到遭到暗算,還差點被吃掉。雷公一怒之下就發(fā)起洪水,只有對他友善的兄妹倆被留下來。
仡佬人不但意識到自然的重要性,還非常注重保護自然環(huán)境。許多神話傳說借助其教化功能傳遞著生態(tài)保護觀念:《圍腰墳》講述一對青年戀人杏子、巖旺抵制寨主迫害,逃婚的故事。他們的遺腹子擔任州官后去尋父親死的崖洞,發(fā)現(xiàn)父親葬于洞里的大墳下,傳說是洞里的螞蟻被杏子的淚水感動,銜黃泥壘起來的。于是州官發(fā)布告示:嚴禁傷害野生動物,大搞封山育林。《栽樹修橋懲惡人》記載陰陽先生命令栽九百九十棵柏香樹,搭一座“涼橋”,懲宋惡霸的故事。除傳說故事的相傳說教,仡佬族還通過一些活動來貫徹執(zhí)行,比如過“吃新節(jié)”,還檢查處理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執(zhí)行情況,對破壞寨子安寧、偷砍樹木的人進行處罰和教育。
三、和諧的社會道德價值觀
仡佬人為了生存、發(fā)展,面對惡劣的環(huán)境,靠打制粗糙工具與自然抗爭,獲取生存的權力;同時在這漫長的過程中以自然神靈為精神,崇敬自然生命、珍視個體生命。隨著民族的發(fā)展,仡佬人在他們的生活中開始直觀到人的偉大的自由創(chuàng)造力量,他們歌頌那些爭取民族解放和進步而英勇戰(zhàn)斗的英雄形象,贊美智慧、力量和獻身的精神,倡導和諧的婚姻家庭觀,從而產生歡愉的感情。仡佬人在對人的創(chuàng)造的積極肯定的過程中形成一定尺度、標準和面貌的社會道德價值觀,這些主要通過仡佬族神話傳說的倫理訓誡表現(xiàn)出來。它是仡佬人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關系時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是一系列指導行為的觀念,它深刻地蘊涵著依照一定原則來規(guī)范行為的深刻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內容。
(一)崇尚勤勞勇敢的精神。
一個民族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總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和抗擊邪惡勢力的斗爭中,勤勤懇懇,勇于拼搏,敢于斗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理想的彼岸。住在石旮旮的仡佬族由于一直盡受歧視屈辱,因此形成了勤勞和勇敢的民族性格和倫理精神。在仡佬族神話傳說和古歌中,不厭其煩地講述仡佬先民開荒辟草的故事,反復復歌頌他們的豐功偉績。
“當抱原來無人煙,開荒辟草是告佬”(《兄弟趕山》)、“敖偉天神,列位祖先,地盤業(yè)主,F(xiàn)在我們地方好,全靠你們的業(yè)績。坡是你們趕來的,山是你們留下的。你們開辟的地盤,寬廣抵天邊。我們享你們開的田地,享你們開的大河,享你們砌的城墻,享你們建的倉房,享你們修的瓦房,子孫后代用不完,千秋萬代不用買!(《祭山神》)
仡佬祖先創(chuàng)下如此基業(yè),為感恩先輩,后代用敬祭祖先的活動來悼念祖先。在仡佬人的觀念中,他們認為生時為人,死則為鬼,靈魂不滅。祖先的靈魂會暗中助后人,因而虔誠地祭祀祖先,就成為人們重要的道德義務。于是,在堂屋或灶房帖“古老先人,地盤業(yè)主”的字幅祭祀!俺孕鹿(jié)”便是隆重的祭祖活動,人們把祭祀物品置于神樹前,掛在樹枝上,由祭師主持唱念豐收吃新不忘老祖宗開荒之功。到底開荒的老祖宗“地盤業(yè)主”是誰,是阿仰兄妹?是告佬九兄弟?是竹王?各地有各地的傳說,他們均是仡佬先祖,而且他們都有共同的地方,那就是:“勤勞勇敢多智慧,機靈能干有作為。”(《泡桐歌》)這是老祖宗具備的優(yōu)良品質,不畏勞苦,開荒造田。仡佬族過“牛王節(jié)”也正反映了仡佬人崇尚勤勞的社會心理。仡佬人還敬“寶王菩薩”祈求蔭佑,祭祀時念禱詞:“人家有年我無年,提起豬頭要現(xiàn)錢,若得寶王來保佑,朝朝日日當過年!蔽思o念其開采丹砂之功。
仡佬族祭祖先、祭牛王、祭寶王,一方面是歌頌祖先的豐功偉績,以此懷念;另一方面也是緬懷后人要勤勞勇敢,不畏勞苦,艱苦創(chuàng)業(yè)。
(二)原始集體主義道德觀。
仡佬族神話傳說中塑造了眾多的英雄人物,他們多具非凡的本領,擔負起全民族的理想愿望。有率領眾人歷經艱辛捉阿風怪的阿利(《阿利捉風》),有為鑿巖修渠與財主作斗爭而壯烈犧牲石鵝大姐(《石鵝坪》),有舍己救人的神醫(yī)韓婆(《韓婆嶺》),有揭竿而起抵御外族強暴浴血奮戰(zhàn)被困成仙的田先玉(《田先玉》),還有誓死保家園的奇才晟打浦(《晟打浦的傳說》)等。他們不畏強暴,懲惡揚善;為了集體,犧牲個人的原始集體主義道德觀正是仡佬族得以發(fā)展的核心因素。
(三)和諧的婚姻家庭觀。
仡佬族倡導自由戀愛的婚姻觀。勞作之余或是節(jié)日期間,男女青年對歌互贈信物定情,然后結為夫妻。仡佬族傳統(tǒng)習慣對離婚規(guī)定比較嚴格,人們贊譽和向往白頭偕老的婚姻。這對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有著巨大的穩(wěn)定作用。當然,婚姻家庭中也有一些矛盾,仡佬人用自己理想的方法逐一化解。如婆媳關系問題,《華尖山與冤家溝》講述陳老太聽信算命先生說家有白虎星,對兒媳百般刁難視為眼中釘。媳婦生下遺腹子后離開了人間,葬于他家門前的華尖山,后婆婆死后葬于門后的冤家溝。奇怪的是年年清明節(jié),媳婦墳上必會添上一層新土,天長日久,葬媳婦的華尖山愈來愈高,而葬婆婆的那冤家溝則漸漸低下去。便流傳著是婆婆覺得生前冤屈了媳婦,死后越發(fā)感到于心有愧,便在每年清明節(jié)。把自己墳上的土添到媳婦墳上去了。善良的仡佬人期冀美好的愿望,流傳著動人的傳說,建立和諧的婚姻家庭觀,告誡后人善待他人和睦相處。
綜上,仡佬族神話傳說在不斷的傳承過程中,形成了仡佬族特定的生態(tài)理念和生態(tài)智慧,它們中不少具有行為規(guī)范的性質。通過一代代的言傳身教,這些行為規(guī)范形成固定的心理定勢,成為集體無意識特征的價值尺度,在提倡保護環(huán)境保護生態(tài)的今天,仍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
【仡佬族神話傳說生態(tài)倫理思想研究】相關文章:
關于道家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10-06
淺談老子生態(tài)倫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10-06
人與天調—《管子》生態(tài)倫理思想及其現(xiàn)代意蘊10-08
生態(tài)建筑與建筑生態(tài)化的研究論文10-06
生態(tài)護坡工程研究09-30
關于儒家倫理思想與當代高校德育教育研究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