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古代文學畢業(yè)論文

《論語》中人物名字淺探

時間:2022-10-08 07:05:10 古代文學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論語》中人物名字淺探

  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代文學畢業(yè)論文,歡迎參考與閱讀!

《論語》中人物名字淺探

  摘要:古人有名有字,舊說上古嬰兒出生三個月后由父親命名,男子二十歲成人舉行冠禮(結發(fā)加冠)時取字。女子十五歲許嫁舉行笄禮,結發(fā)加笄時取字,名和字之間往往有意義上的聯系。本文就《論語》中相關人物的名字對此作番探討。

  關鍵詞:人物、名、字、《論語》

  一、引言

  現代的人可能經常問別人“您叫什么名字?”那位便答,我叫某某某。實際上他回答的只是他的名,并沒有回答出字來。因為現在人一般只有名,沒有字。現在講的“名字”這個詞,由“名”和“字”兩部分組成,但其中的“字”已經沒有實在意義了。然而,在古代這是有著嚴格區(qū)別的。

  《說文》:“字,乳也。從子在‘寶蓋’下,子亦聲。疾置切”。分析“字”這個字的結構是“子”上面加個“寶蓋兒”,這“寶蓋兒”就是房屋。“字”的本義是在屋子里生小孩兒。引申為孳生、繁衍。名字的“字”其實就是從名衍生而來的,所以叫做字!额伿霞矣枴氛f:“名以正體,字以表德。”“表”就是表達,所以字又叫表字。上面說的歸納起來就是,字是從名派生出來的,它的作用是表達名的意思。因為“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字是解釋、闡發(fā)名的,所以名與字之間必然有意義上的聯系。正如《白虎通》中所說:“聞名即知其字,聞字即知其名。”

  名字之間一般有同義、相關、相對等關系,還有析名為字、同音為字、名加修飾詞語產生的字等!墩撜Z》中相關人物的名與字的關系大致有下面這些:

  二、《論語》人物名字用例分析

  (一)名與字相聯表達意義。

  孔子,名丘,字仲尼。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父叔梁紇和母顏氏“禱于尼丘(山名)”,遂生孔子,因此名丘,字仲尼,姓孔氏。

  《說文》:“丘,土之高也,非人之所為也。從北,從地也。人居在丘南故從北。中幫之居在昆侖東南。”丘是小山,尼是這座山的名。“仲尼”之“仲”,表示的是排行,因為孔子上有兄長“孟皮”(《孔子世家》索隱引《孔子家語》),系叔梁紇之妾所生(《孔子家語·本姓解》)。從這里可以看出,古人的名和字之間是可以相互聯系表達一定的意義的。

  冉耕,姓冉名耕,字伯牛?鬃右詾橛械滦小妒酚·仲尼弟子列傳》記載:伯牛有惡疾,孔子往問之,自牖執(zhí)其手,曰:“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命也夫!

  《說文》:“耕,犁也。從耒。井聲。一曰:古者井田。古莖切”。又《說文》:“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屬皆從牛。”可以看出在古代耕必須有牛。“伯牛”之“伯”,表示的是排行。表明冉耕在家里排行第一,是老大。

  司馬耕,姓司馬名耕,字子牛。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牛多言而躁。問仁於孔子,孔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可謂之仁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讱乎!”問君子,子曰:“君子不憂不懼。”曰:“不憂不懼,斯可謂之君子乎?”子曰:“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論文出處(作者):長門大俠《說文》:“耕,犁也。從耒。井聲。一曰:古者井田。古莖切”。又《說文》:“牛,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象角頭三,封尾之形。凡牛之屬皆從牛。”可以看出在古代耕必須有牛。“子牛”之“子” 表示的是對男子的尊稱。春秋時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稱呼時,這個“子”有時可以省去。如司馬耕,可以直接稱為司馬牛。

  人物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春秋后期魯國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xiāng);公元前479年4月11日逝世,享年72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從事教育,相傳所收弟子多達三千人,賢人72,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孔子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任魯國司寇;后攜弟子周游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zhí)教。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千古圣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為至圣、萬世師表。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鬃拥乃枷爰皩W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冉耕:(約前544~?)春秋末魯國人。字伯牛。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與顏淵閔子騫并稱。因惡疾早逝。孔子哀嘆其“亡之,命矣夫!”(《雍也》)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為“鄆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東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為“鄆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稱“先賢冉子”。

  司馬耕:姓司馬名耕,字子牛,宋國人。司馬耕善言談,性子急躁。拜孔子為師后,堅信儒家學說,反對犯上做亂。他的幾個哥哥在宋國做亂,他便辭職奔齊。其哥失敗逃往齊國,他便奔吳。趙簡子和陳成子歡迎他,皆未往。他問孔子有關仁的道理?鬃诱f:“一個有仁德的人,心思篤厚,說話時總好像是克制著,不肯輕易出口。”他不太明白,又問:“說話時克制著,不輕易出口,這就算合乎仁嗎?”孔子解釋說:“既然做一件事情不肯茍且敷衍,那么,說話時怎么可以不加考慮而輕率出口呢?”司馬耕又問怎樣才算君子?鬃诱f:“君子不憂愁,不恐懼。”司馬耕接著問:“不憂愁,不恐懼,這就可以做君子嗎?”孔子說:“自我反省,如果是光明正大沒有愧疚的話,又有什么憂愁和恐懼的呢?”其家族敗落后,有孤獨感。子夏則以“生死由命,富貴在天”和“四海之內皆兄弟”安慰之。他反對叛亂的思想和行為對統(tǒng)治者維護社會秩序有利,因而,受到歷代官府的祭祀封賞。東漢主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他為其中之一。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為“向伯”。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楚丘侯”。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以“睢陽侯”從祀孔子。

  (二)名與字互相解說。

  顏回,姓顏名回,字子淵,亦稱顏淵。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顏回者,魯人也,字子淵,少孔子三十歲。顏淵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孔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回也不愚。”“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回年二十九,發(fā)盡白,蚤死?鬃涌拗畱Q,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說文》:“回,轉也。從口,中象回轉形。戶恢切”。又《說文》:“淵,回水也,從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兒。”在這里,回水指旋轉的水。“子淵”之“子”,表示的是對男子的尊稱。春秋時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稱呼時,這個“子”有時可以省去。如顏回,可以直接稱為顏淵。

  樊須,姓樊名須,字子遲,亦稱樊遲。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樊須字子遲。少孔子三十六歲。樊遲請學稼,孔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孔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智,曰:“知人。”

  《說文》:“須,面毛也。從頁,從彡。凡須之屬皆從須。”又《說文》:“遲,徐行也。”古代“須”和“遲”都有等待的意思。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吳起須故人而食”(須:等待)!逗鬂h書·章帝紀》:“朕思遲直士”(遲:等待)。“子遲”之“子”,表示的是對男子的尊稱。春秋時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稱呼時,這個“子”有時可以省去。如樊須,可以直接稱為樊遲。

  宰予,姓宰名予,字子我,亦稱宰我。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宰予字子我。利口辯辭。既受業(yè),問:“三年之喪不已久乎?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舊穀既沒,新穀既升,鉆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於汝安乎?”曰:“安。”“汝安則為之。君子居喪,食旨不甘,聞樂不樂,故弗為也。”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義也。”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宰我問五帝之德,子曰:“予非其人也。”宰我為臨菑大夫,與田常作亂,以夷其族,孔子恥之。

  《說文》:“予,推予也。象相予之形。凡予之屬皆從予。余臣切”。又《說文》:“我,施身之謂也。或說:我,頃頓也。凡我之屬皆從我。”古代“予”和“我”都是第一人稱代詞“我,我的”意思。例《尚書·盤庚上》:“予告汝于難。”(予:我)。“子我”之“子”,表示的是對男子的尊稱。春秋時男子取字最普通的方式之一是加“子”字。稱呼時,這個“子”有時可以省去。如宰予,可以直接稱為宰我。

  另外:

  例如曾參,字子輿(古代“參”和“輿”都有在車右邊陪乘的意思。)步叔乘,字子車(古代“乘”和“車”都有指車、馬車的意思。)等等

  人物簡介:

  顏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末魯國人。字子淵,亦顏淵,孔子最得意弟子。《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他異常尊重老師,對孔子無事不從無言不悅。以德行著稱,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漢代起,顏回被列為七十二賢之首,有時祭孔時獨以顏回配享。此后歷代統(tǒng)治者不斷追加謚號:唐太宗尊之為“先師”,唐玄宗尊之為“兗公”,宋真宗加封為“兗國公”,元文宗又尊為“兗國復圣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復圣”。山東曲阜還有“復圣廟”。

  樊須:姓樊名須,字子遲,亦稱樊遲,比孔子小三十六歲,齊國人,一說是魯國人。他是一個農民,在其未拜孔子為師之前,已在季氏宰冉求處任職。孔子回魯后拜師。他求知心切,三次向孔子請教“仁”的學說,還問“知”、“崇德、修業(yè)、辯惑”等,他有謀略,并具有勇武精神。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齊師伐魯,冉求率“左師”御敵,冉求認為他能服從命令,以其為車右。魯軍不敢過溝迎戰(zhàn),他建議冉求帶頭,冉求納之,魯軍大獲全勝。在受教于孔子期間,有一次,向孔子請教種植五谷和蔬菜的事,被孔子斥為“小人”。他學業(yè)上成就不大,但有勇武精神,但他不愧是孔門弟子中的佼佼者。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被追封為“樊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為“益都侯”。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稱宰我,春秋末魯國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門十哲”之一。宰予小孔子二十九歲,能言善辯,被孔子許為其“言語”科的高才生,排名在子貢前面。曾從孔子周游列國,游歷期間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齊國、楚國。宰予思想活躍,好學深思,善于提問,是孔門弟了中唯一一個敢正面對孔子學說提出異議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喪”的制度不可取,說:“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因此認為可改為“一年之喪”,被孔子批評為“不仁” (見《論語·陽貨》)。他還向孔子提出了一個兩難的問題,他假設這么一種情況:如果告訴一個仁者,另一個仁者抻進井里了,他應該跳下去救還是不應該跳下去救?因為如跳下去則也是死,如不足下去就是見死不救?鬃诱J為宰予提的問題不好,說:“何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 (《論語·雍也》)認為宰予這是在愚弄人。宰予晝寢,被孔子罵作“朽木”和“糞土之墻”?鬃诱J為宰予言行不一,說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從宰予那里改變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說:“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于予與改是。” (《論語·公冶長》)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宰予后來當了臨淄大夫,又說其參與田常作亂而被陳恒所殺,但唐代司馬貞疑此說把闞止(亦字子我)當宰予。唐玄宗時被追封為“齊侯”,宋代追封為“臨淄公”,后改稱為“齊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宰子”。

  曾參(約前505-前435) 字子輿,曾點之子,春秋末魯國人。箸有《大學》《孝經》兩書。魯定公五年(前505年)生于魯國的南武城(今山東省嘉祥縣),少孔子46歲,是孔子晚年重要弟子之一,是孔子得意門人。他的思想主要承傳孔子,而于孔子學說領悟較深,能得其旨要。他重視仁德,提倡孝道,主張內省。曾子像孔子一樣重視仁德,并深有體會。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曾子還提出了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在曾子的思想中,最為突出,影響也最大的是他的孝道思想。曾子的孝道思想符合后世當政者穩(wěn)定社會秩序的需要,越來越被朝廷重視,曾子的社會地位和謚號,也隨之被抬高。東漢明帝永平十五年(72年)東巡狩,“三月……幸孔子宅,祠仲尼及七十二弟子”。從這以后,包括曾子在內的孔門弟子,就不斷受到官府的祭祀。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封“曾參為太子少保”;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封曾參“笈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笈伯為“笈侯”,政和元年(1111年)又改為“武城侯”,咸淳三年(1267年)封為“笈國公”。元至順元年(1330年),更封為“笈國宗圣公”,至此曾子的謚號達到了“圣”的高度。

  步叔乘,姓步名叔乘,字子車,齊國人。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淳于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博昌侯”;明嘉靖九年,改封為“先步叔子”。

  (三)名與字意義相對、相反。

  端木賜,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端木賜,衛(wèi)人,字子貢。少孔子三十一歲。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問曰:“汝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貢既已受業(yè),問曰:“賜何人也?”孔子曰:“汝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陳子禽問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又問曰:“孔子適是國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也。”子貢問曰:“富而無驕,貧而無諂,何如?”孔子曰:“可也;不如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說文》:“賜,予也。從貝,易聲。斯義切”。又《說文》:“貢,獻功也。從貝,工聲。古送切”。古代“賜”是君王賞賜,“貢”是把物品進獻給君主。在這里名和字是一對反義詞,意義相對、相反。“子”表示的是對男子的尊稱。同上。

  曾點(蒧或點),姓曾名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曾蒧字皙。侍孔子,孔子曰:“言爾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爾嘆曰:“吾與蒧也!”

  《說文》:“點,小黑也。從黑,占聲。多添切”。又《說文》:“皙,人色白也。從白,析聲。”在這里名和字是一對反義詞,意義相對、相反。“子”表示的是對男子的尊稱。同上。

  另外:

  例如狄黑,字皙。(古代“黑”是指火所熏的顏色,“皙”是指人長得白。意義相對、相反)

  人物簡介

  端木賜,字子貢,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且列言語科之優(yōu)異者。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他利口巧辭,善于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衛(wèi)兩國之相。他還善于經商之道,曾經經商于曹、魯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賜死于齊國。死后至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曾點字子皙,亦稱曾皙,春秋時期魯國武城(今魏莊鄉(xiāng)南武城)人。生卒年月不詳。曾參之父,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與顏回之父顏路、孟子之父孟孫激等并祀于曲阜孔廟后部的崇圣祠!墩撜Z》載他和子路、冉有、公西華侍坐孔子,談個人志趣時,他“鏗”然一聲,停止鼓瑟,說暮春時節(jié),換上春裝,和五六位志同道合的成年人,帶上六七個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后唱歌回來?鬃勇牶蟠蠹淤澷p,喟然嘆曰:你和我想的一樣!魯國大夫季武子死,曾點吊唁“倚其門而歌”,被稱為魯之狂士。739年(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 宿伯”。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萊蕪侯”。1530年(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曾氏”。曾點墓在其故里南武城。

  (四)名加詞合成字。

  公冶長,姓公冶,字子長。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公冶長,齊人,字子長。

  孔子曰:“長可妻也,雖在累紲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漆彫開,姓漆彫名開,字子開。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漆彫開字子開?鬃邮归_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孔子說。公伯繚字子周。周愬子路於季孫,子服景伯以告孔子,曰:“夫子固有惑志,繚也吾力猶能肆諸市朝。”孔子曰:“道之將行,命也;道之將廢,命也。公伯繚其如命何!”

  人物簡介:

  公冶長(前519-前470),孔子學生。公冶氏,名長,字子長、子芝。春秋時齊國人,亦說魯國人?鬃拥呐。為孔子弟子,七十二賢之一,名列二十。博通書禮,德才兼?zhèn),終生治學不仕祿。相傳通鳥語,并因此無辜獲罪?鬃映鲇趯χT侯開政的不滿,又因對公冶長身陷囹圄而痛惜,便說:“公冶長雖在縲紲之中,非其罪也。”并將女兒許他為妻。公冶長婚后,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叫子犁,早亡,一個叫子耕。公冶長一生治學,魯君多次請他為大夫,但他一概不應,而是繼承孔子遺志,教學育人,成為著名文士。

  漆雕開(前540—?)春秋時魯國人。字子開,又字子若,又說作子修,孔子學生。在孔門中以德行著稱。漆雕氏之儒的創(chuàng)始人。他無罪受刑而致身殘。他專攻《尚書》,不喜歡做官?鬃咏衅岬耖_去做官,漆雕開回答說:“我對于從政的道理還不能夠有自信。”孔子聽了這話很高興!俄n非子·顯學》把他列為儒家八派之一(漆雕氏之儒)。他發(fā)展了孔子“性相近”、“習相遠”的學說。認為有的人性善,有的人性惡。提出了“天理”和“人欲”的概念,形成了人性論。他具有“勇者不懼”的美德。他主持正義,剛正不阿,主張色不屈于人,目不避其敵。著有《漆雕子》十三篇。

  (五)利用漢字字形字音特點,拆名為字,同音為字。

  梁鳣字叔魚。少孔子二十九歲。( “魚” 取“鳣”一偏旁。拆名為字。“叔”是排行,說明梁鳣在家里排行第三)

  冉孺字子魯,少孔子五十歲。(“孺”與“魯”同音,同音為字)

  榮旂,字子祈(“旂”與“祈”同音,同音為字)

  人物簡介:

  梁鳣(zhan,音沾)姓梁名鳣,字叔魚,比孔子小二十九歲,齊國人。梁鳣年屆三十,還沒有生兒子,他母親想為其另娶,后來因聽從商矍的勸告,作罷。唐代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梁伯”;宋代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千乘侯”;明嘉靖九年改稱為“先賢梁子”。

  冉孺(前501~?)春秋末年魯國人。郜伯 唐開元二十七年(739)年。臨沂侯 宋大中祥符二年( 1009年)。先賢明嘉靖九年(1530年)。

  榮旂(缺少資料)

  三、小結

  《禮記》中說:“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這里說的是古人的一種禮俗,那時候,小孩子生下來3個月由父母命名,男子到了20歲,由父親在宗廟主持冠禮,把頭發(fā)束起來,在頭頂盤成髻,這表示可以娶媳婦了,有資格參軍與參加祭祀了。然后由身份高的老人根據男孩的名取字。有了字的男人,才算是成年男子漢。女孩子到15歲舉行笄禮,取字。所謂笄就是在頭發(fā)上插簪子,這表示女孩可以找婆家了。過去說的“待字”就是待嫁,“未字”就是未嫁,“字人”就是出嫁的人。

  周代貴族男子取字,有的在字的前面加“伯、孟、仲、叔、季”這幾個字,這些字是表示排行的,伯與孟是老大,正妻生的稱伯,偏室生的稱孟。仲是老二,孔丘字仲尼,過去稱他“孔老二”,就是因為這個“仲”;有時在字后面加上“父”、“甫”等表示性別,如仲山甫、仲尼父;有的在字前加上“子”表示敬意,如冉季字子產,卜商字子夏,顏回字子淵,冉求字子有,有時候,這個“子”可以省去,直接稱顏淵、冉有;有的以排行為字,如顏之仆字叔,冉雍字仲弓,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見。名字一起用時,先說字后說名,如孔子父叔梁紇,叔梁是字,紇是名。這些名、字,很容易讓人搞錯(漢代以后往往先名后字)。

  《說文》:“名,自命也。從口,從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故以口自名。武并切”。古人認為,名代表人的靈魂,不能隨便被別人叫,這種對人名的禁忌后來演變?yōu)槎Y俗,人們認為直接稱呼別人的名是不敬的行為。《禮記·檀弓》:“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尊長者對晚下者可以稱名,但晚下者對尊長者、平輩之間不能稱名。只有表示輕蔑時,才可以真呼其名。有名不能叫,那怎么辦?這時字就有了用處,以字相稱可以避免稱名。這樣字就起到了避諱稱名的作用。

  由于中國的避諱制度起源于西周初年,因此一般認為取字的習慣也是從這時開始的,西周之前還沒有取字的。周滅商后,建立了嚴密的宗法制度和繁褥的禮法,字的產生是與之相適應的。一般而論,名是留著自稱的,對人稱自己的名,是一種謙虛與禮貌。比如,在《論語》中,孔子為顯示自己“圣人”的謙讓有禮,在學生面前常自稱“丘”。

  取字是適應周代的禮法產生,也適合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禮教,所以它是中國的特產,“字”要譯成外文是很困難的,因為除了中國,別的國家沒有用字的。“五四”以后,隨著封建禮法的消失,字也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歷史問題”。現在的人完全沒有了取字的必要,僅有一些國畫家、書法家還愛用字。

  人的名字中,有些是多音字,讓人不知該怎樣讀才是,了解了名與字之間相關聯的關系,有些字就可以讀準了。

  我國第一部字典《說文解字》的作者許慎,字叔重,這個“重”可以讀兩個音,在這里應該讀zhòng,因為慎與重是同義詞互相解釋,現在還有“慎重”一詞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編著.論語注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 郭錫良,唐作藩,何九盈等編著.古代漢語[M].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

  [3] 許慎編著.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

  [4] 段玉裁編著. 說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5] 王貴元編著. 說文解字校箋[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2

  [6] 王力編著.古代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4

  [7] 司馬遷著.史紀[M].長沙:岳簏書社,2001

【《論語》中人物名字淺探】相關文章:

醫(yī)院成本核算淺探10-01

淺探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0-26

小學數學反思淺探教育論文03-23

中美企業(yè)文化淺探論文10-05

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淺探10-01

漢語言文學教學淺探的論文10-04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淺探論文09-30

淺探如何規(guī)范藥房管理提高藥房效率10-08

新農村電子商務與電子銀行發(fā)展淺探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