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讀后感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讀后感

時間:2022-10-05 19:11:45 讀后感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讀后感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讀后感,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都是讓人說不盡的歷史,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讀后感,歡迎閱讀!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讀后感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讀后感【1】

  這是陳寅恪先生1947-1948年在清華大學(xué)講課時,萬繩楠先生根據(jù)筆記整理成的書。

  書中有許多新的觀點和提法。

  魏晉南北朝,是我歷史知識中最大的空白點之一。

  通過這本書,使我長了不少知識。

  1、關(guān)于出身儒家的豪族和出身非儒家的寒族。

  陳認為,魏晉統(tǒng)治者的社會階級不同:司馬氏是出身儒家的豪族,而曹操則屬出身非儒家的寒族。

  他們由于出身不同,在統(tǒng)治上有區(qū)別:

  晉朝司馬氏重禮,重孝,豪族外寬內(nèi)忌,依附權(quán)臣,奴顏婢膝。

  魏朝寒族“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細政苛慘,科放互設(shè)”,主張嚴刑,推尚節(jié)儉;在選人上,重才輕德,唯才是舉,所以容易贏得廣大出身平民、有才能的寒族的支持。

  從這個角度上說,魏蜀兩國屬于寒族統(tǒng)治,而孫吳則屬當(dāng)?shù)厥孔褰y(tǒng)治。

  2、民族遷徙問題。

  從漢朝開始,西北地區(qū)就存在戎狄內(nèi)遷的問題。

  有政策的、天災(zāi)的、戰(zhàn)爭的原因。

  漢開始,到魏晉進入一個發(fā)展時期。

  這時不光是遷入,還開始了遷出。

  魏的鄧艾是第一個主張遷出的人。

  晉后八王之亂,人民除了不能走或者不愿意走的,大都外逃以避難,胡族統(tǒng)治者為了控制人口,憑藉武力,強迫遷民,造成北方人口大流動,出現(xiàn)了三百年間的人口流動問題。

  有一部分北方士族就南逃到東晉,成為影響南朝的重要力量,被稱為北方士族。

  王羲之(303-361)就屬此類。

  石虎不光是將關(guān)西的人遷往關(guān)東,還曾將南方的人遷往北方。

  數(shù)百萬人的遷徙,能達者十之二三。

  前秦建立后,又把關(guān)東人遷入關(guān)中,等等。

  這種遷徙,是民族的災(zāi)難,如果說有好處,就是各民族之間接觸的機會多了。

  3、“五胡”次序。

  “五胡”名稱最早出自苻堅之口,次序也是他說的。

  即胡、羯、鮮卑、氐、羌。

  “十六國不全是五胡所建,如成國是宗(下加貝字)人建立。

  羯族。

  石勒(建立“后趙”)。

  目深,高鼻。

  多須。

  中亞人種特征。

  (石勒死后,石虎暴政,引起治下臣民的憤怒,以至他死后,整個羯民族竟因為漢族人的報復(fù)而從此在中國消失)

  氐族。

  苻堅(建立“前秦”)。

  與西南夷族南詔之先六詔,實同出一源。

  鮮卑。

  分東、中、西三部。

  有宇文、慕容(建立“前燕”、“后燕”、“南燕”)、拓跋等姓。

  匈奴。

  劉淵。

  羌族。

  姚萇。

  建立“前秦”、“后秦”。

  盧水湖。

  沮渠蒙遜。

  建立“北涼”。

  4、胡漢分治和漢化過程。

  胡漢融合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最初,胡人統(tǒng)治后,采取的是胡族部落用于打仗,漢族部落用于耕織,這就是胡漢分治。

  到了北魏,有一個漢化過程。

  特別是北魏孝文帝,是在遷都洛陽后推行的。

  當(dāng)時的鮮卑人不再稱自己是代人,而是稱河南洛陽人,死后葬在洛陽,不再回故土。

  變胡語為漢語,復(fù)合姓為漢的單姓。

  如:步六孤氏變?yōu)殛懯,改拓跋氏為元氏,等?/p>

  胡人原來只有名,而無字和號。

  孝文帝改胡人姓名,期于名,是賜給他們一個漢名或者雅名,而以他們原來的名字為字或者為號,如拓跋燾,字佛里代立。

  周明帝宇文毓,小名“統(tǒng)萬突”(生于統(tǒng)萬)。

  宇文泰,字黑獺(其胡名為黑獺,后改雅名為音接近的“泰”)。

  5、南朝的政治結(jié)構(gòu)。

  南朝前期的宋、齊、梁的政治史,概括而言,是北人中的武裝善戰(zhàn)的豪族為君主,而北人中不善戰(zhàn)的文化高門為公卿,相互利用,以成統(tǒng)治之局的歷史。

  陳朝是梁的末尾。

  陳是南朝士族建設(shè)起來的,不重武,重享受。

  南朝與北朝的一些區(qū)別:北朝比較重視宗法,重長子繼承。

  南朝人更重視文化建設(shè)。

  在當(dāng)時的南朝,有一個特別的現(xiàn)象:高門做大官,寒門做小官。

  九品中正制。

  但是小官拿大權(quán)。

  如何集權(quán)?各朝代不一樣,但有一條是一樣的:即在一個系統(tǒng)中或者一個機構(gòu)中,名實不符;在不同的系統(tǒng)之間,此系統(tǒng)的權(quán)力為另一個系統(tǒng)所侵奪。

  這是一個通則,非僅南朝如此,不然,皇帝的權(quán)力就抓不到手上。

  在南朝,位高者多無權(quán),有權(quán)者位很低,這樣,誰都反不了皇帝。

  這是一個加強君主專政的妙方。

  還有一個特點:正官不重要,兼差反倒重要。

  如果一兼一個地位低但有實權(quán)的官,則他的正官無論做得多大,也不起作用。

  大家權(quán)力高度分散,這樣有利于皇帝集權(quán)。

  6、南北朝的人口。

  據(jù)《晉書》記載,前燕人口998萬人,246萬戶。

  晉朝統(tǒng)一中國后,全國共有人口1616萬。

  是晉最盛時期。

  三國時,魏有戶60萬戶,400萬人;吳蜀兩國有80萬戶,有320萬人。

  前燕戶240萬戶,人口900萬人。

  南朝的宋孝武帝大明8年,戶僅有90萬,人口460萬人。

  南朝人口一直比北朝少。

  淝水之戰(zhàn),使弱小的東晉沒有被強大的北方前秦吃掉,從而成為改變了中國發(fā)展的歷史進程。

  7、北方六鎮(zhèn)。

  原是指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沃野,后來變成北方城鎮(zhèn)的總稱,“六鎮(zhèn)”應(yīng)該是六鎮(zhèn)及其他。

  宇文泰是武川人,屬六鎮(zhèn)軍人。

  北齊、北周的統(tǒng)治者都屬六鎮(zhèn)軍人。

  楊隋、李唐不屬于六鎮(zhèn)軍人。

  應(yīng)該屬于關(guān)隴集團。

  楊忠弘農(nóng)華陰人,小名奴奴。

  李唐源出隴西,曾家于武川。

  北齊時,曾有一段時間是漢人鮮卑化。

  高謐這個人作用比較大。

  北齊統(tǒng)治者高謐、高樹和高歡血統(tǒng)上雖然是漢人,但他認為自己是鮮卑人,有一個鮮卑化的過程,“西胡化”,沉溺于西域歌舞、游戲和玩物中,甚至想做“龜茲國子”,起用了大批西域胡人,專門從事游樂。

  高歡的妻子婁氏是鮮卑人。

  宇文泰曾改姓,如楊忠改為普六茹氏,李弼為徒何氏,李虎為大野氏,同時一些鮮卑人,又改了回去,如劉氏改為獨孤氏。

  李虎是李淵的祖上。

  是關(guān)隴集團的豪族的代表

  8、關(guān)于佛教。

  梁武帝在佛事上,非常舍得花錢。

  梁朝曾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用鐵幣取代銅幣,造成當(dāng)時銅錢少。

  原因就是當(dāng)武帝營造佛身了。

  在佛教史上,有這樣一個現(xiàn)象:佛的金身與銅錢存在矛盾。

  梁武帝當(dāng)時“大興寺塔,廣繕臺堂”。

  南朝齊、梁時期,是佛教最盛的時期,前后七百多年。

  陳認為,佛教進入中國,是一個以憲法結(jié)合的外國貴族集團進入中國社會的過程。

  僧侶或者沙門,一不拜父母,二不拜皇帝、王者、長官。

  前者為社會問題,后者為政治問題。

  從理論上說,這非常難于在中國行得通。

  怎么解決的,我尚不清楚。

  另一個區(qū)別:印度佛教宗昔旨以為人須從“漸積”以成佛,無頓悟之說。

  佛教傳入中國后,在東晉以前,也無頓悟之說,但到了南朝劉宋時,就有了。

  竺道生創(chuàng)立了頓悟之說兩個前提:一是人人可成佛;二是成佛不須漸積,頓悟也可成佛。

  這也是佛教中國化的主要特點。

  華為“頓了”,夷為“漸悟”。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讀后感【2】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中的第一篇《魏晉統(tǒng)治者的社會階級(附論吳、蜀)》講的是魏晉統(tǒng)治者的社會階級問題。

  陳先生于繁雜史料中抽絲剝繭,得出“東漢、袁紹、孫吳、西晉統(tǒng)治者的社會階級是相承的”,其都為服膺儒家的豪族政權(quán),而魏蜀政權(quán)的統(tǒng)治階級則為寒族。

  “社會階級的不同,決定了魏、蜀與東漢、袁紹政權(quán)、孫吳政權(quán)、西晉不同的政治特征。”在治理方式上,魏蜀“以法術(shù)為治”,而一脈相承的東漢晉等政權(quán)則是以“名教”治世;在人才選拔上,曹魏政權(quán)“唯才是舉”,儒門豪族政權(quán)則由漢代的“孝廉制”逐步變化為重門選的九品中正制;在社會風(fēng)氣上,也由魏蜀的“厲行節(jié)儉”變?yōu)閮蓵x的“以奢靡相高”。

  這些變化,陳先生給予了評價:“從利弊來看,魏與蜀國的政治勝過東漢、袁紹政權(quán)、孫吳政權(quán)、西晉的政治!

  東漢的豪族統(tǒng)治濫觴于光武帝。

  光武帝劉秀是歷史上難得的善待開國功臣的皇帝,相對于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quán)”,李世民的暗懷猜忌,劉秀不僅給予功臣高官厚祿,并且授以實權(quán),給予厚封。

  有一個著名的對聯(lián)“杏壇七十二賢,賢賢希圣;云臺二十八將,將將封侯”,其中下聯(lián)所概括的就是東漢功臣的待遇。

  東漢建國之初,功臣在朝為高官,在野為豪族,歷代不衰,便發(fā)展為世家豪族,成為東漢統(tǒng)治的支柱。

  政治清明之時,豪族提供一大批符合儒家道德規(guī)范的統(tǒng)治人才,一旦政治腐朽,握有雄厚實力的豪族地主則趁勢而起,為一方諸侯。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jù)的局面實有賴豪族的大力。

  東漢采取征辟制度,以孝廉取士。

  “之所以重孝,是因為根據(jù)儒家的教義,修身治家的道德方法,亦適用于治國平天下”。

  “求忠臣于孝子之門”,名教因而也成為豪門的標榜。

  這促使功臣豪族儒教化。

  另一方面,對于儒家教義的重視,使儒家學(xué)者更容易踏上仕途,歷代有人任“二千石”,一大批以詩書傳家的儒學(xué)世家便可躋身于豪族之列。

  如世傳《孟氏易》的汝南袁氏四世三公,世傳《歐陽尚書》的弘農(nóng)楊氏五世三公。

  精通經(jīng)義,成為為官和升遷的通行證,當(dāng)時有諺語云:“遺子黃金滿籝,不如一經(jīng)”。

  知識成了最大的資本,這倒是中國歷史最重視讀書人的時代了。

  東漢末年,各地郡守紛紛起兵,形成群雄割據(jù)局面。

  其中,儒家豪族的代表人物為袁紹。

  袁紹出身于東漢頂級的門閥汝南袁氏,家世顯赫,儀表堂堂,“有姿貌威容”,能“折節(jié)下士”,特別是先后為母、父守孝三年,孝感天下,聲望為天下士人之首。

  故袁紹起兵之初,連戰(zhàn)連捷,最終成為坐擁青并幽冀四州的大諸侯。

  可以想見,如果沒有曹操的崛起,袁紹必能席卷天下,再建類似東漢的儒門豪族政權(quán)。

  就家世而言,曹操并不差,甚至可以說是顯赫。

  其祖曹騰雖為宦官,但官至中常侍、大長秋,封費亭侯,其父曹騰更是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

  但這并不意味這曹操能擺脫寒族的身份。

  三代養(yǎng)不成儒門,而閹宦之后更沒有希望得到統(tǒng)治階級的士人的尊重。

  《孝經(jīng)》有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孟子》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

  因而,宦官這種身份天生就低人一等,不為儒家所喜。

  陳琳的《為袁紹討曹操檄》略云:“操贅閹遺丑,本無令德”。

  即使是出身潁川望族荀氏的荀彧,娶了中常侍唐衡的女兒,也只因“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譏議”。

  寒族出身的曹操,“任俠放蕩,不治行業(yè)”(《三國之·魏志》一《武帝紀》),“不以儒學(xué)為務(wù)”,自然不符合儒家的名教觀念。

  珠玉在前,天下士人自然舍曹取袁。

  曹操興起時,其憑借的一是夏侯和曹家的家族勢力,二是戲志才、于禁等寒門人才,最后才是憑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的豪族才俊。

  儒家豪族一直不是曹操崛起的助力,甚至不時拉拉曹操的后腿,如邊讓、孔融等。

  這一情況,直到曹操徹底覆滅袁氏勢力后才有所改變,士大夫群體逐漸融于曹氏政權(quán)。

  但是,“官渡一戰(zhàn),曹氏勝,袁氏敗,儒家豪族階級不得不暫時隱忍屈辱。

  但乘機恢復(fù)的想法,未嘗一刻拋棄。

  曹操去世后,他們找到了司馬懿,支持司馬懿與曹氏展開了奪權(quán)斗爭。”“后來,他們通過司馬懿父子之手,終于把政權(quán)奪回到了自己的手上!

  至于劉備劉皇叔,雖名為漢中山靖王之后,其實也就是個賣草鞋和草席的破落戶,是寒族中的寒族。

  諸葛亮為諸葛豐之后,是世代相傳的法家,關(guān)羽是出身農(nóng)民賣過棗的亡命之徒,張飛是殺豬的土地主。

  蜀漢的建立者是寒族,其朝中重臣如李嚴、蔣琬、費祎等都是寒族出身,故蜀漢政權(quán)的性質(zhì)和曹魏相同。

  “吳國的情勢則大大不然,孫吳政權(quán)是由漢末江東地區(qū)的強宗大族擁戴江東地區(qū)具有戰(zhàn)斗力之豪族,即當(dāng)時不以文化見稱的次等士族孫氏,借其武力,以求保全,從而組織起來的政權(quán)。故孫吳政治社會的勢力完全操在地方豪族之手。”

  西晉的建立者是河內(nèi)司馬氏,“自東漢司馬鈞以來,世代為將軍、守、尹。”其先祖為武將,但歷代變遷,至司馬懿的祖父司馬儁,史載“博學(xué)好古”,已成為了服膺儒家的士大夫階級。

  曹魏政權(quán)后期,堅忍陰毒的司馬懿,“以垂死之年,奮起一擊,奪取曹爽手中權(quán)力。”在豪族強民和部分寒族出身官吏的支持下,司馬氏最終奪取了政權(quán),終結(jié)了寒族統(tǒng)治,“盡復(fù)東漢時代儒家豪族階級統(tǒng)治全盛之局!辈懿偃掠兄,思及當(dāng)初以入獄逼迫司馬懿出仕,不知作何感想!

  三國歸晉,寒族、政治更為先進的魏蜀政權(quán)都倒在了儒家豪強的司馬氏手下。

  司馬氏建立的西晉政權(quán)短命而無能,喪國而辱民。

  政治上,世族統(tǒng)治,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官吏權(quán)的壟斷,一方面阻塞了寒族人才上流的渠道,即鮑照所謂“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沈沒而不聞?wù),安可?shù)哉”;另一方面則是權(quán)力高度集中和封閉帶來的政治腐朽:“毀譽亂于善惡之實,情慝奔于貨欲之途。

  選者為人擇官,官者為身擇利,而執(zhí)鈞當(dāng)軸之士,身兼官以十?dāng)?shù)。

  大極其尊,小錄其要,而世族貴戚之子弟,陵邁超越,不拘資次。

  悠悠風(fēng)塵,皆奔競之士,列官千百,無讓賢之舉。

  其婦女莊櫛織纴皆取成于婢仆,未嘗知女工絲枲之業(yè),中饋酒食之事也。

  先食而婚,任情而動,故皆不恥淫泆之過,不拘妒忌之惡,父兄不之罪也,天下莫之非也。

  禮法刑政于此大壞,如水斯積而決其堤防,如火斯蓄而離其薪燎者。

  國之將亡,本必先顛,其此之謂乎”(《晉書》五《孝愍帝紀論》)。

  軍事上,西晉力圖復(fù)古,行封建制度,置諸侯國,各國內(nèi)設(shè)國兵,諸王各有野心,而晉愍帝又白癡一個,最終釀成八國之亂,民眾流離失所,死傷慘重。

  其次罷州郡武備,邊疆軍事力量薄弱,八國之亂后,中央也又缺乏震懾性的武力,邊郡胡人遂得以趁虛而入,五胡亂華,中原漢人險遭滅絕。

  社會風(fēng)氣更是敗壞到了極點,彌漫了貪鄙與奢靡之風(fēng)。

  當(dāng)官的目的便是賺錢。

  時人魯褒的《錢神論》便諷刺道:“洛中朱衣,當(dāng)途之士,愛我家兄(注:即孔方兄),皆無已巳。諺曰:錢無耳,可使鬼。凡今之人,惟錢而已。”統(tǒng)治階級一方面大肆收斂財富,一方面又奢侈淫逸。

  如石崇與王愷就以奢靡相比,晉惠帝皇后賈南風(fēng)“荒淫放恣”。

  官場潰爛,世家腐朽,而若干力圖振興、“糾邪正”、“講治道”的官員也不被時世所容納,反而被譏為“俗吏”。

  西晉政權(quán)病入膏肓。

  這樣的政權(quán)自然落不了好。

  316年,西晉最終被漢國所滅,統(tǒng)一中國僅37年。

  其后,司馬睿在南方建立了東晉,亦茍延殘喘而已,終為劉宋所代。

  西晉政權(quán)覆滅無可嘆息,但治下民眾遭受的戰(zhàn)火和異族的摧殘卻令后人為之傷懷!

  晉代魏,恢復(fù)豪族政權(quán)是歷史的一次倒退。

  曹魏時的若干先進觀念和措施就此終結(jié)。

  曹操曾頒布求才三令,“唯才是舉”。

  這其實可以看做科舉制度的先聲。

  東漢的征辟制度重“德”,但對“德”予以評價的往往是強宗豪族。

  如月旦評的主持者就是汝南大族許氏的許劭、許靖。

  入仕的途徑掌握在儒門豪族的手中。

  “唯才是舉”的提出,雖然源自曹操打擊儒家政治基礎(chǔ)和充實政權(quán)的需要,但實質(zhì)上能夠起到選撥寒族人才,促進社會流動、維護社會穩(wěn)定的結(jié)果。

  豪族勢力的反撲,“唯才是舉”頓時成空。

  孝廉制反而變本加厲,一變?yōu)楦又匾曢T第的“九品中正制”,從此流毒于兩晉南北朝,直到隋唐科舉制的施行才得以埋葬。

  除了世族政治,西晉復(fù)分封、罷郡國兵、尚奢靡、尚清談,制度軍事的社會文化全線倒退。

  國力日衰,外敵入侵,后果則是生靈涂炭。

  沒錯,歷史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有時還得開倒車。

  但想起倒在車輪下的民眾,嗟嘆傷心和憤恨總是免不了啊!

【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魏晉南北朝文學(xué)常識09-29

秦漢魏晉南北朝文化常識12-22

承上啟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教案范文(精選8篇)04-17

論魏晉南北朝的文化背景與文學(xué)發(fā)展特點10-05

有關(guān)陳寅恪的高中作文素材10-07

《魏晉風(fēng)華》讀后感10-08

[世界藝術(shù)史]《世界藝術(shù)史》讀后感范文03-16

婚育史證明12-17

魏晉六朝士人的文學(xué)教育與實踐作用10-26

漢魏晉五言詩五首教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