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知風格的概念的特征分析論文
中圖分類號:B8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32-0059-02
一、認知風格概念的起源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認知風格的研究被介紹到我國。關于風格的起源存在不同觀點。實驗社會心理學將Allport視為風格概念的引入者。1937年,Allport發(fā)展了“生活風格”(lifestyle)這一概念,成為第一次深思熟慮地將“風格”結(jié)構同認知聯(lián)系起來的研究者。他首次使用“認知風格”并作出概念界定。差異心理學認為,關于風格的思想可追溯至古希臘Hippocrates的氣質(zhì)學說和我國孔子關于個體差異的一些觀念。精神分析學派則認為風格起源于Jung。1923年,Jung提出了心理類型理論,他將人格劃分為外傾和內(nèi)傾兩種向性以及感覺、思維、情感和直覺四種機能,依此提出了一個八種類型的分類。這種觀點對涉及利用以個性為基礎的概念來開發(fā)學習風格模型產(chǎn)生重大影響。格式塔學派在知覺方面的研究與場獨立性—場依存性這一維度的出現(xiàn)密切相關。20世紀40年代,知覺功能領域的研究表明一些知覺因素和人格特征可能存在某種關系,與此同時,心理學家開創(chuàng)了所謂的“新觀點運動”。以此為契機,美國心理學家Witkin及其合作者通過長期的實證研究,提出了認知風格的場獨立—場依存性理論。該理論反映了在人格研究中對心理加工規(guī)律的重視,并通過認知風格把長期割裂的人格與認知過程統(tǒng)一起來,找到了研究這一問題的實驗方法。Witkin在認知風格的理論探討和實驗研究方面進行的積極探索對以后這個方面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引領作用[1]15。無論最先提出認知風格的是哪一位研究者,不可否認,正是前人的研究探索為我們的繼續(xù)探索提供經(jīng)驗,奠定了研究基礎,同時也為認知風格的研究開辟了眾多方向。
二、認知風格的概念探析
Grigorenko和Sternberg將諸多認知風格類型加以分析總結(jié),提出認知風格研究的三種傾向:信息加工傾向、人格傾向和活動傾向[2]4-6。本文以此分類對選取的有代表性的認知風格的概念進行回顧分析。
。ㄒ唬┬畔⒓庸A向
Allport認為,認知風格是個人典型的或習慣性地解決問題、思考、知覺、記憶等的模式。顯然,Allport將認知風格定義為一種模式,并認為其心理過程存在于信息加工過程的感知、記憶、思維階段,其外在表現(xiàn)形式則是一個人形成了典型的或習慣化的個性特征。Friend和Cole擴充了認知風格的概念,認為它包括個體感知、編碼、存儲和記憶信息的方式[3]。二者在Allport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在編碼和存儲階段也存在認知方式,擴充了我們對認知風格所存在的信息加工階段的認識。Witkin及其合作者在知覺領域進行的大量研究總結(jié)后認為,認知方式是指個體的特征和一貫性的組織和加工信息的方式。Witkin提出了認知風格的場獨立性—場依存性維度,認為場獨立性—場依存性認知風格是過程變量,它們指向認知過程而不是認知內(nèi)容。Fredenk和Kausmier認為,認知風格是個體在各種不同的領域共同表現(xiàn)出的信息加工習慣。Kagan認為,認知風格是個體知覺、記憶和思維的不同方式或理解、儲藏、遷移和使用信息的不同途徑,并且從理解速度方面提出了認知風格的沖動型—沉思型維度。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是認知風格發(fā)展的繁榮期,認知風格的研究方向眾多,這一時期對認知風格的理解主要是認為,認知風格的差異存在于認知過程的多個階段,但對認知風格的研究只強調(diào)信息加工傾向并對認知風格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作出了描述,如,認為認知風格屬于習慣化的、偏愛的等等,但并沒有真正涉及認知風格形成的實質(zhì)(生理機制和心理機制)。這一時期也沒有統(tǒng)一的研究方向,因此也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成熟的認知風格概念以利于研究交流。
(二)人格傾向
1923年,精神分析學派的Jung提出了心理類型理論,將人格劃分為外傾和內(nèi)傾兩種向性,并提出存在感覺、思維、情感和直覺四種機能,由此衍生出八種分類:外傾感覺型、內(nèi)傾感覺型、外傾思維型、內(nèi)傾思維型、外傾情感型、內(nèi)傾情感型、外傾直覺型和和內(nèi)傾直覺型。20世紀60年代,Briggs和Myers在Jung的心理類型理論的基礎上增加了判斷—知覺這一維度,據(jù)此提出了MBTI模型,包括:內(nèi)向—外向(Extraversion-Introversion,簡稱E-I),表示態(tài)度或心理能量的傾向;感覺—直覺(Sensing-Intuition,簡稱S-I),表示某種與獲得信息相關的心理功能或知覺過程;思維情感(Thinking-Feeling,簡稱T-F),表示某種與個體作判斷相關的心理功能或判斷過程;判斷—觀察(Judging-Perceiving,簡稱J-P),表示與外界相處時的態(tài)度或傾向[4]。測量人格類型是通過測量個體對每個維度兩極的偏好程度,如此共可以獲得十六種人格類型。Myers認為這些心理功能在類型上存在相反的發(fā)展方向,不可能在現(xiàn)實中同時獲得發(fā)展,但是類型的發(fā)展可以貫穿人的一生。MBTI模型發(fā)展了Jung的理論,用類型來解釋風格的形成與發(fā)展,關注個體與周圍世界的關系,打破了風格難以改變觀念,認識到風格改變的可能性和必要性[5]。
無論是Jung的心理類型理論還是Briggs和Myers的MBTI模型,都是從人格的角度對認知風格進行的探索,區(qū)分了認知風格的表現(xiàn)類型,主要重視人格因素在認知風格中的作用,使認知風格的研究具有濃厚的人性化色彩。但是,其研究同樣未深入到認知風格的實質(zhì),同時,也沒有實證研究的支持,因此獲得的批判眾多。
(三)活動傾向
“以活動為中心”的傳統(tǒng)可追溯至20世紀70年代,它與教育家對學習發(fā)生的環(huán)境的關注,以及對與滿足課堂中的個體差異相關、以過程為基礎的問題的關注,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堅持以學習為中心的研究傳統(tǒng)的教育家,關注的首要和主要問題是學習情境[1]46。因而,也有人將認知風格稱為學習風格,造成二者概念運用混淆。Riding等根據(jù)心理計量學的設計、對學習的理解和與學習策略的形成的關系等三方面的相似性,并基于學習過程、學習定向、教學偏好以及認知技能發(fā)展提出了四種學習風格模型。前三種關注學習的過程及情境。最后一種關注個體的認知能力的形成、認知技能的貯存和學習能力,同時也更為關注那些被認為構成個體的學習側(cè)面的相關行為特征。
以“活動為中心”的風格研究與傳統(tǒng)的認知風格相比,研究的對象縮減為教師和學生,研究的背景縮減為與教學活動相關的學習情境,更加強調(diào)了動機、情境等因素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這種學習風格不同于認知風格。對以“活動為中心”的風格模型進行的探究,更加賦予了風格變化發(fā)展、策略性與不穩(wěn)定性的特性。
。ㄋ模┱J知風格的整合模型
20世紀90年代以后,認知風格出現(xiàn)理論整合,代表理論有Sternberg的心理自我管理理論和Riding的認知風格聚合模型。
Zhang和Sternberg提出了“智力風格”的概念,他們把智力風格作為一般用語,包含了過去幾十年里提出來的所有主要的風格結(jié)構,如認知風格、概念型風格、決策和問題解決風格、學習風格、心理風格、知覺風格和思維風格等。他們認為,智力風格指的是個體加工信息和處理任務的偏好,可以是認知的、情感的、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他們認為一個人的思維風格是兼具認知和人格特點的[6]。與此同時,他們提出一個三維模型來解釋智力風格。Zhang和Sternberg用一個上位概念來概括風格概念,整合了認知與人格的觀點,為我們提供了宏觀上的理解,卻使智力風格涵蓋廣泛而少精確。
Riding等人通過回顧以往的30多種認知風格理論,對每一種理論的基本描述、評價方法、對行為的影響以及模型間的相關進行了分析,結(jié)果認為已有的認知風格類型可以整合為兩個維度:整體—分析維度和言語—表象維度。Riding提出,作為一個操作概念,認知風格被理解為個體組織和表征信息的一種偏好性的、習慣化的方式。Riding的認知風格概念以認知為基礎,將認知風格統(tǒng)合為兩個維度,分別反映了信息加工的組織階段和表征階段的特征,而非對信息加工完整過程的全面反映,因此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三、總結(jié)與展望
通過對認知風格的概念起源進行回顧,以及對前人所提出的有關認知風格的理論進行簡要分析后,我們認為,認知風格是建立在信息加工過程基礎之上的,認知方式的影響可以遍及一個人的心理活動的全部領域,可能受到人格、社會、環(huán)境等多重因素的影響。我們推測,若信息加工的每個階段都可能發(fā)展出不同的認知風格,那么這將意味著有可能存在大量的認知風格維度,而不僅僅只是存在Riding所認為的整體—分析和言語—表象兩個維度抑或是Zhang和Sternberg所認為的智力風格三維模型或者是其他的認知風格理論或模型。由于所收集資料局限,未能運用科學方法提出一個整合的認知風格新概念,這將是進一步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R·賴丁,S·雷納.認知風格與學習策略[M].龐維國,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李力紅.認知風格的理論與實證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McKay,M.T.,et al..Cognitive style and recall of text: An EEG analysis[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3,(14).
[4]蔡華儉,朱臻雯,楊治良.心理類型量表(MBTI)的修訂初步[J].應用心理學,2001,(2).
[5]莫新語.當代學習風格模型研究回顧[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6).
[6]孫燈勇,胡瑜.智力風格的三維模型:一種更為綜合的認知風格理論[J].心理科學,2008,(1).
【認知風格的概念的特征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數(shù)字媒體插畫藝術風格分析論文10-12
認知圖式視角下阿甘的思維風格10-26
分析認知語言學哲學基礎與語言教學教育論文10-13
臨床路徑的概念及使用論文11-15
案例分析論文11-07
北歐風格論文范文優(yōu)選11-06
對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特征分析藝術論文10-13
論文的可行性分析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