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論文范文

英語翻譯技巧論文

時間:2022-10-05 21:40:20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英語翻譯技巧論文

  翻譯是一門科學(xué),同時它也是一門藝術(shù)。它是把一種語言已經(jīng)表達(dá)出來的東西用另一種語言重新表達(dá)出來。以下是關(guān)于淺談英文翻譯技巧論文,請參考!

英語翻譯技巧論文

  淺談英文翻譯技巧【1】

  一、原則基礎(chǔ)

  首先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特點,語言離不開文化,文化依靠語言。

  比如英譯漢,它是運(yùn)用漢語把英語所表達(dá)的思想準(zhǔn)確完整地重新表達(dá)出來的語言活動,關(guān)鍵在于準(zhǔn)確理解原文,在于譯文中如何擺脫原文的拘束,避免洋腔洋調(diào)。

  翻譯過程中除了要有扎實的語言功底之外,還應(yīng)該充分了解對方的文化、風(fēng)俗習(xí)慣、信仰等。

  其次,對原文收集整理進(jìn)行全面理解。

  在翻譯之前要正確理解原文的詞匯含義、句法關(guān)系和文體及修辭手法。

  原文是客觀事實的反映,不僅要從語言現(xiàn)象、邏輯關(guān)系上弄懂原文,而且要理解原作所敘述的背景知識,特別是一些特有的事物、典故和專業(yè)術(shù)語的概念。

  此外,遵循“信、達(dá)、雅”原則。

  具體地說,“信”指忠實于原作內(nèi)容,沒有改變或彎曲,并無增添或刪節(jié)原文的現(xiàn)象;“達(dá)”是指通順、流暢、易懂、表達(dá)清楚,用符合規(guī)范的譯文語言來表達(dá)原文的內(nèi)容。

  [1]譯文應(yīng)是明白曉暢的現(xiàn)代語言,不逐詞死譯,不生搬硬套,也無文理不通的現(xiàn)象;“雅”是指語言優(yōu)美、典雅、富有品味,得體,但值得注意的是要保持原作的風(fēng)格,譯者不應(yīng)破壞和改變。

  二、實踐分析

  (一)漢譯英

  漢英翻譯時應(yīng)注意句子中的代詞、冠詞、單復(fù)數(shù)和時態(tài);段落的層次關(guān)系、因果關(guān)系、時間關(guān)系、主次關(guān)系等。

  對于個別英語語言呈跳躍性的長句、組合性的長句,譯者需要進(jìn)行“綜合治理”,重新組合,找準(zhǔn)主次關(guān)系。

  其次是句型結(jié)構(gòu)的選擇、搭配,要體會兩種語言的差別。

  另外,在選詞用字上也要特別注意,放在上下文理解透,以免造成歧義。

  尤其是翻譯古文的時候,應(yīng)該理解古漢語的意思,然后用現(xiàn)代漢語對應(yīng)。

  例如,“劉赤水,平樂人,少穎秀。

  十五入郡癢。

  ”在這里,“少穎秀”和“十五入郡癢”就是因果關(guān)系,因為聰明所以十五歲便入郡癢。

  例1:“在我16歲還是一名下鄉(xiāng)插隊知識青年時,根本想不到還有今天。

  譯文:At 16 I was sent to live and work in the countryside as most urban school graduates were at the time.

  在這里,我們要先知道“下鄉(xiāng)插隊知識青年”當(dāng)時的文化背景是什么樣的。

  在漢譯英時,要怎么表達(dá)才能既能忠實于原文,又能讓外國讀者所能接受。

  例2:“再說別的,咱們就白刀子進(jìn)去,紅刀子出來。

  譯文:Don’t say anything, or I’ll kill you!

  在這句話中,譯者就不能直接按照字面來翻譯,切忌word to word,要深入了解這句話內(nèi)涵和說話人口氣,再用英語習(xí)慣表達(dá)方法表述出來。

  (二)英譯漢

  從英譯漢的角度來說,主要把握兩點:1、忠實于原文 2、通順表達(dá)。

  要做到忠實于原文,就應(yīng)該掌握好適度原則,即要把原文的內(nèi)容準(zhǔn)確完整地表達(dá)出來,既不能改變和歪曲,也不能增加或刪減。

  “忠實”還指保持原作的風(fēng)格--即原作的民族風(fēng)格、時代風(fēng)格、語體風(fēng)格、作者個人的語言風(fēng)格等,譯者對原作的風(fēng)格不能任意破壞和改變,不能以譯者的風(fēng)格代替原作的風(fēng)格。

  其次,要做到通順,就必須把英語原文翻譯成合乎漢語規(guī)范的漢語,譯文必須是明白通暢的現(xiàn)代漢語,沒有語言晦澀難懂的現(xiàn)象,沒有文理不通、結(jié)構(gòu)混亂、邏輯不清的現(xiàn)象。

  不能逐字逐詞的死譯,也不能生吞活剝,不能讓人感覺到有英語原文的痕跡,就好像它原來就是一篇中文作品一樣。

  例1:He is seriously ill.

  這本來是一個極為簡單的句子,可翻譯為“他病得歷害”或“他病得很重”,但有人為了追求譯文所謂的“漂亮”,把它譯成“他茍延殘喘”,這就給譯文增加了一定的感情色彩,違背了忠實的原則,反而得不償失。

  三、結(jié)語

  綜上所述,在英語翻譯時,要做到充分了解對方文化、忠實于原文、用地道的語言通順地表達(dá)出來。

  不必過于遵循條框的限制,而是要靈活的翻譯,在翻譯時要結(jié)合原文的實際意思。

  要做好翻譯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還需要經(jīng)過大量艱苦的理論學(xué)習(xí)與實踐,一個優(yōu)秀的翻譯者,不僅要有很大的詞匯量和扎實的語言功底,還要博覽群書,通觀世界,關(guān)注國內(nèi)外時事。

  這需要翻譯者在翻譯的實際過程中,不斷揣摩,不斷總結(jié)。

  英漢翻譯中的選詞技巧【2】

  摘要:選詞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著翻譯作品的好壞。

  選詞,即選取意義擇取單詞,既關(guān)系到原文理解中詞義的辨識和確定,也包括翻譯表達(dá)中的詞語的選擇。

  相對而言,原文詞語的理解更為重要。

  關(guān)鍵詞:翻譯技巧;選詞;

  翻譯技巧,即翻譯方法,能使具有概括性、指導(dǎo)性、基礎(chǔ)性的翻譯原理具體化、條理化、實施化,利用各種翻譯轉(zhuǎn)換法準(zhǔn)確、完整傳達(dá)話語信息。

  它著重解決的是具體翻譯轉(zhuǎn)換上技術(shù)、技藝、藝術(shù)上的問題。

  翻譯理論專著或教材中對技巧的處理一般按兩條線索分別或結(jié)合進(jìn)行歸納:一是按原語的詞類、句型等語法范疇及慣用法系列等,梳理翻譯表達(dá)的技巧、方法;另一是按對原文信息、形式進(jìn)行翻譯表達(dá)的方法,而在分合、增減、反正、順逆、去留存變、直譯形神等辨證關(guān)系上,對翻譯手法進(jìn)行分類。

  翻譯是科學(xué)又是藝術(shù),對于技巧,理論著作、教材不能囊括翻譯實踐中的所有情況,具體問題還須具體分析,翻譯者不但要靈活運(yùn)用已有的技巧,而且要善于創(chuàng)造新的技巧,以使譯文傳意達(dá)旨,形神兼?zhèn)洹?/p>

  選詞,即選義擇詞,貫穿于整個翻譯的實際操作過程之中。

  這里的“詞”指表達(dá)某一實體或整體性概念的單詞、詞組和短語。

  “選義”是由人類語言的一詞多義現(xiàn)象決定的。

  任何一種發(fā)展完備的人類語言,其中的大部分詞匯都是一詞多義。

  例如單詞charge: 動詞含義有兩個,在科技英語的環(huán)境下是“充電”,而在日常生活中是“索取(費(fèi)用)”。

  名詞通常是“電流”的含義。

  該如何措辭則要看具體語境了。

  此外,英語中有一些名詞,同時有兩個形容詞,比如名詞sun,它的形容詞可以是sunny,也可以是solar,這里就有個辨義和確定詞義的問題。

  另外,語言使用中還普遍存在著多詞一義的現(xiàn)象,即同一意思對應(yīng)不同的詞語。

  在英語里,一詞多義是非常常見的,這與英語的多源生有關(guān)。

  現(xiàn)代英語中不僅有許多詞匯是從古英語演變而來,還有約80%的詞匯從外國輸入的,經(jīng)過歷史變遷,這些詞匯并存和融合,使英語一詞多義,一義多詞的現(xiàn)象特別普遍。

  因此譯者除了具有辨義這項本領(lǐng)外,還要具備“擇詞”這方面的技巧。

  無論是“選義”,還是“擇詞”,都離不開具體的語境。

  英國翻譯理論家紐馬克說,沒有詞是完全孤立的(No word is an island entire to itself.),詞的意義必然受到前后相鄰詞句的影響。

  我國學(xué)者王佐良先生也說,上下文不只是語言問題,說話是一種社會行為,上下文實際上是提供了一個社會場合或情境,正是它決定了詞義。

  他還指出,一個詞不僅有直接的、表面的、字典上的意義,還有內(nèi)涵的、情感的、牽涉許多聯(lián)想的意義;一個詞的意義有時不是從本身看得很清楚的,而要通過整篇整段--亦即通過這個詞在不同情境下的多次再現(xiàn)--才能確定。

  香港譯界有句名言:詞無定譯,說的就是同一個詞在不同的語境中可能有不同的翻譯。

  從詞語與語境的關(guān)系看,有些詞基本不受語境影響(context-free),如意義相對固定單一的專有名詞、科技術(shù)語、數(shù)量詞等;有些詞則受語境制約(context-bound),如那些含有感情色彩、價值判斷且意義極為豐富的普通名詞、形容詞、動詞、副詞等。

  對于這些詞語,先利用各種手段確定其意,然后恰當(dāng)措辭表達(dá)。

  下面介紹幾種確定詞義的方法。

  一.根據(jù)上下文和漢語習(xí)慣搭配來確定詞義

  長句、難句、復(fù)雜句,句句難懂,這是大家都非常清楚的一點。

  如何看懂句子,而又不失精準(zhǔn)的把譯文寫出來成了迫在眉睫的任務(wù)。

  首先,我們都知道:在動手翻譯之前,必須要把英語原文看懂。

  理解原文是整個翻譯過程的第一步。

  這是最關(guān)鍵、也是最容易出問題的一步。

  以下我們通過考研英語翻譯實例來具體講解在理解原文的前提下如何根據(jù)上下文確定詞義:

  A.意群拆分確定詞義:

  e.g. “In short”, a leader of the new school contends, “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as we call it, was largely the improvement and invention and use of a series of instruments that expanded the reach of science in innumerable directions.” (1994-72)

  本句可以分四個意群來確定詞義:

  第一個意群:in short簡言之school學(xué)派contend 堅持認(rèn)為,爭辯,討論

  第二個意群:the scientific revolution 科學(xué)革命(不可譯為“科技革命”)as we call it所謂的

  第三個意群:largely 在很大程度上a series of一系列instruments器具、儀器

  第四個意群:expand拓展reach影響范圍innumerable無數(shù)的、數(shù)不清的direction方面

  e.g. Social science is that branch of intellectual enquiry which seeks to study humans and their endeavors in the same reasoned, orderly, systematic, and dispassionate manner that natural scientists use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phenomena.(2003-62)

  本句可以分三個意群來確定詞義。

  第一個意群:social science社會科學(xué) branch分支intellectual enquiry知識探索

  第二個意群:seek力圖reasoned理性的dispassionate冷靜的,客觀的in…manner以…方式

  第三個意群:natural scientist自然科學(xué)家

  在英譯漢部分,確定詞義可以說是最難的。

  前面所說的agree,很多人只會翻譯成“同意”,而不知道根據(jù)上下文翻譯成“認(rèn)為”,這就是一個教訓(xùn)。

  B.詞語搭配構(gòu)成詞組小語境,可以藉此確定相互間的意義:

  1) express the idea:表達(dá)e.g. He cannot express his ideas clearly in speaking.

  2) advocate the idea:鼓吹、維護(hù)e.g. This organization advocated Hitler’s Nazi ideas.

  3) borrow the idea:借用、抄襲e.g. This idea was borrowed from the West.

  4) spread the idea:傳播e.g. Democratic ideas are being spread throughout the world.

  5) deepen the impression:(加深)e.g. He did that to deepen the impression that he was generous.

  6) exercise/use the influence:使用e.g. He promised to use his influence to get me a job.

  7) have the influence:具有e.g. This movie has an adverse influence on teenagers.

  8) exert the influence:施加e.g.…you are expected to exert positive influence on your fellow schoolmates.

  二、通過語篇語境確定詞義

  翻譯過程中,語篇不論是對原文的理解還是對譯文的構(gòu)建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由于語篇是最基本的翻譯單位,譯者應(yīng)該予以足夠的重視。

  合格的譯者不僅要具備語篇分析的能力,還必須首先具備語篇意識。

  所謂語篇意識就是要求譯者將語篇看作一個整體,而不局限于詞、短語、句子,從語篇整體把握原文、理解原文、再現(xiàn)譯文。

  e.g. 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 since the things he cares for will continue. And if, with the decay of vitality, weariness increases, the thought of rest will be not unwelcome. 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 knowing that others will carry on what I can no longer do (B. Russell).

  譯文:上了年紀(jì)而能這樣看待生活的人就不會遭受怕死的痛苦,因為他所關(guān)懷的事物將繼續(xù)下去。

  同時,如果精力衰竭了,疲乏增加了,休息的思想并非是要不得的。

  我倒愿意工作不息,死而后已,因為我知道別人會繼續(xù)我未完成的事業(yè)(《新概念英語》第4冊)。

  如果只看到劃線的這一句話,譯文似乎沒什么可挑剔。

  但是,如果考慮一下上下文,將整個句群看作一個整體,我們會發(fā)現(xiàn)譯文與前文與后文都不相呼應(yīng)。

  因為原文第一句“The man who, in old age, can see his life in this way, will not suffer from the fear of death”與最后一句“I should wish to die while still at work”都表明整篇的主題是死亡問題,“rest”的含義是“長眠”而非“休息”,但劃線部分的譯文卻與“死亡”無關(guān)。

  而且,這里的“rest”是一種委婉的說法,表示死亡的這類委婉語還有很多,如“silence”、“sleep”、“quietus”等,如果原文用的是“silence”,難道應(yīng)該將其譯為“沉默的思想并非是要不得的”?顯然,產(chǎn)生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就是不顧文章的整體性,孤立地“理解”部分語句,忽略了篇章整體信息的參與。

  劃線部分的合理譯文應(yīng)該是:而且,如果隨著精力的衰竭,疲倦之感日漸增加,長眠并非是不受歡迎的念頭。

  楊絳先生在她的文章《記錢鐘書與〈圍城〉》中,多處用到了“癡氣”及與“癡”相關(guān)的詞組,來描繪錢種書先生異于常人的脾性,在不同語境下其意多有不同。

  凌原先生,根據(jù)具體情況選用不同的英語詞匯來翻譯“癡氣”及相關(guān)詞組,請看以下諸例:

  1) 鐘書寫完《圍城》,“癡氣”依然旺盛,但是沒有體現(xiàn)為第二部小說。

  After Chung-shu finished writing Fortress Besieged, his “eccentric” bent was still going strong, but it failed to take form in a second novel.

  2) 我覺得《圍城》里的人物和情節(jié),都憑他那股子癡氣,呵成了真人真事。

  It was those charming mischievous quirks of his that made it possible for him to create the characters and plots for the novel and pass them off as real people and real deeds.

  3) “高興”也正是錢家所謂“癡氣”的表現(xiàn)。

  “Being funny” was another manifestation of his puckish bent in the eyes of the Ch’iens.

  4) 鐘書的“癡氣”也怪別致的。

  Chung-shu’s sweet quirkiness is peculiarly his own.

  5) 淪陷在上海的時候,他多余的“癡氣”往往發(fā)泄在叔父的小兒小女、孫兒孫女和自己的女兒阿圓身上。

  When he was stranded in Shanghai, he would take out his pent-up eccentric energy on Younger Uncle’s small children, grand children and Ah Yuan, his own daughter…

  三、通過常識判斷確定詞義

  常識(common sense / general knowledge about the world around us)人人有,而且常識愈豐富對翻譯理解愈有用。

  很多老翻譯家如呂淑湘、傅雷、楊憲益都強(qiáng)調(diào)翻譯需要“雜學(xué)”。

  我想,這“雜學(xué)”可以看作是比較“高級”的常識吧。

  請看下面一段關(guān)于銅質(zhì)保溫瓶結(jié)構(gòu)的描述:

  ---Another type is a double-walled copper vessel with the corresponding surface scrupulously cleaned to achieve the high intrinsic reflectivity of copper. A body of charcoal absorbent may be affixed to the outer wall of the fluid container, where it is kept cold and helps to condense any gases remaining in the vacuum space after it is evacuated and sealed off.

  某譯文:另一種類型是有雙壁的銅容器,其相應(yīng)表面潔凈無疵以獲得銅所固有的高反射率。

  在流體容器的外壁可以粘著一層木炭吸附劑,它保持著低溫并在容器抽空和密封后幫助冷凝殘留在真空空間的氣味。

  此句的翻譯關(guān)鍵在于兩個it的意思。

  根據(jù)上面的譯文,兩個it都指fluid container。

  這顯然不對。

  從原文看,fluid container明顯指銅質(zhì)保溫瓶盛裝液體的內(nèi)膽,而內(nèi)膽怎么能抽空呢?根據(jù)生活常識,保溫瓶中要抽空的是內(nèi)外夾層之間的夾套,即原文中的the vacuum space,因此第二個it應(yīng)指the vacuum space。

  再舉一個簡單一點的例子:She could knit when she was seven.。

  句中的knit,其基本意思是“編織”,但譯文不能只說“織”或“編織”,必須把動詞的賓語補(bǔ)上,因為漢語里說“她七歲時就會(編)織”顯得不夠自然。

  那么“織”什么呢?根據(jù)我們的生活經(jīng)歷,一般是織毛衣,而不是織麻袋什么的,因此原句可譯為“她七歲時就會織毛衣”。

  常識也包括一些很簡單的科普知識。

  如果科技知識為大眾所共有,那就是利用科學(xué)背景知識來確定詞義。

  四、利用背景知識確定詞義

  理解一個詞有時需要從文本以外去尋找相關(guān)信息,如上面的常識判斷。

  在科學(xué)翻譯中,時常需要運(yùn)用自然科學(xué)或社會科學(xué)或其他領(lǐng)域的背景知識來確定詞義。

  如:

  ---Velocity changes if either the speed or direction changes.

  velocity 和speed都可表示“速度”,前者具專技色彩,一般用于科技文獻(xiàn),后者語域較寬,可用于科技或日常生活領(lǐng)域。

  如果將velocity 和speed都理解為“速度”,原文表述將失去意義,因此這里velocity 和speed中必有一個詞表示其他意義。

  物理學(xué)告訴我們,速率是矢量,有大小又有方向,而速度是標(biāo)量,有大小而沒有方向。

  據(jù)此,velocity是速度,因為原文語境信息暗示它有方向(direction),speed是速率。

  這樣確定詞義后原句可譯為:”如果(物體運(yùn)動的)速率和方向有一個發(fā)生變化,則物體的運(yùn)動速度也隨之發(fā)生變化。

  ”

  五、利用邏輯判斷和推理確定詞義

  在翻譯實踐中我們還可以利用邏輯學(xué)的有關(guān)知識,如矛盾律等來確定詞義。

  如:

  ---Automobiles and trucks would be powered by quickly replaceable electric batteries.

  某譯文:汽車和卡車則可以迅速替換的電池組作動力……

  譯文乍一看似乎沒有問題,可是從邏輯的角度仔細(xì)思考,我們會發(fā)現(xiàn),“汽車”和“卡車”兩個概念是蘊(yùn)涵與被蘊(yùn)涵的從屬關(guān)系,即“卡車”包含在“汽車”之中。

  “汽車”是屬概念,“卡車”是種概念。

  譯文犯了種屬概念并列的邏輯錯誤。

  因此,必有一詞的理解出了問題。

  查詞典,Automobiles除了作“汽車”講外,還可作“轎車”解。

  “轎車”與“卡車”是對立概念,可以并列。

  再看一類似的例子:

  ---It caused devastation by burrowing and by devouring the herbage which might have maintained millions of sheep and cattle.

  它們在地下打洞,吞食掉本來可以維持?jǐn)?shù)百萬只牛羊的牧草,從而造成了破壞。

  原文中的cattle有“牲畜”和“牛”二義,這里因與“羊”(sheep)對置,根據(jù)種屬概念不能并列的邏輯規(guī)則,cattle只能作“牛”解。

  王宗炎先生說,辨義為翻譯之本。

  只有正確地理解原文的每一個字詞,才能保證翻譯的準(zhǔn)確性。

  當(dāng)然,正確的理解只是正確翻譯的前提,要做到表達(dá)的貼切與自然,還需要較高的譯入語水平。

  參考文獻(xiàn)

  [1]王泉水,1991,科技英語翻譯技巧[M],天津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

  [2]吳景榮、程鎮(zhèn)球,2000,新時代漢英大詞典[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

  [3]趙振才,1986(3),科技英語翻譯與邏輯[J],中國翻譯.

  [4] Newmark, Peter, 1993, About Translation,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英語翻譯技巧論文】相關(guān)文章:

商務(wù)英語翻譯技巧探討論文10-08

法律英語翻譯技巧10-05

高考英語翻譯技巧09-30

英語翻譯技巧ppt10-05

科技英語翻譯的技巧10-05

醫(yī)學(xué)英語翻譯技巧10-05

高考英語翻譯技巧英文10-05

科技英語翻譯技巧與實踐10-05

法律英語翻譯研究論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