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會計教學論文
從基礎會計教育的普及化趨勢看來,基礎會計課程不僅僅是會計專業(yè)的必修課,被應用到職業(yè)學校很多專業(yè)課中,對于非會計專業(yè)的學生而言,學好基礎會計課程對其解決專業(yè)相關的問題有著很大的輔助作用。
基礎會計教學論文
基礎會計教學內容重構及教學方法
作為會計專業(yè)學生的一門必修專業(yè)課,《基礎會計》同時也是其他經濟管理類學生的重要公共基礎課程。
《基礎會計》的內容理論性和實踐操作性都比較強,因此對于剛剛接觸專業(yè)基礎課的學生來說,基礎會計的學習存在一定的難度。
再加上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只按照課程教材表達教學,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自身缺乏主動的探索思考,僅僅對會計知識進行機械的記憶,無法深入領悟會計的基本思想方法,難以建立會計基本概念邏輯和思維方式,使得后續(xù)課程的學習變得困難,教學效果自然不理想。
據此,基礎會計教學內容的重構和教學方法的探討勢在必行。
一、傳統(tǒng)基礎會計教學所存在的問題
首先,對基本的專業(yè)概念的表述不符合邏輯的要求。
在對一門課程進行學習時,概念是必不可少的前提和基礎,它在揭示內涵、指出特有屬性上起著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現(xiàn)有的基礎會計的教材中,依然存在著交叉定義的邏輯錯誤,使得學生對概念很容易混淆。
其次,會計知識的理論內容前后矛盾。
理論內容必須前后一致,才能形成一個完備的知識體系。
然而,現(xiàn)行“基礎會計”的部分理論內容卻存在前后矛盾的現(xiàn)象,無法自圓其說。
最后,割裂會計工作的基本過程。
現(xiàn)行的基礎會計教材在很多地方切斷了會計工作的基本過程,亦或是未能準確描述各項工作的繼起關系。
二、基礎會計的教學內容重構
作為一門基礎課程,基礎會計向初學者傳授會計學的基礎原理和方法,因此符合邏輯的嚴密推理過程和親近生活的事例就成為必需。
引導學生建立會計的基本概念邏輯,培養(yǎng)利用邏輯推理得出會計概念和方法的技能,進而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會計的基本思想與方法,為后續(xù)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為此,筆者認為可以從三個部分進行:第一,在對會計發(fā)展史進行簡要的分析后,探究會計的概念、職能和目標,從而得出會計是一個提供會計信息的工作系統(tǒng)的結論。
之所以成為一種信息服務,是由于會計本身是一種從事經濟活動的工具,幫助企業(yè)家庭等管理財務狀況。
基于此,教學內容的重構首先需要從概念入手,做好深入理解的準備。
第二,按照會計工作的基本過程展開,將一個會計期間的會計工作分成平日業(yè)務的會計信息記錄、期末業(yè)務的會計信息記錄和財務會計信息的綜合報告三個階段,分別介紹每一階段的工作過程和方法。
同時也需要將三個階段再做貫穿整篇的聯(lián)系,以獲得全面的認知。
第三,以一個具體企業(yè)的一期經濟業(yè)務為例介紹財務會計理論和方法的運用。
學生對基礎會計的知識學習,最終還是需要應用到實踐工作中去,因此,以具體企業(yè)的財務狀況為例進行比較學習,能夠帶來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
三、基礎會計教學方法的探討
理論性強、概念多,是會計基礎課程的主要特點,如果仍依照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白紙黑字的閱讀理解,必然會使學生感到厭煩、難懂。
基礎會計的學習與實踐聯(lián)系密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不同學習中已形成有關的知識經驗,即使之前未接觸過,根據以往的經驗也會有一定的認識,
基于此,在對學生進行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忽視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當做白紙一張進行濃墨重彩,這勢必只會造成教學資源的浪費。
在此前提下,教師應當做好引導與實踐工作教學以獲取優(yōu)秀的學習效果。
1.創(chuàng)建引導提問教學
問題導向教學方法,以問題為教學的起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利用已有知識回答問題,老師負責引導正確的思考方向,并組織持不同觀點學生間的討論,最后針對各個觀點進行評價、總結。
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選擇適用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生進行教學上的互動,引導學生從聽眾轉變?yōu)閰⑴c者。
同時,問題的設計需要考慮多重因素,學生是否感興趣、是否在學生的知識能力范圍內,最重要的是問題需與實際緊密相接,使得學生能夠產生思考探究的愿望。
在對問題的理解上,每個同學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不管正確與否,教師都應給予鼓勵,并針對性地為學生指出思維方式的問題所在,幫助學生思考問題能力的增長。
2.實踐教學
會計的主要內容就是制作報表,登記賬簿,匯總科目核算以及財務處理。
而這些對實踐性的要求比較高,因此,實踐性的教學方式尤為契合。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會計在實踐工作中需要使用的賬本,算盤、報表等分發(fā)給學生,將一整套家庭或者企業(yè)財務狀況讓其依照會計學的程序來完成,
同時在旁指導,通過手把手針對性練習的過程,學生必定對基礎會計的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為后續(xù)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3.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社會發(fā)展的日新月異,隨之而來的是知識更新非?。
會計方面也不例外,有關政策、法律法規(guī)更新的極快,學生往往尚未畢業(yè),所學知識即已過時。
據此,如何引導學生掌握有效學習方法,以便于適應不斷更新的內容,變得非常重要。
教師可以在授課時指導學生先就一些簡單的內容進行自學,并針對學生自學的問題和效果進行整理和解答,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并得到改正。
4.使用多媒體教學
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給教學工作帶來了便利,但是,多媒體的使用并不是簡單地通過大屏幕來展示枯燥的教學內容和答案。
在教學過程中將多媒體的作用最大化,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最直觀的展示,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授知識框架。
同時營造一個比較接近實際的會計環(huán)境,是學生在課堂上能夠真切地感受會計從業(yè)者的日常工作,這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畢業(yè)后進入企業(yè)工作的適應能力。
四、結語
綜上所述,《基礎會計》作為非常重要的基礎課程,其教學不能局限于教材內容的講解,關鍵在于設定新的教學內容,并結合實踐操作,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的學習中,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基礎會計相關內容,快速適應今后的會計工作環(huán)境。
基礎會計課程教學中邏輯教學法的應用
【摘要】本文以資金的運動為主線,對基礎會計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運用邏輯教學法進行內容設計和構造,深入淺出地介紹整個教學過程的安排,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學生不再是盲目地學,而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關鍵詞】邏輯教學法;基礎會計;資金運動
《基礎會計》作為財會專業(yè)學生的入門課程,主要介紹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職能,這門課程知識掌握的扎實,學生不僅可以對會計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引發(fā)學習興趣,而且能為今后專業(yè)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教學過程中,我重視知識的邏輯結構關系,運用邏輯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也取得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課堂導入階段
課堂導入在教學上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也是邏輯教學法的起點,不僅可以讓學生自然過渡到將要學習的知識,而且潛移默化中已將“邏輯教學法”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中,
可以讓學生們對前后知識的邏輯關系有所認識,明白會計理論的內在聯(lián)系,便于學生運用這種邏輯銜接關系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二、“邏輯教學法”在教學內容中的應用
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對于基礎會計教學內容,以會計對象———資金的運動作為主線,運用會計的基本理論和主要經濟業(yè)務核算之間的內在邏輯結構關系,總結出提高教學質量及效果幾個方面的內容,具體如下:
(一)會計基本理論的邏輯關系
學生在學習中大部分都是死記會計要素和會計科目,“邏輯教學法”在會計基本理論中的運用,以資金運動為主線,從會計對象入手,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如圖1.1和1.2的邏輯關系圖進行解說,讓學生明白會計對象與會計要素、會計科目的邏輯結構關系,把死的知識變活。
會計核算和監(jiān)督的內容繁多,為更好地反映會計信息,先將會計對象劃分成動態(tài)和靜態(tài)兩大類要素,通過資金運動狀況圖,深入淺出地解釋他們之間的邏輯結構關系,
同時,學生直觀上也可看到靜態(tài)要素(資產、負債和所有者權益)與動態(tài)要素(收入、費用和利潤)的由來及劃分的原則;為進一步具體全面清晰地反映會計信息,又將六大要素分成六類會計科目,
在這里我們可以通過舉例告訴學生會計科目劃分的必要性,然后,一一介紹會計科目是如何對會計要素的進行具體詳細分類。
通過資金的運動狀況,我們得到六大要素,進而得到靜態(tài)會計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和動態(tài)等式“利潤=收入-費用”以及動靜結合的“費用+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
由兩個基本等式推導出動靜結合的會計等式時,我們依據的是利潤屬于所有者權益,而所有者權益中包含利潤,先將利潤從所有者權益中單列出來得到“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利潤”,
其實這也是為什么在劃分會計科目時,將利潤要素歸入所有者權益類設置相應的科目。
費用按照經濟用途分為生產費用和期間費用,由于兩種費用核算方法不同,劃分會計科目時,將生產費用歸入到成本類科目,而期間費用和收入合并得到損益類科目.
(二)會計等式、會計賬戶以及會計分錄的邏輯關系
1.會計等式與會計賬戶。
會計賬戶結構一直以來是學生記憶和理解的難點,我們可以利用會計賬戶和會計等式的邏輯結構關系來幫助學生記憶和學習,反映全部要素的會計等式“費用+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
等式的左側是費用和資產,在賬戶結構中費用和資產類的借方(左方)登記增加數(shù),貸方(右邊)登記減少數(shù);同理得到,等式右側對應的的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類賬戶貸方(右方)登記增加數(shù),借方(左邊)登記減少數(shù),其中成本類賬戶對照費用賬戶.2.會計賬戶與會計分錄。
會計分錄是對借貸記賬法的運用,而借貸記賬法是運用一定方法在賬戶中登記項目增減變動情況和結果的一種復式記賬法,事實上,會計分錄是將在賬戶中登記的借貸記賬法,運用會計語言進行描述。
弄清楚這個邏輯關系,對于學生來說,每一筆經濟業(yè)務應該在那些賬戶中進行登記,登記到那個方向成為他們的首要任務,而在教學中需要督促學生熟練各類賬戶的結構、性質以及他們的核算對象,
這樣,企業(yè)發(fā)生的每筆經濟業(yè)務,結合相關賬戶的結構變化來編制會計分錄,學起來做起來會輕松許多。
3.企業(yè)主要經濟業(yè)務的賬務處理。
一是主要經濟業(yè)務之間的邏輯結構關系。
基礎會計中主要經濟業(yè)務的賬務處理,其實都是圍繞著資金運動的過程進行的,這種邏輯結構關系在教學中的運用,這些賬務處理包含企業(yè)資金從進到出所有過程,可以幫助學生認識到每項經濟業(yè)務發(fā)生在企業(yè)中的作用及地位,
清楚經濟業(yè)務賬務處理是企業(yè)資金運動的那個環(huán)節(jié),這樣學的知識是“活”的,便于他們以后其他專業(yè)課程的學習。
二是賬戶的邏輯關系在經濟業(yè)務賬務處理中的運用。
主要經濟業(yè)務的賬務處理是會計基礎的重點和難點知識,大部分學生都是在死記每筆經濟業(yè)務的會計分錄。
在進行教學時,我本人運用賬戶之間的邏輯結構關系幫助學生區(qū)分和記憶,比如“原材料”與“在途物資”、“在建工程”與“固定資產”、“生產成本”、“庫存商品”與“主營業(yè)成本”、“本年利潤”與“利潤分配”。
首先,要讓學生清楚每一個賬戶的核算內容;其次,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強調在滿足什么條件的情況下,賬務處理采用那個賬戶進行核算;最后,把賬戶之間的邏輯關系,結合例題進一步進行講解和說明,強化這些賬戶在進行賬務處理時的邏輯結構。
三、小結
會計專業(yè)的課程教學,由于課程性質和學生對象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本人的教學方法來源于實際的教學過程,運用理論知識之間的邏輯結構關系,將學生所學的內容串聯(lián)起來,
教學中始終貫徹邏輯銜接、首尾呼應的原則,學生不再是盲目地學,而是達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學習境界。
參考文獻
[1]孫建華.《基礎會計》教學方法研究[J].財會月刊,2011(12):93-95.
[2]王章淵,黃玥.《會計學原理》“白話式入門”教學方法[J].財會月刊,2012(9):87-88.
[3]孫長峰.會計基礎[M].鄭州:鄭州出版社,2015.
【基礎會計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情境教學在基礎會計教學的應用論文10-12
基礎數(shù)學教學論文10-11
基礎會計教學中的應用論文10-08
會計基礎工作論文10-09
微課下基礎會計教學論文范文10-07
本科課程教學基礎會計論文10-09
基礎會計教學中的應用論文3篇10-09
淺論基礎美術教學的實施論文10-09
基礎會計學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的論文10-10
會計基礎中口訣教學法的應用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