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王勃漫游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
王勃漫游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
摘 要:唐代經(jīng)過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的國家得到了重新的統(tǒng)一,使得文人遍游大江南北成為現(xiàn)實的可能。
初唐時期著名詩人基本上都有過漫游的經(jīng)歷,作為著名文人的王勃不是普通的游覽者,他有著很高的文學素養(yǎng),他心中的情感恰好在奇山秀水那里找到了契合點,遂噴薄而出,成就非凡。
關(guān)鍵詞:王勃 漫游 詩歌
王勃漫游中的詩歌,大都是在蜀地、吳越漫游和后來隨父去交趾途中所作的詩歌。
作為一個年輕的富有激情的藝術(shù)家,他有精力和志趣去觀察異鄉(xiāng)山水。
他的詩歌作品中描寫山水景致,反映了富有當?shù)靥厣娘L土人情。
一、山水詩
如《深灣夜宿》:“津涂臨巨壑,村宇架危岑。
堰絕灘聲隱,風交樹影深。
江童暮理楫,山女夜調(diào)砧。
此時故鄉(xiāng)遠,寧知游子心。”所寫他在蜀地的旅途中夜宿江邊的情形,首句就寫他見到的奇異景象:天色已晚,詩人借宿江邊的漁村。
村口子有倚山臨水,在暮色中看來,山更顯得高大壯觀,深壑更是幽深懾人。
這樣奇險的山水突兀而顯現(xiàn)在讀者面前,顯然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以下兩句寫隱隱的水聲激蕩在耳邊,江風吹動樹,影影綽綽的更為深邃。
居民們也許是因為司空見慣,他們也不具有王勃這樣的文化修養(yǎng)和審美感受力,所以并沒有像王勃這樣一個生長于平原地區(qū)的人這樣有一定的審美距離感。
小村子里的居民他安居樂業(yè),似乎沒有什么事情能夠影響到他們平靜的生活。
而此時,逐漸遠離家鄉(xiāng)的孤獨的詩人,在這種情形之下不可抑止地思念起了自己的故鄉(xiāng)。
《別人四首》:“江上風煙積,山幽云霧多。”“霜華浄天末,霧色籠江際。”《江亭夜月送別二首》:“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寒夜懷友雜體》二首其一:“北山煙霧始茫茫,南津霜月正蒼蒼。”在這些詩句中,詩人以簡練的筆法勾勒江上的景色,突出了江上煙霧繚繞、氤氳幽寂的特點,詩歌中也充滿著濃郁強烈的感情。
這樣秀美的山川,對詩人充滿了感召力,也能夠引起無數(shù)文人的向往。
王勃漫游中所作的山水詩,語言一般比較精煉,篇幅比較短小,以五絕五律為主。
其中尤其以在巴蜀所作為佳。
他在蜀漫游期間常常深入到自然中去,對蜀地山水風景觀察比較細致,在描繪景物的時候也能夠很好地突出蜀地山水風景氤氳蒼茫的特點。
漫游對王勃詩歌作品的影響,不僅僅是表現(xiàn)在他對他鄉(xiāng)山水的描繪上,他的詩歌還記載了在離開家鄉(xiāng)與京城進行漫游過程中的孤獨無依的情感體驗,在他的送別詩中,這種情感更是抒發(fā)得淋漓盡致。
王勃詩歌中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是他的那首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逰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這首詩寫得最好的是后四句,以曠達的語言勸慰對方,非常爽朗豪邁。
詩中雖說自己是“宦游人”,但寫作此詩時詩人是在長安為官。
其時初以幽素科進入京城,正是春風得意之時,所以詩中充滿著一種昂揚的氣勢和壯大的情思。
然而我們把目光轉(zhuǎn)向他在失意后入蜀漫游時所作的詩歌時,其中的情感基調(diào)就大不同了。
試看下面幾個例子: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別薛華》)
明月沉珠浦,秋風濯錦川。
樓臺臨絕岸,洲渚亙長天。
旅泊成千里,棲遑共百年。
窮途惟有淚,還望獨澘然。
(《重別薛華》)
在這些詩句中,詩人由原來的“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變成了“窮途惟有淚,還望獨澘然”。
這里再也沒有了那種豪情壯志,只有蕭條的景色,深沉低昂的情感。
尤其是在秋風起,落葉下的時候,是孤獨的詩人最惆悵難以釋懷的時刻。
在他的這些詩里,常常并肩出現(xiàn)的兩個詞語就是“千里”和“百年”,“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旅泊成千里,棲遑共百年”。
縱橫千里,上下百年,這是對人的生命的深入思考,恰恰出現(xiàn)在這些遠離家鄉(xiāng)進行漫游時所作的詩歌中,這是一種巧合。
詩句中抒發(fā)的不僅僅是與友人的依依惜別,也包含著對政治失意和前途渺茫的惆悵,還包含著一種對故鄉(xiāng)的深沉的依戀,同時也是一種思想上追尋超越與現(xiàn)實中飽受磨難的深刻矛盾。
這也正是人類共通的情感體驗,所以傾注在王勃筆端的思鄉(xiāng)和惜別之情能夠引起千載之后羈留他鄉(xiāng)的人們的情感共鳴。
二、其他:
王勃還有樂府《采蓮曲》和《江南弄》兩首,《江南弄》似是擬作,不作評述。
采蓮歸,綠水芙蓉衣。
秋風起浪鳧雁飛。
桂棹蘭橈下長浦,羅裙玉腕輕揺櫓。
葉嶼花潭極望平,江謳越吹相思苦。
相思苦,佳期不可駐。
塞外征夫猶未還,江南采蓮今巳暮。
(《采蓮曲》)
筆者翻閱了《樂府詩集》,初唐之前,梁簡文帝、梁元帝、劉孝威、吳均、陳后主等等都作過《采蓮曲》,思想性都比較薄弱。
試看梁元帝的:“碧玉小家女,來嫁江南王。
蓮花亂臉色,荷葉雜衣香。
因持薦君子,愿襲芙蓉裳。”試看劉孝威的:“金槳木蘭船,戲采江南蓮。
蓮香隔浦渡,荷葉滿江鮮。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臨盤。
露花時濕釧,風莖乍拂鈿。”比較一下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一則王勃作品篇幅較長,多使用七言句,七言歌行的形式所能容納的內(nèi)容比前作豐富得多;二則王勃作品思想性已經(jīng)有了一個很大跨度的超越,他在詩歌中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景物的直觀描繪,也不局限于抒發(fā)自己個人的感情,而是寫得是吳越女子們對自己遠在前線征戰(zhàn)的親人的深刻思念,也用這種江南極美的景色來反襯在外征戰(zhàn)的將士們的艱苦卓絕的生活,以此來表達對他們的一種深切的關(guān)懷。
這是王勃在經(jīng)歷了現(xiàn)實的苦難之后才會感受到的,假定沒有他的漫游生活,他就不會有對生活的深入體會,出身于官宦世家的他的思想境界也許就不會有這樣的提高。
王勃在漫游中所作的詩歌,開拓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題材,和楊炯盧照鄰等人一起完成了聞一多先生所說的把詩歌“從臺閣移至江山與塞漠”這樣一個歷史的使命。
初唐詩壇在王勃等四杰的手中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內(nèi)容充實,氣勢壯大的作品,這有力地推動了初唐詩歌走向盛唐氣象,在詩歌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章尚正.中國旅游文學[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2]聶文郁.王勃詩解[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
【王勃漫游時期的詩歌創(chuàng)作】相關(guān)文章:
少年王勃的教案02-14
中考滿分作文-對話王勃10-26
小學三年級少年王勃教學教案10-08
試析元遺民詩歌創(chuàng)作特征論10-26
鮑勃迪倫經(jīng)典語錄10-10
漫游太空作文03-22
海底漫游作文01-30
“太空”漫游作文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