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淺談杜十娘與茶花女藝術(shù)形象之比較
又到了大四畢業(yè)季,看似輕松好玩的大四生活其實也暗藏著無限的壓力,找工作、考研,謀出路的同時,還要撰寫畢業(yè)論文,確保能夠順利畢業(yè),拿到畢業(yè)證。下面就由YJBYS小編為大家推薦一篇古代文學畢業(yè)論文論文,歡迎閱讀哦!
【摘要】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以“怒”為文眼,《茶花女》則以“悲”為主線,兩部作品為世界文學人物畫廊增添了兩個被迫害,被侮辱的女子形象。杜十娘與茶花女在地域上遠隔千里,在時間上相距200多年,是不同文化、不同時代、不同國度、不同膚色、不同性格、不同語言、卻有著相同悲劇命運的7藝術(shù)形象。本文分四部分:一、相同而各自不幸的命運;二、相同的犧牲不同的斗爭精神;三、同為愛情犧牲,表現(xiàn)出獨立人格和頑強個性;四、作品的局限。
【關(guān)鍵詞】 悲劇命運 斗爭精神 獨立人格 局限
馮夢龍幾百年前以短篇小說《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而名揚天下,時至今日,杜十娘仍然打動千千萬萬個讀者。而小仲馬也因一部中篇小說《茶花女》風靡了整個世界。
兩位女性都美麗絕倫,純潔善良,風華正茂,向往真正的愛情和幸福。她們都憎恨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都渴望逃出火坑,過上一種真正充滿自由、平等、歡樂的生活。在如何實現(xiàn)自己這一理想追求的問題上,她們不謀而合地走上了依靠愛情力量而努力奮斗的道路。所不同的是十娘聰明能干,勇敢堅定,有遠見、有膽識,而茶花女則更多的是自我犧牲和忍耐,缺乏十娘那種為了追求愛情所表現(xiàn)出來的聰明機智的斗爭精神。雖然二位最終都是為情身亡,但十娘卻充滿了怒氣,轟轟烈烈,投江而去,好不悲壯。而茶花女則抑郁成疾,悄無聲息地離開了人間,充滿悲情。
杜十娘是東方京城教坊的名姬,原名“杜薇,排行第十,故院中都成為杜十娘”。她“渾身雅艷、遍體嬌香,兩彎眉畫青山,一對眼明秋水潤,臉如蓮萼,分明單氏文君,唇似櫻桃!笔肿松,能歌善舞。當時流傳著“座中若有杜十娘,斗箸之量飲千斛”的佳話。
茶花女,原名瑪格麗特,因酷愛茶花,發(fā)上常戴一朵白色茶花,所以被稱為茶花女。她就像茶花一樣潔白、美麗,“在一張艷若桃李的鵝蛋臉上,嵌著兩只黑眼睛,黛眉彎彎,活像畫就一半,……鼻子細巧、挺秀,充滿靈氣……”她那充滿活力的青春,非凡的美貌,超人的聰明,成了西方巴黎的一個“一年花費10萬法郎的高等風塵女子”。
一 相同而各自不幸的命運
兩位女子有著相同而各自不幸的命運。
十娘13歲時,為生活所迫,被爹娘賣入妓院。七年之中受盡了欺凌毒打,百般折磨,深感妓n是生活在痛苦環(huán)境中最痛苦的人。
茶花女本是一個貧窮、純潔的農(nóng)村姑娘,連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到巴黎謀生,不幸淪為妓n。
她們都深知自己只不過是貴族王孫的玩物,都面臨時刻被拋棄的危險境地,值得慶幸的是命運同樣使她們都遇到了令自己傾心相愛的男子。所不同的是十娘的情郎經(jīng)不起世態(tài)炎涼的考驗,背棄了自己,而茶花女的心上人卻誤解了自己,由此導致了二人各自不同的悲劇命運。
十娘的情郎李甲是官宦大家的公子哥,又是國子監(jiān)的太學生,青春年少,風流俊俏,一表人才。二人一見鐘情,并且山盟海誓、朝歡暮樂,終日相隨,如夫妻一般。十娘從此不再接客,就是官宦巨室只求一見,她也一概謝絕。
而茶花女的心上人阿芒也是貴族子弟,青春年少,風流倜儻。二人也同樣一見鐘情,不顧利害得失而傾心相愛。并且離開了喧鬧繁華的巴黎,來到樸素無華的郊外鄉(xiāng)村,甚至又打算遠離法國,到意大利去生活。當別人帶來老公爵的警告勸她離開阿芒時,她毫不含糊道:“我決不離開阿芒……!
由此可見,兩位女子都有為真正的愛情專一的執(zhí)著。她們都一心一意向往真正的愛情和幸福的決心令人感動,也令她們的情郎和心上人為名花歸己而驕傲。
二 相同的犧牲不同的斗爭精神
兩位不幸的女子都很純樸善良,善解人意,有著類似相同的犧牲精神。所不同的是十娘有遠見、有膽識,而茶花女更多的是自我犧牲和忍耐,缺乏十娘那種聰明機智的斗爭精神。
十娘這朵名花真心實意地落在了李甲的“花柳情懷”,當鴇母逐客之機,她抓準時機,先以贖金為餌,再以激將之法,又以“人財兩空”逼其就范。為了愛情,真可謂煞費苦心。盡管她愛上了李甲,并給予千般柔情,萬般體貼,也要一再考驗,而把百寶箱秘密深深地隱藏。她一定要李甲奔走親措贖身銀子,為的是試探他對愛情的忠誠和勇氣。十娘的熱情、主動,對照李甲的冷漠、被動。李甲的怯懦無能,一籌莫展,又反襯出十娘的多思善謀、精明能干,因而也就更令人感到,十娘為愛情所做的一切努力是何等可貴。她的愛情,熱情中滲透了冷靜,冷靜中充滿了警覺,警覺中體現(xiàn)了智慧。十娘善解人意,替李甲著想,勸他父子關(guān)系穩(wěn)定后再接她回家,而他卻辜負了十娘的一片真情,矛盾重重之下,將十娘轉(zhuǎn)賣給了富商孫富。
茶花女為了能和阿芒在鄉(xiāng)村過簡樸、幸福的生活,瞞著阿芒變賣了自己的馬屁,開司米披肩,典當了自己的首飾,盡力還清債務(wù)來維持生活。正當二人沉浸于幸福之際,封建道德的化身——阿芒的父親,認為這種結(jié)合有辱門第,影響了兒子的前程,勸告茶花女答應(yīng)離開自己的兒子。而她也明明知道,答應(yīng)了這個要求就意味著自己重新陷入火坑,毀滅自己的愛情、幸福和前途。為了父親遺傳給阿芒“可尊敬的姓氏”,不“投下污點的影子”,她情愿做出自我犧牲,默默地離開了心上人,重新去過自己厭棄的、非人的賣笑生活。
她不得不強扮作見異思遷的女子,她在日記中寫道:“我曾一度享受過你的愛情,這個姑娘一生中僅有的幸福時刻就是你給她的,她現(xiàn)在希望他們的生命早點結(jié)束。”在這里,我們分明感受到一顆時時忍受煎熬的心靈的顫抖,同時也道出了瑪格麗特高尚的境界。然而阿芒卻誤解她離開的原因,萬般鄙視她,仇恨她,折磨她,并多次尋找機會報復她。她反而以沉默容忍的態(tài)度,用“不帶輕視的態(tài)度,不帶蔑視的威嚴來回答”心上人的攻擊,生前始終沒有向心上人吐露真情,堅毅地忍受著邪惡社會造成的人生痛苦。而是在最后的日記中真實的做了表白:“如果你看到了這些日記后能夠?qū)^去的事情有所諒解的話,那么對我來說就得到了永恒的安慰。”到這里,仿佛一朵純潔的茶花在滴血,在凋零,而瑪格麗特的靈魂卻得到了涅盤。
三 同為愛情犧牲,表現(xiàn)出獨立人格和頑強個性
二位女性都是為愛情犧牲了自己,一個是默默地為心上人犧牲自己,一個是在被情郎拋棄后,轟轟烈烈在悲憤中犧牲了自己,并且表現(xiàn)了自己獨一無二、頂天立地的獨立人格和頑強個性。
妓n生活不允許有真正的愛情,而作者卻不約而同地讓他們的女主人都獲得了愛情。自然就把她們置身于激烈的矛盾沖突之中,或者跳出火坑,或者放棄愛情,此外,沒有其他選擇的余地。妓n是不會輕易愛人的,而一旦愛了,就那么熱烈、深沉、執(zhí)著。愛情對于她們實在太珍貴了,就像奴隸得到了自由,盲人見到了光明。因為愛情使她們意識到自己處境的可悲,喚醒了她們的良知,是她們看到了前途和歸宿,并產(chǎn)生了爭取自由的愿望與行動。作者在這里共同寫出了妓n的斗爭,共同賦予了她們叛逆的性格,并寄托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和熱烈的謳歌,反映了作者世界觀中的進步傾向。然而她們終于沒有擺脫苦難的命運,她們愛的卻都是有產(chǎn)階級的子弟,而有產(chǎn)階級正如恩格斯所說的那樣,只允許他們的子弟締結(jié)權(quán)衡利害關(guān)系的婚姻,他們要求的是經(jīng)濟上、政治上的門當戶對,與一般平民百姓聯(lián)姻尚且不能允許,更何況處于社會最底層的妓n呢?從這一點上,妓n愛上富家子弟,本身就是悲劇的開始。茶花女的悲劇,就是由于阿芒的父親直接出面干涉而釀成,在杜十娘的悲劇中,雖然直接原因是李甲的負心,而內(nèi)在原因還是因為他的行為不為他做布政的父親所容。
“悲劇因為是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杜十娘、茶花女的悲劇,都具有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力量。這不僅在于作者展示了她們的悲慘命運,從而引起讀者的同情和惋惜,更在于作者發(fā)掘了她們美好的精神世界和高尚人格。
杜十娘是一個聰明、純潔,而又十分剛強的女子,她對李甲愛的很深,也要求李甲用同等的愛對待自己。她儲藏百寶,卻始終不露,為了考驗李甲,不讓他對自己的愛情帶上金錢的色彩,然而殘酷的現(xiàn)實打破了她對愛情的夢想,李甲在不敢歸家而錢財將盡的情況下,為了個人的私利,終于動念把十娘轉(zhuǎn)賣給孫富。盡管他在告訴十娘這個念頭時“淚如雨下”,但十娘并沒有被幾滴眼淚所迷惑,而是表現(xiàn)出了寧可玉碎,不為瓦全。一個驚心動魄的愛情悲劇出現(xiàn)了,這是小說的高潮。只見十娘“冷笑一聲”,“明早快快應(yīng)承了他,不可錯過機會”。這種冷笑,這種嘲諷,所積蓄的感情力量,比哀聲慟哭,比大叫大罵,都更沉著,更悲憤,更撕肝裂膽,也更能震撼讀者的心靈。短短的幾句話,在諷刺之中蘊含著憤怒與絕望,一針見血戳穿了李甲虛情假意背后的卑鄙動機,十娘對李甲的一腔熱情頓時化為冰水,她不愿借助金錢的力量再去挽回這已被玷污了的愛情,也不愿意對她已經(jīng)厭惡憎恨的人流露絲毫的悲傷,而是表現(xiàn)了對李甲最大的蔑視和反抗。“怒沉”是高潮中的高潮。
你看:當這場丑惡的現(xiàn)金交易在兩條船上進行的時候,十娘在極度悲憤下盛裝打扮,“香風拂拂”,珠光寶氣,光彩照人,燦若桃花,勝似新娘。
在眾目睽睽之下,十娘向李甲亮出她那五光十色價值連城的百寶箱,把一件件奇珍異寶“盡投入大江中”。面對愛情的叛徒與敵人嬉笑怒罵,對李甲萬般嘲笑,句句擊中要害,對孫富強烈怒斥,聲聲痛快淋漓!最后一語破的,窮究“怒”的根源:“妾櫝中有玉,恨郎眼內(nèi)無珠!边@個“恨”字,如一把利劍刺穿了李甲丑惡的靈魂,一腔“怒”火,恰似一道閃電,照亮了小說的悲劇主題。十娘懷抱藏在百寶箱中的全部美德和對愛情的理想追求,怒“向江心一跳”之中,迸射出眩人眼目的光華,這一“跳”,跳出了愛情的純真、高潔、人的尊嚴,跳出了一個至善至美的古代女子的光輝形象,表現(xiàn)了十娘視死如歸的精神和破釜沉舟的決心,讓這個典型的悲劇性格升華到最高境界。死是十娘惟一的出路,是十娘價值與尊嚴的復活,是十娘悲劇形象的自我塑造,是十娘人格的升華。
而茶花女抑郁成疾,臥床不起,終于含恨而去,她臨終前寫給阿芒的幾封信,使阿芒真相大白,悔恨萬分。深深打動了讀者,也從中顯示了茶花女那純真、善良的心和勇于犧牲的精神。
四 作品的局限
我國古代白話小說,盡管有著現(xiàn)實主義精神,但仍帶著某些浪漫色彩,其中有積極精神,也有消極因素。相比之下,《茶花女》是更嚴格、更深刻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當時社會對妓n的摧殘,毫無粉飾地展示了茶花女的悲慘命運,其中所體現(xiàn)的人道主義精神,也比《杜十娘怒沉百寶箱》表現(xiàn)得更明確、更深刻、更強烈,這一切都充分體現(xiàn)了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優(yōu)勢”。然而作品卻不能指出妓n解放的出路,全書籠罩著一種悲哀的氣氛,缺乏鼓舞人心的力量,又表現(xiàn)出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局限性。在這一點上,杜十娘的形象比茶花女更具有理想的光輝。
總之,她們是東西方妓n藝術(shù)形象中的璀璨明珠,在世界藝術(shù)畫廊中珠聯(lián)璧合,相互輝映。她們的一生都是飽受迫害和侮辱的一生,她們的不幸遭遇也是無數(shù)被壓迫女性的縮影,她們以滿身的污泥,滿身的創(chuàng)傷,扯下了封建道德、虛偽社會的灰色帷幕。
參 考 文 獻
[1][法]小仲馬著,[中]王振孫譯,《茶花女》,上海譯文出版社,1995年3月第2次印刷.
馬小光.杜十娘與茶花女.名作欣賞.2005年第4期.
馮夢龍.警世通言第三本十二卷.海南出版社.1995年5月第3次印刷.
【淺談杜十娘與茶花女藝術(shù)形象之比較】相關(guān)文章:
淺談英漢詞匯比較10-07
淺談魯迅筆下的“無名”之悲10-09
淺談魏晉藝術(shù)精神之美10-08
淺談對《苔絲》兩種譯本的比較研究10-05
中班音樂活動教案之強弱比較10-07
淺談民間戲曲之山西民歌論文10-09
淺談群眾文化之廣場文化10-05
淺談唐宋文學中文體意識之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