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藝術類畢業(yè)論文

淺談民間戲曲之山西民歌論文

時間:2022-10-09 03:44:07 藝術類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談民間戲曲之山西民歌論文

  悠久的文化歷史,娓娓動聽的山西民歌
  

  山西地處華北高原,位于黃河中游,全省總面積十五萬多平方公里,人口二千五百萬,除有極少數(shù)回族和少數(shù)滿族人散居在全省各地外,山西基本上是單一的漢族地區(qū)。全省除晉中、晉南、上黨(晉東南)、忻定和大同五個盆地外,絕大多數(shù)是土石山區(qū)。主要山脈,南有中條山,東有太行山,北有五臺山、恒山,西有呂梁山。主要河流有汾河、桑干河、河、漳河、浦水河、沁河等。
  
  其中汾河自晉北的寧武發(fā)源至晉南的河津注入黃河,縱貫南北,是省內(nèi)最大的河流。山西的四鄰為:東與河北接壤,北面與內(nèi)蒙毗連,西和南以黃河為界與陜西、河南兩省隔河相望。在經(jīng)濟上,山西除少數(shù)林、牧業(yè)之外,歷史上是一個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省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因盛產(chǎn)煤炭而聞名于世,因而又是我國的煤炭之鄉(xiāng)和能源基地。
  
  山西是我國文化發(fā)展較早的地區(qū)之一。自古以來,就有“堯都平陽”(今臨汾市),“舜都蒲坂”(今永濟),“禹都安邑”(今夏縣)的傳說。從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這里有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時代的陶塤、夏代的石磬,春秋時的甬鐘,戰(zhàn)國時的編鐘、編磬。在侯馬出土的東周時的晉國鑄銅作坊中,還發(fā)現(xiàn)有鑄造編鐘的陶范(模子)。這些都說明山西音樂的發(fā)展是比較早的。
  
  山西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擊壤歌》),“立我庶民,莫匪水爾,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康衢童謠》)相傳都是堯時的民歌、童謠。“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南風歌》)相傳是舜時歌唱運城鹽池和人民生活關系的民歌。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的《唐風》和《魏風》,大都是產(chǎn)生在山西地區(qū)的古老民歌。這些民歌,如《唐風》中的《椒聊》、《葛生》、《綢繆》、《鴇羽》等《魏風》中的《碩鼠》、《伐檀》、《十畝之間》、《汾沮》、《葛屨》等,所反映的社會生活內(nèi)容非常廣泛,它們或歌詠勞動生活,或揭露統(tǒng)治者的荒淫無恥,或傾訴人民生活的痛苦,也有不少是反映婚姻或愛情生活的。從這些民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勞動人民,不僅是“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用民歌來歌詠他們的生活,抒發(fā)他們的感情,而且通過民歌,去抨擊不合理的社會現(xiàn)象,表達他們對壓迫的反抗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宋人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其中有不少是流傳在山西地區(qū)的民歌、童謠,如晉時人民為慶賀除掉一個殘忍的惡霸而唱的《并州歌》:
  
  士為將軍何可羞!
  
  六月重茵披豹裘,
  
  不識寒暑斷人頭。
  
  雄兒蘭田為報仇,
  
  中夜斬首謝并州。
  
  從本卷選入的一些民歌曲牌名稱中,尤其是從興縣“昆曲”、離石“審錄”、左權“大腔”中的一些曲牌名中,如《混江龍》、《拜月兒》、《南妝臺》、《偏坡扭》等,我們可以看到宋元以來的民歌和民間散套的痕跡。
  
  明代以來,山西商業(yè)相當發(fā)達,特別是被稱為“河東”的晉南一帶,當時曾是北方商業(yè)的中心。隨著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明清兩代進入民歌盛行的時期。不少是明清兩代流傳下來的作品,如《進蘭房》、《疊斷橋》、《粉紅蓮》、《抱琵琶》、《疊落金錢》、《繡荷包》、《茉莉花》、《銀紐絲》、《剪靛花》、《玉娥郎》等等。
  
  編唱民歌已成為勞動人民抒發(fā)自己思想感情,寄托自己喜怒哀樂的重要手段,也是他們文化活動的主要形式。因而,山歌、小調遍及城鄉(xiāng)。民歌已成為廣大勞動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侶。
  
  每逢節(jié)日,尤其是春節(jié)、元宵節(jié),更是他們集中活動的時刻。這時,各村村民用大塊煤炭在街頭或場院壘起高高的“旺火”,人們除白天進行踩高蹺、跑旱船、打花鼓及各種秧歌活動外,到夜晚,便都圍在“旺火”周圍,進行各種形式的民歌演唱。大家興高采烈地唱至深夜,甚至通宵達旦不肯散去。
  
  這種“鬧社火”(也叫“鬧紅火”)的傳統(tǒng)習慣,在山西不少農(nóng)村至今仍然保持著。有些地區(qū)(如祁縣、太谷、左權、定襄、臨縣等地)的民歌藝人,每年都要根據(jù)當?shù)匕l(fā)生的各種新聞、事件編成新的民歌。這些新編出的民歌,在這種場合演唱,如詞、曲都編得好,受到人們的喜愛,便很快流傳開來。
  
  例如祁縣、太谷的《苦伶仃》、《打凍凌》,文水的《拉麥根》,五臺的《洪秀英》,定襄的《離婚》,臨縣的《秋香哭婆婆》、《馮采云》,離石的《下柳林》等,便都是這樣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tǒng)民歌的。

【淺談民間戲曲之山西民歌論文】相關文章:

論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民歌歌舞器樂及戲曲文化論文10-12

藝術之美傳統(tǒng)戲曲論文10-09

淺談建筑藝術中的比例之美論文10-08

河北民歌的審美特征分析論文10-10

民歌創(chuàng)作與演唱藝術表現(xiàn)論文10-12

傳統(tǒng)民歌現(xiàn)代藝術特征分析論文10-09

淺談安全生產(chǎn)之信息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論文10-08

文化變遷對原生態(tài)民歌的作用論文10-13

磘族民歌審美藝術研究分析論文10-10

論仡佬族民歌的藝術特征論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