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河北民歌的審美特征分析論文
一、歌詞意蘊豐富
河北民歌匯聚了眾多地區(qū)的語言特點并吸收了它們的精華,歌詞內涵豐富,頗具特色,反映了河北勞動人民的淳樸與坦率。就歌詞描繪的內容來說,可以把河北民歌的歌詞概括為兩方面:
(一)描繪勞動人民生活的場面
河北民歌源自民問,產生于勞動人民長期的勞動生活和社會實踐之中,是勞動人民集體創(chuàng)作的結晶,在勞動人民之問廣為流傳。因此,河北民歌的歌詞內容多以表現勞動人民自己的生活、勞作場面為主,抒發(fā)了自己的喜悅或者憤恨之情。另外,還有一些民歌描述的是愛情、友情等內容,用于表現勞動人民對于節(jié)日喜慶的期盼以及對于美好愛情的向往。其中,也有一些河北民歌并小是描寫喜悅、歡快的場景,比如《窮人淚》《水刮張家口》等歌曲的歌詞就反映了舊社會勞動人民凄涼、悲慘的生活景象。
(二)描述歷史事件的真實情境
在河北民歌中,還有一類歌曲是描述歷史事件的。通常這類的民歌歌詞通俗易懂、簡單押韻,讓廣大人民群眾在傳唱歌曲的同時積累了一定的歷史文化知識,比如《劉莊慘案》《楊家父子嘆一聲》等民歌再現了當時的歷史事件。從抗擊八國聯軍到打擊日本侵略者、從封建主義到社會主義建設,河北民歌中存在大量的革命歌曲,體現出了河北人民的革命斗爭思想。
二、曲調旋律優(yōu)美
旋律是指若干樂音經過作曲者的藝術創(chuàng)作,把它們按一定的音高、時值等因素有節(jié)奏地排列組合而形成的曲調序列,它是音樂的基本組成要素,是民歌得以發(fā)展的靈魂,沒有旋律的民歌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小可能在勞動人民中廣為流傳的。而河北地區(qū)的語言受到了東北方言的影響,所以河北民歌的旋律起伏跌右、高亢明亮,展現出了輕重交錯、錯落有致的節(jié)奏與韻律。另外,河北民歌的旋律還有一個明顯特征:高起低落,也就是說民歌的首句首音必須是全曲的最高音,然后逐漸遞落。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河北民歌《小白菜》。
在這首民歌中,全曲的最高音出現在首句首音上,很好地吸引了觀眾的注意力,激發(fā)了聽眾聽下去的欲望。緊接著,音高隨著歌詞的表達層層遞落,表達出了作者內心的傷感與惆悵。直到句末的尾音出現全曲的最低音,頓時把聽眾的心情拉至谷底。
通過對眾多河北民歌曲調旋律的分析,我發(fā)現它們的調式以宮調式和微調式屬于最為常見的調式,很多勞動號子在調式色彩上變化極大,甚至在音程上也會出現接連的大幅度跳動,這樣的創(chuàng)作方式使整個樂曲曲折離奇,時刻撥動著聽眾的心弦。
三、結構豐富多樣
(一)歌詞結構變幻無窮
歌詞與詩句最大的小同就在于它們的結構形式小同。民歌的歌詞結構包含了歌詞的句式與段式兩方面內容。句式作為民歌歌詞結構的基本組成單位,要求其文字在數量、語氣、節(jié)奏等方面都盡量做到對比與平衡。通常情況下,句式可以分為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句式。另外,民歌歌詞還有許多的襯詞參雜其中,起著修飾、點綴歌曲的作用。而由于我國歷史悠久的詩歌作品中通常以五言、七言句式為主,這對民歌歌詞句式的形成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河北民歌的歌詞多以七字句為主,比如歌曲《放風箏》中的歌詞:三月里來是清明,姐姐妹妹又去觀景,捎帶著放風箏。
七字句的歌詞無論從句式結構還是段落結構來看,都頗具特色,以敘事為主,問答形式居多。例如,河北民歌《對花》中的歌詞就是唱歌者相互問答的結構,唱歌者通過一問一答猜花名的形式互相娛樂。這種形式被稱為“對花”,它是河北人民慶祝佳節(jié)、增加喜慶氣氛的一個娛樂活動。其以正月作為起始,從正月花一直唱到臘月花,分為“對花”“正對花”“反對花”“散花”“獻花”“猜花”等形式,基本采用的是前句問后句答的對比結構,內有大量的襯字、襯句,詞簡潔易懂,曲調歡快活潑,讓人聽之心情舒暢。
(二)流傳方式五花八門
從民歌的流傳方式來看,基本分為兩種情況:把原詞原曲在異地傳唱的流傳方式稱為“同體流傳”;把同名但詞曲皆有一定的變化又在異地傳唱的流傳方式稱為“變體流傳”。
1.同體流傳
同體流傳的歌曲就是在原歌曲的音樂旋律上稍作改變,然后流傳到異地。比如《孟姜女哭長城》的歌詞最開始是江蘇的四級體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傳到河北之后,變成了“十二月體”!笆麦w”的《孟姜女哭長城》在旋律上相對于原版本增加了一些變化與修飾,把這個故事展現得更為傳神動人,情感也更為細膩,催人淚下,讓聽者感觸極深。
2.變體流傳
民問小調《茉莉花》是一首家喻戶曉并在全國各地以變體流傳方式廣為傳播的歌曲,它融合了全國各地小同的文化風貌、語言風俗等而帶給了聽眾小同的聽覺感受。以河北版《茉莉花》為例。從歌曲的歌詞來看,除了第一段保留了原詞小變,其他部分的歌詞均做了改變;從歌曲風格來看,節(jié)奏由原來的十六分音符變?yōu)榱税朔忠舴,音調也由五聲變?yōu)榱肆,并在旋律后運用了甩腔、拖腔的方式,使音樂風格帶有了一定的戲曲味道?傮w來說,河北版的《茉莉花》更多地融入了說唱元素,多了一份北方人民的灑脫與豪爽。
四、聲腔高亢激昂
民歌是在一個地域范圍內不斷發(fā)展、演變而來的,其演唱形式必然會受當地方言特點所影響。河北作為一個交通樞紐省會,全國各地的人流都會途經河北省,因此很多地區(qū)的方言都在河北省各地出現過。例如,承德北部以及山海關周邊地區(qū)就受到了東北方言的影響,所以當地的民歌具有東北方言的特色。另外,河北省緊鄰天津、北京,因此河北民歌也會或多或少的帶有天津快板和京韻打鼓的風味,甚至有一些地方特色很濃烈的河北民歌,其音調與當地方言的行腔走勢趨于一致。而河北地區(qū)的發(fā)音相對比較平,與別的地區(qū)相比樸實無華,給了聽眾民歌通過跳躍的曲調傳達創(chuàng)作者及演唱者的內心情感,直接表情達意,毫不婉約曲折,且經常在樂段的結尾句加入襯詞、襯腔,整首樂曲妙趣橫生,帶給了聽眾極好的聽覺享受。
在這首民歌《反對花》中,多處運用了襯詞“得兒”,整首歌曲節(jié)奏活躍,小但補充了歌詞的內容,而且展示了鮮明的民族風格與地方特色,充分表達出了帶動人民愉悅的心情。
綜上所述,河北民歌在歌詞、旋律、結構、聲腔上都有鮮明的特點,充分證明了河北民歌的美學意蘊之深遠、藝術價值之豐厚,這一切都離小開河北勞動人民對于藝術的發(fā)掘,對生活的感悟,展現了河北勞動人民的精神文化特質。
【河北民歌的審美特征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文學的審美特征09-18
文化變遷對原生態(tài)民歌的作用論文10-13
案例分析論文11-07
對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奏鳴曲創(chuàng)作特征分析藝術論文10-13
數字藝術與審美經驗方式的轉變論文范文10-13
淺論軟件需求分析的論文11-10
論文的問卷分析報告范文11-05
案例分析論文15篇11-09
案例分析論文(15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