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南文化家族中的夫妻唱和
摘 要:文學活動是文學型家族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家族的建設乃至區(qū)域的文化普及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而夫妻間的唱和就是這種文學活動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其間涌現(xiàn)出很多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孫星衍和王采薇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關鍵詞:文化家族 夫妻唱和 孫星衍 王采薇
文化型家族中的學術性活動、文學性活動是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其家族對外展現(xiàn)文化或經濟實力的途徑之一。在這些文化家族中確實涌現(xiàn)了諸多在文學史、學術史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學者人物。可以說文化家族在區(qū)域文化的推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而在盛清時代的江南世家大族中,女孩從小就接受教育,一部分是出于道德的考慮,因為這些女性擔任著教養(yǎng)下一代的責任。而具有學識的青年才俊也不滿足于妻子只會操持家務,文字的理念也成為情趣的標志,甚至輔助丈夫讀書研究的重要能力。因此,夫妻間的詩文唱和就是文化家族中的文學性活動的表現(xiàn)形式之一,陽湖孫星衍和王采薇尤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孫星衍,字伯淵,江蘇陽湖人,深究經史文字昔訓之學,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進士。自稱其先出自青州樂安,孫武之后。王采薇,字玉瑛,江蘇陽湖人,王光燮第四女,孫君之妻。8歲時兩人初識,后遂父母之愿,結為伉儷,情深意篤。王采薇24歲病逝,孫君悲痛至極,誓不再娶,在兩人不長的婚姻歲月中,唱和的文化生活熠熠閃光。
漫步望月是兩人夫妻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自古以來“柳”意“別離”,“月”代“思念”,雖近在身旁,仍抵不過濃濃的相戀之情。“幽行已三里,村落半攡扉。只鳥時依樹,孤螢不上衣。月平人影小,潮定櫓聲稀。沿水星星火,歸驚宿鷺飛”(《九月十四日舟由丹徒,夜半與薇隱乘月登岸行三里作》),鳥兒依樹,蟲螢在夜色中翩飛,安靜的月,惟有靠岸的船驚擾起蘆葦叢中的一灘鷗鷺。濃濃嬌嗔,淡淡幽清。
同是月色,在孫星衍筆下會有怎樣的不同,“一夕長林響,全疑半嶺眠。開簾逗懷月,滅燭對床天。肌冷傷愁髓,衣單濕夜煙。幽歡君莫忘,昨日是生前”(《復與王采薇看月》),恁是男兒,對月也有了淡淡的憂愁,一輪明月天上,一位知音在旁,大抵算得人生一大幸事,只是卿時時咳喘的身體狀況成為心頭時時縈繞的隱憂。
中國古代,男子為追求功名,不得不離開父母,拋下嬌妻,外出求學,因而形成了詩文中特有的羈旅一類。孫星衍作為一名普通寒士,必須重復走前人的道路,而在分離的日子里,采薇隨鴻雁攜書帶去萬千柔情。
有思念,“受露衰荷散葉香,臨溪獨鳥矜毛影”(《池上書寄薇隱》),“哀荷”、“獨鳥”,曾經兩人相對品茗,如今卻是獨自一人面對窗外池塘,于是,“荷花”也“哀”,那池邊的鳥兒也在分離的歲月中獨自顧影,對你的思情也漸漸化作袖口領上的繡紋,綿邈宛然。
有哀怨,“幾年嘆逝閑淸笛,百日傷離閣彩毫。波影連天柳迷路,幽行惟有夢魂勞”(《憶別,和薇隱》),別后的韶光如同被柳間小徑迷了方向,不知歸期。沒有良人在旁,早前依偎時共奏的竹笛已染塵埃,你攜我手繪圖的那枝羊毫也風干了記憶。
有堅貞,“靑山到處應相憶,除是征人醉里游”(《得薇隱從金陵寄一書》),與君總是遙遙相隔,隱約相望,好像天上人間對影自憐的落寞舞蹈,看這青山深處的記憶化成水月鏡花。
而孫君的“海棠向夕愁清寒,桂花搖風飛滿欄。幽魂初醒夢不返,恍惚凝睇青云端。青天冥冥雁聲苦,君今不歸何處所。云雖來兮不可攀,月雖明兮不能語。寒鐙霏微背羅幃,照見壁上蟏蛸絲。書來字字有離別,此恨不訴君當知”(《秋夜曲》),可算是對于采薇這份感情的最好回應。他將自己的視角改變,仿佛他才是家中等待的王采薇,海棠花對著夕陽也漸漸露出凄楚的顏色,桂花的香氣隨風飄散過欄桿,天上的大雁聲聲哀鳴,仿佛替我詢問你的歸期。翻出當初的書信來看,卻只望見別離的字眼,這在家獨守的枯澀君可知曉。而孫君的這一轉身換角亦可看出他對采薇體恤之深。
除開王采薇的亡故給孫星衍帶來的婚姻上的影響,兩人于其他方面也在文化家族中的婚姻里相互融合。
(一)文學上
孫星衍雖有放浪形骸的詩詞作品,但其文風絕非“豪放”能蔽之,他的詩詞能剛能柔,從其詩文集來看,他的很多詩屬于婉麗清剛的風格。而王采薇的詩詞風格也以清冷為主。從詞的格調上看,二人的創(chuàng)作多屬雅正一派,所營造的意境清雅,多有超脫世俗的高韻雅致,具有天然超曠的情韻。夏承燾在對洪亮吉的詞評價時說:“平分兩當與長離,燈影機聲又一時。留與南人看膽氣,冰天雪窖有新詞。”此中“兩當”指黃景仁的《兩當軒集》,“長離”指的就是王采薇的《長離閣集》,夏承燾稱洪亮吉詞可與黃景仁、王采薇比美,可見王采薇詩詞造詣之高。洪亮吉在《北江詩話》中論及孫星衍作詩時,曾說:“小詩亦凄艷絕倫,讀之令人惘惘。”可見兩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都取得了較高的藝術成就,而風格上也有相似之處,F(xiàn)究其原因,簡單概括為如下幾點:
1. 文化背景相同
毗陵王氏雖稱不上武進望族,但自采薇高祖王之仕起,王氏一族流傳下來的書畫血脈卻一直浸染著王采薇,她自身散發(fā)著書香之氣使家族這一特色得以延續(xù)。“高祖名之仕,字榮膴,高才不偶,工畫山水及蟹,與惲壽平齊名”。惲格,字壽平,號南田,別號云溪外史,詩格超逸,書法得褚遂良神髓,善畫花竹、禽蟲,遒逸可愛,畫筆生動,世人稱絕。王之仕與惲壽平齊名,由此可見其書畫造詣之高,而王采薇的工書善畫,亦可見其受家學的熏陶。
這一點堪與孫星衍之家世作比,大抵也是兩人和諧感情生活堅實的基礎。
2. 審美情趣相通
孫星衍與王采薇都追求一種自然通達的境界,強調自然之美,不求工而工。其詩詞常以尋常之語為之,看似隨手拈來,不加修飾,卻如天造地設一般,一字不可更改。
采薇詩云:“疏林無人葉飛影,瞑渚歸帆貼空冷。斷岸泥多鴨爪痕,亂山鐘到鴉巢頂。鄰舟裊裊歌入煙,明月已讓星懸天。來風吹衣恐仙去,白道還疑翠微路。”(《香草河舟晩》)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晦澀的典實,顯示出來一種特有的閑散和情趣,字里行間洋溢著一種生動自然的藝術魅力。而其性靈妙悟式的語言風格,更清晰地體現(xiàn)了女性較男性更為純樸、自然的個性。
孫星衍則有“微風吹秋衣,對影如橫波。下階怯寒露,入室愁清哦”(《對月答室人作》),“松梢浮煙暮霞薄,檞葉無人自相逐”(《入茅山作》),微風拂起衣袂,秋日里的蘭花隨風搖曳身姿,桐花紛紛落下,檞葉則像頑皮的孩童嬉戲追逐。
此外,兩人都喜歡用清冷幽僻的意象,“冷”、“幽”、“殘”、“絕”等詞也有極高的出現(xiàn)概率,如采薇筆下的“曲巖”、“空室”、“疏林”、“斷橋”、“露雨”、“苔井”……,孫君筆下的“虛簾”、“危峰”、“霜林”、“風笛”等。其中“月”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采薇詩中有三十處提及“月”,如:“天靜遠煙揺,華云度流月”(《山中憶吳如霞姊》)[1]1的靈動、“連松猶合夜泉響,殘月不避晨光明”(《句容齋舍》)[1]3的羞怯、“黃月如星慘一鉤,杏花樓暗藏人影”(《春暝曲》)[1]5的凄美、“憑闌弄淸笛,微月在釵頭”(《向夜》)的悠揚。
孫星衍以“月”入題的詩作就有十篇,另外也有很多關于“月”的描寫,如“明月雖不行,舟行月常在”(《江陰舟夜同呂大作》)的欣然、“待月月既出,舍情奈月何”(《對月答室人作》)的聊賴。
3. 行文技巧相近
在行文中的景物描繪方面,兩人對于顏色的運用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即善于利用色彩的視覺效果,造成意象的具體感與畫面深濃淺淡的美。采薇偏愛紅綠相映,她使顏色的暗示作用與情緒的表現(xiàn)結合,給人一種類似寒冷、凄清、孤寂的感覺。而這種感覺的構成既有作者本人深摯的感情,又有她生命的銷損、心靈的創(chuàng)痛。洪亮吉《北江詩話》卷一中評價曰:“孫恭人王采薇詩,如斷綠零紅,凄艷欲絕。”袁枚在為王采薇所作的《墓志銘》中亦云:“予讀其樂府諸篇,哀感頑艷,丁當清逸。故知完山之鳥,無異吭之鳴,云和之笙,有雙琯之奏。”有詩為例,如:“樹裊屏中綠,荷愁鏡浦紅”(《舟次》)的憂戚、“紅鮮綠稚隨春天,咽咽蜀禽飛不高”(《寒食吟》) [1]4的哀戚、“瓊樓貝闊搖靈瓏,衣翠霞紅各漂妙”(《夢游》)的絢麗。而孫君筆下則有“西風吹散青燐火,幾處苑門深不鎖”(《山堂》)的蕭索。
(二) 思想上
王采薇不僅喜歡讀史,而且對歷史故事往往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常將這種見解化入自己的詩作之中,孫星衍曾贊之曰:“山齋有桐桂古柏,冬寒月皎,對影蕭瑟,或出戶閑吟,或焚香開卷。論說史事,俱有神識。”
且兩人都鐘情道家。采薇宿根靈慧,對道家思想十分推崇,時常翻閱道家之書,對于神仙之事偶有遐思;同時對佛家思想極力排斥,“論說史事,俱有神識,不信佛書邪鬼之語,不視稗官小說”,去世之前,曾有遺言叮囑勿將棺槨存放于佛寺之中。而孫星衍相似的態(tài)度在其文集中也可明顯看出,如其文《三教論》對于佛教思想進行嚴厲的批駁,他說(傳經者)“非中土名士,縱佛行高深亦未必能得其旨要,世人妄尊其學比于儒家道家之言,亦已過矣”,又有“佛之教,中國好事者增飾成之,聰明俊偉之士不見釋迦之書”。其文集中與道家相關的十二篇文字更加說明其對道家學說的青睞。
總之,孫王兩人作為蘇南文化家族中夫妻唱和的杰出代表,演繹了家族中的文化積累、傳遞與繼承。以家族為基礎的文學活動,不僅促進了家族關系的和睦,也在家族文化建設方面起到重要影響,進而也對文學流派的形成發(fā)揮一定作用。
參考文獻:
[1]王采薇.長離閣集 [M].刻本.常州:王氏,1885(清光緒11年).
[2]孫星衍.問字堂集卷二.孫淵如先生全集.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孫星衍.澄清堂稿卷上.孫淵如先生全集.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4]孫星衍.澄清堂稿卷下.孫淵如先生全集.續(xù)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5]孫星衍.澄清堂稿續(xù)卷.孫淵如先生全集.續(xù)修四庫全書.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6]夏承燾.瞿髯論詞絕句.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7]洪亮吉.北江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蘇南文化家族中的夫妻唱和】相關文章:
蘇南經濟發(fā)展中的土地資源約束探討10-08
漢語中的數(shù)字文化10-08
江蘇南京歡迎詞10-05
江蘇南通光伏補貼10-05
服飾中的龍鳳文化論文10-07
生活中的傳統(tǒng)文化10-07
吉祥語中的心態(tài)文化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