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最藍的眼睛》中的黑人性
大學,是絕大多數(shù)的童鞋第一次開始寫論文的時期。因此,小編特地為大家?guī)砹艘黄撐姆段,歡迎大家閱讀學習!下面文書幫小編給大家?guī)硪黄撐姆段,歡迎閱讀!
摘要:美國黑人文壇群星璀璨,莫里森當屬其中最閃亮的巨星之一。她深切地關(guān)注著黑人的生活境遇和命運,探索他們的精神世界。且其作品具有很強的黑人文學性,黑人傳統(tǒng)文化深入其中。因而黑人性在其小說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其處女作《最藍的眼睛》就是這樣一部經(jīng)典之作。
關(guān)鍵詞:莫里森 黑人音樂 黑人性 黑人文化
引言
20世紀70年代以后,美國黑人文學進入第三次高潮。作為美國歷史上唯一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無疑是此次黑色高潮中的一顆璀璨的明星。其作品根植于美國黑人的歷史、傳說和現(xiàn)實生活中,極具黑人文學性,她的處女作《最藍的眼睛》則是典型代表。該小說揭示了美國白人文化價值觀對黑人的傷害,體現(xiàn)作者對黑人生活境遇和命運的關(guān)注。該書一發(fā)表就引起了評論界的普遍關(guān)注,即是今日,該書也屢列美國暢銷書榜首,足見其非凡的藝術(shù)魅力和研究價值。它以黑人社區(qū)為背景,黑人性如黑人口語、黑人音樂等貫穿于整部作品之中。因此,解讀其中的黑人性對理解作者所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和表達的主題都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則通過分析書中角色的黑人性與黑人文化來解讀其中的黑人性。
一、角色的黑人性
莫里森認為使黑人處于糟糕境遇的主要原因不是白人確立了以白為美的審美標準,而是黑人將這一審美觀盲目接受和內(nèi)化。在以白人文化為主導(dǎo)的社會中,只有認同和保持“黑人性”的黑人才能得以生存!蹲钏{的眼睛》中的角色均為黑人,有的始終保持自己的黑人性,自信快樂地活著;有的卻在追求白人的認可中迷失了方向。通過分析如下角色對黑人性的態(tài)度,可發(fā)現(xiàn)在白人文化的沖擊下,部分黑人迷失了自我,而認可黑人性的黑人則實現(xiàn)了自我的發(fā)展。
1、佩科拉――典型受害者
在種族歧視的社會中佩科拉是典型的受害者,其悲慘命運源于一心追求藍眼睛。在她眼中藍眼睛象征著她所缺失的一切,如家人、朋友的關(guān)愛和社會的認可等。她堅信只要有藍眼睛,一切將會變得美好。家人關(guān)愛的缺失、學校的不公待遇和他人的侮辱使其被動地接受了白人的審美價值觀,并將所有問題的根源歸結(jié)于她的黑人性。她長久地盯著印有瑪麗簡頭像的糖果,認為“吃這種糖果就是吃那對眼睛,就是愛瑪麗簡,成為瑪麗簡”。[1]她迷失在白人文化之中,以至于每晚都在祈禱擁有藍眼睛?杀氖撬坏珱]得到藍眼睛,反而被其控制,逐漸丟失了自我走向了癲狂,成了追求白人審美觀路上的典型受害者。
2、波琳――被同化者
對白人審美觀的吸收使波琳開始否認自我,甘愿成為白人的理想女仆。她沉浸在好萊塢影片中,并很快被其所傳播的白人文化與審美標準所“灌輸思想”。這使她“更不愿意回家,更不愿面對喬利”,甚至不想看到自己。成為白人的女傭后,她開始以工作為樂?尚Φ氖牵鹤鳛槠拮樱鲆曌约旱募彝,把白人家庭收拾得干凈整潔;作為母親,她把愛給白人小孩而非自己的骨肉。莫里森由此揭示自卑與自棄對黑人婦女的深遠影響,表明那些被同化的黑人終將迷失自我,失去快樂。
3、克勞迪婭――黑人性的保護者
克勞迪婭熱愛自己的黑人性,她說:“我們喜愛自己的膚色,關(guān)心周圍的事情,熱愛自己的語言”。從她肢解洋娃娃,與莫琳的對抗及對佩科拉的關(guān)心中可看出她對黑人性的肯定。她不懂為什么藍眼睛、白皮膚的洋娃娃那么討人喜歡,她將其肢解,試圖找出白皮膚美的原因。她自我意識很強,且關(guān)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她說:“我不知道我為什么要毀了玩偶,但沒人問過我圣誕節(jié)想要什么。”而對于莫琳的嘲諷,她敢于直面還擊。當佩科拉被男生們欺負時,她勇敢地站出來反抗;在佩科拉被父強暴并懷孕后,她試圖救下嬰兒并認為其會很美麗。正因她對黑人性的保持,才避免悲劇命運的重演。
4、麥克蒂爾夫人――黑人文化的傳承者
麥克蒂爾夫人是黑人傳統(tǒng)女性的代表。貧窮未能磨滅她對生活的熱情與信心,她與丈夫一同經(jīng)營生活,關(guān)愛孩子,使他們免受白人文化的不良影響。她對布魯斯的熱愛足見其對黑人性的肯定。她既關(guān)心自己的家庭,也關(guān)心黑人社區(qū)。在佩科拉無家可歸時,將其收留。此外,她與周圍黑人女性的閑談也表明她對本族文化的認同。通過刻畫這一人物,莫里森傳達了只有堅定自我,傳承本族文化的人才能走向幸福的思想。
可見,對黑人性的態(tài)度因人而異。有人將自己的黑人性隱藏在白色“面具”之下,也有人試圖消除自身的黑人性來追求“白人夢”,但只有反對白人文化霸權(quán),堅持自己的審美標準和文化的黑人才能避免悲劇的發(fā)生和自我的迷失。
二、黑人文化
莫里森被認為是黑人的代言人和黑人文化的守護神。她認為黑人文化在黑人性的保留和遺失中占有重要地位,并關(guān)系到角色的命運。在白人文化占主導(dǎo)地位的社會中黑人的悲慘境遇和黑、白文化的沖突是其小說的永恒主題,《最藍的眼睛》也不例外。通過該書,莫里森詮釋了對黑人文化的熱愛是黑人保持黑人性的基礎(chǔ)。
1、黑人方言
黑人方言是黑人身份和黑人文化的象征。著名的美國黑人作家都喜歡在作品中運用黑人方言來增強表現(xiàn)力,而在此方面莫里森堪稱巨匠。黑人方言貫穿于小說的始終,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是小說中的黑人口語。黑人傾向于用隱喻來表達自己的處境。如“cold as a witch’s tit”。而“as barelegged as a yard dog”則表明黑人常從動物或自然界中找喻體。黑人口語的另一特征為意指,尤其常見于羞辱他人的情形。如一群男孩用“Black e mo Black e mo Ya daddy sleeps nekked...”辱罵佩科拉。體現(xiàn)了男孩們對黑人性的憎恨與鄙視。
其次是小說中黑人方言的語法特征。具體表現(xiàn)為用“ain't”代表“are not”和“am not” ;雙重否定仍為否定(“You didn't see none then”);不規(guī)則的動詞形式(“have knowed”)和系動詞的省略(“She coming back?”)在小說中都較普遍。這體現(xiàn)了莫里森在運用黑人英語語法來表現(xiàn)黑人的語言和文化魅力方面的精湛技藝,這也使該小說成了黑人性的經(jīng)典著作。
2、黑人音樂
黑人音樂是黑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了黑人的生活,并在黑人間得到廣泛流傳。為了使作品像黑人音樂一樣富有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莫里森將許多黑人音樂元素應(yīng)用到《最藍的眼睛》中,其中較典型的有布魯斯和宗教音樂。
布魯斯通常表達了在種族歧視下黑人們的悲傷和絕望。在《最藍的眼睛》中,隨處可見其蹤影。克勞迪婭多次回憶起母親通過唱布魯斯來追憶往昔的艱難歲月,她說“每周六,母親都喜歡唱歌”。母親的歌聲不僅給女兒帶來了樂趣,也將歌曲中的智慧與價值觀傳遞給了女兒,使她免受扭曲的價值觀的迫害。另一個布魯斯的歌唱者是波蘭,她借其表達對愛情的渴望,這為佩科拉所不解。正因佩科拉不懂歌聲中所傳達的悲傷及對自由的向往,和無法用布魯斯來表達自己的苦悶才使其成了沉默的羔羊并走向了瘋狂。
宗教音樂也是黑人音樂的一種!蹲钏{的眼睛》中,在講述波琳的故事時引入了一首宗教歌曲――“親愛的主,親著我的手,引領(lǐng)我...。”聽完此曲,波琳心懷感恩仿佛得到了救贖和重生。這表明宗教歌曲對黑人有治愈功能。
可見,黑人音樂是黑人的精神支柱。其歌唱者通常是黑人文化的傳承者和在白人文化霸權(quán)下的幸存者,那些否認自己文化的人是注定要失敗的。
三、結(jié)語
通過分析《最藍的眼睛》中的角色和黑人文化,可發(fā)現(xiàn)那些否認自我、摒棄本民族文化的黑人終將迷失自我。只有那些認同自己的黑人性和文化的黑人才能獲得反抗文化霸權(quán)的力量,找到自身的價值與美麗,從而獲得幸福與安康。
參考文獻:
[1]Toni Morrison. The Bluest Eye[M]. London: Pan Books Ltd, 1970.
[2]陳融.論黑人性[J]. 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4):31.
[3]胡以仁. 從自我憎恨到自我肯定――評托尼莫里森的《最藍的眼睛》[J]. 知識經(jīng)濟,2010,(08):58.
[4]梁婷. 《最藍的眼睛》之佩科拉悲劇[J]. 文學評論,2007,(9):43-44.
[5]章汝雯,劉益.托尼莫里森筆下的黑人形象[J]. 外語教學,2008,29(3):55-59.
【《最藍的眼睛》中的黑人性】相關(guān)文章:
落地藍,葉中藏03-02
素描中眼睛的畫法10-05
請帶走人性中的善良隨筆03-26
剖析人性視閾中的金融風暴09-30
黑歷史中的煩惱事件1200字作文10-08
旅游飯店中的人性化管理10-07
花朵中的黑牡丹花是什么花語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