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藥不良反應引發(fā)緣由
中藥的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時出現的五官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
中藥不良反應引發(fā)緣由1
中藥的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時出現的五官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
引起中藥不良反應的因素有多方面。
筆者將誘發(fā)不良反應的幾種因素與同行們作一淺析。
1超劑量或療程過長因素
人們一般認為中藥是天然藥物,無毒副作用,使用安全。
在用藥劑量方面比較隨意,有的因長時間超劑量使用,引起蓄積性中毒。
如有資料表明的因長期服用雷公藤及多苷片可引起肝硬化腹水死亡。
還好由食用有毒中藥或含有毒成分的中成藥,因劑量過大或療程過長發(fā)生不良反應的現象,如...頭類藥物用量稍大即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顫死亡。
黃藥子、壯骨關節(jié)丸及黃藥子的其他制劑因長期或大劑量使用引起肝腎損傷的報道。
2用藥不當因素
中醫(yī)用藥根據“辨證施治”,在臨床用藥如不對癥不及起不到治療的目的,反而引起中藥不良反應情況,如寒咳癥,誤用寒涼的蛇膽川貝液治療,輕則久咳不愈,重則生變他癥,如可能引起支氣管炎,肺炎等其他病癥。
3藥品質量因素
藥品質量優(yōu)劣直接影響疾病的治療,而其質量又取決于原材質量的好壞,如中成藥制劑方法不當或原藥材質量低劣,亦可導致中藥不良反應。
例如臨床報道的復方丹參片引起過敏性哮喘,板藍根沖劑治過敏反應等例。
另有品種產地、采收、加工、炮制等因素。
4個體差異因素
過敏性體質的病人是引起藥物不良反應的主要因素此外有年齡差異如嬰兒肝腎功能發(fā)育不全,對某些藥物易發(fā)生不良反應。
常見臨床報道六神丸中毒。
不少為新生兒或小兒濫用且過量服用導致。
老年人肝腎功能衰退,機體代謝緩慢。
使血中藥濃度增高或消除延緩,引起毒性反應。
還有性別不同,如有婦女比男子已發(fā)生不良反應的臨床研究報道。
5中西藥配伍因素
臨床中西藥配合使用,有許多產生協(xié)同作用,加速機體康復。
但也不少產生拮抗作用,出現不良反應。
有資料統(tǒng)計,含較多金屬離子的重要有石膏、瓦楞子、牡蠣、石決明等,同西藥四環(huán)素類及異煙肼同時服用,
生成結合物妨礙藥物吸收,降低療效。
含朱砂的藥物有牛黃清心丸,朱砂安神丸等于西藥的溴化物,碘化物同服產生有毒的溴化汞和碘化汞沉淀,導致藥源性腸炎。
總之,誘發(fā)中藥不良反應的因素眾多,我們臨床藥劑師必須正確認識中藥不良反應重視其不良反應,加強醫(yī)、藥、患三者溝通。
在臨床注意收集各種藥物不良反應的報道及時反饋給臨床醫(yī)師,同時向醫(yī)師提供可靠的用藥信息,
介紹新的中藥,中成藥的臨床新用及藥品產地,來源,藥物的加工炮制等情況。
確保藥物的質量,保證患者用藥安全有效,把不良反應降低到最低限制。
中藥不良反應引發(fā)緣由2
根據中藥不良反應發(fā)生時間、不良反應出現程度、病理機制及癥候特點,臨床上常把不良反應分為副作用、毒性反應、變態(tài)反應、致癌作用、致畸作用、致突變作用、特異質反應、習慣性、成癮性、后遺作用等。
1 副作用
副作用是指某種中藥具有多種作用時,在常規(guī)治療劑量下,伴隨中藥的治療作用而出現的與治療目的無關的作用。
產生副作用的藥理基礎是藥品作用選擇性低、作用范圍廣,當治療利用其中的一個藥理作用時,其他作用就成了副作用。
如用麻黃止咳平喘治療哮喘或喘息型支氣管炎,用藥過程中患者可能會出現失眠,這是由于麻黃中的有效成分麻黃堿既可解除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改善哮喘癥狀,同時可興奮中樞神經,導致失眠。
再如大黃有瀉熱通便、活血祛瘀、清熱解毒作用,當用以治療婦女經痛閉經,活血祛瘀就成為治療作用時,而其瀉熱通便所引起的腹瀉便溏就成為副作用。
相反,大黃用于治療熱結便秘,瀉熱通便成為治療作用時,而活血祛瘀所導致的婦女月經過多就成為大黃的副作用。
一般而言,藥物的治療范圍越廣,選擇性越低,藥物的副作用就越多,而且在一定條件下,隨用藥目的的不同,藥物的治療作用和副作用可以相互轉化。
由于副作用是藥物的固有作用,因此副作用是可以預防的,可以針對副作用采取一些必要的預防措施,也可以將藥物的副作用預先告訴病人,以免引起病人的緊張和不安。
2 毒性反應
毒性反應是指由于患者的個體差異、病理狀態(tài)或合用其他藥品時其敏感性增加,在治療莉量下對患者造成某種功能或器質性損害。
毒性反應可在各系統(tǒng)內發(fā)生,包括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造血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及泌尿系統(tǒng)等。
如雷公藤是治療類風濕關節(jié)炎的常用藥物,研究表明,雷公藤的嫩葉、嫩苗、嫩枝及根部含雷公藤堿等多種生物堿,若煎煮時間不夠或過量服用對胃腸道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劇烈腹痛、嘔吐、腹瀉、便血;后期發(fā)生尿毒癥時,胃腸道癥狀加劇;吸收后對中樞系統(tǒng)有損害,可引起丘腦、中腦、延髓、小腦、脊髓等器官的嚴重損害;肝臟、腎臟、心臟可發(fā)生出血、壞死;毒素還可直接作用于心肌,引起肺水腫及急性心源性腦缺血綜合征。
又如附子過量中毒,即會出現神經系統(tǒng)(口舌、四肢;全身麻木,頭暈,耳鳴,精神恍惚,言語不清,四肢抽搐)、消化系統(tǒng)(惡心嘔吐,流涎,食欲減退,腹痛腹瀉,腸鳴,便血)和心血管系統(tǒng)(心悸,氣短,心律失常,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四肢不溫,休克)等一系列中毒癥狀。
毒性反應是藥物藥理作用的延伸,毒性反應可能立即發(fā)生,也可能是在長期蓄積后逐漸產生,前者稱為急性毒性,后者稱為慢性毒性,如人參大劑量長期應用,可能導致人參蓄積中毒,出現惡心嘔吐,驚厥抽搐,二便失禁,發(fā)熱,血壓升高,呼吸急促,心率減慢,發(fā)紺,雙側瞳孔不等大,對光反射消失,眼底出血,煩躁不安,昏迷等嚴重的中毒癥狀。
3 變態(tài)反應
變態(tài)反應及稱過敏反應,是藥品作為半抗原或全抗原刺激機體而發(fā)生的非正常的免疫反應,在所有中藥不良反應中發(fā)生率最高,可引起變態(tài)反應的中藥達150余種。
究其原因可能與中藥成分復雜,有效成分多為大分子物質,而且中藥大多為復方制劑等因素有關。
中藥引起的變態(tài)反應不僅常見,而且類型多樣,如當歸、五味子、白芍、丹參、穿心蓮等可引起蕁麻疹;川貝母、虎杖、兩面針等可引起猩紅熱樣藥疹;蟾酥、蓖麻子、蒼耳子等可引起剝脫性皮炎;槐花、南沙參等可引起丘狀皮疹;天花粉、黃粕、大黃、紫珠、六神丸等可引起濕疹皮炎檬藥疹;虎杖、血竭、南沙參等可引起燙傷水皰樣藥疹;青蒿,大蒜等可引起固定型藥疹;牡蠣、瓦楞子等可引過敏性腹瀉;菠蘿、百寶丹可引起過敏性喉頭水腫;云南白藥、丹參注射液、六神丸、雙黃連注射劑,天花粉注射液、藿香正氣水、當歸、金銀花、槐花、毛冬青等可引起過敏性休克。
4 特異質反應
特異質反應是指因先天性遺傳異常,少數患者用藥后發(fā)生與藥物本身藥理作用無關的有害反應。
如口服一般劑量的板藍根糖漿發(fā)生溶血,可能與紅細胞膜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有關。
特異質反應與一般人群反應不同,往往與患者的先天性和遺傳性因素有關。
5 習慣性、耐受性、成癮性
有些中藥連續(xù)用藥一般時間后,病人在精神上即對該藥產生依賴,希望能繼續(xù)給藥;如果中斷給藥會出現一些主觀不適感,這種反應稱為習慣性。
長期連續(xù)用藥還會產生耐受性,病人對藥物的敏感性降低.對藥物韻需要量增加,必須加大劑量才能達到原有療效。
有些藥物連續(xù)應用后還會產生成癮性,病人強迫性地要求繼續(xù)用該藥,停藥后會出現所謂的戒斷癥狀,成癮性又可稱為身體依賴性。
例如,習慣性便秘患者,每日以番瀉葉(或間隔一定時間)泡服,用藥一段時間后最即產生身體依賴性,停藥后出現焦慮不安、顏面潮紅發(fā)熱、體溫升高:呼吸頻率加快、心率加快、厭食、體重下降、嘔吐、腹瀉等戒斷癥狀。
6 過度作用
中藥作用于人體并產生效應。
在一定條件下,這種治療作用,能糾正臟腑功能的偏盛,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使人體功能平衡,恢復正常狀態(tài)。
但有時也會出現過強的效應,導致不良反應。
7 后遺作用
后遺作用是指停藥以后,血漿藥物濃度下降至有效水平以下所發(fā)生的不良反應。
后遺作用持續(xù)時間可長可短,有些十分短暫且較容易恢復,如應用鎮(zhèn)靜、安神、催眠藥物后,第二天仍感覺精神不振,昏昏欲睡。
再如應用苦寒瀉火藥物后,患者短期內可能會食欲減退;腹中不適。
而有些后遺作用則比較持久且不易恢復,如長期大量服用甘草在停藥后可發(fā)生低鉀血癥、高血壓、水腫、乏力等假性醛固酮增多癥。
8 配伍不當反應
臨床應用復方,若配伍不當可引發(fā)不良反應。
麻黃增加烏頭對心臟的毒性,瓜蔞、白及、自蘞使烏頭堿毒性增加等。
此外,一些中藥、西藥配伍亦會產生不良反應,如麻黃會加重洋地黃類制劑的毒性。
參 考 文 獻
[1]周踐,郭代紅,和培紅.142例中藥不良反應分析[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2年06期.
[2]劉小文,張建芬,王瑋琴.中藥注射劑的不良反應分析[J].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3]劉滔滔,陳龍英,楊玉芳,唐雙意,陳冰.542例藥品不良反應報表分析[J].廣西醫(yī)學,2006年08期.
【中藥不良反應引發(fā)緣由】相關文章:
中藥注射劑藥物不良反應原因分析及防治10-05
試論瑪蒂爾德悲劇緣由10-08
個人緣由的辭職報告范文04-12
藥品不良反應調研報告07-13
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研究10-05
阿奇霉素的不良反應10-05
開展藥品不良反應監(jiān)測10-06
不良反應自查報告03-21
羅紅霉素的不良反應論文10-08
藥物不良反應與用藥安全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