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溝通的邏輯與技巧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總是離不開和別人的交流溝通,是門很深的學問,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怎么樣才能做到更好的和人交流溝通?來看下面:
說話的藝術與技巧【1】
1、用事實和數據說話。
事實和數據是客觀事物的具體的表現,比任何的描述和個人感受都更有說服力,同時也能增強自己的信心。
溝通中最好要站在對方的角度,事先考慮好對方會提什么樣的問題。
2、以理服人,不能強加于人。
“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說服的關鍵在于幫助對方產生自發(fā)的意志,激發(fā)其行動的力量,才能達到良好的說服效果。
3、知己知彼,設身處地。
不僅要考慮清楚自己的想法與行動,也要通過各種方式了解對方的情況,以便慎重思考應對的說服策略。
通過投其所好和強調雙方的利益,以達到說服他人的目的。
4、步步為營,分階段實施。
將需要說服他人的問題,分解為幾個不同的部分,根據不同的時間和對象,化整為零,分為不同的階段實施說服。
5、從上向下俯視對方,是威懾對方的一個好辦法。
如果從下往上仰視對方的話,就很可能被對方的威懾力壓制。
可能有的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其實這時的感覺,與小時候我們仰視父母的感覺是一樣的。
6、職場中,誰能夠在有限時間里,用最有效地方式,高質量地說服對方,誰就能獲得了成功。
而不借助任何第三方軟件、不具備專業(yè)的美術功底、如何通過模仿和實踐嘗試各種有效易學的表達方式,從而有效傳遞信息,說服對方,是個難題。
譚小芳老師建議:打造一個讓人感覺“漂亮的PPT”將會幫助職場精英們提升通過PPT進行令觀眾嘆服的演示的能力。
7、引用名人的話。
權威人士的建議常?梢阅ㄉ芬粋人對自己親眼所見的回憶,制造出新的記憶。
這就意味著“誰說的”往往會影響人們的判斷。
設想一下,你和客戶談話時,引用他所熟知的權威人士的話會怎么樣。
“聽說你崇拜波諾。
知道嗎,他說過……”然后奇跡就發(fā)生了。
8、要以權威的腔調講話。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你必須熟悉你講話的內容,你的題目了解得越多越深刻,你講得就會越生動越透徹。
另外,最簡潔的文章總是最好的文章,就是因為它最容易理解。
8、使用具體和專門的詞匯和詞語。
說話所使用的詞匯和發(fā)布命令時使用的詞語都是簡單、簡潔、一語中的并且容易理解的。
但要避免使用不必要的詞匯和說一些沒有用的事;不要用一些瑣碎或者沒有什么價值的小事擾亂你的聽眾的心思。
9、說話要直截了當而且中肯。
如果你想在你所說的各種事情上都取得駕御人的卓越能力,一個最基本的要求:集中一點,不要分散火力。
10、不要夸口。
不但永遠不要夸口或者言過其實,而且在陳述你的情況時還要動腦筋為自己留有余地,這樣你就不必擔心會遇到什么責難。
11、對待聽眾不可盛氣凌人。
即使你可能是你要講的這個專題的權威人士,你也沒有任何理由可以盛氣凌人地對待聽眾。
12、要有外交手腕及策略。
老練是指在適當的時間和地點去說適當的事情又不得罪任何人的一種能力。
要說做起來也很容易,就像你對待每一個女人都像對待一位夫人一樣,對待每一個男人都像對待一位紳士一樣。
13、要為你的聽眾提出最好的建議,不要為你自己提出最好的建議。
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誰都沒有辦法從你的腳下?lián)屪咭粔K地盤,你也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總之,不會說話,一萬句無用;會說話,一句足矣。
“說說控”的說話之道【2】
在當下的網絡環(huán)境中,有些“譏諷”僅僅是一種習慣,卻沒有成為一種力量。
一段時間以來,有一種叫做“如何裝作是XXX”的文體,似乎在網絡上很是得寵。
這類任性文章的出現往往是與某些熱門事件相伴生的。
比如,最近余秀華的詩火了,當滿屏都是余秀華和她的詩時,當人們在傳播、揣摩、學習、研究她的詩時,應運而生的這類文章就可能這樣去吸引眼球:“如何裝作是個詩人”、“如何裝作愛讀詩”、“如何裝作余秀華的熟人”、“如何裝作是一個合格的文藝青年”之類,仿佛一瓢冷水,兜頭潑熄網友的熱情;又像一個大棒子,令人頓感當頭棒喝的痛楚。
如果說,他們十分樂于批判別人很“裝”的話,那么,一味偏愛使用這類筆法也未嘗不是一種裝。
如果說被他們批評的對象算是“裝熟人”、“裝文藝腔”的話,那么,他們自己在裝什么呢?筆者以為,不如說是在“裝輕松”吧。
或許,“裝輕松”的寫作模式與互聯(lián)網的興盛密不可分。
這是一個讀網時代,相較于正經八百地闡述觀點,正門正道地詮釋、評說,直截了當地溝通、交流,當面鑼對面鼓式的質疑、交鋒,那些詼諧輕松、插科打諢、戲謔搞笑的文體和話語,似乎更能夠獲得網友的偏愛。
自然,正兒八經的寫作中也不是不可以融入這類筆法,但是顯然,“裝輕松”過了頭,往往會削弱語言本身的力量,甚至不利于營造一種良善的公共輿論環(huán)境。
而且,有些媒體、有的平臺也似乎很欣賞這類筆法,這在客觀上也助推了這種并不正常的輿論和文化現象。
客觀地說,其中一些人的文章是很有可讀性和啟發(fā)性的,有些還不乏真知灼見,引人入勝的精品也是有的,但是從筆調中透露出的那種不屑的態(tài)度,劍走偏鋒的吐槽,夾槍帶棒的譏諷,故作驚人的冷幽默,甚至自視高人一等的正話反說,看多了不免令人難受。
他們喜歡將一切正經的、神圣的、高雅的、嚴肅的話題和文化現象進行解構,似乎唯有鄙俗,唯有反諷、拆臺才是表達的真諦和不二法門。
至于對“正常”寫作者稍有稚嫩的、不成熟的想法,更是毫不留情加以嘲諷。
顯然這種“裝輕松”不只是不應該流行的,用多、用濫了恐怕還會削弱文本自身的力量。
比如談論現代詩歌,談論余秀華,有話好好說又有什么不可呢?只要不是人云亦云,只要是對詩歌現象、文化現象的直接觀察與自我體認,或者只要是能自圓其說的一己之見,人家為什么不能參與交流和表達?非詩人,或者從余秀華火了才了解她、從“余秀華熱”才開始關心詩壇的人,難道就沒有資格談論詩歌了嗎?動輒將人譏為“文藝裝腔者”和“裝熟客”,多少有點殘忍。
類似的情形,這些年在輿論圈中已成常見現象。
比如去年4月17日哥倫比亞知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逝世,去年10月9日法國小說家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在當時的網絡上就至少同時出現了兩股潮流。
一邊是網友包括眾多作家、翻譯家、評論家撰文介紹、回顧和評論其作品和生平,另一邊是各種吐槽和譏諷,比較流行的句式大抵是——“最近一段時間,最裝的事情就是悼念馬爾克斯,或者最有格調的賣弄方式就是談論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誠然這些吐槽者或許大多是對馬爾克斯和莫迪亞諾是十分熟稔的,但是推介、評論或者簡單地在網絡上跟評、轉發(fā)者又未必都是對這些文學巨匠一無所知者。
再說,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就算其中有些人是從馬爾克斯去世、莫迪亞諾所引發(fā)的網絡關注熱中才了解他們的,就算其中有些人出于跟風才參與進來,真的就那么可恥嗎?或者說,真的就比網絡反智主義的狂歡,比故意攪渾輿論生態(tài)更可恥嗎?
退一步講,即便有一些“外行”的言論,即便有個別人有裝腔作勢、班門弄斧之嫌,又為什么不能秉筆直書式地進行指正呢?直截了當地說出優(yōu)劣,指斥謬誤,避免以訛傳訛,這才是文學普及和文化交流所欠缺的,也是正確的辯論和正常的輿論場所需要的。
“裝輕松”的筆法損害的不只是文風,其流風所及,難免會導致文化交流、輿論交鋒和網絡社交中出現更多的言語暴力行為。
在尋常的網絡交流中,微信、微博留言中,讀慣了“裝輕松”文體的人們,隨手揮舞起“棒子”來,已經駕輕就熟了,甚至于臟話連篇早已成了習慣,言語暴力成了他們的一種武器。
置身這樣的語言環(huán)境中交流,實在叫人身心疲憊。
在當下的網絡環(huán)境中,有些“譏諷”僅僅是一種習慣,卻沒有成為一種力量,或許這種行為更像網絡社會的一種病癥。
真正了不起的大家,一定是虛懷若谷、誨人不倦的,他們一定會更為崇尚娓娓道來、深入淺出的筆法。
“裝輕松”之類的言語習慣正是內功不足的表現,抑或是用先把人嚇退的辦法,以掩飾自身的浮躁、淺薄和蒼白。
【溝通的邏輯與技巧】相關文章:
高效溝通技巧11-09
高效溝通的技巧11-21
說話與溝通的技巧08-01
說話溝通技巧08-16
說話溝通的技巧10-26
與上級溝通的技巧10-19
高效溝通技巧答案07-20
與人溝通的說話技巧12-08
工作郵件的溝通技巧10-28
與客戶溝通的基本技巧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