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課上的教學方法
語文老師知道語文課上有什么教學方法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語文課上的教學方法的相關內(nèi)容,歡迎閱讀。
語文課上的教學方法【1】
01、手把手教寫漢字
研究寫字教學好幾年了,目前,還沒有找到比“手把手教”,更為有效的方法。
如果有老師的字寫得不好,或者說她舍不得下功夫,沒有彎下腰去,手把手地教孩子。
基本可以斷定,班級中的孩子,書寫一定不怎么好,至少不會又快又好。
“放松”這種細微的技巧,以及正確的書寫姿勢,真的不是教師講解,學生就可以掌握的。
每節(jié)課,都要留一定的時間,讓孩子書寫。
教師今天教幾個,明天教幾個,一個星期,來一個輪回。
當然,個別比你寫得還好的,就不要去教了。
一個學期,近20個輪回,絕大多數(shù)的孩子,書寫都會大有進步。
02、一句句教讀課文
不要老是讓學生自由讀、齊讀、賽讀、合作讀……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出彩的永遠都是那幾個語言天賦比較好的孩子。
剩余的大多數(shù),原地踏步,不斷重復,二沒有提升;少數(shù)幾個,到了小學畢業(yè),六年時間,還不敢張嘴大聲讀書,別說正確流利有感情了。
最好的辦法,是教師帶讀課文,一句一句、甚至半句半句地教。
當然,如果你班的孩子懶惰,不肯出聲音,可以讓全班站起來,誰的聲音響亮,可以先坐下。
教師一邊教,一遍拍那些讀得好的同學的肩膀,示意他們坐下。
你會發(fā)現(xiàn),所有的學生都在讀,都在大聲朗讀,他們會模仿你的聲調(diào)、你的氣息、你的韻味、你的感覺……天長日久,他們就有了你朗讀的狀態(tài),逐漸超越了你。
堅持一年半載,我敢肯定,你們班的孩子,個個都是朗讀的高手。
03、背誦優(yōu)美段落
不要把課堂肢解為無數(shù)細小的碎片,頭緒繁多,做不出成績。
不要把背誦的任務全部放在課外。
課堂上,要留出大塊的時間,讓孩子背誦。
背誦一段話,真的不是三五分鐘就能解決的問題。
我還是希望教師可以一句一句地教,教順了,帶著孩子們理清線索,列一張思維導圖,按圖索驥,學生就能很快背誦下來。
記憶力的習慣,是需要培養(yǎng)的;記憶力,是需要打磨的。
長時間不訓練,就像刀生銹了,也就報廢了。
當然,最好是老師和學生一起背誦。
挑戰(zhàn)老師,學生會更有興趣。
04、經(jīng)常聽寫生字詞
生字詞的聽寫,至少每天2次,家里一次,學校一次。
當然,每次聽寫的數(shù)量,可以適當少一點,八個、十個都可以,復習的時候,可以更多一點。
最好能有所選擇,挑選學生容易出錯的字詞,反復聽寫。
要經(jīng)常抽錯別字多的孩子,到黑板上書寫,對他們是一種激勵。
聽寫后,立即改錯,哪怕接下來進行課文內(nèi)容教學。
改正錯別字,比其它事情重要得多。
會就是會,不會就多寫幾遍,甚至造個句。
一個經(jīng)常寫錯別字的孩子,學習成績能好么?
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些被冠名為“灌輸”的教學方式,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面向全體學生,每個學生都必須動起來。
這些方法,所訓練的,是學生的聽說讀寫基本功。
基本功的訓練,是不需要過多的新理念、新方法,需要扎實的訓練和持久的耐力。
沒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你讓的書讀得再多,再能言善辯,哪怕是胸藏萬卷、口吐蓮花,也不過是繡花枕頭而已。
你會發(fā)現(xiàn),到了關鍵時刻,孩子們所學習到的那點方法、技巧,統(tǒng)統(tǒng)拿不出手。
曾有人評價我——你是把少得可憐的知識,運用到極致的人!我贊同。
當然,我不以知識少為榮。
但是,能把知識充分運用,確實是需要扎實的基本功的!不然,你所學的知識,永遠都僅僅是知識。
語文教學手法種種列舉【2】
學法式手法:以課文為學法實踐的載體,強調(diào)學生的自學,凸現(xiàn)學習方法的訓練。
創(chuàng)編式手法:從“寫”的角度運用課文,讀中有寫,寫中要讀,有讀有寫,讀寫結合。
討論式手法:讀讀議議、議議讀讀,用邊讀邊議、邊讀邊說的方式理解、品讀課文。
情境式手法: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恰切的虛擬情境中進入角色,開展學習括動。
聯(lián)讀式手法:從某篇詩文擴展開去,進行一次多篇式教學,或擴讀,或比讀,或專題研討,或集中感受某種風格。
或重點了解某種文化知識。
穿插式手法:在教學中適時地有機地穿插與課文學習有關的若干資料,以增加教學內(nèi)容的厚度。
對話式手法:師生就課文學習中某個或某幾個預設的話題進行探究,進行對話,進行交流。
賞析式手法:用美點尋蹤、妙點揣摩、妙要列舉的方式,由學生對課文中的藝術形象、表現(xiàn)手法、描寫方式、詞語句段等進行自主的合作的閱讀欣賞活動。
遷移式手法:將教學內(nèi)容遷移到非課文教學中去。
給課文教學增添更濃厚的情感色彩或思想色彩。
運用這些教學手法的基本出發(fā)點,就是有益于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學習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
離開了這一點,就無所謂創(chuàng)新設計。
從普通適用的角度看。
語文教師可在如下重要手法的運用及其運用藝術上進行探究與實踐,以利于學生的素質訓練和自己教學素質的提高:
朗讀手法。
朗讀是適合于所有學生參與的基本的語文實踐活動形式。
運用這種教學手法的意義在于讓所有的學生都在課堂上參與這種認知文字、感受聲律、體味詞句、領會情感、品味意境、發(fā)展語感的充滿情致的實踐活動。
對朗讀手法的研究,目前可以放在“朗讀在閱讀教學中的多元作用”上面。
設問手法。
設問。
就是提問。
提問手法是語文教學中放在第一位的基本手法。
它適用于所有的學生,能夠就課文學習設置“抓手”,引出課堂討論的由頭,讓學生回答問題的思緒激動起來,形成師生雙邊的對話交流。
提問手法的研究,最為實用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提問的有效性”。
講析手法。
講析手法近年來有所淡化。
其實它也是語文教學中極為重要的基本手法。
其意義在于深入文本,解決難點,凸現(xiàn)美點,解析規(guī)律,增加教學內(nèi)容的深度和知識的寬度,讓學生欣賞語言文字的魅力,欣賞文學的魅力。
此種手法的運用。
目前需要加緊探索的問題是:課堂講析的基本內(nèi)容是什么?
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與教學方法的選擇【3】
一、教學內(nèi)容的確定
語文教改以來,新理念越來越多,新形式越來越豐富,可是語文課越來越不像語文課了。
文本涉及什么樣的內(nèi)容,就上成什么課:《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教學重點定為“學生通過探討了解學習之道,了解人獲取教養(yǎng)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上成了思想品德課,沒能按照單元教學要求教會學生質疑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習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
《我有一個夢想》教學的重點不是學習這篇經(jīng)典演講詞的藝術手法和語言藝術,而是了解美國黑人的不幸命運以及為爭取平等自由所作的斗爭,理解馬丁•路德•金為黑人的自由平等所作的貢獻。
忽略了其文體特征——演講稿的內(nèi)容特點,上成了歷史課。
《神的一滴》教學重點為“通過學習課文,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精神境界,激發(fā)他們熱愛自然的情感與保護環(huán)境的自覺意識,引導他們思考與實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上成了環(huán)保課。
教學《雨霖鈴》一課,不是通過學習這首詞,掌握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寫作特點,提高學生理解和鑒賞詞的能力,而是要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畫出別前、別時、別后三幅畫,占用大半時間,上成了美術課。
《我的空中樓閣》,好好的一篇美文,不去引導學生感受那文筆的靈動,情思的飄逸,比喻的新穎典雅,句式的跳動活潑,卻偏偏要引導學生生硬的去挖掘作者的“思想性”,去領會文章的“哲學思辨”,變輕靈為沉重,化灑脫為晦澀,上成了哲學課。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目標定位為“通過學習,了解人的脆弱,學會堅強”,上成了心理健康課……
著名特級教師陳鐘樑先生指出:“眼下的語文課越上越大,也越上越空了。
遠離了文本,也遠離了最有活力的語言文字。”《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材閱讀文本的內(nèi)容涉及到社會科學、文學藝術的方方面面,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美育教育是必需的,但也要把握好尺度,語文課再怎么改革,它應該還是語文課,它姓“語”,它的特質不會變,也不能變!語言是文學作品的生命,高爾基說:“文學的第一要素是語言。”語文教學內(nèi)容離不開品味作品的語言。
課文教學應該是“感受語言,欣賞表現(xiàn)方式”,即借助對語言的感受,在欣賞表現(xiàn)手法的妙處中走進文本,認知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與情感,而不是架空語言去分析,抽象文本的哲理意義。
這是確立語文教學內(nèi)容必須遵循的原則。
二、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無定法,方法是人想出來的,而不同個性的人,自然會對教學方法的選用產(chǎn)生不同的見解。
但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實際等因素制約著教學方法,我們必須在考察分析各種因素對教學方法的制約的基礎上選擇適合我們自己的教學方法,不能硬性地整齊劃一,不能機械仿效,更不能無目的隨心所欲。
令人遺憾的是,不少老師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嚴重失當。
有的教師盲目追趕時髦,為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結果花里胡哨的聲光電成了主角,而語言文字成了輔助,語文課的本質消失了。
一位青年教師上《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精心制作課件,將蔚藍的大海、綠色的草原,山岡、礁石、木屋、花簇、馬、柴、糧食、蔬菜等圖片一組組地呈現(xiàn)給學生,用快速閃動的“畫面”,取代了學生的思考;使原本優(yōu)美的詩句變得毫無生氣,嚴重扼殺了學生的想象力。
其實我們的學生完全可以通過對文字本身的閱讀去想象、體驗到各種情感,感受語言的魅力,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
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有位老師就讓學生看電影《紅樓夢》,觀后直接引導學生討論片中王熙風的性格特征。
不可否認,電影片段中的聲響效果的確極具感染力,但學生若不用心去讀文本,不潛心去品味,是很難全方位地認識“鳳姐”的身份和性格特征的,也無法體會語言文字是怎樣把人物的思想、性格等內(nèi)涵深刻而生動地表達出來的。
語文教學實質上是通過對語言的感知理解,來挖掘文本的深層內(nèi)涵,從而使讀者、作者、人物產(chǎn)生共鳴。
因此,只有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才能讓學生真正掌握透過人物語言看到人物靈魂的方法,從而達到思維訓練的目的。
閱讀文本、感受語言的過程是學生體驗作品中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從而豐富自己精神世界的過程,這一過程決不是任何高科技可以代替的。
教學方法是教師為完成教學任務而采取的一種具體手段,是整個教學過程中事關成敗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恰當?shù)亟柚嗝襟w手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感知知識,掌握知識,發(fā)展思維,開發(fā)智力,進而形成技能、技巧,并能使學生在道德、情操、審美意識等方面得到發(fā)展。
但語文課本應是以“語言文字”為主要媒介的,聲光電多媒體必須為“語言文字”服務才是。
體驗多了,積累少了;看影視多了,讀課本少了;聽錄音多了,教師朗讀少了;其他活動多了,語言活動少了。
這樣的課堂,語文教學的內(nèi)涵,嚴重萎縮;語文教學的方式,嚴重變態(tài);語文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語文課上的教學方法】相關文章:
語文課上作文03-03
語文識字的教學方法09-30
語文課上中考滿分作文(精選59篇)04-24
課上小學作文10-14
薩克斯的教學方法10-07
自然課上作文10-08
英語課上作文11-10
自習課上作文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