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
培根說:一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因此,一個人的經驗也是有限的。但歷史是永恒的,他人的經驗是無限的,用他人的經驗來豐富自己的經驗永遠是明智的選擇。
孔德先生為了獲得實證知識,要采用4種方法,即觀察法、實驗法 、比較法和歷史法。貫穿在這些具體方法中的基本原則就是堅持統(tǒng)一的科學觀,即認為社會同自然并無本質的不同,沒有必要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作出劃分。這一思想,為后來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奠定了方法論基礎,也成為長期爭議的問題。
第五課原理與方法論:(認識論)
1.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的關系原理及方法論:(唯物論)
人們要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有所建樹,就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但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受客觀和主觀因素的制約,必須以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基礎,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從客觀的實際條件出發(fā),還必須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
這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既要尊重客觀規(guī)律,按客觀規(guī)律辦事,又要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把尊重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不斷積累正確的主觀因素。
2.現象和本質辯證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認識的根本任務是經過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透過現象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F象和本質是密切聯系,密不可分的。本質離不開現象,本質總要表現為現象,F象離不開本質,現象是本質的表現,現象的根據就在于本質。
這要求我們既不能脫離現象憑空地去認識事物的本質,也不能使認識停留在表面現象上,而是要透過現象把握本質。
3.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原理及方法論:
在實踐基礎上,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是認識過程中的第一次飛躍。它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這是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前提條件。第二,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加工制作,這是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關鍵條件,即經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科學的分析和綜合過程。
這要求我們既要大膽實踐,深入實際,調查研究,占有豐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又要善于思考,對占有的材料進行加工制作,從個別現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質。
4.深化認識,擴展認識,把認識向前推移原理及方法論:
人們應當在實踐的基礎上,從深度上逐步地深化認識;從廣度上不斷地擴展認識;從進程上將認識向前推移。認識總是發(fā)展的。
這要求我們在認識的過程中,使認識深化到事物更深的層次,擴展到更廣的空間或領域,并注意使認識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發(fā)展而不斷向前推移。堅持以矛盾分析法為核心的分析與綜合相結合的思維方法,重視培養(yǎng)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
第八課原理與方法論:(認識論)
1.實踐具有一定特征原理及方法論:
(1)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含義:①實踐是人類所特有的活動;②實踐是人們變革客觀事物的活動;③實踐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活動,它不是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而是一種活動。)
(2)特征:①實踐是客觀的物質性的活動。實踐的主體、對象、手段和結果都是客觀的。②實踐是有意識、有目的的能動性活動。任何實踐活動都是在人的意識指導下進行的,具有能動性。有意識的實踐活動,總是追求達到一定的目的,具有目的性。
、蹖嵺`是社會性、歷史性的活動。實踐活動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進行的,它不是單個人的活動,而是社會的活動,具有社會性。具有社會性的實踐總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具有歷史性。
這要求我們既要準確理解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又要堅持運用這一觀點去分析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一切活動,特別是當代中國人民所進行的改革、建設活動。
2.實踐對社會發(fā)展具有巨大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1)生產實踐、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和科學實驗是實踐的三種基本形式,它們都對社會發(fā)展起著巨大的作用。
(2)生產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起著決定性作用。(即生產實踐決定著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和發(fā)展;決定著各種社會關系的形成和發(fā)展;是人們從事政治、教育、科學、藝術等實踐活動的基礎。)
(3)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推動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和進步。
(4)科學實驗是歷史前進的有力杠桿,其作用集中表現在提高物質生產和改造社會活動的水平上,使人類能夠更合理地從自然界獲取物質生活資料,使社會獲得全面進步。
這要求我們充分重視人民群眾的實踐在推動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堅持人民群眾是歷史創(chuàng)造者的基本觀點,并自覺投身到當前的經濟建設和改革中去,推動社會不斷進步。
3.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對生產實踐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偕鐣P系的調整和變革能夠反作用于生產活動,促進社會生產的發(fā)展;
②處理社會關系的實踐能夠促進社會和人的全面發(fā)展,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fā)展的直接動力;
、畚覈捏w制改革是一場廣泛的、深刻的革命,是我國社會主義發(fā)展的強大動力。
這要求我們要重視處理社會關系對生產實踐的反作用,自覺地處理好社會關系,推動生產實踐的不斷進步。
4.實踐對認識具有決定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首先,實踐是認識的來源。(認識是適應實踐的需要而產生的;認識是在變革對象的實踐中發(fā)生的。)
其次,實踐是認識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實踐的發(fā)展不斷提出新的認識課題,提供新的經驗,提高人的認識能力,提供新的認識工具和技術手段,從而推動認識的發(fā)展。)
再次,實踐是認識的最終目的。
最后,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這要求我們要積極參加實踐活動,豐富和發(fā)展我們的認識:要把已有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去指導實踐;堅持把實踐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唯一標準。
5.認識對實踐反作用原理及方法論:
認識對實踐具有能動的反作用,正確的認識及科學理論推動實踐的健康發(fā)展,錯誤的認識阻礙實踐的全面發(fā)展。
這要求我們要重視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自覺接受正確的認識,抵制錯誤的認識。
6.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原理及方法論:
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
首先,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因而從根本上推動了社會的發(fā)展。(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主要是指勞動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一切物質財富歸根到底都是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共同產物。)
其次,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全面進步。(人民群眾的實踐
活動是一切精神財富產生的源泉。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勞動群眾還直接創(chuàng)造了精神財富。)
最后,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在社會變革中起主體作用。(人民群眾對歷史發(fā)展的決定作用,突出地表現在社會變革時期。)
這要求我們要肯定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歷史的決定作用,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堅定地走與人民群眾實踐相結合的道路,即相信群眾(前提),依靠群眾(手段),為人民群眾的利益而奮斗(目的)。青年學生要自覺投身社會實踐,與人民群眾的實踐相結合,就要在“情”、“理”、“行”三方面來一個轉變。
7.改造主觀世界原理及方法論:
(改造主觀世界,就是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在改造主觀世界中,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改造處于核心地位。所謂改造思想,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雖然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并不會自發(fā)地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這要求我們在實踐的基礎上自覺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克服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以及消極頹廢人生觀的影響,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襲,才能轉變主觀世界,既推動社會進步,也使個人得到全面的健康的發(fā)展。
(方法論另解)我們應該認真學習哲學和各門具體科學,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提高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改善知識結構,從而改進思維方法,提高認識能力。
8.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關系原理及方法論:
改造主觀世界和改造客觀世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觀世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人們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也改造著自己的主觀世界。通過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又能提高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在這種互相作用之中,人們不斷地改善著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實現著促進客觀世界發(fā)展和人自身不斷完善這樣雙重的目的。
這要求我們要在實踐中實現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的科學的統(tǒng)一,確立想問題、辦事情的正確價值導向,正確地認識客觀世界,成功地改造客觀世界,實現個人的人生價值。
【認識論的原理和方法論】相關文章:
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總結07-08
對中醫(yī)的認識論文04-01
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11-05
設計方法論12-26
研究方法論10-21
污水處理方法和原理的調查報告07-30
醫(yī)學綜述撰寫方法論文03-22
數學教學方法論文04-01
實施方法論總結(精選15篇)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