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語文教學中體驗性學習策略初探
畢業(yè)論文怎么寫?大家都在犯愁這個事,那么就讓小編帶領大家一起學習下吧!
摘要:近年來,體驗性學習越來越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各種相關的理論研究、實踐探索方興未艾。《語文課程標準》更是對此情有獨鐘, “體驗”一詞先后被表述達16次之多,成為課標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
關鍵詞:小學 語文教學 體驗性學習
何謂體驗性學習?宋代理學家程顥說: “吾學雖有所授,天理二字都是自家體貼出來。”從中我們可以悟出,體驗性學習就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廣泛接觸語言材料, 自主嘗試,親歷實踐,感悟、理解與運用語言,語文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高的歷程。
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體驗性學習,使體驗更有效呢?
一、親歷親為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論告訴我們, “社會即教育,生活即教育”,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提倡“教學做合一”。
因此,教學中不妨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實際,結(jié)合其生活經(jīng)驗,將學習內(nèi)容進行重組,形成生活化的學習情境,讓他們在有趣、好奇、實用的問題情境中自我探究,建構(gòu)學習的內(nèi)容,感受學習的價值意義。例如在教學 會合作》一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jù)文中所述,組織學生親自操作,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體驗合作的樂趣,領悟合作的道理。
二、情景再現(xiàn)
現(xiàn)代教學技術為再造情景提供了可能,可以通過制作合成的多媒體課件給人帶來強大的感官沖擊力,催人動情,促人求知,以實現(xiàn)有效體驗。例如在學習媳圓明園的毀滅》的“毀滅”部分時,我們可以通過觀看影片《火燒圓明園》中英法聯(lián)軍焚毀圓明園的錄像,讓學生從中體會到“統(tǒng)統(tǒng)掠走”、“任意破壞、毀掉”等文字的真正含義(一個不留、一點不剩、全部掠奪、肆無忌憚……),從這些文字中體味到心酸、國恥,激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從而影響和改變學生學習的質(zhì)量。
三、展開想象
小學語文教材選材范圍甚廣,從時間來說,有現(xiàn)代的、近代的,也有遠古年代的;從空間來說,有現(xiàn)實生活中的,也有異國他鄉(xiāng)的,從大海、高山到浩渺的宇宙,無不涉及。
教材內(nèi)容中許多篇目并不是小學生閱歷中的,與其生活空間有較大的距離。要解決教材與學生之間的時空距離問題。
我們就必須展開心靈的翅膀,利用想象帶領學生神而往之。
只有使學生有體驗,學生的學習才會有效。
1.讀中想象 “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侏作仁談朗讀》)因此,我們要教會學生用兩條視線讀書:一條是生理視線,即眼睛的視線;一條是心理視線,即心靈的視線。讓學生一邊聲情并茂地朗讀,一邊展開聯(lián)砸雹~-r=-J·現(xiàn)代教學研究2011年第10期想和想象,在頭腦中“放電影”,讓朗讀的過程成為既是對語言的品味過程,更是深情投注的體驗過程。教學中,教師帶著學生邊讀邊展開想象,進入課文描寫的意境,產(chǎn)生有效體驗,解讀文本,感悟文本。
2.“補” 中想象 一是可以通過抓住文中的空白點,適時展開補白,使學生產(chǎn)生有效的體驗,從而豐滿文本。
例如學習《黃山奇松》, “黃山松千姿百態(tài)。它們或屹立,或斜出,或彎曲;或仰,或俯,或臥;有的狀如口虎,有的形似孔雀……”該旬時,可以緊扣“千姿百態(tài)”,抓住“… … ”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和想象,產(chǎn)生心理體驗。二是可以通過抓住文末的空白點,適時展開補自,使學生產(chǎn)生有效的體驗,提高學習質(zhì)量。例如學完《螞蟻和蟈蟈》后,教師隨即拋出“炎熱的夏天又悄然而至,今年的這個夏天蟈蟈們將會怎么做呢?” (答案是多元的)3.“話” 中想象① “話” 即說,描述。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語言描述,鼓動學生聯(lián)想,形成心理體驗。例如學習《草原的早J莒 一課時,可以開展“假想旅行”活動, “我們乘北上的列車到草原做一次有趣的旅行,請同學們閉上眼睛。
火車開啦,嗚—— 咔嚓,咔嚓,嗚—— 車窗外一片漆黑,現(xiàn)在是北京時間凌晨一點……嗚—— 咔嚓,咔嚓,嗚——現(xiàn)在是北京時間凌晨三點,東方就要微露晨曦了……鳴——咔嚓,咔嚓,鳴— — ,現(xiàn)在是北京時間凌晨四點,火車已進人遼闊的大草原……啪,啪,請同學們睜開眼睛,快看呀,草原已從睡夢中醒來… …”披文人情,使學生由聯(lián)想產(chǎn)生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習興趣。
、 “話”即對話。教師可以通過抓住教材中的“矛盾點”、“可疑點”,讓學生與文本產(chǎn)生多元的、深層次的對話,獲得體驗,獲取新知。例如在教學《舟f}長》一課時,教師可以抓住“矛盾點”: “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如果真有人走在了女人的前面,打還是不打?讓學生設身處地,想象體驗,展開激烈的爭論。。只有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設身處地,展開對話, “親身”體驗,方能悟得“其中真意”。
4.“比” 中想象 如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時,抓住“法布爾難過極了,眼淚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愛的小寶貝放進了垃圾堆。”句中的“放”字與“扔”做比較,即時表演,展開想象,體驗心境,從而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文本的內(nèi)涵在比較中得以領悟,進而收到“一覽眾山小”的教學效果。
【小學語文教學中體驗性學習策略初探】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探究性學習的教學策略》的學習總結(jié)11-22
小學教育教學管理的實施策略初探的論文10-08
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及實施策略論文10-09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藝術初探論文10-11
有關語文綜合性學習的策略論文范文10-06
在初一思想政治課中實行體驗式教學初探論文10-13
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總結(jié)03-07
高職數(shù)學教學中的研究性學習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