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周國平哲理散文中的存在主義
周國平哲理散文中的存在主義
摘要:周國平的散文呈現(xiàn)出了作者思考的獨特性,其中涉及的話題均源于生活,極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在其哲理散文中蘊含著對生死、孤獨感及責任感的觀點,其中的存在主義十分明顯。
因此,本文分析了周國平哲理散文中的存在主義,并闡述了其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周國平;哲理散文;存在主義
引言:存在主義作為抽象理論的一種,其著眼點為人,研究了人的自由、價值及責任等倫理問題。
薩特作為存在主義的典型代表人物,認為存在主義可以稱之為人道主義,實現(xiàn)了對人的關心。
存在主義的表現(xiàn)形式眾多,其中文學是重要的一種形式,在周國平的散文中呈現(xiàn)出了對生、死的深刻思考,文中的話題貼近生活,激發(fā)了讀者的思考。
本文主要分析了周國平哲理散文中所呈現(xiàn)的終極關懷與現(xiàn)世人生,以此明確其散文中的存在主義。
1、存在主義的概況
存在主義十分注重存在與人生,其中真實的存在便是精神存在、社會存在與個人現(xiàn)實存在。
在世界范圍內,各個國家的學者均對存在主義哲學進行了研究,在二戰(zhàn)后,其獲得了快速的發(fā)展,其中最為重要的代表人物便是薩特,其作品有《存在與虛無》與《存在主義使一種人道主義》等[1]。
2、周國平哲理散文中的存在主義
2.1死的思考――擁抱虛無
海德格爾作為存在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其哲學的核心問題便是存在問題,他認為死亡與虛無無聯(lián)系,其觀點為人的存在也可以稱之為死亡的存在,其含義為:個體在想象死亡時,其面對著絕對的虛無,此時的虛無是缺乏存在,同時也是原始的存在。
因此,人的存在在意識死亡的作用下,便出現(xiàn)了焦躁與苦悶。
存在主義中的虛無性直接聯(lián)系著意義的缺失,對于人生而言,其終結為死亡,它使人生的意義全部消解。
面對人生終點的死亡,人的終極關懷被抽離,如:人生意義與存在價值等,而人生最終意義的缺失,人則會面對虛無的現(xiàn)實人生,對自身的努力、價值產生了懷疑。
因此,存在主義表明人的死亡所帶來的意義為虛無。
人產生虛無感的主要原因便是人面對死亡時,所產生的禁忌心理,對人死后人生意義消解的事實不肯承認與面對,進而面臨死亡時,便會出現(xiàn)虛無感。
在周國平哲理散文中,提出了要對生死給予正視,而不死僅是幻想,通過對死的深刻認識,才能夠領悟生的意義,同時對死的思考屬于有意義的徒勞。
如:《探究存在之謎》[2],其中寫道:通過對死的認真思考,無論結果好壞與否,均能夠實現(xiàn)對人生邊界的勘察,從而掌握了人生的限度與全景,此后,人便會擁有豁達的胸懷,對沉浮人世的審視將更加深刻,在追求自我價值與人生目標的同時,對成與敗、得與失能夠更加客觀的對待,再者能夠明確幸福與苦難二者的相對性質,進而快樂與痛苦對自身的影響均不會太大。
對于現(xiàn)世的人而言,對死亡往往選擇逃避,對永生充滿了幻想,面對此情況,周國平對死的意義進行了思考,其思路為:假設永生的存在,面對荒謬的死亡與永生,人將在熟透的世界上永遠的存活,生活如死水一般,單調成為了唯一的節(jié)奏;在死亡不存在的情況下,愛情、冒險、歡樂、失意等生命魅力將喪失,此時生的意義無法展現(xiàn)。
因此,虛無使人的活具有了意義,而永生則會讓其喪失意義,其存在也將不具備價值。
人要對死亡形成清晰的認識,死亡是必然的,在此基礎上,人跳脫了虛無,進而獲得了現(xiàn)實的存在。
2.2向死而生――承認荒誕
薩特曾說:承認荒誕的人,才能夠更好地活。
存在主義中的荒誕體驗代表作為《西西弗斯的神話》,作品中的西西弗斯因得罪眾神,懲罰其在兩座起伏山間推動石塊,在千辛萬苦將石頭推到山上時,石頭必然會下落,他的努力均是徒勞的。
他作為荒誕悲劇英雄,對自身的命運有著一定的認識,但仍堅持著推石頭,他并未放棄或者屈服,其推石頭上山的的人生是積極的、樂觀的。
存在主義表明人生即是一場有意義的徒勞,死是人生的必然,如同作品中的石頭終會下落。
存在主義代表人加繆認為,面對荒謬的世界與人生,要正視它,利用自身的勇氣繼續(xù)生活;要反抗它,即便希望渺茫,即便毫無意義,仍要反抗荒謬,為真實的現(xiàn)實進行斗爭,以此獲取幸福。
雖然人生是徒勞的,但選擇的過程是有意義的。
對于所有人而言,無論悲觀與積極,其最終的結果僅為死亡,但積極的生活,使人的存在具有了意義[3]。
周國平哲理散文中對生命充滿了敬畏,他曾寫道:人要按照自身的真性情去活,并要堅持宿命的態(tài)度,坦然地面對死亡。
他鼓勵人要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充滿熱情地生活,雖然人生是徒勞的、命運是不可改變的,但對人生與命運要擁有不同的態(tài)度。
同時,周國平認為死亡作為人生的必然,仍要堅持抗爭,不僅要促進生命的延長,還要保證生命的精彩,使自身的人生充滿激情與意義。
3、周國平哲理散文中存在主義的現(xiàn)實意義
3.1尋求內心的自足
存在主義指出存在先于本質,對于人而言,存在先于各種活動,根據(jù)人的意愿,逐漸實現(xiàn)了特定本質人的創(chuàng)造,即:希望成為的人。
存在主義的第一原理指出人是自己認為的那樣,通過自我創(chuàng)造,使自身具有了獨特性。
薩特認為世界上不存在人的普遍本質,即:人具備共同的人性。
在世界上,人沒有完全相同的,即便人與人如何親密,其本質仍是孤獨。
人作為世間的存在物,作為孤獨的人,其依靠僅為自己。
根據(jù)存在主義可知,人與他人、世界均是疏離的,甚至對于自我來說,也無法實現(xiàn)完全的了解。
人的狀態(tài)具有不穩(wěn)定性,時刻處于動態(tài),因此,人與人的交流本質具有陌生性與疏離性。
周國平寫作的主要話題便是孤獨,他闡述了人的本質,對人的孤獨感與差異性等進行了分析,使讀者產生了共鳴。
人作為個體,孤獨作為本質,難以找尋相同的個體,因此,人的一生始終在漂浮。
周國平散文中寫道:人與人之間應相互理解,特別是愛人間要心心相印;人均希望獲得別人的理解,對他人的不理解進行嚴厲的譴責,嚴重情況下,人與人間的關系將破裂。
周國平對人與人的關系進行了明確的闡述,基于索取的關系是難以維持的,因此,在認識人的本質基礎上,要注重人與人關系的把握,人與人要保持一定的距離,此距離直接體現(xiàn)著對方的尊重[4]。
3.2負責自己的人生
存在主義作為自由的哲學,其核心為自由,側重于自由的選擇。
在世界上,每個人均是自由的,面對不同的境遇,采取的行動均源于自由選擇。
薩特指出人的命運在自身,通過自由選擇實現(xiàn)了對自我命運的把握,此時人要對自身的過去、現(xiàn)在與未來進行負責,人要承擔自由選擇的結果。
周國平散文中十分突出責任意識,其中《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中指出,人的生命僅有一次,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避免人生虛度,同時每個人通過自由選擇要承擔生命的責任,唯有對人生負責,才能夠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進而才能夠實現(xiàn)對他人與社會責任的承擔[5]。
總結:綜上所述,本文主要研究了周國平哲理散文中的存在主義,他對生與死這一終極問題進行了分析,死亡是必然的,要擁抱虛無、承認荒誕,同時要積極的抗爭,以此創(chuàng)造自我存在的價值與意義。
同時,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享受孤獨,承擔責任。
周國平的散文中蘊含著存在主義,通過其質樸的文字,實現(xiàn)了對深刻哲理的傳遞。
參考文獻:
[1]陳丹曦.試論周國平哲理散文中的存在主義意味[J].中山大學學報論叢,2012,11:102-106.
[2]楊飛躍.在尋找意義的過程中堅守人文精神――周國平哲理散文解讀[N].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03:26-29.
[3]劉瑛,焦曉鵬.周國平散文中人文精神的價值倡導[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4,07:15-16.
[4]李卓怡.從生存到存在的途中――淺論當代哲理散文[N].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07:1-2+18.
[5]張穎.悖論與困境:論周國平的散文[N].文學報,2015-05-21018.
【周國平哲理散文中的存在主義】相關文章:
周國平哲理美文10-06
周國平哲理散文精選10-05
《黃色墻紙》的存在主義解讀10-26
迷茫散不去隨筆10-07
廣陵散隨筆12-20
周國平經典隨筆06-28
周國平經典隨筆02-22
汲古散行隨筆10-09
關于散的成語有哪些07-22
散淡時光隨筆散文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