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文化畢業(yè)論文

淺談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杜切爾人的歷史與文化論文

時間:2022-10-08 08:54:53 文化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淺談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杜切爾人的歷史與文化論文

  黑龍江地區(qū)自遠古以來就生息繁衍著諸多族群,在17一19世紀俄國新土地發(fā)現(xiàn)者呈送給沙皇政府的文件中經(jīng)常指出,在阿穆爾河即黑龍江)中下游地區(qū)居住著“杜切爾人”,但關于該族群成分的記載卻十分混亂。我國同時期關于黑龍江中下游地區(qū)的歷史文獻中沒有與此完全相同的族稱,‘杜切爾”一詞只是出現(xiàn)在當代中國學者關于黑龍江流域民族研究的著述中,且指代的族群也不一致。根據(jù)17世紀以來俄國的官方文件資料,比照《鈞青實錄》等文獻對杜切爾人的歷史文化進行類比分析,認為“杜切爾”是俄國人對明代東海女真部的泛稱,清初的呼爾哈部與薩哈連部是其中的一部分。杜切爾人是中國境內(nèi)部分滿族、達斡爾族、赫哲人和鄂倫春人的先民,俄國境內(nèi)的那乃人、烏爾奇人、奧羅奇人是其后裔。

淺談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杜切爾人的歷史與文化論文

  一、17世紀以來俄國文獻中關于杜切爾人的記述

  杜切爾人,在沙皇政府的文件中又被稱為“杜契爾 “久切爾”、“茹切爾”、“丘切爾”、“丘丘爾’、“吉切爾”等。首批侵入(1643-1646年)黑龍江地區(qū)的哥薩克瓦西里·波雅科夫的呈文中寫道:在結雅河(精奇里江)河口以下至松花江口居住著吉切爾人,這里土地肥沃,人口稠密,每個居民點有七八十個帳篷……吉切爾人突然襲擊了偵察隊的駐地,殺死了所有的人[l]8。1652年8月,葉羅菲.哈巴羅夫給雅庫次克督軍的呈文中說:參加襲擊戰(zhàn)的有“五百名達斡爾人、四百二十名從滿徑站來的人,一百零五名從松花江來的杜切爾人’, 1653年,哈巴羅夫的另一份呈文又說:“自牛馬河河口至奇集兀魯斯居住著杜切爾人”。牛馬河(牛滿江)即布列亞河,奇集兀魯斯位于奇集湖附近。1676年到北京的俄國使節(jié)斯帕法里說:“在呼瑪爾河口及結雅河口住著達斡爾人。貝斯特拉河即今之布列亞河口及烏蘇里江口住著吉尤切爾人!倍韲峦恋匕l(fā)現(xiàn)者從達斡爾人那里第一次聽到“杜切爾”一詞,達斡爾語屬于蒙古語系,而蒙古語稱“朱里真(女真)”為“朱里扯特”或“主兒徹惕”,這些新土地發(fā)現(xiàn)者將其訛為“杜切爾”。

  17世紀,以波雅科夫、哈巴羅夫和斯杰潘諾夫為首的沙俄匪幫對黑龍江地區(qū)女真諸部的名稱及其分布、酋長的記述有所不同。馬克在《黑龍江旅行紀》中記載:“在阿穆爾河的第一批航行家波雅科夫和哈巴羅夫的報告中,都曾提到他們在途中遇見過杜切爾人。據(jù)波雅科夫講,杜切爾人住在從結雅河口至烏蘇里江口以下的四日行程的阿穆爾河兩岸,往下是納特基人,再往下直至海是吉里亞克人;而據(jù)哈巴羅夫講,他只在松花江江口以下一周行程的阿穆爾河下游沿岸才見到杜切爾人。斯杰潘諾夫則把納特基人,即操通古斯?jié)M語支語言的那乃人和烏爾奇人的祖先,也稱為杜切爾人。1653年的沙皇文件中,都提到過杜切爾人加克素鹿部酋長“薩克素鹿”,19世紀以后那乃人的氏族中就出現(xiàn)了加克素鹿部。

  《簡明阿穆爾州百科全書》和《簡明濱海邊疆區(qū)百科全書》“杜切爾人”詞條:杜切爾人是通古斯?jié)M語民族,與阿穆爾河流域的達斡爾族為鄰,分布在結雅河口至敦敦河口(今薩拉租斯基河)之間。杜切爾族群分為兩部分,即上部和下部。上部生活在阿穆爾河流域米哈伊村以北,下部生活在米哈伊村以南和松花江、烏蘇里江下游地帶。17世紀中期有11000人左右,生活在烏蘇里江和松花江下游地區(qū)的杜切爾人又被稱為呼哈爾部。17世紀末,杜切爾人在遭遇了哥薩克的大肆掠殺后,遷居到阿穆爾河的右岸地區(qū),融入到通古斯?jié)M族中,留在原地的絕大多數(shù)被那乃人同化。

  二、杜切爾人是清初的呼爾哈部和薩哈連部的一部分

  清初的文獻中關于“呼爾哈”的記載比較混亂,呼爾哈又寫作“虎爾哈,、‘瑚爾哈”,常與居地并稱志“居虎爾哈河(牡丹江)、松花江者”是“虎爾哈部”,其下“在薩哈連江(黑龍江)”北岸的是“薩哈連部”。這兩部以下,直至烏蘇里江江口一帶,分布在黑龍江沿岸的是陰達揮庫喇喇部,又稱使犬部;而在使犬部以下宏格力河河口對面黑龍江畔則是烏扎拉部。除這些部落之外,在烏蘇里江以東的東海窩集部內(nèi),也有一部分呼爾哈人,其地近瑚爾哈(呼爾哈)河者,則稱東海握集部之呼爾哈。呼爾哈部有時又稱“松花江呼爾哈”,薩哈連部又稱黑龍江地方呼爾哈,烏扎拉部又稱兀扎喇地方呼爾哈。在這些部落名稱中,大都含有“呼爾哈”一詞?梢姟昂魻柟笔且粋族群的泛稱。光緒年間,曹廷杰在其著述中寫道:,口自長白山東北至三姓下數(shù)百里,沿今牡丹江及混同江南岸居者,通稱虎爾喀部:自圖們江源抵圖們江口,自烏蘇里江源抵烏蘇里江口,凡沿此兩岸居者通稱瓦爾喀部,二部皆東海窩集地也。則東海國部宜云東海窩集部二:曰虎爾喀部,曰瓦爾喀部,不得于二部之外又云窩集部也。;麥利霍夫在鉚茜洲人在東北(十七世紀)》中寫到:虎爾哈部過著定居和聚居生活,分居在牡丹江兩岸、松花江下游和松花江江口,幾乎到烏蘇里江江口的阿穆爾河兩岸,該部的大村落星羅棋布根據(jù)什連克、奧克拉德尼夫和多爾基赫提供的資料,這些地區(qū)在17世紀40一50年代乃是吉切爾人聚居之地。多爾基赫認為:“吉切爾人烏盧斯可分三部分:阿穆爾河上的、松花江上的和烏蘇里江上的。吉切爾人的分布地點同虎爾哈部的聚居地點相吻合。因之,虎爾哈部就是吉切爾人!

  《舒青實錄》載,1599一1643年,有虎爾哈部頭目羌圖里(精德里)等陸續(xù)入貢,如萬歷二十七年“正月,東海窩集部之虎爾哈路長王格、張格率百人朝渴,貢黑、白、紅三色貂皮。自此,窩集虎爾哈部內(nèi)所居之人,每歲入貢。又如,天聰四年“五月戊申,虎爾哈部落二十一人來朝,貢貂皮”。青太宗實錄》天聰八年二月己巳條記載:“上召黑龍江地方來歸之嘛爾干和羌圖里,入中殿,諭之曰:虎爾哈慢不朝貢,將發(fā)大兵往征,爾等勿混與往來,恐致誤殺;從征士卒,有相識者,可往見之。此次出師,不似從前兵少,必集大眾以行也。嘛爾干和羌圖里是松花江口至烏蘇里江口之間的黑龍江兩岸的虎爾哈部人。他們與松花江下游兩岸的虎爾哈部人是同一個部,與松花江口至嘉蔭河口之間的黑龍江兩岸的薩哈連部是鄰居。順治年間以后不見呼爾哈部入貢的記載,亦不見“呼爾哈部”之稱。

  薩哈連部是明代東海女真人后氰《明太宗實錄》永樂十年八月丙寅條記載,兀刺等處女真人頭目“來朝貢方物”,因設兀刺衛(wèi)。近人考證兀刺衛(wèi)設于黑龍江、松花江交匯處北岸[o z},直到隆慶四年(1570),兀刺衛(wèi)都督金事加奴,仍按慣例至北京“乞冠帶”,明王朝“許之”。兀刺衛(wèi)所管地。

  三、杜切爾人的生活

  17世紀居住在阿穆爾河畔的杜切爾人被俄羅斯的新土地發(fā)現(xiàn)者們看作與達斡爾人一樣,是一個人口眾多的族群,是農(nóng)業(yè)居民,也打獵,用糧食和皮毛貨做生意,只是在語言方面區(qū)別于達斡爾人,他們講的是一種特殊的滿語方言[}z} }}。蘇聯(lián)著名的歷史學家巴赫魯申在其著述中寫道:吉切爾人的生活方式與達斡爾人毫無差異,也同達斡爾人一樣從事農(nóng)業(yè)、畜牧業(yè)和狩獵業(yè),也向中國皇帝交納貢賦……吉切爾人以下是阿槍人(赫哲人)的居住地,阿槍人的語言和生活方式與達斡爾人、吉切爾人毫無共同之處,文明狀況也低得多

  杜切爾人集屯而居,黑龍江杜切爾人有167個屯落,松花江杜切爾人有21個屯落,烏蘇里江杜切爾人有8個屯落。見于文獻記載的屯落名稱有科欽屯、嘎爾馬翁屯、科爾古特屯、迪爾金屯(迪爾基)、金蓋屯(金涅里),鈉姆通爾(阿布達列)、孔公屯(宏格力),涅爾比屯(涅爾布)、阿翁屯(阿瓦)、烏克謝米屯(烏克索米)、哈同屯(布林人一樣,暴夕(明萬同是爾四走同,理葬此省盯,便其向西或向東,埋葬方式上更注重尸體安放姿態(tài)。杜切爾人文化的獨特性表現(xiàn)在防御設施的建筑技術方面。如果說達斡爾人修建小型十分堅固的、形式獨特的堡壘,其土墻(有壕的)的數(shù)量經(jīng)常達到4個,那么杜切爾人則利用了規(guī)模很大、防御功能強大的堡壘,如格羅杰科夫堡壘的周長約3000米。杜切爾人可能不是修建堡壘,而是像研究顯示的那樣,住在還是靳鞠人和女真人建造的堡壘里,只是對其進行了翻新加固。

  俄國人最早知道“杜切爾”這個稱呼,是在波雅科夫侵入黑龍江流域之時。此時,以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為代表的清朝統(tǒng)治者己接管了明朝在該地區(qū)的統(tǒng)治。黑龍江上游以博穆博果爾為代表的索倫人,幾經(jīng)征撫,幾乎全部南遷,他們原來的住地讓給了歸附清朝而“未曾附逆”的達斡爾人;黑龍江中下游的呼爾哈人,也紛紛南徙,編入滿洲八旗。波雅科夫入侵者碰到的“杜切爾人”,僅僅是留居黑龍江沿岸的女真人。因此,蔣秀松先生認為清初的“呼爾哈”就是杜切爾[[I S],呂光天先生認為薩哈連部在外國人的“旅行”記錄中謂之“久

  四、杜切爾人的流向

  面對沙俄的侵掠,清政府規(guī)定:凡受俄兵擾害的居民,一律免納貢稅,并允許他們遷往東北內(nèi)地安全的地方落戶居住。1653年,命令“鎮(zhèn)守盛京地方昂邦章京葉克樞等將老掐(俄兵)搶去、病故、餓死人家,候該屯頭目來時,另行詳問,若系是實,取保人姓名,將被搶及死的人家貂皮,免其補進”。禮部議復援引戶部題準黑龍江各屯人民向內(nèi)地移居,內(nèi)稱:“聞彼處去年本年曾經(jīng)羅禪來侵犯二次回去,今特差人前往,爾等如不動,仍在原處居住。彼處居住屯民稀少,且羅禪人又詳知爾等居住地方,以后如每年來犯,爾等不得安居,路途遙遠,又不能一時赴京聞報,必致離散。今差人到彼,爾等即移來單木土索隴(索倫)近弄泥(嫩江)處酌量周圍,立屯居住,庶爾等亦得安寧,來往貿(mào)易進貢,不致勞苦,各得安生。; [I9]居住在黑龍江中游、松花江下游的虎爾哈人(朱舍里)則遷到寧古塔一帶,編立八旗,稱為“新滿洲”。據(jù)康熙前期的記載:呼兒喀(虎爾嚼‘遷至寧古塔,又遷至奉天,又一年則令入都。今名‘依扯’滿洲者即此也。滿語謂新為‘依扯”沙俄時期布拉戈維申斯克(即海蘭泡)的歷史學者岡索維奇所著的《阿穆爾邊區(qū)史》中說,哥薩克們暴決殘酷的襲擊迫使阿穆爾河兩岸。

【淺談俄羅斯遠東地區(qū)杜切爾人的歷史與文化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水族酒文化論文10-12

文化線路與歷史文化探究論文10-11

淺談企業(yè)文化培養(yǎng)班級文化特色論文10-09

淺談購并后企業(yè)文化的建設論文10-09

淺談先進電力企業(yè)文化論文10-09

淺談高中數(shù)學文化論文10-09

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論文10-12

淺談英語教學中本土文化發(fā)展論文10-09

淺談旅游文化創(chuàng)意的路徑及優(yōu)化策略論文10-09

淺談班主任建設寢室文化的途徑論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