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華飲食文化禮儀論文
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方面面的信息?蘊藏著我國先人留下的許多寶貴遺產。中華飲食文化禮儀論文
摘要
我國飲食文化內涵豐富, 特別是表現(xiàn)在思想和行為層面的飲食禮儀更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文化的深邃和廣博。
飲食禮儀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規(guī)范了人們的飲食習慣和飲食經驗,而且對與此相關的思維和行為方式形成也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深入研究我國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形成的飲食禮儀,就對當今社會人類自我行為約束機制及健康心理的形成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價值。
客觀地說,飲食禮儀是人類區(qū)別于動物的一大標志,因為“人由于保存了他以往的經驗而與低等動物相區(qū)別„„對動物來說,經驗是隨生隨滅的,而每一種新的活動和經驗都是孤立的。
但人卻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中,其中,每個都與對以往存在過的事物的反響和回憶相關,而每個事件都是對其他事物的提示,因此,人不像野生動物那樣,生活在一個單純的實在事物的世界里,而是生活在一個象征與符號的世界當中。”
飲食禮儀顯然也就是人類世界中代表人類思維和行為的一種符號,而且社會越發(fā)達,物質財富越豐富,人們的飲食文明就越能走上一個新層次,更何況“飲食是人們生活的主要方面,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也是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經濟發(fā)展水平的直接體現(xiàn)。
正文-
在我國古代社會,人們不單單把飲食僅作為滿足自身第一層次需求的條件,而是被賦予了更多的禮儀內涵,即禮雖然產生于飲食,但同時又嚴格約束著飲食活動。
因為“夫禮之初,始諸飲食,”而“禮”在古人眼中又是約束自我、處理人人關系和維護社會秩序的主要手段,“道德仁義,非禮不成。
教訓正俗,非禮不備。
分爭辨訟,非禮不決。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
宦學事師,非禮不親„„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所以便將其引入飲食領域,成為規(guī)范人們飲食行為和習慣的一種規(guī)則,進而成為影響人們思維和行為方式的參照。
而且這種禮儀在不同層面也會產生不同的價值,如在政治上,通過強調“敬德”和“貴民”對被統(tǒng)治者產生一種強大的道德約束力量;在倫理上,可以把“孝親”和“尊老”作為強化社會秩序的基點和手段;
在禮樂方面,則表現(xiàn)出一種文質彬彬、寓教于樂的文化模式;在宗教方面,又反映出一種尊天事祖的神秘特征,所有這一切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飲食觀中禮儀制度文化氣質的深厚。
一. 能夠提醒自我,約束不雅行為。
飲食作為人人不可或缺的首要行為,不但是培育個體自我修養(yǎng)的第一站點,而且也是引導其生活行為的最直接方式,所以古人提出了諸多關于飲食行為要求,如孔子就認為,“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也就是說,飲食別追求奢侈、居室別追求堂皇,辦事勤快,講話謹慎,這才是有修養(yǎng)的人應該做的。
而《禮記》更是明確規(guī)定了人們在飲食過程中應該避免的行為,“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吒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囉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濡肉齒決,乾(干)肉不赤決,毋嘬炙。”
“食肉不至變味,飲酒不至變貌,”如此等等。
所謂 “毋摶飯”,即吃飯時不可摶飯成大團,大口大口地吃,因為這樣有爭飽之嫌;“毋放飯”,即要入口的飯不能再放回飯器中,否則別人會感到不衛(wèi)生;“毋流歠”,即不要長飲大嚼,這樣會讓人感覺是想快吃多吃,
好象沒夠;“毋口它食”,即咀嚼時不要讓舌在口中作出響聲,那樣主人會覺得是對他的飯食不滿意;“毋嚙骨”,即不要專意去啃骨頭,這樣容易發(fā)出不中聽聲響,使人有不雅不敬之感;“毋反魚肉”,
即自己吃過的魚肉不要再放回去,應當接著吃完;“毋投與狗骨”,即客人自己不要啃骨頭,也不能把骨頭扔給狗去啃;“毋固獲”,即不要喜歡吃某一味肴饌便獨取那一味,或爭著去吃,以避免貪吃之嫌;“毋揚飯”,
即不要為了能吃得快些,就用食具揚起飯粒以散去熱氣;“毋嚺羹”,即飲用肉羹,不可過快,不能出大聲,有菜必須用筷子夾取,不可直接用嘴吸取。
“毋絮羹”,即客人不能自己動手重新調和羹味,否則會給人留下自我表現(xiàn)印象,好象自己更精于烹調;“毋刺齒”,即進食時不要隨意不加掩飾地大剔牙齒,如齒塞一定要等到飯后再剔;“濡肉齒決,干肉不齒決”,
即濕軟的燒肉燉肉,可直接用牙齒咬斷,不必用手去擘,而干肉則不能直接用牙去咬斷,須用刀匕幫忙;“毋嘬炙”,即大塊的烤肉和烤肉串,不要一口吃下去,如此塞滿口腔,不及細嚼,狼吞虎咽,儀態(tài)不佳;“當食不嘆”,即吃飯時不要唉聲嘆氣,以免讓主人產生誤解。
顯然這些行為的限定就是希望人們能夠保持一個符合當時要求的所謂“君子”形象,不容否認,這些限定僅是人們的愿望,而當時的人們究竟能否做到及做到多少已難考證,但這些標準必定是作為一種尺度存在,
人們在進行自我約束時便有了參照,無疑對一些人培養(yǎng)自己的行為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因為畢竟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為了滿足那些天生的欲望,為了得到快樂和避免痛苦,為了獲得令人愉快的和避免令人不快的冷熱溫度,某些小心和預見作為達到這些目的的手段有其必要。”
二.能夠尊重長者和尊者,形成穩(wěn)定的社會倫理。
尊重長者和尊者是彰顯我國道德文化的重要內容,這一點在飲食禮儀中表現(xiàn)的尤為突出。
如《禮記》“進食之禮”載:“侍食于長者,主人親饋,則拜而食;主人不親饋,則不拜而食;„„侍飲于長者,酒進則起,拜受于尊所,長者辭,少者反席而飲。
長者舉未釂,少者不敢飲,長者賜,少者賤者不敢辭。
御同于長者,雖貳不辭,偶坐不辭。
孔子更是強調指出,“有酒食,先生饌”。
而如果侍食年長位尊的人,少者還必須要先吃幾口飯,謂之“嘗飯”,雖先嘗食,但卻又不能自己先吃飽,必須等尊長者吃飽后才能放下碗筷。
其它諸如少者吃飯時必須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以隨時準備回復長者問話,謹防噴飯;如果是水果之類,則必讓尊者先食,少者不可搶先,尊者若賜你水果,如桃、棗、李子等,吃完這果子,剩下的果核不能扔下,須懷而歸之,否則便是極不尊重的了。
眾所周知,尊卑之禮歷來是我國傳統(tǒng)食禮的重要內容之一,子女于父母,下屬對上司,少小對尊長,都要表現(xiàn)出尊重和恭敬。
對此,不僅經典立為文,朝廷著為令,有的家庭還將之立為家訓:“凡進饌于長,先將幾案拂試,然后雙手捧食器,置于其上,器具必干潔,肴蔬必序列。
視尊長所嗜好而頻食者,移近其前,尊長命之息,則退立于傍。
食畢,則進而撤之。
如命之侍食,則揖而就席,食必視尊長所向。
未食,不敢先食;將畢,則先畢之,俟其置食器于案,亦隨置之。”
應該說,這種意識的培養(yǎng)是強化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的極大動力,因為“一個人必須做些什么,應該盡些什么義務,才能成為有德的人,這在倫理性的共同體中是容易談出的:他只須做在他的環(huán)境中所已指出的、明確的和他所熟悉的事就行了,”
通過經常做這些熟悉的事來影響自身的思維,進而成為一種規(guī)則和“慣習”,成為一種自覺行為,那人性也就能夠在一定條件下得到提升,而“人并不是一個單獨的個體,他不可能單獨地生活和行動。
也就是說,作為出發(fā)點和目的地,人都不能以個體的意愿為準則,而是必須符合作為類的整體原則。”
而如果這種限定能夠成為全社會普遍層面的規(guī)范,那和諧狀態(tài)的存在和發(fā)展就有了堅實的意識基礎。
三.能夠引導個體形成積極有益的社交規(guī)則,最終實現(xiàn)人人之間互相尊重的企及目標。
參與飲食活動者一般都是獨立個體,所以表現(xiàn)出較多的個體特征,由此各個人都會在自己長期生活中形成不同的習慣。
但飲食活動又經常表現(xiàn)出很強的群體意識,因為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體范圍內進行的,如在家庭內或在某一社會團體中,因此就必須用社會認可的禮儀和規(guī)則來約束每一個人,使單一個體的人的行為都能納入到大家接受的軌道之中,從而對個體來說也能夠逐漸形成積極有益的社交規(guī)則。
飲食是社會活動的主要方式,而宴會又是為人們提供社會活動的主要場所,通過飲食利益培養(yǎng)傳播其它社交禮儀、固化社會倫理也就成為古人的另一初衷。
社會倫理作為家族倫理的延伸,強調的是個人品德在公共領域的良好展現(xiàn),雖然我國古代確定的倫理起初是適用于“士”以上階層的,但由于這些階層在社會中的公信力的強大,所以“士”以下階層也就以這種倫理作為自己遵循的標準,由此倫理的規(guī)定性范圍就擴展到了全社會。
宴飲作為人們社會活動和公共活動的主要場所,制定和遵循一定規(guī)則也就成為必要,其中主客之禮就充分體現(xiàn)了飲食觀中的社交內涵,如“食至起,上客起,讓食不唾,„„客若降等,執(zhí)食興辭;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
三飯,主人延客食肉,然后辯肴。
主人未辯,客不虛口。
“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等等。
所謂“食至起,上客起,讓食不唾”,即宴飲開始,饌品端上來時,客人要起立,當有貴客到來時,其它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讓食,要熱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至于“客若降等,執(zhí)食興辭。
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則指如果來賓地位低于主人,必須雙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謝,等主人寒暄完畢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進,肴之序,遍祭之”,指進食之前,一定等饌品先擺好之后,由主人引導客人行祭。
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進食的順序遍祭;“三飯,主人延客食,然后辨肴,客不虛口”,“三飯”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飯后便要說飽了,須主人勸讓才開始吃肉。
宴飲將近結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畢才停止進食。
如果主人進食未畢,客則“不虛口”,如果主人尚在進食而客自虛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于客,然后客坐”,指宴飲完畢,客人自己須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用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給主人的仆從,如果主人說不必客人親自動手,客人最好才停住手,然后再坐下。
同別人一起進食時,不能吃得過飽,要注意謙讓即所謂“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即指同器食飯,不可用手,必須用匙來享用,如此等等。
后人更是把這種社交規(guī)則推及個人飲食品德的培養(yǎng),“宴集之事,其可貴者有五:飲量無論寬窄,貴在能好;飲伴無論多寡,貴在善談;飲具無論豐嗇,貴在可繼;飲政無論寬猛,貴在可行;飲侯無論短長,貴在能止。
備此五貴,始可與言飲酒之樂;不則曲蘗賓朋,皆鑿性斧身之具也。”
四.能夠引導個體形成親近自然的心態(tài)和習慣。
應該說,我國古代飲食禮儀中親近自然敬畏萬物思想主要來源于對當時自然認識的欠缺,因為人們看到,自然既是慷慨的,
賜給了人類為生存而必須的物品,但其也不是永遠無償?shù)厣屏假n予,自然災害的出現(xiàn)就多次使人類的生存陷于困境,由此就產生了對自然和萬物的敬畏。
這種思想體現(xiàn)到文明時代的飲食禮儀中,就是要通過接近自然之物來遵循飲食的秩序和規(guī)律,如孔子的“不時,不食”理論,清人李漁的“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理論等等。
他們提出這一理論的基礎就是其“漸近自然也。”
李漁更是進一步指出,“草衣木食,上古之風,人能疏遠肥膩,食蔬厥而甘之,腹中菜園不使羊來踏破,是猶作羲皇之民,鼓唐虞之腹,與崇尚古玩同一致也。”
這種親近自然的飲食教育就使得人們對自然的尊重和敬畏成為自身的一種慣習,從而為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奠定了基礎。
禮儀作為一種精神創(chuàng)造,是很具體、很細節(jié)的東西,不是用來講大道理的,而是用來影響個人具體行為的準則。
始于西周的飲食禮儀經過千百年演進,現(xiàn)已形成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禮儀規(guī)范,應該說現(xiàn)在的飲食規(guī)范是古代飲食禮制的繼承和發(fā)展。
隨著社會的進步,傳統(tǒng)飲食禮儀的具體功能現(xiàn)在雖然基本不存在,但其對個人行為方式的約束和培養(yǎng)功能仍具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這種功能會伴隨人類社會的始終,因為作為個體的人“為了生存必須依靠人類全體,參與人類社會改造自然界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個人與他人聯(lián)合起來成為類存在物。”
而要做到這一點,通過公共飲食即宴會活動與他人互相交流就是很好的途徑,如果在這樣的場合,個體行為不符合一般社會倫理的認可和要求,那就很可能造成其他個體對其不信任甚至排斥,自己也就很難融入到該群體中,結果是自己很可能難以成為完全性的個人,
因為“個體的人在成為人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接受人類社會和社會群體的教化,把人類社會積累的知識和技能,把社會群體所形成的規(guī)范和習俗傳授給個人;另一方面?zhèn)人在接受人類社會和人類群體已有的精神財富時,必須具有批判繼承、能動創(chuàng)造的主動性。
正是在這種雙向互動的過程中才能形成個體人的精神世界,使個體的人變?yōu)榫翊嬖谖铮蔀橐粋個人。”
從另一角度看,我國傳統(tǒng)飲食禮儀的存在和提倡,為當時建立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提供了一定的保障,如周朝就通過這些禮儀不但起到了懷柔殷商遺民、維護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的作用,而且還有助于調和血緣姻親之間、朋友之間和鄉(xiāng)里之間的關系,從而為建立和諧穩(wěn)定的社會氛圍奠定基礎。
正如有專家指出的那樣:“周人通過各種飲食制度,主要是禮儀化的燕飲活動,維護正常的統(tǒng)治秩序,協(xié)調人與人之間,不同階層之間的政治和人倫關系,使整個社會能夠得到穩(wěn)定和有序的發(fā)展。”
實際上,飲食禮儀不僅在周朝而且在當今社會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其在培養(yǎng)個人行為和強化社會倫理方面發(fā)揮的作用是其它制度不能完全取代的,而且當代中國人已自發(fā)不自發(fā)、或多或少承襲了一些古代食禮的規(guī)范,
現(xiàn)在不少餐桌禮儀習氣,應該說基本上是取材于古代“食禮”,所以從這一層面來說,探索和研究我國傳統(tǒng)飲食禮儀的精華對當今人們正常社會生活的開展、彼此之間的相互交流有著重要價值,對社會的穩(wěn)定建設也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同時“對于根治社會創(chuàng)傷亦足資借鑒”。
由此我國傳統(tǒng)飲食禮儀的時代作用可見一斑。
【中華飲食文化禮儀論文】相關文章:
中華飲食文化論文10-09
韓國的飲食文化與飲食禮儀論文10-01
中外社交禮儀中的飲食文化論文10-09
飲食文化的論文10-09
飲食文化論文09-30
中國飲食文化禮儀10-26
美國飲食文化禮儀09-30
意大利飲食文化禮儀09-30
中國飲食文化論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