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
導語: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歡迎閱讀。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法律、法規(guī),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所稱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包括:
(一)傳統(tǒng)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
(二)傳統(tǒng)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
(三)傳統(tǒng)技藝、醫(yī)藥和歷法;
(四)傳統(tǒng)禮儀、節(jié)慶等民俗;
(五)傳統(tǒng)體育和游藝;
(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實物和場所,凡屬文物的,適用文物保護法律、法規(guī)的有關規(guī)定。
第三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應當正確處理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fā)、利用的.關系,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認定、記錄、建檔等措施予以保存,對體現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采取傳承、傳播等措施予以保護。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規(guī)劃,將保護、保存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國家級和省級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場館、傳習所和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的建設納入本行政區(qū)域城鄉(xiāng)規(guī)劃。
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qū)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機構在同級文化主管部門的領導下,組織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fā)展和改革、財政、經濟和信息化、教育、民族宗教、商務、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規(guī)劃、環(huán)境保護、國土資源、旅游、文物、體育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第七條文化站、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在文化主管部門指導和支持下,開展相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
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科學技術協會、作家協會和有關行業(yè)協會、學會等組織按照各自章程,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第八條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捐贈非物質文化遺產實物資料或者捐贈資金和實物,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保存工作。
第二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對本行政區(qū)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調查。
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對發(fā)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確認、記錄,并收集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代表性實物,整理調查所取得的資料,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和數據庫。
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本行政區(qū)域內體現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列入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備案。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確定保護單位,保護單位履行下列職責:
(一)收集該項目的實物、資料,并登記、整理、建檔;
(二)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三)制定并實施該項目保護計劃,定期向文化主管部門報告實施情況并接受監(jiān)督;
(四)開展該項目的宣傳、展示、展演活動;
(五)為該項目傳承及相關活動提供必要條件;
(六)其他應當履行的職責。
第十一條設區(qū)的市、縣(市、區(qū))人民政府可以將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向上一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推薦,經認定后列入上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第十二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可以向縣級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列入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申請。
申請材料包括申請報告、項目申報書以及其他相關材料。
第十三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可以向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提出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建議。
第十四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認定實行專家評審制度。評審工作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
第十五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認定應當經過以下程序:
(一)文化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小組對推薦、申請或者建議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進行初評,經專家評審小組成員過半數通過后形成初評意見;
(二)文化主管部門組織專家評審委員會對初評意見進行審議,提出審議意見;
(三)文化主管部門將擬列入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通過媒體公示征求公眾意見,公示時間不少于二十日。
文化主管部門根據評審委員會的審議意見和公示結果,擬訂本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報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公布。
第十六條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對擬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有異議的,應當在公示期間提出書面意見。文化主管部門經調查核實,情況屬實的,終止對該項目的認定;情況不屬實的,應當在收到書面意見之日起二十日內書面告知異議人并說明理由。
第三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第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對本級人民政府批準公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可以認定代表性傳承人。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在征得被推薦人書面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門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人選。公民也可以自行申請代表性傳承人。
第十八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熟練掌握其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具有傳承譜系和特定領域內的代表性、影響力;
(三)積極開展傳承活動,培養(yǎng)傳承人才。
第十九條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參照本條例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評審程序進行。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認定后予以公布。
第二十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享有下列權利:
(一)開展傳藝、技藝展示、藝術創(chuàng)作、學術研究等活動;
(二)享受人民政府規(guī)定的傳承補助;
(三)按照師承形式或者其他方式選擇、培養(yǎng)傳承人;
(四)參加有關活動取得相應報酬;
(五)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建議;
(六)開展傳承、傳播活動確有困難的,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門申請支持。
第二十一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開展傳承活動,常隨學徒不少于二人;
(二)配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工作;
(三)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益性宣傳活動;
(四)妥善保存相關的實物、資料。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無正當理由不履行傳承義務,文化主管部門經調查核實,情況屬實的,按照規(guī)定的程序取消其代表性傳承人資格并重新認定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第四章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措施
第二十二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qū)域,在尊重當地居民意愿的前提下,可以設立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制定專項保護規(guī)劃,實施區(qū)域性整體保護。
在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內從事生產、建設和開發(fā),應當符合文化生態(tài)保護區(qū)的專項保護規(guī)劃,不得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所依存的建(構)筑物、場所、遺跡等。
第二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直接關聯的遺址、遺跡及其附屬物劃定保護范圍,制定保護規(guī)劃,建立專門檔案,并在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城鄉(xiāng)規(guī)劃和建設中采取措施予以整體保護。
第二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tǒng)籌協調發(fā)展和改革、財政、文化、旅游等部門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fā)利用規(guī)劃,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鼓勵和支持有關單位和個人有效保護、合理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發(fā)具有地方特色、市場潛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
第二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對瀕危的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舞蹈、傳統(tǒng)戲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采取專門保護措施,實施恢復性生產保護,資助公益性展演、展示活動。
第二十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增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經費的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經費主要用于下列事項: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工作;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的.補助;
(四)瀕危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
(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研究;
(六)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和實物的征集和收購;
(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檔案及數據庫建設;
(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教育;
(九)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的其他事項。
第二十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的需要,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專題博物館、傳習所等公共文化設施。
第二十八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含有國家秘密的,按照國家保密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確定密級,予以保護;含有商業(yè)秘密的,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guī)執(zhí)行。
第二十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負責對本行政區(qū)域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保存情況進行監(jiān)督檢查。
第三十條鼓勵和支持大專院校、科研機構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科學研究工作,培養(yǎng)和引進相關領域專業(yè)人才。
第三十一條文化館(站)、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體育場館等公共文化體育機構,應當有計劃地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guī)定向社會免費開放。
第三十二條鼓勵和支持公共教育機構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學基地,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普及活動。
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應當通過專題展示、專欄介紹、公益廣告等方式,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三條違反本條例規(guī)定,截留、挪用、擠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經費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責令返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四條違反本條例規(guī)定,在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過程中弄虛作假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給予警告;已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或者取得代表性傳承人資格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文化主管部門予以撤銷,責令返還項目保護費或者傳承人補助費。
第三十五條文化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保存工作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六條本條例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
【山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相關文章: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10-11
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08-31
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全文)10-01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全文)08-14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全文10-15
最新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06-07
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07-21
關于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全文07-12
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全文)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