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jié)月餅
中秋節(jié),又稱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中秋節(jié)的月餅習俗:
中秋節(jié)月餅
中秋節(jié),又稱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八月節(jié)、八月會、追月節(jié)、玩月節(jié)、拜月節(jié)、女兒節(jié)或團圓節(jié),是流行于中國眾多民族與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時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將中秋節(jié)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節(jié)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成為與春節(jié)齊名的中國主要節(jié)日之一。
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jié)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shù)氐娜A人華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自2008年起中秋節(jié)被列為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
2006年5月20日,國務(wù)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中秋節(ji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拜月、吃月餅、賞桂花、飲桂花酒等習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
中秋節(jié)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為寄托思念故鄉(xiāng),思念親人之情,祈盼豐收、幸福,成為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中秋節(jié)與端午節(jié)、春節(jié)、清明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起源
中秋節(jié)美食首推月餅,其起源說法多種。
一說元代末年,江蘇泰州的反元起義領(lǐng)袖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利用中秋民眾互贈圓餅之際,在餅中夾帶“八月十五夜殺韃子”的字條,大家見了餅中字條,一傳十,十傳百,如約于這天夜里一起手刃無惡不作的“韃子”(元兵),過后家家吃餅慶祝起義勝利,并正式稱中秋節(jié)的圓餅為月餅。
在后來很長歷史時期,甚至在上世紀末,許多月餅上還貼有一方小紙片!只可惜,近年所產(chǎn)月餅已不見小紙片蹤影,月餅所含代代相傳的“文化密碼”蕩然無存。
另有一說為,明洪武初年,大將徐達攻下元朝殘余勢力盤踞的元大都北京,捷報傳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若狂,即傳諭中秋節(jié)普天同慶,并將當初反元大起義時傳遞信息的月餅賞賜臣民。
月餅從此成為中秋節(jié)“法定”的食品,非食不可了。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
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靠月餅隱蔽的傳話得勝,八月十五日凱旋而歸,此后,吃月餅成為每年的習俗。
當時有經(jīng)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進獻士兵床戰(zhàn)用的天元益健和大批美女以餅祝捷。
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yīng)將胡餅邀蟾蜍”。
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到了清代,關(guān)于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也越來越精細。
發(fā)展
民國年間,南京的月餅市場為廣(幫)式、蘇(幫)式和本地(幫)產(chǎn)“三分天下”,廣式的餡料以火腿、棗泥、椰蓉等為主,廠商以冠生園為首,其次有大三元、康樂園等。
它們以聲勢浩大的廣告戰(zhàn)為手段,在報上刊登巨幅廣告,于櫥窗布置霓虹燈。
著名的蘇幫廠商有小蘇州、太平村、稻香村,在廣告制作上頗具海派特色,愛搞噱頭;蘇式月餅質(zhì)量不遜于廣幫,價格則較之便宜,故而節(jié)后盤點,財源滾滾勝于廣幫。
廣幫的顧客是達官貴人、豪商巨賈;蘇幫的顧客多為小康人家;而廣大普通市民則樂趨本幫,雖然其餡料不過是葷五仁、素椒鹽兩種,全市100多家本幫點心鋪的店容店貌亦老氣橫秋,既不布置櫥窗,更不打廣告,但都靠質(zhì)量和誠信及價廉贏得顧客盈門,市場份額相對廣幫、蘇幫而言有過之而無不及。
月餅發(fā)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
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意義
吃月餅以示“團圓”。
月餅,又叫胡餅、宮餅、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
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
“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xiāng)人民吃月餅的習俗。
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餅也就成為了節(jié)日的必備禮品。
月餅是圓的,且被賦予團圓之意的朝代是明,劉侗《帝京景物略》說:“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
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又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沈榜在《宛署雜記》中還記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餅的盛況:坊民皆“造月餅相遺,大小不等,呼為月餅。
市肆至以果為餡,巧名異狀,有一餅值數(shù)百錢者。
心靈手巧的制餅工人翻新出奇,月餅上做出各種花樣,彭蘊章《幽州土風吟》描述說:“月宮符,畫成玉兔窯臺居;月宮餅,制就銀蟾紫府影。
一雙蟾兔滿人間,悔煞嫦娥竊藥年;奔入廣寒歸不得,空勞玉杵駐丹顏。
清代,中秋吃月餅已成為一種普遍的風俗,且制作技巧越來越高。
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松柔膩,迥異尋常。
北京的月餅則以前門致美齋所制為第一。
遍觀全國,已形成京、津、蘇、廣、潮五種風味系列,且圍繞中秋拜月、賞月還產(chǎn)生了許多地方民俗,如江南的“卜狀元”:把月餅切成大中小三塊,疊在一起,最大的放在下面,為“狀元”;中等的放在中間,為“榜眼”;最小的在上面,為“探花”。
而后全家人擲骰子,誰的數(shù)碼最多,即為狀元,吃大塊;依次為榜眼、探花,游戲取樂。
今天,月下游玩的習俗,已遠沒有舊時盛行。
但設(shè)宴賞月仍很盛行,人們把酒問月,慶賀美好的生活,或祝遠方的親人健康快樂,和家人“千里共嬋娟”。
冰淇淋月餅的做法
原料/配料
巧克力150克、冰激凌160克、果醬28克。
輔料
果凍模。
操作
1.在鍋里放入適量冷水,在其上架一個蒸架,把裝了巧克力的容器擱到蒸架上。加熱水至沸騰狀態(tài),視天氣溫度而定,沸騰加熱5-15分鐘使其融化。
2.用食品刷把融化的巧克力刷在果凍模里,果凍模周圍一圈和底部都要刷均勻,共刷兩層,厚度大概為0.3厘米。
3.待到果凍模里的巧克力干后,填入一半冰激凌,并放入適量果醬作夾心,最后再用冰激凌將果凍模封口,一直填到距離凍?0.3厘米的位置。
4.把填好冰激凌的果凍模放入冰箱的冷凍柜,冷凍2個小時,冰激凌凝固后取出。
5.將融化的巧克力再刷到凝固的冰激凌上面, 填平整個果凍模,放入冰箱冷凍直到巧克力凝固即可。取出的時候把果凍模反扣,就可以輕松地取出冰激凌月餅了。
備注:不用擔心制作過程中巧克力漿會凝固,巧克力凝固需要一定的時間,即使凝固了,只需要用電吹風的熱檔吹吹,就會軟化了。相反,用電吹風的冷風檔,也能夠幫涂在模子上的巧克力快速凝固。
月餅餡的做法
月餅餡料分類
基本款:棗泥、 蜜紅豆、 白豆沙 、 綠豆沙 、 烏豆沙 、 紅豆餡 、無油紅豆沙 、 紅豆粒餡 、蜜紅豆粒、 芋泥 、 白蓮蓉、 鳳梨糕、 冬瓜醬。
變化款:抹茶紅豆餡、牛奶芝麻餡、豆沙素蛋黃餡、梅子烏梅餡、 綠茶豆沙 、 綠茶瓜子仁豆沙、 烏龍茶豆沙 、 梅子豆沙、 山楂話梅豆沙、 桂圓豆沙 、 咖哩豆沙。
咸味:鹵肉豆沙 、 香菇鹵肉豆沙、 素鹵肉豆沙 、素香菇月餅。
果凍類:本身為冬瓜肉或白葡萄煮成,再加鳳梨果肉融合煮成,或再加香精、色素調(diào)和而成。
冰淇淋:一般常見的冰淇淋。
關(guān)于月餅的故事
大約在距今六七百年前的元朝,漢族被蒙古人統(tǒng)治。蒙古人是很善於打仗的游牧民族,但卻不善於統(tǒng)治廣大的中國領(lǐng)土。他們採用很嚴厲的方法來統(tǒng)治中國。他們把人民分為四等:蒙古人算第一等,西域地區(qū)的色目人算第二等,中國北方的漢人算第三等,南方的漢人算第四等。他們又把職業(yè)分做十級,一向為漢人重視的讀書人,可憐得僅比乞丐高一級,算是第九級。
此外,蒙古人又收很重的稅。法律方面,對漢人又有種種歧視,例如蒙古人打傷漢人,只要賠一頭牛,但漢人打傷了蒙古人,卻要處死。蒙古人為了防范漢人造反,把每個家庭都置於蒙古人監(jiān)視之下,還規(guī)定每十家人才可以用一把菜刀。在那段時期,漢人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都在等候機會把殘暴的蒙古人驅(qū)逐出中原。
當時有一支漢人起義軍準備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夜起義。不過蒙古官府監(jiān)視嚴密,無法把消息傳遞出去。起義軍的領(lǐng)袖叫做朱元璋,軍師是劉伯溫。劉伯溫想出一個方法來:他散播消息,說年底將有冬瘟,家家戶戶要在中秋節(jié)買月餅來吃才能避過瘟疫。
劉伯溫叫人在月餅入面藏了紙條,寫著「八月十五夜,殺韃子,迎義軍」。他用這個方法,便把起義的消息傳了開去。到了八月十五夜,義旗一舉,漢人便紛紛響應(yīng),驅(qū)逐蒙古人的起義便一發(fā)不可收拾了。
朱元璋在劉伯溫和起義軍的支持下,成功把蒙古人驅(qū)出中原,并建立了明朝。
為了紀念這一個推翻暴政的勝利日子,所以每年到了中秋節(jié),大家都吃月餅賞月,相沿成俗,至今仍然不變。
鮮肉月餅的做法
材料:
油皮:中筋面粉200g,豬油76g,糖粉20,水90g;
油酥:低筋面粉160g,豬油80;
餅餡:豬肉200g,白芝麻7g,蜂蜜15g,糖15g,香油10g,生抽8g,料酒5g,鹽5g,生姜和蒜末各5g。
做法:
1、餡汁調(diào)好,和剁好的豬肉餡混合并攪打上勁,油皮材料揉均后收團,蓋保鮮膜擱置20分鐘;
2、油酥皮原料混合,以搓擦的方式揉均,再將餳好的水油皮面團和油酥皮面團分別分成10等份;水油皮分別按壓搟圓,包入油酥皮團,收緊口放置;
3、全部包完后,拿第一個包好的面團壓扁搟成牛舌狀并卷起擱置10分鐘左右;
4、再次將面團搟成長牛舌狀并卷起(同上);
5、全部卷好后,用手壓卷好的小劑兒,搟圓包入鮮肉餡兒,收緊口;再略壓扁,排盤,蓋章寫字;
6、烤箱預(yù)熱180度,24分鐘即可。
嫦娥奔月
傳說嫦娥是遠古時候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的妻子。當時十日齊出,非常炎熱,莊稼都給曬焦了,給神州大地帶來了巨大的恐怖和災(zāi)害。后羿為民除害,射落九日,留下一個太陽,人們終于得以正常生活,后羿因此為天下人所敬慕。
他聽說昆侖山西王母那里有種“不死藥”,這種藥,一人吃了可以升天成仙,兩個人分吃了,就可以長生不老。于是,他跋山涉水,前往討取,終于得到。
后羿與嫦娥夫妻恩愛,他舍不得心愛的妻子,也舍不得眾鄉(xiāng)親,不愿意一個人上天成仙,就把藥帶回家交給了嫦娥保存。后羿有個叫逢蒙的徒弟,是個奸佞小人,在八月十五趁后羿出獵,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為使不死藥不落入壞人手中,便一口吞了下去。不料吞下藥后,她身輕如燕的不由自己地飛上了月宮。后羿便在院子里設(shè)下供案,擺上瓜果食品,對月遙念嫦娥。
人們也紛紛仿效,以后年年如此,于是便形成了八月十五這個節(jié)日。
中秋節(jié)時,云稀霧少月光皎潔的特別明亮,民間除了要舉行賞月、祭月、吃月餅祝福團圓等等系列活動,有的地方還有舞草龍,砌寶塔等等活動。除月餅外,各種鮮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節(jié)還有另一個說法:農(nóng)歷八月十五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時刻,各家都會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報遺俗。
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由來
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慣,在我國歷史悠久。關(guān)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由來,有不同的說法 。普遍的說法是:唐朝時,太宗李世民為征討北方突厥,平定其屢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將李靖親自率部出征,轉(zhuǎn)戰(zhàn)邊塞,結(jié)果屢建奇功。八月十五這天凱旋歸京。為了慶祝勝利,京都長安城內(nèi)外鳴炮奏樂,軍民狂歡通宵。當時有個到長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獻圓餅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過裝璜華麗的餅盒,取出彩色圓餅,指著懸掛天空的明月說道:“應(yīng)將胡餅邀蟾蜍(即月亮)!彪S后,將圓餅分給了文武百官。從此 ,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流傳了下來。
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禁忌
糖尿病人:因月餅含糖量高,吃得過多,可使血糖急劇升高,使病情加重。
膽囊炎、膽石癥病人:患這兩種病的人不宜多吃月餅,重則可以引起疾病發(fā)作。飽食過多的月餅可能產(chǎn)生急性胰腺炎,這種病發(fā)病急,少數(shù)急病患者可在短期內(nèi)死亡。
老年人:他們的消化吸收能力較差,多食可加重脾胃負擔,引起消化不良、腹瀉等疾病。
嬰幼兒:他們的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不夠健全,消化器官十分嬌嫩和脆弱,難以承受大量高糖、高脂肪的食品。
十二指腸炎或胃炎的患者:因月餅使胃酸大量分泌。對疾病愈合不利,應(yīng)控制食用。
患有高血壓、高血脂和冠心病的人:千萬不要多吃月餅。因為月餅中的糖、油脂等可增加血液稠度,加重心臟缺血程度,甚至可誘發(fā)心肌梗塞。
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相關(guān)記載:
相傳我國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在民間,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風俗。“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中秋之夜城鄉(xiāng)人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后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嘗月餅,作為家人團圓的象征,慢慢月餅也就成了節(jié)日的禮品。
月餅,最初起源于唐朝軍隊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
當時有人經(jīng)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yīng)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嘗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游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guān)于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制作越來越精細。
月餅發(fā)展到今日,品種更加繁多,風味因地各異。其中京式、蘇式、廣式、潮式等月餅廣為我國南北各地的人們所喜食。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jié)必食之品。在節(jié)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佳節(jié)必食之品。在節(jié)日之夜,人們還愛吃些西瓜、水果等團圓的果品,祈祝家人生活美滿、甜蜜、平安。
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也是我國僅次于春節(jié)的第二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間,故謂之中秋節(jié)。 我國古歷法把處在秋季中間的八月,稱謂“仲秋”,所以中秋節(jié)又叫“仲秋節(jié)”。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jié)”。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xiāng)的游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jié)是個古老的節(jié)日,祭月賞月是節(jié)日的重要習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后來賞月重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guī)模。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
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當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設(shè)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于桌案 上,拜月后,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共賞明月。現(xiàn)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guī)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游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jié)日的另一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后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 ?磥懋敃r的月餅和現(xiàn)在已頗為相近了。
月餅是中秋節(jié)的傳統(tǒng)食品。每逢中秋,人們除了以月餅祭月外,還以月餅饋贈親朋。月餅已成為中秋節(jié)的象征。
關(guān)于中秋節(jié)吃月餅這一習俗的形成,史籍中沒有確切的記載。但民間許多傳說卻道出了中秋吃月餅的由來。在眾多的傳說中流傳最廣的要數(shù)“月餅傳信息”一說。相傳元朝未年,統(tǒng)治者的殘暴統(tǒng)治引起了廣大人民的普遍憎恨,到處都在醞釀起義和反抗。統(tǒng)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防止人民造反,規(guī)定民間不準私藏鐵器,只準十家人合用一把菜刀。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張士誠在中秋節(jié)時,將中秋起義的時間寫在紙條上,夾在月餅里送給各家各戶。人們掰開月餅見到紙條,就紛紛拿起菜刀,聚集起義,掀起了反抗元朝統(tǒng)治者壓迫的高潮。為了紀念這次起義,人們每年八月十五便吃月餅且相沿成習。另一種傳說即唐太宗征北方突厥,八月十五凱旋歸京,長安城內(nèi)一片歡騰。有個吐蕾人正在長安,他向唐太宗獻圓餅祝捷。太宗大喜,從裝飾華麗的餅盒中取出圓餅,指著懸掛在天空中的明月笑道:“應(yīng)將胡餅邀蟾蜍”。隨后太宗與百官共食圓餅,從此中秋吃月餅的習俗便形成了。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傳說,唐明皇游月宮時吃了嫦娥做的仙餅,回宮后難忘美味,遂命人制作并于八月十五食之。
中秋食月餅的記載多始見于明清時。明人田汝成在《西游覽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遺,取團圓之意!币蚬湃朔Q中秋為“團圓節(jié)”,所以月餅又稱“團圓餅”。
其它中秋節(jié)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jié)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并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shè)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nóng)事有關(guān),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tǒng)治。馬發(fā)據(jù)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tǒng)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guī)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fā)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jù)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tǒng)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肮鸹啞庇诠鹱语h香之時應(yīng)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肮饾{”,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取?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jié)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巴嬖聵颉痹诜蜃訌R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 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fù)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jié)時,就可結(jié)伴同來領(lǐng)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江西省吉安縣在中秋節(jié)的傍晚,每個村都用稻草燒瓦罐。待瓦罐燒紅后,再放醋進去。這時就會有香味飄滿全村。新城縣過中秋時,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懸掛通草燈,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徽省婺源中秋節(jié),兒童以磚瓦堆一中空寶塔。塔上掛以帳幔匾額等裝飾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陳設(shè)各種敬“塔神”的器具。夜間則內(nèi)外都點上燈燭?兿星飪和蛑星锱。中秋炮是以稻草扎成發(fā)辮狀,浸濕后再拿起來向石上打擊,使發(fā)出巨響并有游火龍的風俗;瘕埵且苑Q草扎成的龍,身上插有香柱。游火龍時有鑼鼓隊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省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在北方,山東省慶云縣農(nóng)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稱為“青苗社”。諸城、臨沂和即墨等地除了祭月外,也得上墳祭祖。冠縣、萊陽、廣饒及郵城等地的地主也在中秋節(jié)宴請佃戶。即墨中秋節(jié)吃一種應(yīng)節(jié)食品叫“麥箭”。山西省潞安則在中秋節(jié)宴請女婿。大同縣則把月餅稱為團圓餅,在中秋夜有守夜之俗。
河北省萬全縣稱中秋為“小元旦”,月光紙上繪有太陰星君及關(guān)帝夜閱春秋像。河間縣人認為中秋雨為苦雨,若中秋節(jié)下雨,當?shù)厝藙t認為青菜必定味道不佳。
陜西省西鄉(xiāng)縣中秋夜男子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論貧富,必食西瓜。中秋有吹鼓手沿門吹鼓,討賞錢。洛川縣中秋節(jié)家長率學生帶禮物為先生拜節(jié),午飯多于校內(nèi)聚餐。
一些地方還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習俗。除了賞月、祭月、吃月餅外,還有香港的舞火龍、安徽的堆寶塔、廣州的樹中秋、晉江的燒塔仔、蘇州石湖看串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
【中秋節(jié)月餅】相關(guān)文章:
中秋節(jié)月餅的品牌12-10
中秋節(jié)月餅素材12-27
中秋節(jié)月餅的故事12-27
中秋節(jié)月餅的起源12-27
中秋節(jié)月餅的傳說07-27
中秋節(jié)月餅含義09-22
中秋節(jié)月餅的意義09-16
中秋節(jié)的月餅作文12-18
中秋節(jié)吃月餅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