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生語文論文格式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大學生語文論文格式論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yōu)秀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生語文論文格式論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生語文論文格式論文1
提升大學語文地位,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
摘要:能規(guī)范使用母語是每個公民必備的素養(yǎng),然而當代大學生的語文水平與十幾年前相比較,相差甚遠,這與大學語文在高校的邊緣地位不無關系。
根據(jù)大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確立大學語文的核心地位,對于促進大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有非常大的作用。
關鍵詞:大學語文素養(yǎng)
漢語是中國人的母語,是每個中國人最初學會的語言。
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中華民族生存發(fā)展的根本。
哈佛大學前校長查爾斯艾略特曾說過:“我認為有教養(yǎng)的青年男女唯一應該具有的必備素養(yǎng),就是精確而優(yōu)雅地使用本國語言!庇性S多大學教授表示,大學生的語文水平大不如從前,
學生們寫的請假條格式不規(guī)范;邏輯性變差,作業(yè)或者論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錯別字;還有許多學生時常會突然發(fā)現(xiàn)忘記某個字怎樣寫,或者想運用一些成語卻發(fā)現(xiàn)忘記或者不知道該用哪個來準確表達。
但迄今為止,全國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高校將大學語文列為全校必修課程,與幾乎所有高校將英語設為必修課相比,大學語文的地位真是相形見拙。
大學語文在高校教育中不僅地位不高,教學的現(xiàn)狀也不容樂觀,存在眾多問題:如定位不準、教材陳舊、師資欠缺、教學水平參差不齊、教學方法老套等等。
這些問題若得不到高度的重視和有效的解決,會影響大學生健全人格的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進而會影響可持續(xù)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和構建和諧社會宏圖的實現(xiàn)。
因此對提升大學語文的地位,讓它成為高等教育核心的基礎課程,并且承載起中華民族母語教育的重要功能,對于整個社會和國家來說具有深遠的意義。
教育部高教司《大學語文教學大綱》(征求意見稿)對大學語文開設的目的和意義是這樣描述的:“在全日制高校設置大學語文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基礎性特點,
適應當代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日益交叉滲透的發(fā)展趨勢,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培養(yǎng)具有全面素質的'高質量人才!笨梢,大學語文課程重點強調的是人文性和基礎性。
從高等教育本身發(fā)展的要求及教育人的發(fā)展觀出發(fā)來看,大學語文在高等院校中應當處于核心基礎課的地位。
第一大學語文課是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途徑。
語文是一門以語言文字為主要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學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知識性等特點。
其人文性可以引導大學生思考人生的意義,完善自己的人格,去追求更完美的人生。
原高教司文科處處長徐暉曾指出:在高校,素質教育很大程度要落到大學語文課上。
大學語文學科作為提高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渠道,一直是全國各類高等院校普遍開設的公共課。
“人文”究竟是什么?它指的是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xiàn)象,是人類發(fā)展的各個歷史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的總和。
人文教育是什么?就是通過傳承知識、熏陶情操,將人類的精神財富和文明成果轉化為學生的內在精神和氣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三觀”的教育形式。
大學語文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最具基礎性、綜合性的一門學科,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含量,學生學習它,就是接受漢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的熏陶,就是對學生健康個性、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
因而,它成為學生綜合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渠道,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
要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語文課有著廣闊性、綜合性、豐富性、文學性和社會性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特點,這是其它專業(yè)課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因而在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方面,是主要途徑,有著其不容代替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第二大學語文課是學好其它專業(yè)課的基礎。
華東交通大學布嗣會先生早在十多年前就指出:“語文是開發(fā)智力的工具,語文水平越高自學能力、研究能力和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就越高!痹瓘偷┐髮W校長、著名數(shù)學家蘇步青在1980年上海舉行的語文教學研究會上講話時說:
“如果允許復旦大學單獨招生的話,我的意見是第一堂先考語文,考后就判卷子,不合格的下一功課就不要考了!笨梢娬Z文基礎的重要性,早就引起了教育家前輩的關注。
全國大學語文研究會名譽會長徐中玉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語言文字修養(yǎng)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的思維能力強弱;科研成果需要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表達出來,一個連語言都不能很好運用的人是很難寫好科學論文的”。
大學語文學科是學好其它專業(yè)課的基礎,是實現(xiàn)學生良好人格教育的基石。
原高教司文科處處長徐暉也曾指出:在高校,素質教育很大程度要落到大學語文課上。
語文課,對培養(yǎng)人才的優(yōu)勢得天獨厚,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
語文是覆蓋在所有學科之上的,是一種把人文精神滲透到所有學科中去的“學問”。
別的東西可以是技能,學了之后直接應用,語文不是這樣,它是一種以無用達到有用的學問。
它集工具性、知識性、人文性于一體。
近年來,由于人文教育的薄弱,高職學校學生中“文化貧血”現(xiàn)象日益凸現(xiàn)。
有些學生由于人文素質差,除了專業(yè)知識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常常感到精神壓抑、思想空虛。
他們渴望成才,但綜合素質條件不足;他們渴望實現(xiàn)自我,但缺乏起碼的社會責任感;他們想展示自己,但常暴露出粗俗與無知;他們想要自我奮斗,但缺乏人生理想;他們愛美求美,但常常美丑不分。
以上問題的出現(xiàn)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教育方面的缺陷所造成的學生人文精神的缺乏,應該是一個重要因素。
語文的教化作用,對人想像力的培養(yǎng),人格的塑造,素質的提高,都是無法替代的。
第三大學語文課是完善學生人格的基石。
教育心理學認為,人格主要的決定因素是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而不是遺傳,學習是人格形成的決定因素。
語文教育是包含愛和情感的教育,它不僅傳授學生知識,更主要是教導學生為人處世,培養(yǎng)學生的精神和人格,開闊學生的眼界。
大學語文教學對青年學生的人格培養(yǎng)有著特殊的優(yōu)勢。
通過教師對語文教材中作品的精講,針對當前青年學生人格養(yǎng)成方面的缺失,可以培養(yǎng)學生剛健人格的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賽蹏髁x精神的培養(yǎng)。
人格教育的根本內容就是愛國主義精神,青年學生們首先需要的就是一顆愛國之心,它是青年剛健人格的核心,是青年成長的基石。
列寧說,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深厚情感。
鄧小平也深情地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
這些偉大人物都以愛國主義為精神動力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事業(yè),奉獻于自己的國家。
但是,在物欲橫流的現(xiàn)實中,青年學生們不知不覺淡漠了奮斗,疏遠了奉獻,祖國在他們心目中有時并不那么清晰。
大學語文教材中優(yōu)秀的愛國主義作品比比皆是,如《張中丞傳后序》中的歷史人物張巡、南霽云,辛棄疾《破陣子醉里挑燈看劍》等。
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在大學語文課上培養(yǎng)起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谑姑信c責任心的樹立。
人格教育的重要內容就是樹立崇高的使命感和責任心,青年學生作為未來的棟梁,應該有著肩挑萬難的決心。
大學語文教材中,許多具有使命感的人給學生以正面的啟示,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以課本中的正面人物形象來給學生以示范,如司馬遷正是認識到了自己作為一位史官的職責和使命所在,而最終完成了《史記》這一偉大巨著,在歷史和文學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教師在講授這些作品時,就應該側重從這些人物的使命感和責任心這一角度來進行評述,以達到對學生的深刻的啟迪和學生人格塑造上的示范作用。
、蹐詮姴磺犯竦呐囵B(yǎng)。
人格教育中不能缺少的還有堅強不屈的品格。
使命感與責任感使青年學生能夠奮發(fā)向上,但是過程必然會崎嶇不平。
80、90后的獨生子女們,假如不能堅持,在殘酷的就業(yè)競爭中,將倍受打擊。
大學語文教材中許多優(yōu)秀任務就依靠堅強不屈的精神,最終取得成功。
例如《勾踐滅吳》中的勾踐臥薪嘗膽,最終消滅吳國,成就了霸業(yè),這些在逆境中堅持奮起的光輝榜樣,可以教育青年學生在逆境中時不至喪失信心,培養(yǎng)青年學生不屈不撓的意志品質,做到愈挫愈勇。
一門課程的定位,除了要考慮這門課程本身的教學規(guī)律,還要考慮開課學校的培養(yǎng)目標要求。
大學是為國家經(jīng)濟建設培養(yǎng)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所謂高層次,除了體現(xiàn)在專業(yè)知識的精湛,還體現(xiàn)在較高的的綜合素質上。
因此,提升大學語文的地位,讓當代大學生具有較強的聽、說、讀、寫能力,尤其是實用寫作能力,是每個從業(yè)者的職責所在。
參考文獻:
[1]邵紅梅.大學語文課程建設及教學實踐性探討[J].河南商業(yè)高等?茖W校學報,2007(6)
[2]方警春.高職大學語文的無可替代性和被邊緣化現(xiàn)狀的悖論分析[J].福建高教研究,2010(5)
[3]宋華.大學語文學科在高職教育中的定位及改革探究[J].赤峰學院學報科學教育版,2011(7)
大學生語文論文格式論文2
大學語文教學與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培育
摘要:大學語文的理想模式應該是“人文―審美―工具”的三位一體,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
提升大學語文教育中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力度,進而培養(yǎng)出人格完滿的、全面發(fā)展的人,是這門課程所應承擔的重要任務。
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激活經(jīng)典文本中的人文性和審美性,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高尚人格和健全心性。
關鍵詞:大學語文;人文性;人文素養(yǎng);經(jīng)典文本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
引言
目前很多高校的大學語文教學還未能將人文性、工具性和審美性很好地結合起來,往往更多停留在知識性講解、工具性操作層面,對人文素性缺少應有的.重視。
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十分復雜的,諸如普遍的“專業(yè)崇拜”心理導致高校重“!陛p“通”、重“器”輕“道”現(xiàn)象的影響,學生學習的實用主義,教師對大學語文重要性認識的偏差,網(wǎng)絡傳播環(huán)境改變了大學生接受信息和思考問題的方式,使得他們漠視經(jīng)典文本閱讀的重要性,等等。
一、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潮
著名學者錢理群說:“我覺得我們中國的大學彌漫著兩種可怕的思潮: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的思潮所謂實用主義就是完全被個人利益所驅使,有用就干,無用不干。
因此必然也走向虛無主義,就是除了時尚和利益之外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不可靠,一切都可以放棄拋棄。
實用主義和虛無主義就導致了大學的兩個結果:一個是知識的實用化,一切與實用無關的知識都被大學所拒絕,既被大學里的老師所拒絕,也被大學里的學生所拒絕;二是精神的無操守,拒絕一切精神的追求和堅守!备≡甑氖里L擾亂了大學校園的平靜,也攪亂了教師授業(yè)和學生求學的定心。
聯(lián)系到大學語文,它原本就是一門公共類的文化素質課程,專職教授這門課程的教師很難做出科研成果,在核心刊物上發(fā)表文章也非常不易。
加之國家這方面的科研立項很少,教師沒有項目可作,評職稱也就特別困難,從而使得這門課程以及講授課程的教師越來越處于邊緣化的境地,導致不少大學語文教師自己也對教授這門課程失去信心。
表現(xiàn)在教學實踐上,不能將主要精力放在教學當中,不去研究學生的心理,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進行有效教學,不能發(fā)揮課程應有的對學生的精神凈化和陶冶作用,導致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缺乏。
大學生語文論文格式論文3
從學生角度來說,在經(jīng)典解構、傳統(tǒng)話語邊緣化、商業(yè)文化所帶來的多元文化語境中,大學生很容易產生浮躁和虛無的情緒。
而且,隨著社會就業(yè)壓力的增大,也使他們產生了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寄希望學業(yè)上的短期速成。
“他們希望全面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又不愿意付出切實的努力;他們渴望自我塑造和自我實現(xiàn),但是又缺乏應有的學習能力!盵2]若這時教師沒有給予及時的引導,很容易導致起碼的價值觀的錯位和人文素養(yǎng)的欠缺,從而變成機械的人、自利的人。
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缺失還與社會及高校中存在的“專業(yè)崇拜”現(xiàn)象有關。
近些年來,各高校為了提高就業(yè)率,特別重視對學生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的培養(yǎng),以適應社會的需要,這無疑是必要的,但實際的更多情形是由此而忽視、輕視了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中國的教育培養(yǎng)的不是人,而是專業(yè)工具。如果這種專業(yè)萬能的信念,創(chuàng)造了種種‘熱門專業(yè)’的神話,嚴重扭曲了大學的精神,甚至在學生的實際生活中也誤事。”[3]許多大學生迫于就業(yè)壓力,在校期間忙于本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英語等工具性學科的技能提高,很難將時間和精力放在大學語文等文化素質類課程的研修上。
“‘專業(yè)崇拜’現(xiàn)象背后隱藏了急功近利、實用主義心理。從學校方面講,這有悖于大學精神;從學生方面講,則是成才理念有失偏頗。不可否認,就業(yè)很重要,上大學不考慮就業(yè)是做不到的也是不應該的,但狹隘的‘就業(yè)’、‘找工作’不是上大學的全部,而綜合素質確實是根本!痹诿菜啤皩W以致用”實則功利主義的氛圍里,大學生重感性輕理性,重物質輕精神,工具理性占據(jù)著他們的精神世界,而價值理性失去了應有的位置,導致人文素養(yǎng)的嚴重缺失。
網(wǎng)絡文化對大學生的精神和生活也帶來了很大的沖擊。
一方面,網(wǎng)絡文化的自由性使得大學生可以隨意地交流和便捷地獲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可以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另一方面,面對網(wǎng)絡環(huán)境提供的紛繁復雜的信息,人生觀、價值觀尚未穩(wěn)定的大學生很容易被色彩斑斕的圖像和淺層感性文字所吸引,拒斥純文本的閱讀,經(jīng)典文本更是被拒之門外。
復旦大學做過一個調查:目前大學生閱讀本專業(yè)經(jīng)典著作的只有15.2%,閱讀人文社會科學經(jīng)典著作的有22.8%,閱讀專業(yè)期刊的有9.3%。
相較而言,美國的大學生經(jīng)典著作的閱讀量平均每周要超過500頁,遠遠高于中國學生。
網(wǎng)絡上,包括經(jīng)典文本在內的大量文學著作變成了“圖說”形式,經(jīng)典著作在中國大學生那里已經(jīng)失去了往日的魅力。
大學生們更愿意閱讀那些一眼就能明了的淺顯讀物,而不愿意深入作品的內核,去領略和思考更深層的意義和美感,分析問題也只是就事論事,缺乏獨立思考和判斷能力。
大學語文課程以講解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篇目為主,讓學生了解各個時期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但網(wǎng)絡文化的`泛濫使得學生閱讀習慣發(fā)生變化,對經(jīng)典名篇的學習只能停留在理解閱讀上,而很少能夠達到對作品的深度思考,更不用說精神領域的升華,從而導致大學生人文素養(yǎng)缺失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萎縮。
二、大學語文需按照語文教育的一般規(guī)律來進行
大學語文課程作為“高等語文”,主要面向大學一年級學生,無疑有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的任務。
但是,大學生畢竟已有中小學語文學習的經(jīng)歷,在閱讀理解語言文字的運用上已有相當?shù)幕A,沒有必要再去重復中小學的語文教學路數(shù),過于突出工具性。
在技術理性盛行和中小學素質教育還難以落到實處的今天,大學生雖然仍需進一步提高母語應用能力,但更需要的是人文素養(yǎng)。
而這又不是文學教師們對學生進行滿腔熱情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教育所能奏效的,因而用“大學文學”取代“大學語文”顯然也過于狹隘。
我們認為,通過閱讀富有審美情趣和思想啟迪的經(jīng)典文本,既可以觸動和激發(fā)學生潛在的人文關懷,從而獲得人文營養(yǎng),又可以提升他們的文學鑒賞能力和審美能力,還能“自然而然”地提高他們的語言能力。
因此,一本選文精美、人文意蘊豐厚的大學語文教材,是人文熏陶的經(jīng)典、審美教育的華章、語言訓練的范本。
在這個意義上,并非只有文學文本才具有審美的因子,半部論語也好,史家絕唱也罷,又有哪一點輸給了文學?“上帝死了”的預言,“詩意棲居”的渴望,都充滿了文學性,或者說其內涵之深刻、形式之規(guī)范、語言之純粹,足可稱語言文學的典范。
基于此種理念,大學語文的理想模式應該是“人文―審美―工具”的三位一體,其中人文性是第一位的和根基性的。
學生在掌握專業(yè)技能的同時,若能通過大學語文的學習,還能獲得一種人文素養(yǎng)和情懷,那是我們的莫大欣慰。
“專業(yè)成才,精神成人”,這是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需要,也是我們培養(yǎng)人才的努力方向。
結束語
經(jīng)過幾千年文明積累起來的中西方文化中滲透著各自的民族個性,對本民族的靈魂的塑造起過重要的作用,每一個經(jīng)典作品中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蘊含著極其深厚的人文精神。
通過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作品的學習,可以使大學生了解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西方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培養(yǎng)起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人格品質。
大學語文教師通過闡釋經(jīng)典作品的思想內涵,挖掘其中蘊含的深厚的人文精神,來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帶領學生追求美好的理想,從而產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參考文獻
[1]錢理群.今天的中國不能沒有夢,尋找北大[M].北京:中國長安出版社,2013:241.
[2]馮大建,遲寶東.主體、對象與技術條件――大學語文教育改革的三要素[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3]薛涌.北大批判[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13.
[4]蔣承勇.“專業(yè)崇拜”與大學生素質教育[N].光明日報,2012—03—28.
【大學生語文論文格式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語文論文格式范文10-01
大學生論文格式范文10-05
論文格式11-16
論文格式10-08
本科論文格式11-15
論文格式模板05-18
論文格式標準10-06
核心論文格式10-05
論文格式標準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