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飲食禮儀
餐飲禮儀問題可謂源遠流長,我們平常生活中可能只在意一些比較重要的細節(jié),那么對于整個的飲食禮儀你知道的多少呢?不如跟著小編一起去學習一下吧。
中國飲食禮儀大觀
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點的飲食禮俗,發(fā)達的程度也各不相同。
中國人的飲食禮儀是比較發(fā)達的,也是比較完備的,而且有從上到下一以貫通的特點。
《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
在中國,根據(jù)文獻記載可以得知,至遲在周代時,飲食禮儀已形成為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
這些食禮在以后的社會實踐中不斷得到完善,在古代社會發(fā)揮過重要作用,對現(xiàn)代社會依然產生著影響,成為文明時代的重要行為規(guī)范。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
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guī)范來指導和約束。
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guī)范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
維吾爾族待客,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馕、糕點、冰糖,夏日還要加上水果,給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
吃抓飯前,要提一壺水為客人凈手。
共盤抓飯,不能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回盤中。
飯畢,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離席。
蒙古族認為馬奶酒是圣潔的飲料,用它款待貴客。
宴客時很講究儀節(jié),吃手抓羊肉,要將羊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獻給客人。
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將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鍋煮熟,開宴時將羊肉塊盛入大盤,尾巴朝外。
主人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動刀,賓主同餐。
作為漢族傳統(tǒng)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
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
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
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guī)程。
現(xiàn)代的標準規(guī)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
酒斟八分,不得過滿。
上菜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金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拒酒敬酒的禮儀
拒絕他人敬酒通常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方法是主動要一些非酒類的飲料,并說明自己不飲酒的原因。
第二種方法是讓對方在自己面前的杯子里稍許斟一些酒,然后輕輕以手推開酒瓶。
按照禮節(jié),杯子里的酒是可以不喝的。
第三種方法是當敬酒者向自己的酒杯里斟酒時,用手輕輕敲擊酒杯的邊緣,這種做法的含義就是“我不喝酒,謝謝。
當主人或朋友們向自己熱情地敬酒時,不要東躲西藏,更不要把酒杯翻過來,或將他人所敬的酒悄悄倒在地上。
敬酒要適可而止,意思到了就行了。
不要成心把別人灌醉,更不要偷偷地在他人的軟飲料里倒烈性酒。
對于虔誠的穆斯林不允許敬酒,甚至不能上酒。
因為穆斯林飲酒是違背教規(guī)的。
不應當在餐桌上擺放一大堆酒瓶。
正式宴會中主人皆有敬酒之舉,會飲酒的人應當回敬一杯。
敬酒時,上身挺直,雙腿站穩(wěn),以雙手舉起酒杯,待對方飲酒時,再跟著飲,敬酒的態(tài)度要熱情而大方。
在規(guī)模盛大的宴會上,主人將依次到各桌上敬酒,而每一桌可派遣一位代表到主人的餐桌上去回敬一杯。
如何婉拒不喜愛的菜肴
碰到不喜歡的菜肴時,假如參加的是自助餐式宴會,比較好辦,只要敬而遠之就行;但如果是固定一道一道出菜時,該如何對應呢?其實,上桌的菜必須吃才有禮節(jié),否則主人、其他客人、服務生或廚師,心里都會不舒服,尤其是主菜不吃,更會令人介意。
當然,這并不是沒有解決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勉強吃下。
除了特殊的菜肴之外,其他一律不分好惡的全部吃下,才是禮貌的行為。
可是,如果不是因為不喜歡,而是因過敏等疾病、或宗教的理由不能吃,應該告知主人。
若是在婚宴這種無法提出個人意見的宴會上,取菜時就可選小塊或取少些。
這樣縱使留在盤上,也不致過于醒目。
否則完全不取也無所謂。
但是,不能只取配菜,不取主菜的肉或魚;相反的,可以只取主菜不取配菜。
如果是由服務生分菜,發(fā)現(xiàn)不能吃或不想吃的菜肴,可使用刀叉表示不吃,即在盤上擺出用餐完畢的信號。
這樣,服務生就能掌握意思,走到下一位客人身邊。
要是菜肴放在盤中才端出來,那該怎么辦呢?如果有充分的理由,還是可以婉拒。
這樣雖然稍微無禮,但總比勉強吃下而覺不舒服好多了。
但事實上沒吃,卻故意把菜攪亂裝作已經(jīng)吃過,是一件很不禮貌的事。
餐后打包有講究
時下,去飯店吃飯的人越來越多,吃不了的飯菜舍不得浪費,打包回家是常有的事。
然而,你是否知道,哪些食物適合打包?打包回家后該怎么食用?這可都是有講究的。
魚和海鮮
魚和海鮮的營養(yǎng)豐富,也是大腸桿菌繁殖的溫床。
在20℃左右的溫度下,經(jīng)過6小時,1個大腸桿菌就會繁殖出1億個。
所以,把剩魚或海鮮帶回家后必須徹底加熱,還應另加些酒和蔥、姜等作料,不僅能保鮮,還有一定的殺菌作用。
蔬菜
這類食品不宜打包,因為燒熟的蔬菜含有亞硝酸鹽。
過夜的蔬菜經(jīng)一夜鹽漬,亞硝酸鹽含量還會進一步增加。
主食
主食易被細菌污染,細菌的毒素即使經(jīng)高溫加熱也不易分解破壞,所以,淀粉類食品最好在4小時內食完,以不隔餐為宜,早剩午吃,午剩晚吃。
否則,即使從外觀看,食物并未腐壞變質,也不可食用。
注意事項
1、涼拌食物由于烹調后已放置一段時間,不適于打包。
2、打包的菜肴要迅速放在冰箱中,而且應盡快食用,切勿放太久。
3、打包熟食品進入冰箱前須涼透,否則食物帶入的熱氣引起水蒸氣凝集,能促使霉菌生長,導致整個冰箱肉食品發(fā)生霉變。
4、冰箱中放置的打包熟食品取出后必須回鍋。
冰箱內的溫度只能抑制微生物的繁殖,而不能徹底殺滅它們。
中國餐飲禮儀
中餐禮儀,是中華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學習中餐禮儀,主要需注意掌握用餐方式、時間地點的選擇、菜單安排、席位排列、餐具使用、用餐舉止等六個方面的規(guī)則和技巧。
一.幾種常見的用餐方式
我們主要介紹宴會、家宴、便餐、工作餐(包括自助餐)等具體形式下的禮儀規(guī)范。
1.宴會,通常指的是以用餐為形式的社交聚會。
可以分為正式宴會和非正式宴會兩種類型。
正式宴會,是一種隆重而正規(guī)的宴請。
它往往是為宴請專人而精心安排的,在比較高檔的飯店,或是其他特定的地點舉行的,講究排場、氣氛的大型聚餐活動。
對于到場人數(shù)、穿著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數(shù)目、音樂演奏、賓主致詞等,往往都有十分嚴謹?shù)囊蠛椭v究。
非正式宴會,也稱為便宴,也適用于正式的人際交往,但多見于日常交往。
它的形式從簡,偏重于人際交往,而不注重規(guī)模、檔次。
一般來說,它只安排相關人員參加,不邀請配偶,對穿著打扮、席位排列、菜肴數(shù)目往往不作過高要求,而且也不安排音樂演奏和賓主致詞。
2.家宴,也就是在家里舉行的宴會。
相對于正式宴會而言,家宴最重要的是要制造親切、友好、自然的氣氛,使赴宴的賓主雙方輕松、自然、隨意,彼此增進交流,加深了解,促進信任。
通常,家宴在禮儀上往往不作特殊要求。
為了使來賓感受到主人的重視和友好,基本上要由女主人親自下廚烹飪,男主人充當服務員;或男主人下廚,女主人充當服務員,來共同招待客人,使客人產生賓至如歸的感覺。
如果要參加宴會,那么你就需要注意,首先必須把自己打扮得整齊大方,這是對別人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還要按主人邀請的時間準時赴宴。
除酒會外,一般宴會都請客人提前半小時到達。
如因故在宴會開始前幾分鐘到達,不算失禮。
但遲到就顯得對主人不夠尊敬,非常失禮了。
當走進主人家或宴會廳時,應首先跟主人打招呼。
同時。
對其他客人,不管認不認識,都要微笑點頭示意或握手問好;對長者要主動起立,讓座問安;對女賓舉止莊重,彬彬有禮。
入席時,自己的座位應聽從主人或招待人員的安排,因為有的宴會主人早就安排好了。
如果座位沒定,應注意正對門口的座位是上座,背對門的座位是下座。
應讓身份高者、年長者以及女士先入座,自己再找適當?shù)淖蛔隆?/p>
入座后坐姿端正,腳踏在本人座位下,不要任意伸直或兩腿不停搖晃,手肘不得靠桌沿,或將手放在鄰座椅背上。
入座后,不要旁若無人,也不要眼睛直盯盤中菜肴,顯出迫不及待的樣子。
可以和同席客人簡單交談。
用餐時應該正裝,不要脫外衣,更不要中途脫外衣。
一般是主人示意開始后再進行。
就餐的動作要文雅,夾菜動作要輕。
而且要把菜先放到自己的小盤里,然后再用筷子夾起放進嘴。
送食物進嘴時,要小口進食,兩肘向外靠,不要向兩邊張開,以免碰到鄰座。
不要在吃飯喝飲料、喝湯發(fā)出聲響。
用餐時,如要用擺在同桌其他客人面前的調味品,先向別人打個招呼再拿;如果太遠,要客氣地請人代勞。
如在用餐時非得需要剔牙,要用左手或手帕遮掩,右手用牙簽輕輕剔牙。
喝酒的時候,一味地給別人勸酒、灌酒,吆五喝六,特別是給不勝酒力的人勸酒、灌酒,都是失禮的表現(xiàn)。
如果宴會沒有結束,但你已用好餐,不要隨意離席,要等主人和主賓餐畢先起身離席,其他客人才能依次離席。
3.便餐,也就是家常便飯。
用便餐的地點往往不同,禮儀講究也最少。
只要用餐者講究公德,注意衛(wèi)生、環(huán)境和秩序,在其他方面就不用介意過多。
4.工作餐,是在商務交往中具有業(yè)務關系的合作伙伴,為進行接觸、保持聯(lián)系、交換信息或洽談生意而用用餐的形式進行的商務聚會。
它不同于正式的工作餐、正式宴會和親友們的會餐。
它重在一種氛圍,意在以餐會友,創(chuàng)造出有利于進一步進行接觸的輕松、愉快、和睦、融洽的氛圍。
是借用餐的形式繼續(xù)進行的商務活動,把餐桌充當會議桌或談判桌。
工作餐一般規(guī)模較小,通常在中午舉行,主人不用發(fā)正式請柬,客人不用提前向主人正式進行答復,時間、地點可以臨時選擇。
出于衛(wèi)生方面的考慮,最好采取分餐制或公筷制的方式。
在用工作餐的時候,還會繼續(xù)商務上的交談。
但這時候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情況下不要像在會議室一樣,進行錄音、錄像,或是安排專人進行記錄。
非有必要進行記錄的時候,應先獲得對方首肯。
千萬不要隨意自行其事,好像對對方不信任似的。
發(fā)現(xiàn)對方對此表示不滿的時候,更不可以堅持這么做。
工作餐是主客雙方“商務洽談餐”,所以不適合有主題之外的人加入。
如果正好遇到熟人,可以打個招呼,或是將其與同桌的人互作一下簡略的介紹。
但不要擅作主張,將朋友留下。
萬一有不識相的人“賴著”不走,可以委婉地下逐客令“您很忙,我就不再占用您寶貴時間了”或是“我們明天再聯(lián)系。
我會主動打電話給您”。
5.自助餐。
是近年來借鑒西方的現(xiàn)代用餐方式。
它不排席位,也不安排統(tǒng)一的菜單,是把能提供的全部主食、菜肴、酒水陳列在一起,根據(jù)用餐者的個人愛好,自己選擇、加工、享用。
采取這種方式,可以節(jié)省費用,而且禮儀講究不多,賓主都方便;用餐的時候每個人都可以悉聽尊便。
在舉行大型活動,招待為數(shù)眾多的來賓時,這樣安排用餐,也是最明智的選擇。
二.慎重選擇時間、地點
中餐特別是中餐宴會具體時間的安排,根據(jù)人們的用餐習慣,依照用餐時間的不同,分為早餐、午餐、晚餐三種。
確定正式宴請的具體時間,主要要遵從民俗慣例。
而且主人不僅要從自己的客觀能力出發(fā),更要講究主隨客便,要優(yōu)先考慮被邀請者,特別是主賓的實際情況,不要對這一點不聞不問。
如果可能,應該先和主賓協(xié)商一下,力求兩廂方便。
至少,也要盡可能提供幾種時間上的選擇,以顯示自己的誠意,并要對具體長度進行必要的控制。
另外,在社交聚餐的時候,用餐地點的選擇也非常重要。
首先要環(huán)境優(yōu)雅,宴請不僅僅是為了“吃東西”,也要“吃文化”。
要是用餐地點檔次過低,環(huán)境不好,即使菜肴再有特色,也會使宴請大打折扣。
在可能的情況下,一定要爭取選擇清靜、優(yōu)雅的地點用餐。
其次是衛(wèi)生條件良好,在確定社交聚餐的地點,一定要看衛(wèi)生狀況怎么樣。
如果用餐地點太臟、太亂,不僅衛(wèi)生問題讓人擔心,而且還會破壞用餐者的食欲。
還要充分考慮到,聚餐者來去交通是不是方便,有沒有公共交通線路通過,有沒有停車場,是不是要為聚餐者預備交通工具等一系列的具體問題,以及該地點設施是否完備。
三.怎樣安排“雙滿意”菜單
根據(jù)我們的飲食習慣,與其說是“請吃飯”,還不如說成“請吃菜”。
所以對菜單的安排馬虎不得。
它主要涉及到點菜和準備菜單兩方面的問題。
點菜時,不僅要吃飽、吃好,而且必須量力而行。
如果為了講排場、裝門面,而在點菜時大點、特點,甚至亂點一通,不僅對自己沒好處,而且還會招人笑話。
這時,一定要心中有數(shù),力求做到不超支,不亂花,不鋪張浪費。
可以點套餐或包桌。
這樣費用固定,菜肴的檔次和數(shù)量相對固定,省事。
也可以根據(jù)“個人預算”,在用餐時現(xiàn)場臨時點菜。
這樣不但自由度較大,而且可以兼顧個人的財力和口味。
被請者在點菜時,一是告訴作東者,自己沒有特殊要求,請隨便點,這實際上正是對方歡迎的。
或是認真點上一個不太貴、又不是大家忌口的菜,再請別人點。
別人點的菜,無論如何都不要挑三揀四。
一頓標準的中餐大菜,不管什么風味,上菜的次序都相同。
通常,首先是冷盤,接下來是熱炒,隨后是主菜,然后上點心和湯,最后上果盤。
如果上咸點心的話,講究上咸湯;如果上甜點心的話,就要上甜湯。
不管是不是吃大菜,了解中餐標準的上菜次序,不僅有助于在點菜時巧作搭配,而且還可以避免因為不懂而出洋相、鬧笑話。
在宴請前,主人需要事先對菜單進行再三斟酌。
在準備菜單的時候,主人要著重考慮哪些菜可以選用、哪些菜不能用。
優(yōu)先考慮的菜肴有四類:
第一類,有中餐特色的菜肴。
宴請外賓的時候,這一條更要重視。
像炸春卷、煮元宵、蒸餃子、獅子頭、宮爆雞丁等,并不是佳肴美味,但因為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所以受到很多外國人的推崇。
第二類,有本地特色的菜肴。
比如西安的羊肉泡饃,湖南的毛家紅燒肉,上海的紅燒獅子頭,北京的涮羊肉,在那里宴請外地客人時,上這些特色菜,恐怕要比千篇一律的生猛海鮮更受好評。
第三類,本餐館的特色菜。
很多餐館都有自己的特色菜。
上一份本餐館的特色菜,能說明主人的細心和對被請者的尊重。
第四類,主人的拿手菜。
舉辦家宴時,主人一定要當眾露上一手,多做幾個自己拿手菜。
其實,所謂的拿手菜不一定十全十美。
只要主人親自動手,單憑這一條,足以讓對方感覺到你的尊重和友好。
在安排菜單時,還必須考慮來賓的飲食禁忌,特別是要對主賓的飲食禁忌高度重視。
這些飲食方面的禁忌主要有四條:
宗教的飲食禁忌,一點也不能疏忽大意
例如,穆斯林通常不吃豬肉,并且不喝酒。
國內的佛教徒不吃葷腥食品,它不僅指的是不吃肉食,而且包括蔥、蒜、韭菜、芥末等氣味刺鼻的食物。
出于健康的原因,對于某些食品,也有所禁忌。
比如,心臟病、腦血管、脈硬化、高血壓和中風后遺癥的人,不適合吃狗肉,肝炎病人忌吃羊肉和甲魚,胃腸炎、胃潰湯等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人也不合適吃甲魚,高血壓、高膽固醇患者,要少喝雞湯等。
不同地區(qū),人們的飲食偏好往往不同。
對于這一點,在安排菜單時要兼顧。
比如,湖南省份的人普遍喜歡吃辛辣食物,少吃甜食。
英美國家的人通常不吃寵物、稀有動物、動物內臟、動物的頭部和腳爪。
有些職業(yè),出于某種原因,在餐飲方面往往也有各自不同的特殊禁忌。
例如,國家公務員在執(zhí)行公務時不準吃請,在公務宴請時不準大吃大喝,不準超過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用餐,不準喝烈性酒。
再如,駕駛員工作期間不得喝酒。
要是忽略了這一點,還有可能使對方犯錯誤。
在隆重而正式的宴會上,主人選定的菜單也可以在精心書寫后,每人一份,用餐者不但餐前心中有數(shù),而且餐后也可以留作紀念。
四.席位的排列
中餐的席位排列,關系到來賓的身份和主人給予對方的禮遇,所以是一項重要的內容。
中餐席位的排列,在不同情況下,有一定的差異。
可以分為桌次排列和位次排列兩方面。
1.桌次排列
在中餐宴請活動中,往往采用圓桌布置菜肴、酒水。
排列圓桌的尊卑次序,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由兩桌組成的小型宴請。
這種情況,又可以分為兩桌橫排和兩桌豎排的形式。
當兩桌橫排時,桌次是以右為尊,以左為卑。
這里所說的右和左,是由面對正門的位置來確定的。
當兩桌豎排時,桌次講究以遠為上,以近為下。
這里所講的遠近,是以距離正門的遠近而言。
第二種情況,是由三桌或三桌以上的桌數(shù)所組成的宴請。
在安排多桌宴請的桌次時,除了要注意“面門定位”、“以右為尊”、“以遠為上”等規(guī)則外,還應兼顧其他各桌距離主桌的遠近。
通常,距離主桌越近,桌次越高;距離主桌越遠、桌次越低。
在安排桌次時,所用餐桌的大小、形狀要基本一致。
除主桌可以略大外,其他餐桌都不要過大或過小。
為了確保在宴請時赴宴者及時、準確地找到自己所在的桌次,可以在請柬上注明對方所在的桌次、在宴會廳入口懸掛宴會桌次排列示意圖、安排引位員引導來賓按桌就坐,或者在每張餐桌上擺放桌次牌(用阿拉伯數(shù)字書寫)。
2.位次排列
宴請時,每張餐桌上的具體位次也有主次尊卑的分別。
排列位次的基本方法有四條,它們往往會同時發(fā)揮作用。
方法一,是主人大都應面對正門而坐,并在主桌就坐。
方法二,是舉行多桌宴請時,每桌都要有一位主桌主人的代表在座。
位置一般和主桌主人同向,有時也可以面向主桌主人。
方法三,是各桌位次的尊卑,應根據(jù)距離該桌主人的遠近而定,以近為上,以遠為下。
方法四,是各桌距離該桌主人相同的位次,講究以右為尊,即以該桌主人面向為準,右為尊,左為卑。
另外,每張餐桌上所安排的用餐人數(shù)應限在10人以內,最好是雙數(shù)。
比如,六人、八人、十人。
人數(shù)如果過多,不僅不容易照顧,而且也可能坐不下。
根據(jù)上面四個位次的排列方法,圓桌位次的具體排列可以分為兩種具體情況。
它們都是和主位有關。
第一種情況:每桌一個主位的排列方法。
特點是每桌只有一名主人,主賓在右首就坐,每桌只有一個談話中心。
第二種情況:每桌兩個主位的排列方法。
特點是主人夫婦在同一桌就坐,以男主人為第一主人,女主人為第二主人,主賓和主賓夫人分別在男女主人右側就坐。
每桌從而客觀上形成了兩個談話中心,如圖9-5和如圖9-6。
如果主賓身份高于主人,為表示尊重,也可以安排在主人位子上坐,而請主人坐在主賓的位子上。
為了便于來賓準確無誤地在自己位次上就坐,除招待人員和主人要及時加以引導指示外,應在每位來賓所屬座次正前方的桌面上,事先放置醒目的個人姓名座位卡。
舉行涉外宴請時,座位卡應以中、英文兩種文字書寫。
我國的慣例是,中文在上,英文在下。
必要時,座位卡的兩面都書寫用餐者的姓名。
排列便餐的席位時,如果需要進行桌次的排列,可以參照宴請時桌次的排列進行。
位次的排列,可以遵循四個原則。
一是右高左低原則
兩人一同并排就坐,通常以右為上座,以左為下座。
這是因為中餐上菜時多以順時針方向為上菜方向,居右坐的因此要比居左坐的優(yōu)先受到照顧。
二是中座為尊原則
三人一同就坐用餐,坐在中間的人在位次上高于兩側的人。
三是面門為上原則
用餐的時候,按照禮儀慣例,面對正門者是上座,背對正門者是下座。
四是特殊原則
高檔餐廳里,室內外往往有優(yōu)美的景致或高雅的演出,供用餐者欣賞。
這時候,觀賞角度最好的座位是上座。
在某些中低檔餐館用餐時,通常以靠墻的位置為上座,靠過道的位置為下座。
五.中餐餐具的使用注意事項
和西餐相比較,中餐的一大特色就是就餐餐具有所不同。
我們主要介紹一下平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問題的餐具的使用。
1.筷子
筷子是中餐最主要的餐具。
使用筷子,通常必須成雙使用。
用筷子取菜、用餐的時候,要注意下面幾個“小”問題:
一是不論筷子上是否殘留著食物,都不要去舔。
用舔過的筷子去夾菜,是不是有點倒人胃口?
二是和人交談時,要暫時放下筷子,不能一邊說話,一邊像指揮棒似地舞著筷子。
三是不要把筷子豎插放在食物上面。
因為這種插法,只在祭奠死者的時候才用。
四是嚴格筷子的職能。
筷子只是用來夾取食物的。
用來剔牙、撓癢或是用來夾取食物之外的東西都是失禮的。
2.勺子
它的主要作用是舀取菜肴、食物。
有時,用筷子取食時,也可以用勺子來輔助。
盡量不要單用勺子去取菜。
用勺子取食物時,不要過滿,免得溢出來弄臟餐桌或自己的衣服。
在舀取食物后,可以在原處“暫!逼,湯汁不會再往下流時,再移回來享用。
暫時不用勺子時,應放在自己的碟子上,不要把它直接放在餐桌上,或是讓它在食物中“立正”。
用勺子取食物后,要立即食用或放在自己碟子里,不要再把它倒回原處。
而如果取用的食物太燙,不可用勺子舀來舀去,也不要用嘴對著吹,可以先放到自己的碗里等涼了再吃。
不要把勺子塞到嘴里,或者反復吮吸、舔食。
3.盤子
稍小點的盤子就是碟子,主要用來盛放食物,在使用方面和碗略同。
盤子在餐桌上一般要保持原位,而且不要堆放在一起。
需要著重介紹的,是一種用途比較特殊的被稱為食碟的盤子。
食碟的主要作用,是用來暫放從公用的菜盤里取來享用的菜肴的。
用食碟時,一次不要取放過多的菜肴,看起來既繁亂不堪,又像是餓鬼投胎。
不要把多種菜肴堆放在一起,弄不好它們會相互“竄味”,不好看,也不好吃。
不吃的殘渣、骨、刺不要吐在地上、桌上,而應輕輕取放在食碟前端,放的時候不能直接從嘴里吐在食碟上,要用筷子夾放到碟子旁邊。
如果食碟放滿了,可以讓服務員換。
公務員之家:
4.水杯,主要用來盛放清水、汽水、果汁、可樂等軟飲料時使用。
不要用它來盛酒,也不要倒扣水杯。
另外,喝進嘴里的東西不能再吐回水杯。
5.中餐用餐前,比較講究的話,會為每位用餐者上一塊濕毛巾。
它只能用來擦手。
擦手后,應該放回盤子里,由服務員拿走。
有時候,在正式宴會結束前,會再上一塊濕毛巾。
和前者不同的是,它只能用來擦嘴,卻不能擦臉、抹汗。
6.牙簽。
盡量不要當眾剔牙。
非剔不行時,用另一只手掩住口部,剔出來的東西,不要當眾觀賞或再次入口,也不要隨手亂彈,隨口亂吐。
剔牙后,不要長時間叼著牙簽,更不要用來扎取食物。
六.用餐的得體表現(xiàn)
任何國家的餐飲,都有自己的傳統(tǒng)習慣和寓意,中餐也不例外。
比方說,過年少不了魚,表示“年年有余”;和漁家、海員吃魚的時候,忌諱把魚翻身,因為那有“翻船”的意思。
用餐的時候,不要吃得搖頭擺腦,寬衣解帶,滿臉油汗,汁湯橫流,響聲大作。
不但失態(tài)欠雅,而且還會敗壞別人的食欲。
可以勸別人多用一些,或是品嘗某道菜肴,但不要不由分說,擅自作主,主動為別人夾菜、添飯。
不說這樣做是不是衛(wèi)生,而且還會讓人勉為其難。
取菜的時候,不要左顧右盼,翻來覆去,在公用的菜盤內挑挑揀揀。
要是夾起來又放回去,就顯得缺乏教養(yǎng)。
多人一桌用餐,取菜要注意相互禮讓,依次而行,取用適量。
不要好吃多吃,爭來搶去,而不考慮別人用過沒有。
夠不到的菜,可以請人幫助,不要起身甚至離座去取。
用餐期間,不要敲敲打打,比比劃劃。
還要自覺做到不吸煙。
用餐時,如果需要有清嗓子、擤鼻涕、吐痰等舉動,盡早去洗手間解決。
用餐的時候,不要當眾修飾。
比如,不要梳理頭發(fā),化妝補妝,寬衣解帶,脫襪脫鞋等。
如必要可以去化妝間或洗手間。
用餐的時候不要離開座位,四處走動。
如果有事要離開,也要先和旁邊的人打個招呼,可以說聲“失陪了”、“我有事先行一步”等。
中國餐飲禮儀
中國餐飲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據(jù)文獻記載:至少在周代,飲食禮儀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相當完善的制度。
這些禮儀日臻成熟和完善,它們在古代社會發(fā)揮過重要的作用,對現(xiàn)代社會依然產生影響。
近代,隨著中國的不斷對外開放,西方的餐飲文化開始傳入中國,并對中國傳統(tǒng)餐飲文化產生影響,中國傳統(tǒng)的餐飲禮儀開始和西方餐飲禮儀相融合。
但是由于中西方歷史、文化、風俗等方面的差異,中國與西方在飲食觀念上有很大的差異,具體表現(xiàn)再以下三個方面。
中國餐飲文化,注重天人合一,古有“民以食為天”“豐衣足食”之說,今有“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的俗語,可見中國把飲食作為生活的重要部分,常以飲食的好壞來衡量生活水平的高低。
而且很多盛大的節(jié)日也與飲食有關,例如元宵節(jié)吃元宵、端午節(jié)吃粽、中秋節(jié)吃月餅、冬至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臘八節(jié)喝臘八粥、除夕吃年夜飯等等。
而西方則沒有中國這樣看重飲食。
中國飲食文化注重群體意識,追求團結、團圓。
偏愛使用圓桌,因為圓桌可以坐更多的人,也方便面對面的交流。
在中國,不管什么宴席,什么節(jié)日,都只會有一種形式,大家團團圍坐,共享一席,除了個人的餐具、主食外,菜肴都是放于餐桌中間共同品嘗。
雖然從衛(wèi)生的角度講,這種飲食方式有明顯的不同之處,但它符合我們民族“大團圓”的普遍心態(tài),便于大家共同交流感情。
而西方則注重個體意識,即便是請客,也是各點各的菜,各喝各的酒,以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表現(xiàn)西方對個性、對自我的尊重。
中國飲食追求味的享受,講究色、香、味、形俱全,只要好吃又好看,營養(yǎng)反而顯得更不重要。
俗話說的好“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
而西方則更看重飲食的營養(yǎng),講究食物的營養(yǎng)成分的搭配和吸收,注重飲食的科學和健康。
下面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一下中國餐飲的一些基本禮儀。
一、座位
1.一般使用圓桌,面對門的位置一般是主座,主人一般坐在主座,主人右手邊的是主客,左手邊的是次重要的客人;
2.如果主賓身份高于主人,則主賓坐在主座上,主人坐于主賓右手邊;
3.一般等長者先坐定后,才開始入座,從座位的左邊入座;
4.不要叫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地方,
5上全雞、全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頭尾朝向正主位和主要客人。
二、餐具
1.中國人一般使用筷子,用右手拿筷子,用無名指和拇指固定住下面的筷子,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控制上面的筷子移動,來夾取食物;
2.使用筷子,用餐時不能玩弄餐具,不可用筷子指指點點,或者打手勢示意;
3.不可吮吸筷子,或者把筷子插入米飯中;
4.盡量不要把自己筷子伸入湯中取食物。
三、用餐
1.必須等到人到齊了才能開始進餐;
2.應等主客或主人先用餐;
3.看準自己要取的食物,再動筷子,盡量不要碰到其他食物;
4.最好讓筷子上的食物在自己的接碟中過渡一下,才送入口中,可以讓自己的吃相看上去不那么急切,直接把菜肴放入自己的嘴中是不禮貌的;
5吃飯時,應端起飯碗,用飯碗貼緊自己的嘴巴,用筷子把米飯推入口中;
6.多吃靠近自己面前的菜,盡量少吃離自己遠的菜;
,應從盤子靠近或面對自己的盤邊夾起,不要從盤子中間或靠別人的一邊夾起。
四、喝湯
1.喝湯不要發(fā)出聲響,用湯勺一小口一小口的喝,不宜把碗端到嘴邊喝;
2.湯太熱等涼了再喝,不要一邊吹一邊喝。
五、敬酒
1.自己手上有餐具,或者別人正在用餐時,都不能向別人敬酒;
2.別人跟你倒酒時,應用手扶著酒杯;
3. 領導相互喝完才輪到自己敬酒。
敬酒一定要站起來,雙手舉杯;
4.可以多人敬一人,決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是領導;
5.自己敬別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視乎情況而定,比如對方酒量,對方喝酒態(tài)度,切不可比對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6.端起酒杯(啤酒杯),右手扼杯,左手墊杯底,記著自己的杯子永遠低于別人。
自己如果是領導,不要放太低;
7.如果沒有特殊人物在場,碰酒最好按時針順序,不要厚此薄彼;
8.酒桌上敬酒的一般順序:主人敬主賓、陪客敬主賓、主賓回敬、陪客互敬。
作客絕不能喧賓奪主亂敬酒,那樣是很不禮貌,也是很不尊重主人的。
六、其他
1.應邀赴席,一定要遵守時間,既不能過早,也不要遲到,可比主人約定的時間稍早一點,一般應在約定時間提前五分鐘到達;
2.把筷子擱在碗上或碟子上,表示自己暫時停止用餐,把筷子平放在桌子上表示自己已經(jīng)酒足飯飽,結束用餐;
3.當和人用餐時,不可過快結束,即使自己已經(jīng)吃飽,也應再吃點菜或把筷子放在碗上或盤上等其他人吃完。
不可把筷子放在桌上表示吃完,這樣會讓吃得慢的一方感到不安而匆忙結束用餐;
4.在和女士單獨用餐時,應盡量做到讓女士來表示用餐結束,切不可女士還在吃時說自己已經(jīng)吃飽了,這會讓對方為以為很能吃而感到尷尬。
【中國的飲食禮儀】相關文章:
中國飲食的禮儀09-30
中國飲食禮儀的功能10-01
中國現(xiàn)代飲食的禮儀10-01
中國飲食禮儀圖片10-26
中國現(xiàn)代飲食禮儀09-30
中國飲食禮儀文化11-16
中國傳統(tǒng)的飲食禮儀10-26
中國飲食禮儀有哪些?10-26
中國漢族飲食禮儀文化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