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反流性食管炎在胃鏡的臨床表現
反流性食管炎在胃鏡的臨床表現【1】
[摘要] 目的 探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胃鏡下的臨床表現。
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2年6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65例(病理檢查均確診),其中5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胃鏡檢查為甲組,13例患者采用食管吞鋇X線檢查為乙組,比較兩種方法檢查的準確性。
結果 甲組方法的準確率為97%,乙組方法的準確率為78.2%,兩組患者準確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胃鏡檢查是診斷反流性食管炎的準確方法,值得臨床檢查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反流性食管炎;胃鏡檢查;食管吞鋇X線檢查
反流性食管炎是由于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炎性病變,甚至損傷氣道、咽喉等與食管相鄰的組織。
主要臨床表現[1]為燒心、反流、胸痛、吞咽困難以及吞咽疼痛,其中燒心和反流為典型癥狀。
相較于西方國家,我國反流性食管炎的發(fā)病率較低,患者通常為40-60歲較為多見。
筆者就我院收治的6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臨床表現進行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患者為42例,女性患者為23例;年齡為34-63歲,平均為43.3±4.5歲;納入患者的臨床標準:①臨床表現為反胃、反酸,胸骨后痛,胃部有灼熱感等表現;②病理檢查排除消化性潰瘍、惡性病變等,確診為反流性食管炎;③患者無嚴重肝、心、肺功能不全者,無糖尿病、神經病變、結締組織病變以及胃手術史等;④患者年齡范圍為20-70歲。
1.2 方法 甲組患者行胃鏡檢查,一般患者在檢查前均進行6-12h的禁食、禁水、禁煙,采用空腹進行檢查。
我院使用PENTAX-EG-291-C型電子放大胃鏡進行食管檢查。
醫(yī)生將裝有內視鏡的細光纖維從患者嘴中伸入食管,并隨著食管的觀察調整齒狀線,進而調節(jié)胃鏡焦距,放大食管內膜形態(tài),并拍片記錄,必要時可以用導管吸取食管部位粘液進行PH測定。
乙組患者行食管吞鋇X線檢查,所有患者均空腹口含硫酸鋇混懸液直立于檢查床前,進而進行X線掃描,觀察食管結構以及形態(tài)。
1.3 統計處理 將筆者獲得的統計結果輸入spss16.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處理,其中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進行處理。
若檢驗結果p值小于0.05,說明組間具有顯著差異,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甲組5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采用胃鏡檢查,50例患者檢查為陽性癥狀(占96.2%),乙組13例患者采用食管吞鋇X線檢查,10例(占76.9%)患者檢查結果為陽性。
兩組患者檢查的準確率分別為96.2%、76.9%,比較p<0.05,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 論
反流性食管炎是多種因素作用下引起的消化道動力學障礙性疾病,在中老年人群中較為多見。
其發(fā)病機制主要由于抗反流防御機制減弱和反流物損傷食管粘膜作用的結果。
其中抗反流防御機制包括抗反流屏障、食管清除作用以及食管粘膜對反流物的抵抗作用。
抗反流屏障主要由于食管體輪廓清能力下降、食管下括約肌控制下降。
食管黏膜的損傷主要是由于胃酸反流對黏膜的腐蝕作用,尤其是胃蛋白酶和胃酸對食管上皮細胞的損害。
另外,膽汁對食管上皮細胞也存在損害作用[2]。
通常情況下,健康人都存在抗反流防御機制,既膈食管膜和食管下段括約肌共同組成抗反流屏障。
該屏障可限制胃容物反流,進而減少食管在胃酸下的暴露時間。
食管清除作用可以通過食管蠕動、食管黏膜下腺體分泌、唾液以及食物重力共同作用清除食管腔內反流物,減低反流性食管炎的發(fā)生。
由于老年人賁門松弛、食管下段括約肌張力降低等原因可以減弱抗反流屏障。
并由于老年人抵抗能力降低,粘膜組織發(fā)生退行性變,唾液腺分泌能力減弱,食管清除作用降低,抗反流預防機制減弱,故反流性食管炎多在老年人群體中發(fā)生。
在臨床上,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表現為反復的反酸、胸骨后燒心、上腹飽脹感以及胸痛等癥狀。
其中燒心和反流是最常見的癥狀,具有顯著的特征性[3]。
除此之外,部分患者會出現吞咽困難,食管功能紊亂或痙攣,嚴重食管炎患者可伴有吞咽疼痛。
另外,反流物刺激和損害除食管外的其他組織或器官,引起哮喘、慢性咳嗽、咽喉炎等食管外癥狀。
通常臨床上采用胃鏡檢查、24h食管PH檢測、食管吞鋇X線檢查等手段進行輔助診斷。
經長期臨床檢查發(fā)現,胃鏡檢查是診斷反流性食管炎最準確的方法[4]。
不但可以判斷患者食管炎病變的嚴重程度,并可以檢查出有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同時結合活檢還可以與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炎、食管癌等病變做鑒別診斷。
但是胃鏡檢查無反流性食管炎病變時不能完全排除患者無胃食管反流病。
根據胃鏡下所見食管粘膜的損害程度進行分級。
目前多采用洛杉磯分級法:食管粘膜沒有損害為正常;出現一個或一個以上長徑小于5mm的粘膜破損為A級;出現一個或一個以上長徑大于5mm的粘膜破損,無融合性病變?yōu)锽級;粘膜破損且存在融合,小于75%食管周徑為C級;粘膜破損融合超過75%食管周徑者為D級。
筆者就我院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臨床胃鏡檢查,2例患者檢查正常,17例患者為A級,11例患者為B級,14例患者為C級,8例患者為D級,故陽性結果為96.2%。
食管吞鋇X線檢查的準確率為76.9%,對食管炎檢查的靈敏性不高,只有嚴重反流食管炎可發(fā)現X線陽性征。
總之,胃鏡檢查反流性食管炎具有較高的準確性,特異性強,值得臨床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兆申,王雯,許國銘,等.反流性食管炎1827例臨床分析[J].中華內科雜志,2001,4:9-12.
[2] 王雯,許國銘,李兆中,等.膽汁反流檢測在胃食管反流病診斷中的意義[J].中華內科雜志,1999,38(4):242-244.
[3] 谷仲平,劉餛,王云杰,等.胃食管反流病食管上皮早期超微結構改變[j].第四軍醫(yī)大學學報,2000,21(8):994.
[4] 王詩雅,晃恩祥,董長宏,王碧輝,等.反流性食管炎39例胃鏡、放射性核素等檢查與中醫(yī)辨證分型[J].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0,10(8):461-463.
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特征【2】
【摘要】目的:探討并分析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特點。
方法:從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10月間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隨機抽取200例,回顧患者的基本信息、臨床資料、內鏡表現等內容,據此總結反流性食管炎發(fā)病人群的年齡特征、性別構成特征、癥狀和內鏡表現特征。
結果:隨機抽取的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要明顯高于女性占比,其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老年患者(不低于60歲)所占的比例要明顯高于其他各個年齡階段患者的占比,其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RE患者以上腹痛、反酸、燒心、胸后骨不適、吞咽困難為主要臨床癥狀,目前臨床上輕度RE患者所占的比例要明顯高于重度RE患者,輕度RE患者更易出現食管裂孔疝、糜爛性胃炎等伴發(fā)病,重度RE患者則易發(fā)生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潰瘍和十二指腸炎等伴發(fā)病。
結論:RE的主要發(fā)病人群為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患者易合并多種消化系統疾病,在早期治療過程中要加強內鏡檢查,及時進行對癥治療。
【關鍵詞】反流性食管炎;臨床癥狀;內鏡表現;特征分析
反流性食管炎(英文縮寫RE)為臨床常見的胃腸動力疾病之一,指十二指腸液或胃內容物反流入食管之中,致使食管粘膜受損,由此引發(fā)的一種慢性炎癥,病情嚴重者甚至會發(fā)生食管潰瘍以及食管癌變[1]。
本文從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10月間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隨機抽取200例作為臨床研究對象,主要探討并分析了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特點。
現將主要研究過程作如下報道。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本研究從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10月間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隨機抽取200例,全部患者均通過內鏡檢查確診。
其中原發(fā)性RE患者有176例,繼發(fā)性RE患者有24例。
繼發(fā)性RE的診斷標準如下:高胃腸梗阻或幽門梗阻;發(fā)病于消化道手術或食管支架置入之后;有賁門失弛緩癥;發(fā)生于食管靜脈曲張臨床治療前后期;胃管置入后發(fā)生。
RE分級判斷標準如下:①A級:患者黏膜破損只發(fā)生在粘膜皺襞上,破損長度小于0.5cm;②B級:患者黏膜破損只發(fā)生在粘膜皺襞上,至少有一個粘膜破損的長度超過0.5cm;③C級:患者黏膜破損呈現出相互融合的特點,破損長度要低于食管周徑長度的75%;④D級:患者黏膜破損呈現相互融合特點,破損長度不低于食管周徑長度的75%;或者食管下端潰瘍[2]。
1.2 方法
幽門螺桿菌的檢測方法如下:確認所有入選患者在內鏡手術前均未接受幽門螺桿菌殺滅治療,在內鏡觀察下摘取患者全部的胃竇粘膜,并且利用病理學檢查、尿素酶試驗檢測患者的HP感染情況,當兩項檢查結果均呈現為陽性時,則判定HP檢測結果為陽性。
1.3 觀察指標
、傩詣e和年齡構成比:分別統計隨機抽取的全部患者中男性、女性例數及各自的構成比;統計不同年齡階段患者的構成比例。
、诎Y狀特征:整理患者的臨床資料,統計全部患者的主要癥狀類型及構成比。
、蹆如R表現:觀察并統計不同RE分級患者的主要胃鏡表現。
1.4 統計學方法
針對上述基礎性數據,采用SPSS 16.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來表示,運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統計方法以 χ2檢驗為主,對比以P<0.05為有顯著差異及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統計所有入選患者的性別和年齡構成比。
詳情如下。
200例患者中,男148例(74.0%),女52例(26.0%),男性所占比例要明顯高于女性占比,χ2=92.16,其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本組患者年齡在13~8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5.62±6.22)歲,年齡構成情況如下:年齡低于30歲有14例(7.0%),年齡30~39歲25例(12.5%),年齡40~49歲36例(18.0%),年齡50~59歲54例(27.0%),年齡在60歲以上的71例(35.5%)。
老年患者(不低于60歲)所占的比例要明顯高于其他各個年齡階段患者的占比,其對比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統計所有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
詳情如下:200例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包括:上腹痛116例(58.0%),反酸101例(50.5%),燒心73例(36.5%),胸后骨不適69例(34.5%),吞咽困難15例(7.5%),其他癥狀包括嘔血、黑便以及消瘦等,這些癥狀多見于年齡偏高、重度食管炎和有腫瘤手術史的患者。
2.3 統計本組患者的主要內鏡表現。
具體情況如下:全部原發(fā)性RE(176例)患者中,病情分級A級73例,B級52例,C級29例,D級22例,RE分級為A級和B級的共計116例,占65.9%;C級和D級的共計60例,占34.1%;輕度RE患者所占的比例要明顯高于重度RE患者,其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RE是臨床消化系統疾病中發(fā)病率較高的一種,具有反復性、慢性等特點。
目前,醫(yī)學研究認為,RE患者發(fā)病可能是因為患者的反流屏障功能下降,而屏障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食管黏膜受損,患者逐漸失去廓清能力;也有研究者認為胃十二指腸發(fā)生功能紊亂而引起胃排空受阻,才導致了RE發(fā)生[3]。
此外,RE的發(fā)生還可能與人種、飲食結構、生活環(huán)境以及區(qū)域地點有關。
本次研究結果呈現,在RE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要明顯高于女性占比,且老年患者(不低于60歲)所占的比例要明顯高于其他各個年齡階段患者的占比,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為男性患者本身的工作壓力較大,也存在抽煙、酗酒以及過量攝入高脂肪等不良生活習慣;年齡偏高者或多或少都會出現生理機能衰退,導致肌張力和抗返流能力明顯下降,因此,這類人群更易發(fā)生反流性食管炎。
根據本次研究結果還可得到如下信息:①RE患者以上腹痛、反酸、燒心、胸后骨不適、吞咽困難為主要臨床癥狀,其他癥狀包括嘔血、黑便以及消瘦等,但這些癥狀主要發(fā)生在年齡偏高、重度食管炎和有腫瘤手術史的患者群體中。
②目前臨床上輕度RE患者所占的比例要明顯高于重度RE患者,內鏡檢查在判斷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等方面有著突出的作用,輕度RE患者更易出現食管裂孔疝、糜爛性胃炎等伴發(fā)病,重度RE患者則易發(fā)生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潰瘍和十二指腸炎等伴發(fā)病,這類伴發(fā)病會對患者RE疾病治愈有影響,因此,在臨床診治早期應該及時開展內鏡檢查。
參考文獻:
[1]古麗尼格爾・克力木,徐維維.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特征及內鏡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藥,2012,07(21): 124-126.
[2]鄭貴榮.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特征分析[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3,07(02): 53+55.
[3]申文怡.老年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4,30(21): 37-38.
數字胃腸與胃鏡對反流性食管炎的診斷對比【3】
【摘要】研究數字胃腸造影與胃鏡檢查在反流性食管炎診斷中的價值對比。
隨機抽取我院近2年來20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資料,對比分析了數字胃腸造影與胃鏡檢查的區(qū)別。
【關鍵詞】數字胃腸;胃鏡;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最常見的食管疾病,常引起反胃、燒心、胸骨后疼痛,嚴重時可發(fā)生吞咽困難、食管出血和貧血。
現將資料完整的206例反流性食管炎分析討論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般資料本組206例,年齡最大80歲,最小13歲,平均54歲。
臨床主要癥狀為胸骨后疼痛,燒心,吞咽不適,反酸;病程1個月-30年不等。
1.2檢查儀器數字胃腸X線造影檢查使用日本島津數字胃腸機。
胃鏡為日本奧林巴斯電子胃鏡。
1.3檢查方法數字胃腸檢查運用雙對比造影技術,采用多體位動態(tài)觀察胃腸道變化,并多相位攝片。
經數字圖像處理后再攝片觀察。
電子胃鏡檢查為直接插管觀察,全部病例均做病理檢查證實。
2結果
206例反流性食管炎根據X線所見分三度,輕度僅為功能異常改變,83例患者主要表現為第三收縮波的增多,痙攣及異常收縮波出現,食管排空功能減低,鋇劑滯留。
中度103例為普遍食管黏膜皺襞增粗、紊亂、毛糙,黏膜直徑>0.5cm,甚至出現顆粒狀黏膜;或為局限性食管黏膜皺襞增粗呈索狀、結節(jié)狀伴有功能異常,部分病例有小潰瘍形成。
重度30例主要表現為鋇劑排空受阻,黏膜紊亂,管壁縮窄擴張稍差,2例Barrett食管形成。
電子內鏡檢查所見主要表現通常劃分為三個階段:輕度食管炎表面發(fā)紅,易碎,有少許滲出;中度食管炎黏膜糜爛,融合成片,有潰瘍形成;重度食管炎有明顯潰瘍伴有狹窄。
3討論
3.1反流性食管炎X線表現程度與病因之間的關系食管炎的病因可由化學、物理、生物等多種因素引起,又可分為消化性、創(chuàng)傷性、腐蝕性、感染性等多種類型,人體在胃食管反流中生理制約機制有:①食管下端的括約肌,起抗反流作用。
②正常情況下食管排空迅速,唾液可以稀釋反流物避免其對食管黏膜的侵蝕。
③食管黏膜的正常屏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反流物對食管黏膜的損害。
而當食管下端括約肌處于松弛狀態(tài),反流物必然增多,唾液分泌減少,對反流物稀釋與中和能力減弱,加之長期的煙、酒、辛辣食物與藥物等因素對食管的刺激,加重了胃食管反流。
造影時見胃內容物返回到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的損傷并惡性循環(huán)。
本組中較常見的病種有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胃食管手術后食管反流、藥物過敏性食管炎、腐蝕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尚有部分病例病因不明,可能與大量飲酒及喜愛辛辣食物或長期服用某種藥物有關。
有X線表現較輕的病例,一般無黏膜改變,僅為食管功能性變化,如食管痙攣、排空緩慢、頻繁的不規(guī)則的收縮波,常無明確的器質性病變。
中度病變范圍較長,黏膜普遍增粗、紊亂、不規(guī)則,呈索狀改變,偶見小潰瘍,此類常見于食管裂孔疝合并食管反流。
嚴重的病例在仰臥時見大量造影劑及胃液反流到咽部,造成食管黏膜的損傷。
在食管胃手術后,手術破壞了正常的解剖結構造成了食管反流。
尚有部分病例病因不明,追問病史有經常大量飲酒及嗜辛辣食物或長期服用鈣拮抗劑、硝酸酯類藥物史等。
有部分病例X線顯示病變范圍較局限,主要位于賁門處,顯示局部黏膜局限性增粗,呈索狀、顆粒狀、息肉狀改變。
賁門的解剖結構較復雜,是食管和胃分別作管狀和囊狀形態(tài)的連接,病變局限于賁門區(qū),可能與病變的早期及賁門與胃相連特殊解剖關系有關。
本組重度X線表現為管壁縮窄、黏膜紊亂、出現小潰瘍、鋇劑排空受阻,此種改變多見于食管裂孔疝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病程較長、癥狀較重的病例。
3.2反流性食管炎X線與胃鏡檢查的優(yōu)缺點①反流性食管炎早期依賴于內鏡檢查,據統計在輕度食管炎中X線照片檢出率為0-53%,在中度和重度組中檢出率為79%-93%。
X線照片對反流性食管炎的發(fā)現依賴于認真的檢查,仔細地充盈黏膜皺襞,注意黏膜的凹凸和雙對比技術,早期病例應注意食管功能性變化。
、赬線檢查安全,痛苦小,適合于所有被檢查患者,特別適于年老體弱的患者,對有心臟病、咽部反應敏感者較理想。
、蹖τ谑彻苎淄砥诓∽,胃腸檢查可以看見狹窄段并能精確測量其范圍與長度;食管腔內的狹窄有時會造成胃鏡插管困難。
、苁彻芰芽尊抟鸬姆戳餍允彻苎祝貏e是滑動型食管裂孔疝,X線觀察較容易,胃鏡有時不能明確。
、菸哥R對腔內病變的觀察較為清楚,可根據病情需要有選擇的做病理檢查,對特殊病例可做明確的診斷,而X線則不能。
因此我們認為,X線檢查與胃鏡檢查各有不同的優(yōu)缺點,應兩者相互補充才能較好的發(fā)揮其作用。
本文報告了206例反流性食管炎的X線與胃鏡檢查對照分析,認為X線檢查對于食管動態(tài)觀察、病變長度及大小范圍的測量較為理想,特別是數字化圖像的后處理,提高了照片質量和診斷水平。
胃鏡檢查的優(yōu)點主要是可以直觀病變的形態(tài)及程度,特別是對食管炎的早期診斷顯示清楚,還可做病理檢查。
參考文獻
[1]許國銘.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回顧與世紀展望[J].第二軍醫(yī)大學學報,2001,3(22):201-203.
[2]楊慧琪,秦鳴放.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診斷及治療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外科雜志,2002,8(5):378-380.
【反流性食管炎在胃鏡的臨床表現】相關文章:
頸椎過伸性損傷的臨床表現及手術治療10-05
胃鏡個人總結05-24
胃鏡檢查的護理體會10-05
胃鏡護士工作總結03-08
上市公司反收購措施合法性探究論文10-07
毒蕈中毒臨床表現及治療10-05
流之幻—流坑村寫生感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