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行為金融學理論下的投資行為
行為金融學理論下的投資行為
摘 要:傳統(tǒng)金融學的假設條件是有效市場和絕對理性,而行為金融學與之不同,它以有限理性為假設,將傳統(tǒng)金融學、心理學和社會學等其他學科綜合起來進行研究,來揭示金融市場中的行為與決策以及金融市場異,F(xiàn)象等,其中在解釋非理性的投資行為上具有較好的效果。
因此,將行為金融學理論融入到證券投資中,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研究證券市場中傳統(tǒng)理論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從而促進金融市場研究領域更加系統(tǒng)化、多元化發(fā)展。
本文就主要介紹了行為金融學基本理論,以及基于行為金融學理論框架下對投資行為的進一步思考。
關鍵詞:行為金融學;心理行為;證券投資
行為金融學是一門新興發(fā)展起來的金融學流派,它將其他相關學科的許多特點融入到一起,試圖通過實驗與驗證等方法來解釋金融市場中投資者的非理性投資行為。
傳統(tǒng)金融學說認為金融活動應該遵循絕對理性和有效市場假設,而行為金融學理論則認為進入證券市場進行投資活動的投資者們很難做到絕對理性,這些非理性的投資者受到認知偏差和情緒偏好等心理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在判斷和決策的過程中無法完全遵從最優(yōu)決策模型。
行為金融學流派的出現(xiàn)克服了傳統(tǒng)金融學無法解釋的金融市場異,F(xiàn)象,越來越受到更多人的關注。
為了能夠更好地對個人投資心理和行為進行分析和解釋,行為金融學理論是一個新的切入點。
一、行為金融學理論概述
1.認知偏差
現(xiàn)代認知心理學認為,人類的信息傳輸和信息處理系統(tǒng)在決策的過程中,會經歷一些比較復雜的認知過程,這些過程包括感知、注意、記憶、抽象、推理和判斷等,而在此過程中,人類的認知偏見就產生了。
但在實際生活中,人們在認知過程中往往不會這么一步步按程序去認知事物,而總是盡力尋找捷徑,依據常識、自己的經驗,甚至是直覺來做出決策。
這樣也許可以得出合理的結果,但也往往更容易出現(xiàn)系統(tǒng)性的偏差。
2.過度自信
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過度自信是一種心理偏差,是人類在決策或者處理事情的過程中,過分相信自己的主觀判斷,高估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外部環(huán)境、意外的影響等客觀因素,,高估自己的成功的可能性。
3.后悔厭惡理論
后悔厭惡理論認為投資者作出決定之前,首先要衡量各種替代方案可能產生的最大的遺憾,然后選擇一個后悔程度最小的方案作為最后決定的方案。
4.心理賬戶
人們通常根據收入的來源、保存方法和用途進行分類,然后把這些收入放入不同的心理賬戶。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更喜歡隨性的使用意外獲得的資金,這些意外獲得的資金包括意外的遺產和所得稅的返還,賭場贏來的錢,股票市場的資本利得等。
5.羊群效應
羊群效應是一種非理性行為。
具體指的是投資者在某些情況下模仿別人決策的從眾行為,這些情況包括風險不確定性和信息不對稱等,因為在此過程中,他們的行為受到其他投資者的影響,對媒體,或者投資專家的建議形成了依賴。
二、投資者心理行為對投資決策的影響
在投資與決策的過程中,證券投資者不僅會受到經濟利益的驅動和制約,也將影響人類的心理因素等主觀感受,還會受到人類自身的情緒和偏見以及其他投資規(guī)范等因素的影響。
由于投資者心理因素的影響無處不在,甚至在一些時候心理因素在投資者的決策中也發(fā)揮了決定性的作用,所以在處理和加工各種外部信息的過程中,不能隨意地忽略了投資者的心理因素。
這是由于許多奇怪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都是心理因素的存在所決定的。
如同樣的前提條件下,由于不同決策者的心理因素,決策的結果將不同、甚至得出相反的結論。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以及各地的社會風俗和習慣也不同,受教育水平和個人的學習能力和理解能力自然也就不一樣,這樣就使得人們的心理和行為之間出現(xiàn)了偏差。
由于大量缺乏理財知識培訓和投資交易經歷的年輕股民涌入證券市場,加上國內證券市場具有的特殊定位以及各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普遍欠缺的原因,股票市場被非常多的個體投資者當成一個可以一夜暴富的高度投機場所,高市盈率和高換手率是國內證券市場具有的獨特現(xiàn)象,也是典型的行為偏差和效應的具體表現(xiàn)。
三、行為金融學對投資管理的指引作用
1.傳統(tǒng)金融學與行為金融學在投資管理上的差異
傳統(tǒng)金融學通過基本分析、技術分析和傳統(tǒng)投資組合理論對投資決策進行管理;而行為金融學則是采用基本面分析和行為金融理論來進行的。
傳統(tǒng)金融理論,假定投資者可以理智的按照建立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資產配置策略選擇實現(xiàn)方案,而忽略了投資者決策、交易和操作環(huán)節(jié);在行為金融學理論的指導下,在金融模型和資產配置策略之外考慮決策過程中的投資者心理變化的因素,同時,把投資管理過程比作是一個動態(tài)的調整過程,是投資者行為的調查和市場信息交流的過程。
總之,兩者之間在理論假設上的主要差異是這樣的,傳統(tǒng)金融理論假定投資者是理性的,資本市場是有效的,相應的也忽略了投資者的心理因素。
然而行為金融學理論認為投資者行為是一種非理性的行為,投資決策受到多方面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素包括:情感的影響,認知偏差,心理偏差的影響以及外部環(huán)境限制,制度因素等。
2.行為金融學對投資者的要求
根據行為金融學,投資者應該在做好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進行投資。
首先,將自己的投資目標明確,要把握投資理念和投資原則。
投資者投資理論和實踐操作需要與自己的價值觀和個性特點符合,以此來避免一些自己的性格特點,以防產生沖突。
像一些投資經理投資之前可以編寫一個投資計劃的綜合方法。
因為它可以保持客觀性,方便實時參考,使投資者避免短期投資沖動。
四、小結
中國的證券市場,作為一個新興市場,很多方面不夠成熟,需要完善的地方還有很多。
市場的過度投機是其中最突出的問題,出現(xiàn)這一問題的原因不僅包括大多數機構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也包括大量的中小投資者的非理性行為。
一系列的心理活動在進行投資管理過程出現(xiàn),對投資者的決策行為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使投資者在證券市場資產價格的估計上產生失誤,這是因為他們在此過程中已經產生了心理和行為的偏差,這是一個迭代過程。
在我國證券市場的實踐中,將行為金融學的研究成果應用到其中,通過宣傳和教育,讓它趨于合理化,這樣他們就可以改善證券市場投資者的投資決策能力和市場的運作效率,對于中小投資者來說,也具有風險規(guī)避和理性投資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靜,基于行為金融學的股票市場投資者行為研究,中國社科院博士論文,2012年4月
[2] 魏法明,行為金融框架下的證券投資策略研究,《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年07期
[3] 李蘇軍,基于行為金融學的個人投資心理行為研究,中國社科院碩士論文,2012年5月
[4] 方建武、馬亞麗,我國商業(yè)銀行個人理財人員的行為研究――基于行為金融的視角,《生產力研究》,2011年04期
[5] 莊致、池潔,基于行為金融視角的普遍金融投資者心理行為偏差的調適和矯正,《財會研究》,2010年13期
[6] 易碧云,行為金融視角下的證券投資分析,《市場論壇》,2012年04期
【行為金融學理論下的投資行為】相關文章:
行為金融投資管理論文06-15
對行為金融學的認識與深思10-26
關于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全文)08-19
夸大投資項目吸收多人資金的行為如何定性10-26
從孩子的行為來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隨筆10-07
動物的貯食行為和繁殖行為的教案10-07
行為面試法10-26
出色的行為作文12-11
制度分析視角下的公共管理行為論文10-08
存款保險制度對金融機構經營行為的影響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