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渡荊門送別》教案(精選7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yè)業(yè)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渡荊門送別》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渡荊門送別》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讓學生充分體會詩歌特有的節(jié)奏及韻律,感受其聲韻美;在反復誦讀中,理解詩意,感悟詩情。
2、分析這首詩中的景物描寫,體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賞析作品的意境美。
3、揣摩品味詩中精彩語句的含義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為自己的語言財富。
德育目標
1、這首詩,描繪自然山水,文筆優(yōu)美,情真意醇。學習它們,可以激發(fā)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2、體會作者對詩人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從中進一步體會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結故鄉(xiāng)的無限愛戀之感。
3、激發(fā)學生對家鄉(xiāng)景物、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想像,再現(xiàn)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經(jīng)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朗讀教學法:在教學本首詩時,通過放朗讀讀音,讓學生體會,然后學生齊讀這首詩并感悟這首詩的思想內容。
2、問題式教學法:教師依據(jù)教學目標設計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在學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嚴密思維、拓展想象。
3、采用課件進行教學(幻燈片)。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七年級時我們曾學習過表現(xiàn)鄉(xiāng)愁的詩歌——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你還記得嗎(學生齊背這首詩)?另外你還知道哪些描寫鄉(xiāng)愁的詩歌?(學生回答,教師可再做補充)。今天我們再來學習另一首反映故園之思的'詩歌——李白的《渡荊門送別》。
二、教學新課
1、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唐代偉大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他是我國繼屈原之后又一個杰出的浪漫主義詩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發(fā)自己的抱負和理想,以強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馴的態(tài)度抨擊社會,鞭撻權貴。他的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韻律和諧多變。杜甫曾給予李白的詩篇極高的評價:“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李白是我國偉大的詩人,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是唐代詩壇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譽為“詩仙”。
2、簡介寫作背景
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是設想故鄉(xiāng)的山水送別自己。
詩人李白一生足跡幾乎踏遍了祖國的名山大川,寫了不少歌頌祖國壯麗河山的名詩佳篇。這首詩是詩人于開元十三年(726)辭親遠游,出蜀至荊門時贈別友人而作。詩人在二十五歲之前一直住在四川,這次是詩人第一次離開故鄉(xiāng)開始漫游全國,準備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抱負。出蜀東下,此詩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讀讀音,整體感知。
。1)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朗讀課文并解釋詞語。
渡遠:乘船遠行;
云生:云彩興起;
憐:愛;
故鄉(xiāng)水:指流經(jīng)四川的長江水。
。2)學生齊讀這首詩,然后個別學生讀。
(3)思考下列問題:
A、理解《渡荊門送別》一詩各句的意義。
。ǘ蛇h荊門外,來從楚國游:詩人乘舟順流而下,經(jīng)過漫長的水路,來到荊門之外。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山已經(jīng)到了盡頭,江水就在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皎潔的明月在空中流轉,如同飛在空中的明鏡。云氣勃郁,在大江面上變幻莫測,如同海市蜃樓一般。
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雖然進入異地,我仍然依戀著故鄉(xiāng)的山山水水,不遠萬里,一直伴著我這位游子。)
B、《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
。ㄟh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C、頷聯(lián)寫景,展現(xiàn)了一幅怎樣的景象?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烘托出詩人怎樣的心境?
。鑼懚蛇^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烘托詩人開闊的胸懷,開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氣的形象。)
D、詩中是怎樣以時空的變換來描繪江山的美景的?
。ā霸孪隆睂懸雇,描繪近景,“云生”寫白天,描繪遠景。)
E、詩人已為荊門外的美景所陶醉,為什么卻“仍憐故鄉(xiāng)水”?
。ㄗ髡咭姷匠孛谰暗呐d奮和激動,但也忘不了曾經(jīng)養(yǎng)育過自己的故鄉(xiāng)。)
F、“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給我們描繪了什么樣的景象?
(描寫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
G、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ㄍㄟ^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詩人對故鄉(xiāng)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三、寫作方法
可以從整體構思、意境、語言、表現(xiàn)手法等幾個角度來分析。
從構思看:題目“渡荊門送別”,“渡荊門”包括前三聯(lián),尾聯(lián)照應詩題中的“送別”,全詩緊扣題目展開,結構分明,章法有度。
從意境看:詩歌意境高遠,形象奇?zhèn)ィ胂窆妍。抓住兩?lián)寫景名句,特別是頷聯(lián),要求學生通過想像,用一段話展示其畫面的壯美。
從語言看:可以從“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評一字傳神的藝術效果。
從表現(xiàn)手法看:①“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運用襯托的手法和對偶的修辭手法寫江水的平靜,江岸的遼闊;②“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運用擬人的手法,賦予江水以情意。
四、課外拓展
學生自學李白的《送友人》一詩,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
(這是一首送別詩,充滿詩情畫意。首聯(lián)工對,寫得別開生面。中間二聯(lián)切題,寫分手時的離情別緒。前兩句寫對朋友飄泊生涯的關切,落筆如行云流水,舒暢自然。后兩句寫依依惜別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來表明心意。寫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尾聯(lián)更進一層,抒發(fā)難舍難分的情緒。全詩寫得新穎別致、豐采殊異。)
五、小結:
這首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xiàn)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構成的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
六、作業(yè):
1、學生自由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預習下一首詩《游山西村》。
《渡荊門送別》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本詩,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想像,再現(xiàn)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方法】
朗讀法、點撥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詩人簡介及背景介紹
三、教學新課
1、聽錄音,明確節(jié)奏并正音,然后全班齊讀。隨之欣賞歌曲《渡荊門送別》。
2、字詞釋義(師解),然后理解每句詩的意思(生答)。
(1)渡遠:乘船遠行;從:跟從,隨從;平野:平坦廣闊的原野;盡:消失;大荒:廣闊無際的原野;天鏡:比喻明月;云生:云彩興起;海樓:海市蜃樓,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麗景象;仍:依舊,照舊;憐:愛。
(2)在荊門之外的西蜀沿江東下,我來到那古時楚國之地游歷。
重山隨著荒野出現(xiàn)漸漸逝盡,長江流進了廣闊無際的原野。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飛來天鏡,云彩變幻無窮結成海市蜃樓。我依然憐愛這來自故鄉(xiāng)之水,不遠萬里來送我東行的小舟。
3、敘事
《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答: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4、描景
(1)a、頷聯(lián)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描繪了怎樣的畫面?(對偶;要求學生通過想像,用一段話展示頷聯(lián)畫面的壯美。)
b、“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中的.“隨”“入”字用的很好,試分析揣摩其藝術效果。
答:群山漸漸遠去,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平野,用一“隨”字,將群山與平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xiàn)出來,寫得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長江滾滾遠去,用一“入”字,仿佛江水流入碧空,流入荒漠遼闊的原野,流入大海之外。
(2)頸聯(lián)里展現(xiàn)了幾幅圖?分別是何時的圖?請用自己的話描繪這兩幅圖所展現(xiàn)的畫面。
答:兩幅圖(水中映月圓、天邊云霞圖);晚上,白天;
5、抒情
(1)“故鄉(xiāng)水”如何理解?(師解)
詩人從小開始,直至二十五歲遠渡荊門,都一向在蜀地生活,而長江水自蜀東流而下,所以詩人稱它為“故鄉(xiāng)水”。
(2)此時的“送”是友人送別我或者是我送別友人,還是江水送別我?請說出理由。(生答師總結)
答:從“渡”字打頭看全篇主線——水;
隨、盡、入、流——為寫故鄉(xiāng)水張目;
月下、云生——低頭見天鏡,抬頭于水天相接處見海樓;仍——前面所寫之景皆與“故鄉(xiāng)水”有關
所以,此時并非詩人送別友人或友人送別詩人,而是飽含深情的江水,不遠萬里的從故鄉(xiāng)一直把我送到遙遠的楚地來。(3)尾聯(lián)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生答)答:擬人
(4)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生答師總結)答:表達依戀、思念之情。
四、總結
這首詩通過對出蜀至荊門沿途所見景物的描寫,展現(xiàn)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構成的雄奇壯麗的畫卷,抒發(fā)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表達了作者對故鄉(xiāng)無限愛戀的真摯感情。
五、作業(yè)
背誦并默寫《渡荊門送別》。
《渡荊門送別》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這首詩相關的背景知識。
2、了解這首詩的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及語言風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現(xiàn)手法。
4、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
1、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
2、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教學難點
激發(fā)學生想像,再現(xiàn)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經(jīng)及對“送別”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唐宋詩詞歷來膾炙人口,今天我們將要學的《渡荊門送別》,唐代的名家名篇。學習時重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此基礎上背誦和默寫。
李白,字太白,唐代詩人,是繼屈原之后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自號青蓮居士。
〖拓展〗:歐陽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蘇軾東坡居士。
二、學習《渡荊門送別》。
1、教師朗讀或學生聽錄音。
2、學生自讀,初步了解詩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指名學生讀,要讀出思想感情,齊讀詩歌。
4、《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
——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5、頷聯(lián)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
——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這一聯(lián)中的.“隨”、“盡”、“入”三個字用的好,想一想好在何處。
——“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xiàn)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盡”字表達了剛從三峽中出來的詩人頓時喜悅開朗的心情。
——“入”字用得貼切,是對前途的展望,大江無阻擋地流向遠方,空間廣闊,打開了詩人眼界,奔騰著詩人的想像,洋溢著詩人青春蓬勃的朝氣。
詩人出了三峽后看到的是一望無際的平原和廣闊的江面,而在荊門以西作者見到的是什么樣的景象呢?用酈道元《三峽》中的句子回答。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6、頸聯(lián)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lián)詩所描繪的意境。
——“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霸粕Y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延伸〗海市蜃樓:是大氣中由于光線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種自然現(xiàn)象,多出現(xiàn)在夏天海邊或沙漠中。
在嶄新的環(huán)境里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會產(chǎn)生敏銳的感覺,如李白在荊門以東見到的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的景象,在正是從荊門一帶廣闊平原的高空這餓和平靜的江面上所觀賞到的奇妙美景。假如在崇山峻嶺的三峽中,我們見到的則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在山地,我沒就只能見到:山高月小。
7、尾聯(lián)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從尾聯(lián)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為朋友送行?
——擬人。不是,尾聯(lián)中的故鄉(xiāng)水是指流經(jīng)故鄉(xiāng)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xiāng)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xiāng),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xiāng)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
8、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詩人對故鄉(xiāng)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9、〖拓展〗朗讀杜甫的《旅夜書懷》,找出與“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
旅夜書懷(唐)杜甫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0、齊讀,背誦這首詩,指名學生背誦。
11、總結。
——《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結尾緣江水而生發(fā)遐想,在“故鄉(xiāng)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為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說白了就是“水送人,人思鄉(xiāng)”。
12、發(fā)放課堂練習。
《渡荊門送別》教案 篇4
【設計理念】
1.由于中考文言詩詞重在考查學生背誦以及名句名篇的默寫情況,因此我在授課的同時注重名句的引入及新詩的背誦,所以在設計課堂導入這一部分時我特意以詩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牽引學生“披文入情”,再輔以優(yōu)揚的音樂,讓他們能夠身臨其境。
2.詩歌重在誦讀。因此運用多樣的誦讀方式,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著重講解第一首詩,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然后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第二首詩。
3.詩歌中的名句是中考考查的重點,因此名句的理解與講授將成為課堂的重點。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有節(jié)奏、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詩文;2.理解、賞析文中佳句,積累名句,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學生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作品所描繪的意境或用筆把詩詞中的畫面畫出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本文的學習,學生可感受到詩詞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
【教學重點】
1.有節(jié)奏、有感情地誦讀并背誦詩文;
2.體會古詩詞的意境美;
3.理解并積累古詩詞中的名句。
【教學難點】
1.詩詞中有關名句的理解、賞析;
2.理解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活動準備】熟讀兩首詩,學生發(fā)揮自己的特長查找有關資料。教師準備錄音機、課件、投影儀及適合的背景音樂。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授以方法
教師用深情的語言引出本課所要學習的課文,并提示方法:吟讀詩句,感知內容;品讀詩句,感悟意境;說讀詩句,感受思想。讓學生帶著方法先來學習王維的邊塞詩。
二、聽讀詩文,插入背景
。ㄒ唬┎シ配浺簟U垖W生聽范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輕重、語氣、語調及情感。特別提示:塞、騎、都、燕這幾個多音字的讀音。
(二)了解作家作品。讓學生說說作者當時是在什么情況下創(chuàng)作出這么優(yōu)美的詩篇的,引出詩人及其創(chuàng)作背景。通過預習讓學生說說自己眼中的王維和李白。然后用多媒體展示王維及李白的資料及創(chuàng)作背景。
三、吟讀詩句,感知內容
(一)自由讀。讓學生嘗試用各種朗讀方式來誦讀全詩。如,個人朗讀、集體合誦、男女配讀、配樂朗讀等。
。ǘ﹤別讀。請個別學生或小組內的學生以不同方式在同學面前展示朗讀才能。
(三)感知內容。1.學生對照注釋,解詞析句,理解詩歌內容;2.思考《使至塞上》寫的是什么情景?又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A設:寫了奇特壯美的邊塞風光。表現(xiàn)了作者對祖國邊疆的.熱愛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擠的幽微難言的情感。)
。ㄔO計意圖:讓學生通過不同方式的朗讀,理解詩歌內容,把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品讀詩句,感悟意境
問學生喜歡這首詩的哪一句,試和小組同學品析交流。
。ㄒ唬罢髋畛鰸h塞,歸燕入胡天”。
引導學生說說“征蓬出漢塞,歸燕入胡天”一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含義及蘊涵作者怎樣的感情。
比喻,詩人以“蓬”、“雁”自比,說自己像隨風而去的蓬草一樣出臨“漢塞”,像振翅北飛的大雁一樣進入“胡天”。古詩中多用飛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這里卻是比喻一個負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蘊涵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與首句的“單車”相應。萬里行程只用了10個字輕輕帶過。
(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1.引導學生用語言描繪一下這幅圖畫,也可用筆簡單地勾勒一下。
可從畫面、線條、色彩方面點撥學生。如:
畫面上:從天邊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的河流,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再到綿延無邊的大漠,景物雖少,但空間闊大,層次豐富。
線條上:一望無際的大漠,縱的是煙,橫的是河,圓的是落日。寥寥幾筆,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tài),仿佛抽象派的作品。
色彩上:大漠黃沙漫漫,黃昏橘紅色的夕陽收斂了光輝,照映著波瀾不驚的閃著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縷白色的烽煙,直上高空,色彩豐富,雄渾遼闊的邊塞風光如在眼前。
2.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你能說說這句詩的意境嗎?
大漠茫茫無邊,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臺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云霄,顯得異常醒目!肮聼煛眱勺帜軤钇渖耥,“孤煙”之后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伴L河落日圓”寫出了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筆力蒼勁,意境雄渾,視野開闊。將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融化在對廣闊的自然景色的描繪中,充分體現(xiàn)了詩中有畫的藝術特色。(可結合課后練習三來談,意思正確即可,不要求統(tǒng)一。)
。ㄔO計意圖:掌握對名句的理解賞析,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及語言表達能力。)
五、說讀詩句,感受思想
。ㄒ唬┠銈兊拿枥L讓我身臨其境,仿佛看到那幅雄渾遼闊的邊塞風光。那你是否想過能描繪出這樣開闊壯美畫面的人,會擁有怎樣的胸懷呢?(豁達開朗。)
。ǘ﹥H僅是豁達開朗嗎?能否結合詩中的字、詞、句體會作者當時的心境?
。A設:可引導學生抓住“單”、“孤”、“征蓬”等字、詞體會作者當時的感情,能夠說出類似“孤寂”、“荒涼”、“消沉”等即可。)
。ㄈ┻@首詩體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預設:表現(xiàn)了作者對祖國邊疆的熱愛和出使塞外的自豪,也流露出遭受排擠的幽微難言的情感。)
。ㄋ模┳寣W生帶著對詩歌的體會再次誦讀此詩。并選擇喜歡的語句背誦,提示學生注意字形的書寫。
六、小組合作,自主學習
教師把學生從王維詩之宏大、詩畫一體的風格特點引到李白的詩上。讓學生運用上一首詩的學習方法自學《渡荊門送別》,點撥如下:
(一)一組學生可從朗讀方面來學習。談節(jié)奏、重音、語氣、語調。感知內容,引導回答《渡荊門送別》寫的是什么樣的景?
。A設:描繪舟過荊門時所見的景色,細致入微地刻畫了長江江面開闊、兩岸平曠的景色。)
。ǘ┒M學生可從語言品析方面入手。
1.教師可引導學生想象一下“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畫面,說出自己的感受。
。A設:用游動的視角描寫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遼闊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允許學生自由發(fā)揮,言之有理即可。)
2.引導學生說說頸聯(lián)描繪了怎樣的意境。
(預設:“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笔窍纫运忻髟氯鐖A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
(三)三組學生可從情感上把握。
1.引導學生思考作者寫長江兩岸的景時,他的感受是什么?那么他想抒發(fā)怎樣的情感?
2.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本詩抒發(fā)鄉(xiāng)愁的是哪一句?寫景的又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A設:“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睆木拔锓矫嬷P,表現(xiàn)出作者濃濃的鄉(xiāng)思!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七、拓展延伸,積累名句
通過李白這首送別詩,提問學生還知道哪些與月相關的詩句,或者還知道那些送別詩。
。A設:如:明月幾時有、舉頭望明月、月下一壺酒等;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等。)
八、自主選擇,書寫作業(yè)
喜歡文學的你,可以揮動手中的筆,用優(yōu)美的語言,描寫這兩首詩中你認為最美的景色;喜歡繪畫的你,可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你心中最美的圖畫;喜歡背誦書寫的你,還可用最直接的方法背誦默寫這兩首詩;喜歡交流的你,可把你的想法發(fā)送到老師的郵箱里,我們繼續(xù)暢談。
《渡荊門送別》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熟讀詩歌,了解作者、寫作背景
2、你覺得詩中的哪些關鍵詞,關鍵句有深層含義?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3、了解詩歌的詩意,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把頭腦里想象的詩歌畫面描述出來
教學過程:
導入:
知識儲備:小組交流:介紹作者、兩首詩的寫作背景(個人展示或小組交流解決,5分鐘)
活動一:朗讀詩歌,理解詩意
1、朗讀兩首詩歌,小組自由朗讀課文-----小組展示朗讀-----其他同學糾正讀音-------全班齊讀課文(5分鐘)
2、初步了解詩歌的`詩意,然后用自己的語言把頭腦里想象的詩歌畫面描述出來,(小組內交流----代表展示)(10分鐘)
活動二:賞析詩句
賞析詩歌《渡荊門送別》:你覺得詩中的哪些關鍵詞,關鍵句有深層含義?詩歌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小組內交流----學生個人展示----其他小組補充點評)(15分鐘)
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人說故鄉(xiāng)之水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懷著深情厚意,萬里送行舟,(是為自己對故土的依依不舍)從對面寫來,越發(fā)顯出自己思鄉(xiāng)深情。詩以濃重的懷念惜別之情結尾,言有盡而情無窮。詩題中的“送別”應是告別故鄉(xiāng)而不是送別朋友,詩中并無送別朋友的離情別緒。
活動三:拓展:
收集李白其他的詩歌,體會李白所表達的思想感情(5分鐘)
作業(yè):背誦詩歌
《渡荊門送別》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3、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教師范讀
三、學生聽讀,注意字音、節(jié)奏并自由朗讀課文。
四、賞析這首詩
第一聯(lián)“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荊門,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縣西北長江南岸。與北岸虎牙山隔江對峙,形勢險要,歷來有“蜀楚咽喉”之稱。楚國,今湖北一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都屬于楚國。李白這首詩是寫于青年時期,即乘船順江離川之際。此時李白才二十四歲,是第一次離開家鄉(xiāng),比起他以后的走南闖北、浪跡天涯的一生游歷來說,荊門之行實在算不得什么,可的確是他生平第一次走這么遠的路,又是乘船走水路,所以路途就顯得格外遙遠而漫長。到達荊門山下時,蜀中家鄉(xiāng)的山川已不復在望,所以不論是在地理上,還是在心理上,都覺得離家鄉(xiāng)已經(jīng)十分遙遠了,因而這首詩的頭兩個字就是“渡遠”,他感到來到了一個與家鄉(xiāng)完全陌生的地方,從蜀入楚,他在心理上,是把荊門山當做家鄉(xiāng)的最后一個標志,通過這座山,就走出了家鄉(xiāng),所以叫“荊門外”。第一句這五個字兩組詞的確說明了李白的做詩雖然天縱豪情,但是一旦寫起律詩來,同樣是非常注意字斟句琢、中規(guī)中矩的。
第二聯(lián)開始描寫楚地的山川景物,“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贝蠼鞯角G門山時,地勢已經(jīng)漸趨平緩,眼界也隨之開闊起來,大荒,是遼闊無邊的原野。李白剛剛從兩岸高山夾峙的三峽中出來,隨著江船的東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經(jīng)越去越遠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江漢平原,而長江從落差極大的三峽奔瀉而下,至此也漸次平靜下來,浩浩蕩蕩地流向這一片廣袤的新天地。這一聯(lián)是李白寫景的最著名的句子,一般來說,李白的名句都是抒發(fā)內心的滿腔豪情的,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吟天姥吟留別》),都張揚著極其強烈的個性光芒,使人一望便知是李太白的情懷與風格,而無人能望其項背。不過這一聯(lián)卻純粹是寫景,而且與杜甫的“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懷》)句式相近,用詞相似,氣勢相當,同為唐詩中最華彩的樂章,而被許多評論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論。我們知道,李白的精神世界是最容易為山川景物所打動、所感染的,當他突然面對一個與自己二十多年來所熟悉的巴山蜀水完全不同的楚地的“平野”和“大荒”時,不但在視野上大為開闊,而且內心感到一種無形的震撼,充滿了喜悅,他要迫不及待地隨著大江一起,帶著自己年輕浪漫的心和建功立業(yè)的情,撲向這一片嶄新的天地,“山隨平野盡”,預示著作者在船到荊門山時,已將巴山留在身后,已把在蜀中生活的一頁翻了過去,留在了記憶之中;“江入大荒流”,是望眼遠眺,楚天遼闊,境界超遠,宣告了詩人在即將進入楚水之際,已經(jīng)在憧憬一種全新的人生歷程,要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忍不住躍躍欲試、大顯身手了。這一聯(lián)實際上既是寫景,同時也是一位有著遠大抱負的曠世英才,面對新生活,走向新世界時的真情告白呀!
第三聯(lián)“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比匀皇菍懢埃贿^用的是遠近結合、虛實相間的寫法。飛天鏡,天空中飛落的鏡子。海樓,即現(xiàn)在所說的“海市蜃樓”。荊門山以下,江流減緩,夜幕降臨,在平靜的江面上,可以看到有一輪明月的影子在波光中浮動,明月與江水同時出現(xiàn)在筆下,都是李白最喜愛的入詩的景物。月亮在這個夜晚,也不安心于獨自呆在寂寞的廣寒宮了,她從天上“下凡”來到了人間,跳入了江中,浮上了水面,宛如一面明亮的鏡子,她隨著江面的漣漪而愈發(fā)顯得搖曳生姿,并且與江船一起結伴前行,是那樣的情意綿長,含情脈脈。寫過柔美的夜景,李白意興未盡,大筆一揮,又勾勒出絢麗的日景,“云生結海樓”,月落之后,黎明降臨,天空彩云,舒展起伏,變幻萬千,不時出現(xiàn)海市蜃樓般的奇觀。可以斷定,初出四川的李白此時肯定沒有見過真正的海市蜃樓,但是他卻大膽地運用這一在沙漠中才會出現(xiàn)的景物,來形容他面前那無限高遠的荊楚天地間變化莫測的景象。其中所傳達出的最重要的信息,就是李白此時那種出得峽來以后,豁然開朗的心胸與躍躍欲試的豪情!帮w天鏡”也好,“結海樓”也好,在崇山峻嶺、江水湍急的三峽之中,是不可能領略的,現(xiàn)在不論是夜晚,還是晴日,都可以“極目楚天舒”了,以明亮如鏡的月影反視江流的平緩,用層出不窮的云樓襯托江天的遼闊,這一聯(lián),一上一下,一遠一近,白晝夜晚,明月彩云,把作者本人一直生活在蜀中,初次出峽,見到廣漠平原時的欣喜與振作一覽無遺地合盤托出,使人們既欣賞了大自然的奧妙,又體會到了詩人那充滿年輕活力的脈搏,寫景即是抒情,狀物更是言志,從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這四句詩中,你能說年輕的李太白不就已經(jīng)儼然成為一個融情入景的行家里手?
全詩的最后一聯(lián)也寫得十分精彩,“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闭斃畎滋杖怀磷碛谇G楚大地神奇旖旎的風光而思緒萬千之時,船外那無語東流的江水卻不知怎的,引發(fā)了他思鄉(xiāng)的情懷。李白從小在蜀中長大,從“五歲誦六甲”開始,遍訪蜀中名山,早年讀書于江油縣的戴天山中,后來又游覽峨眉,隱居青城,對蜀中的一草一木,都懷有深摯的情感,F(xiàn)在“辭親遠游”,乘船離開四川,如今已經(jīng)遠離故土了,心中難免依依不舍,而這種對家鄉(xiāng)的留戀之情一時又無處宣泄,結果聊勝于無地在江水中找到了寄托,他不說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卻說從家鄉(xiāng)來的江水一路上對自己殷勤呵護,萬里護送,這種看似無情卻有情的寫法使得全詩在結尾處顯得分外凝重含蓄。王夫之在《唐詩評選》中說這聯(lián)結句“得象外于圜中,飄然思不窮!庇媒裉斓脑拋碚f,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不過全詩直到結束也沒有一個字提及“送別”朋友的離情別恨,看來這首詩并不是什么贈別朋友,而是詩人自己在遠離故土之際向家鄉(xiāng)告別,所以,清人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說這首詩題中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送別)二字可刪!币赃@種形式來告別自己的家鄉(xiāng),除了李白之外,還真找不出第二個人了。
五、問題探究
1、《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
提示:——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2、《渡荊門送別》頷聯(lián)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
提示: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地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3、這一聯(lián)中有一個字用的好,找出來談談好在何處。
提示:“隨”字將群山語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的表現(xiàn)出來,寫活了,給人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4、頸聯(lián)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談談這聯(lián)詩所描繪的意境。
提示:“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霸粕Y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見到平原時欣喜的感受。
5、尾聯(lián)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尾聯(lián)中的故鄉(xiāng)水是指流經(jīng)故鄉(xiāng)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故鄉(xiāng)水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用擬人的手法,借寫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xiāng),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xiāng)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xiāng)的感情。
6、抒發(fā)作者鄉(xiāng)愁的是哪一句?
提示:“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睆木拔锓矫嬷P,表現(xiàn)的.是作者寫出濃濃的鄉(xiāng)思。
7、寫景的句子是哪幾句?是按什么順序描繪的?
提示:“山隨平野盡,江人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
8、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詩句,并說說理由。
提示:“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出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寥廓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9、全詩表達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通過對長江兩岸秀麗景色的描繪,反映了詩人開闊情懷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同時表現(xiàn)了詩人對故鄉(xiāng)山水的無限眷戀、思念之情。
六、齊讀,背誦這首詩。
七、課堂小結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詩歷來為詩壇所注目,這不僅是因為第二聯(lián)寫得氣勢非凡,大氣包舉,更是因為全詩充滿了一種無人可及的浪漫情調。開頭寫荊門一帶的江山形勢,尤其著力描寫了長江出三峽、入平原的浩蕩之勢。全詩以“渡遠”始,以“送行”結,從開篇到結尾一氣呵成,給人以回腸蕩氣的美感享受,絲毫沒有送別詩所慣有的感傷與悲涼,是千古奇詩。
八、布置作業(yè)
1、欣賞此詩,選出有錯的一項 ( )
A、“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钡木跋笫橇⒆阌谛兄凵系乃姟
B、“天鏡”與“海樓”分別指的是水中明月和海市蜃樓。
C、這首五言律詩是一首送別詩。寫的是詩人送別友人。
D、“仍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表達式了詩人對故鄉(xiāng)的留戀。
2、用文字把自己閱讀這首詩的感受寫出來。
《渡荊門送別》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習《渡荊門送別》。
2.過程與方法:
在自讀自悟,合作探討中理解詩詞的思想內容及主旨,能準確流暢地背誦。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正確體會作者在詩中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在“故鄉(xiāng)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為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詩詞的意境美、語言美;背誦并默寫這首詩。
2.難點:激發(fā)學生想象,再現(xiàn)詩歌畫面,深刻體會景物描寫中蘊含著的深厚的情思及對“送別”的理解。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ㄒ唬⿲,學習古詩。
。ǘ⿲W習《渡荊門送別》。
1.學生自由讀古詩,初步了解詩意。
2.放錄音,營造氣氛。
3.《渡荊門送別》是一首五言律詩,首聯(lián)交代了什么?
明確:遠渡的地點和此行的目的。
頷聯(lián)寫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是從什么角度來寫景的?
明確:描寫渡過荊門進入楚地的壯闊景色,畫出一幅氣勢磅礴的萬里長江圖,寫的是遠景。
4.這一聯(lián)中有一個字用得好,找出來談談它好在何處。
明確:“隨”字將群山與原野的位置逐漸變換、推移,真切地表現(xiàn)出來,寫活了,給人們以空間感和流動感。
5.頸聯(lián)則變換視角,描寫長江的近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請談談這聯(lián)詩所描繪的意境。
明確:“月下飛天鏡”是月夜俯視所見。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緩慢的長江水中,好像從天上飛來一面明鏡!霸粕Y海樓”是白晝眺望所見。天上云彩,層層疊疊,構成海市蜃樓。
教師補充:云多,則天空高遠,反襯原野低平、江岸遼闊、兩岸平曠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進了詩人初次見到平原時的新鮮、欣喜的感受和體驗。
6.從尾聯(lián)來看,這首送別詩是否是為朋友送行?
明確:不是,是告別故鄉(xiāng)。尾聯(lián)中的故鄉(xiāng)水是指流經(jīng)故鄉(xiāng)的水,“萬里送行舟”指的是如今懷著深情厚意載我遠行。詩人初次離開故鄉(xiāng),確實有些依依不舍,但不說破。從對方來寫,說故鄉(xiāng)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這個遠別故鄉(xiāng)的人到楚地。
7.尾聯(lián)抒發(fā)了怎樣的感情?
明確:抒發(fā)了思鄉(xiāng)深情。
8.通過合作學習,研究探討:
。1)李白的《渡荊門送別》是如何在浪漫主義風格中透著新奇的.?
這首詩五、六兩句在李白浪漫主義風格中透著新奇。這里的新奇不在描寫景色的本身而在它的托意!霸孪嘛w天鏡”,“下”字是動詞,說月亮下來了,影子落在江水中。圓圓的月亮,像一面鏡子。鏡子從哪里來的呢?從天上飛下來的。天上一個月亮,水中一個月影,上下生光,照得大地的一切晶明透亮。古詩:“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北驹妳s從相反的方面來運用它新奇的想象!霸粕Y海樓”,詩人看到天空云彩的奇幻變化,產(chǎn)生無窮想象。“海樓”即“海市蜃樓”。這種自然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是由于光線在大氣中的折射,在大海或沙漠的上空,有時忽然出現(xiàn)像城市的奇幻景象,古代人的科學水平低,驚為神怪,認為是海中的蜃(蛤蚌之類)吐氣結成的。江漢平原上空并無這種自然現(xiàn)象。詩人所指的是天邊云彩各種奇異的形狀,仿佛也產(chǎn)生了仙人樓閣似的。為什么平常的月景和浮云能引起詩人這么大的興趣?因為在嶄新的環(huán)境里認為一切都是新奇可喜的,就產(chǎn)生了敏銳的感覺。過去詩人一直在四川生活,讀書于戴天山上,游覽峨眉,隱居青城,所熟悉的是蜀中的山山水水。如今渡過荊門,山漸消失,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詩人的感覺自然新奇了。
。2)李白《渡荊門送別》中“送別”有幾種理解?
課本提示中說是詩人青年時期出蜀贈給送別的友人的詩,沈德潛《唐詩別裁》評此詩說:“詩中無送別意,題中二字可刪!钡降啄姆N理解更合適?
這首詩的確寫的是送別,不過是送李白者仍在舟中,而詩人李白已經(jīng)上岸了。詩人與朋友在長江千里舟中相伴來到荊門,現(xiàn)在李白離舟上岸,在告別的時候說“可憐故鄉(xiāng)水,萬里送行舟”。因為李白自己不能再相送,就寄托意于江水,只有它能代為送客,江水滔滔,朋友繼續(xù)推舟前進,自己上岸,更代為舟中朋友感到寂寞,以后,只有故鄉(xiāng)江水依然相送,憑這寄托彼此的鄉(xiāng)情友誼。至于課本提示和沈德潛評價的理解,當然也有它的道理。
9.小結
李白的《渡荊門送別》一詩是一首描寫祖國壯麗山河的詩篇。詩中并無送友的離情別緒。當時,年輕的詩人,懷著“仗劍去國,辭親遠游”的壯志,展望前程,自不免心情激動,祖國壯麗的山河,更增添了生活的光彩。全詩一氣直下,如大江奔流,格調輕快,意境高遠,想象瑰麗。中間兩聯(lián),尤以頷聯(lián)為佳,氣象博大,氣勢飛騰!吧诫S平野盡,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繪了船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壯麗多姿的景色,反映了詩人的開闊胸懷和奮發(fā)進取的精神!霸孪嘛w天鏡,云生結海樓”,以水中月明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以天上云彩構成海市蜃樓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藝術效果十分強烈,歷來被稱為不朽的佳句。在“故鄉(xiāng)水”送行的深情祝愿中,化為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對大好前程的憧憬。這種奇想,言盡意遠,韻致清揚。
(三)齊讀,背誦這首詩。
。ㄋ模┙Y束課程。
【板書設計】
渡荊門送別
李白(唐)
首聯(lián)交代旅程;
頷聯(lián)喜悅開朗;
頸聯(lián)新奇景色;
尾聯(lián)思念故鄉(xiāng)。
【《渡荊門送別》教案】相關文章:
渡荊門送別擴寫作文(3篇)10-26
渡荊門送別擴寫作文精選3篇10-26
渡荊門送別擴寫作文4篇10-26
渡荊門送別擴寫作文(精選12篇)08-15
渡荊門送別擴寫作文(8篇)10-31
渡荊門送別改寫作文(通用20篇)09-11
渡荊門送別擴寫作文(通用17篇)09-22
渡荊門送別擴寫作文合集8篇10-31
渡荊門送別擴寫作文(通用14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