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簡析中國古代文學的意境之美
下面是小編整理推薦的簡析中國古代文學的意境之美,歡迎各位學古代文學畢業(yè)的同學閱讀,同時為大家推薦中國古代文學的意境美!
摘要:意境是中國美學的一個重要范疇,它代表著一種重要的審美形態(tài)①。 我國古代文學作品都非常講究意境美,尤其是抒情類的詩詞曲賦。中國文藝批評家也常常把意境作為衡量作品藝術美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創(chuàng)造意境美也成了無數文學家和詩人畢生的創(chuàng)作追求。那么,意境是怎樣構成的,什么是意境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意境美究竟有什么特征?本文就在學習前人時賢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這些問題做進一步的探討。
關鍵詞:意境美;中國古代文學; 作品
一、意境定義的界定
意境是中國文藝理論和古典美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劉禹錫曾經對意境下了一個比較貼切的最基本的定義―――“境生于象外”,也就是說,意境是一種情景交融的“象”,但它又是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無限延伸的“象”。司空圖進一步指出“思與境偕”,標舉意境的“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這些古代學者對意境的認識都被后來的學者很好地繼承下來。象“境生于象外、意外之象、味外之旨”都是經典的看法,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是我們還是要從現代科學的角度給它下一個確切的定義。
意境的概念雖然眾說紛紜,難以形成比較統(tǒng)一的看法,但歸結起來,主要有兩點。一是認為意境客觀地存在于文學作品之中。比如《辭!肪褪沁@樣給意境下定義的,“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能使欣賞者通過想象和聯想,如身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②,也就是說,意境是作者的主觀情感和作品中的生活圖景共同構建的一種藝術境界,使讀者能夠進入到作品中,受到感染。二是把意境看做是人在接觸審美對象時所形成的一種“心像”。比如清代的文學家梁啟超,當代的美學家朱立元就持這種觀點。朱立元認為,意境就是人在審美活動中,用心靈去觀照外界對象,在把握和領會對象的基礎上,充分展開想象,在自己的思想意識領域里創(chuàng)造出新的意蘊和境界③。其實,這兩種觀點雖然內涵相差不大,但下定義的角度不同,第一種是從作品的角度出發(fā),第二種是從讀者的立場出發(fā)。如果我們把這兩種觀點加以綜合的話,意境的概念就應該這樣界定:作家把自己的主觀情感賦予一定的藝術形象,使讀者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和情感體驗,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在頭腦中形成一種特有的“境象”。
二、意境的構成
(一)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構成意境的一個重要方法,也就是說作者所描繪的景象要和詩人心中的情感達到和諧的統(tǒng)一。其實,客觀事物是沒有情感的,有的甚至沒有生命,只是由于我們的內心情感而給它們涂上了一層多情的外衣。世間林林總總的外物進入我們的眼中,并不是每一個都能打動我們的內心,只有那些與我們當時內心情感產生共鳴的才會被放大,再經過精心的選擇、組織后才可能在作品中創(chuàng)設出美的意境來。
我們以柳永的《雨霖鈴》為例來進行分析。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是詞人離開汴京時與自己情人的話別之作。這首詞為我們創(chuàng)設出這樣的意境:在深秋的郊外,天色將晚,寒蟬哀鳴。向遠處望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直接天際。清秋的曉風是涼絲絲的,一輪殘月掛在天邊?梢哉f詩人的滿腔愁緒,一片離情都融入了對景物的描寫之中。但反過來看,也正是因為詞人有這種離愁別緒所以在他的眼中這些景物似乎片片含情,個個有意。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這種景象背后的情感需要我們根據寫作背景,和整首詩的意思去細細體會。
(二)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味外之旨
文學作品創(chuàng)造的意象總是有限的,我們要通過這有限的意象激發(fā)出讀者更多更豐富的想象,這就像中國的水墨畫一樣,它不像西洋畫那樣細致地去描繪事物,而是通過簡單幾筆的勾勒給欣賞者留下更大的想象空間,這就是留白――一種非常高超的繪畫技巧。具體到古代文學作品中意象的構造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以杜甫的名作《清明》來具體分析。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歌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這樣的意境,清明時節(jié),詩人孤零零地在路上奔波,牛毛細雨紛紛落下,簡直讓人斷了魂。此時他便向路邊的牧童打聽酒店在哪里,牧童用手指著遠處的杏花村,那里就有酒店。那么詩人到了杏花村之后,是否找到了酒店,其情形如何?讀者十分好奇,但在此時,詩歌戛然而止,讓讀者結合各自不同的生活經歷去想象,這就是是“景外之景,象外之象。”就像國畫中的留白一樣。另外,杏花村這個名稱本身就能帶給人豐富的聯想,似乎整個村落全被粉紅色的杏花包圍,到處都能聞到熟透的桃子散發(fā)出的陣陣香氣。
三、意境的美學特征
(一)高度的真實感和自然感
一般情況下,作者創(chuàng)設的意境都很真實、自然。因為只有真實、自然的意境才能激活讀者同樣的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引發(fā)共鳴,從而在讀者心中創(chuàng)造出新的更加豐富的意象。正如王國維所說,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能夠寫真景物,表達真情感,他把這種自然的真實的意境叫做“不隔”的意境。這種真實、自然的意境美學特征既可以體現在絢麗奇特的意境中,也可以體現在樸素平淡的意境中。我們以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為例來分析。
林黛玉喜愛竹子,她所住的瀟湘館就有掩映在翠綠的竹子中。文中寫竹的地方很多,比如第十五回寫竹影: “滿地下竹影參差”,“窗外竹影映入紗來,滿屋內陰陰翠潤,幾簟生涼”。使得瀟湘館更顯靜謐、凄涼、清冷。作者創(chuàng)設的這種樸素平淡的意境讓人感到很自然,也很真實。第四十四回是通過劉姥姥的眼睛寫出的: “兩邊翠竹夾路,土地下蒼苔布滿,中間羊腸一條石子漫的路”,這其實象征了林黛玉艱險狹窄的人生路。但作者的描寫還是那么地平淡自然。 真實自然的意境美還可以體現在美麗奇特的意境中,比如《葬花吟》表面上寫的是落花,實寫的是林黛玉的悲慘處境。其文筆極其優(yōu)美。
這首詩是才華橫溢、美貌多情、體弱多病的林黛玉所做,文辭很美、很憂傷。林黛玉很美麗,所以用花來比喻。林黛玉寄人籬下,孤獨憂傷,體弱多病,生死難卜,這恰似那落花,美麗芬芳,但卻葬身污垢,無人收拾。兩者的命運是多么地相似。所以讀來是那么地自然真實。作者以花喻人,寫得很隱晦,這非常符合林黛玉的性格、身份,所以也顯得很真實也很自然。
(二)動態(tài)的美
意境是作家對現實生活進行提煉加工后創(chuàng)設出的豐富的有生命的藝術空間,F實生活是生生不息,始終處在變化之中的,所以,意境也要體現出這種變化來,讓讀者真正入境,感受到一種動態(tài)的美。比如唐代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這首詩的意境十分優(yōu)美,明亮的月光透過松樹的枝葉灑落下來,忽明忽暗,斑斑點點,清澈的泉水在沙石上緩緩流過,我們似乎聽到那淙淙流動的聲音。翠綠的竹子在風中颯颯作響,洗完衣服的少女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蓮花在輕輕地擺動,那是打魚的船兒正準備起航。整首詩意境優(yōu)美,展現出一幅流動的畫面,使讀者有如身臨其境。再比如千古名句“紅杏枝頭春意鬧” 把紅杏當做人來寫,展現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圖。這些都是意境展現出來的動態(tài)的美。
(三)虛實結合的美
意境必須虛實結合,因為無論作者有怎樣的生花妙筆,畢竟只能繪景于萬一,更多的需要讀者去想象。再說,即使真能把所有的景物、情感都流露于筆端,那么就會顯得死板單調,讀者就沒有了自己想象的空間。另外并非所有意境的創(chuàng)設都要用寫實的手法來寫,而且為了內容的曲折,表意的含蓄,很多時候我們都是所寫之景如在目前,真實情感見于言外。那么在目前的是實景,見與言外的則是虛境。虛實結合就會創(chuàng)設出一種意味雋永的意境美。比如屈原的《離騷》幾乎整篇都在以花喻人,以花香比喻詩人高潔的品質,我們隨便拈來幾句欣賞:
余既茲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度蘅與方芷;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
這幾句用蘭、蕙、度蘅與方芷喻指賢能的臣子,而用眾芳來比喻那些奸臣小人。這正是虛實結合的典范,虛寫花,實寫人,使得文章虛實結合,增加了含蓄的意境美。其實在《紅樓夢》中虛實結合的寫法很多,甚至很多主人公比如金陵十二釵的命運都隱喻在詩歌中,這不僅使作品更加優(yōu)美典雅,也增加了文章的意蘊。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也同樣如此。“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詩人在同友人話別,勸說朋友再喝一杯酒,因為向西出了陽關就沒有老朋友了,這種感慨和對朋友的無限關懷很自然地把讀者帶到了想象中的漫天黃沙、舉目無親的塞外邊陲。那種離鄉(xiāng)背井,艱苦征戰(zhàn),存亡未卜的傷感油然而生。一杯送別的酒帶給我們讀者的是想象中的邊陲生活,硝煙彌漫的生死戰(zhàn)場,這正是我們中國古代文學所不懈追求的藝術特色。
(四)境生象外和意境的圖畫美
詩歌意境的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境生于象外”,簡單點說就是,意境是由所描寫的事物構建的但又產生于事物之外。意境可以遠遠地望見,卻不可以放在眼睛之前細細把玩,所謂的可望而不可即焉。這其實就是意境造就的一種朦朧的美。
也就是說,在創(chuàng)設意境時不能把所有的景物事件都如實地描繪出來。
意境能帶給人美感,還在于它通過意象或者意象的組合給讀者呈現出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比如元代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就是這里面的優(yōu)秀典范。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秋思》在立意上并沒有什么新鮮獨到之處,它表現的也不過是早已被人們吟唱過的游子悲秋懷鄉(xiāng)的主題。但這首小詩之所以歷來被奉為經典佳作,其最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它的意境展現了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
“枯藤老樹昏鴉”三個意象組成第一個畫面:枯萎的藤――衰朽;古老的樹――衰弱;昏昏沉沉的烏鴉―無精神,這個畫面給人一種肅穆、凄婉的美。
“小橋流水人家”是第二個畫面。彎彎的小橋是那么荒涼,山間的小溪是清冷的、暮色中的農家又是孤獨的,整幅畫面寂寞又荒涼,表現了遠在異地他鄉(xiāng)的游子的孤苦伶仃。?
“古道西風瘦馬”為第三個畫面。只見泥濘的古道,蕭殺的秋風,還有那匹瘦弱的馬都是游子的寫照,他精神不振,極端落魄,被病魔和至秋難歸的鄉(xiāng)情折磨得身心俱疲。
“夕陽西下”是第四個畫面。其有黃昏日暮的意味,表現的是游子病魔纏身又無家可歸的沉重、沒落,是衰颯的意象。
這幾幅圖畫一層層推進,展現的都是凄婉、荒涼、寂寞的畫面,和當時詩人的心境完全融合在一起,讀來讓人蕩氣回腸,凄婉凄切,不愧是一首經典之作。
四、結語
總之,中國古代文學的意境美源遠而流長。它通過有限表示無限,有形表示無形,實境表示虛境,使得作品更加曲折優(yōu)美,給讀者留下了更多想象豐富的空間,形成了中國古代文學意境美的特征。
注釋:
、佗冖壑芫S.中國古代文學意境美芻議[J].讀與寫雜志,2009(12),123.
參考文獻:
[1]周 維.中國古代文學意境美芻議[J].讀與寫雜志,2009(12).
[2]楊 勇,胡家全.論《紅樓夢》的意境美[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6).
[3]葉 朗.現代美學體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
【簡析中國古代文學的意境之美】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文學的意境美10-26
簡析古代文學中的意與境論文09-24
簡析中國傳統(tǒng)鄉(xiāng)村建筑的落寞論文10-09
對聯的分類簡析10-05
中國古代文學之唐詩10-26
簡析計算機犯罪若干問題之探討10-05
簡析作文寫作誤區(qū)10-05
關于社會實踐簡析10-07
中國古典園林意境之表現10-26
簡歷之“簡”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