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古代文學(xué)畢業(yè)論文

論歷史敘事的主觀傾向性

時間:2022-10-08 15:05:29 古代文學(xué)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論歷史敘事的主觀傾向性

  摘要:歷史敘事不只是對于曾經(jīng)發(fā)生了的事件的再現(xiàn),還飽含著敘事主體的評述立場,這就使作為文本的歷史敘事,總具有著或隱或顯的主觀傾向性。司馬遷的《史記·孝景本紀》是一個很典型的個案,從對《孝景本紀》與班固《漢書·景帝紀》及其他相關(guān)典籍的比較中可以看出,在司馬遷冷峻的筆法后面,隱藏著嚴肅的對于漢景帝事功的道德評判。這種道德評判傾向,有其產(chǎn)生的深層原因,概而言之,與時代精神和作者為史之動機密切相關(guān)。

論歷史敘事的主觀傾向性

  關(guān)鍵詞:歷史敘事:司馬遷:孝景帝:道德評判

  人們通常不能直接地接觸作為“實在的歷史”,而只能透過作為“記載的歷史”去間接地觸及它。歷史從其被記錄的那一刻起,就并非是對“發(fā)生了什么”的簡單再現(xiàn)。英國歷史學(xué)家F.H.布萊德雷指出:“歷史顯然包括這兩種成分:一方面是在時間中的各種事件;另一方面是在人們心靈中的回憶。”在歷史文本中,這兩方面是有效地又必然地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任何訴諸文本形態(tài)的歷史,都不可避免地要具有當(dāng)代性。歷史的當(dāng)代性“不是某一類歷史的特征(如同經(jīng)驗性范圍所持之有理的),而是一切歷史的內(nèi)在特征。按照這種觀點,不難得出以下結(jié)論:歷史不是一大堆雜亂、無序的材料匯編,而表現(xiàn)為一種思想活動。歷史家的職責(zé),并不只是去把雜亂、無序的材料變得有序,把不連貫的故事變得條理清晰起來,他更要做的,是把這類材料放到它們應(yīng)放的位置,借助于敘事的種種技巧(有時這是一種無意識的行為)把它們看作歷史知識在時代精神所限定的范圍內(nèi)的一種輔助,并或顯或隱地告訴讀者,其思慮何在,其理由何在。

  所以司馬遷在談到其著史時說:“仆竊不遜,近自托于無能之辭,網(wǎng)羅天下放失舊聞,考之行事,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由此可見,其創(chuàng)作《史記》是有鮮明的動機和目的的,是一種自覺的意識和獨立的精神在史學(xué)傳統(tǒng)和時代精神下的弘揚。

  《史記·孝景本紀》即以冷峻的敘事筆調(diào)體現(xiàn)著這種傾向。

  一、《史記·孝景本紀>之編年分析

  十二本紀中,《孝景本紀》的寫法比較特殊。全文僅1600余字,為本紀中篇幅最短者,與其它諸本紀言、事并重且對重大歷史事件記載甚詳?shù)奶攸c不同,《孝景本紀》采用編年之法,雖如“七國之亂”之類重大的事件,記載亦極為簡略。因其全篇充斥著一些關(guān)于天象異變、自然災(zāi)異的敘述,以致歷來不乏有人疑其為偽,同時也有學(xué)者對其進行反駁。當(dāng)今,比較保守而又通行的說法是:今本《孝景本紀>是在司馬遷原作的基礎(chǔ)上的一個刪節(jié)本,大體亦保存了原作的風(fēng)貌和思想傾向。為研究方便,本文以編年的形式對其作以簡要摘錄:

  1、孝景皇帝者,孝文之中子也。孝景元年,匈奴入代,與約和親。

  2、二年八月,彗星出東北。秋,衡山雨雹,大者五寸,深者二尺。熒惑逆行,守北辰。月出北辰間。歲星逆行天庭中。

  3、三年正月長星出西方。天火燔陽東宮大殿城室。吳、楚等七國叛亂,發(fā)兵西鄉(xiāng)。天子為誅晁錯,遣袁盎諭告,不止,遂西圍梁。上乃遣大將軍竇嬰、太尉周亞夫?qū)⒈D之。

  4、四年九月,更以(弋)(易)陽為陽陵。

  5、五年三月,作陽陵、渭橋。五月,募徙陽陵,予錢二十萬。江都大暴風(fēng)從西方來,壞城十二丈。

  6、六年,梁、楚二王皆薨。九月,伐馳道樹,殖蘭池。

  7、七年冬,廢栗太子為臨江王。十(二)(一)月晦,日有食之。春,免徒隸作陽陵者。丁巳,立膠東王為太子,名徹。

  8、中元年,地動。衡山、原都雨雹,大者尺八寸。

  9、中二年二月,匈奴入燕,遂不和親。三月,召臨江王來。即死中尉府中。九月甲戌,日食。

  10、中三年三月,彗星出西北。丞相周亞夫(死)(免],以御史大夫桃侯劉舍為丞相。四月,地動。九月戊戌晦,日食。

  11、中四年三月,置德陽宮。大蝗。秋,赦徒作陽陵者。

  12、中五年秋,地動。

  13、中六年三月,雨雹。四月,梁孝王、城陽共王、汝南王皆薨。七月辛亥,日食。八月,匈奴入上郡。

  14、后元年,五月丙戌,地動,其蚤食時復(fù)動。上庸地動二十二日,壞城垣。七月乙巳,日食。丞相劉舍免。

  15、后二年正月,地一日三動。為歲不登,禁天下食不造歲。三月,匈奴入饜門。十月,租長陵田。大旱。衡山國、河?xùn)|、云中郡民疫。

  16、后三年十月,日月皆(食)赤五日。十二月晦,雷。日如紫。五星逆行守太微。月貫天廷中。正月甲寅,皇太子冠。甲子,孝景皇帝崩。置陽陵。

  上文的摘錄,并非對一系列事件的簡單臚列。筆者在此所要嘗試的是,從這些平淡而又客觀的敘事中尋繹出某種道理和意義。筆者發(fā)現(xiàn),作者筆下,每次緊隨災(zāi)異的敘事,便是人間的紛亂。這樣的敘寫,顯然隱含了對天人關(guān)系的某種思索。司馬遷是曾經(jīng)向董仲舒問過學(xué)的,但今人并不能據(jù)此就判定,司馬遷接受了董生“天人感應(yīng)”的學(xué)說。相反,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并不是借天象來預(yù)示或支配人事的吉兇、災(zāi)祥,而是通過對興衰成敗的探討,來揭示人事的可為,這里面有順應(yīng)自然的傾向,也有對天道不公的質(zhì)問。因此導(dǎo)致的接受情況是,本篇傳記的敘事態(tài)度,令那些只熱心于故事講述的讀者不無失望。

  縱觀孝景十六年,除卻元年、四年、六年無災(zāi)恙外,其余十三年,要么地震、水旱、火災(zāi)、蝗蟲、瘟疫等自然災(zāi)害發(fā)生,要么兵戈大起,天下咸無安寧。處在這樣的“治世”下,是不能不倍感沮喪的。

  二、與《漢書·景帝紀》之比較

  在后代史家心中,作為與文帝并稱的明君,景帝是“文景之治”的主要主持者和參與者。然而,司馬遷為景帝所作的傳紀卻如此簡略,所展示的并非海清河晏的太平景象,而是種種災(zāi)異帶來的陰沉局面。很難想象所謂的“治世”,竟會是如此的滑稽。更難想象,一代明君的德行與事功,竟是如此的庸常。

  然而,在班固的《漢書·景帝紀>中,讀者又似乎看到了另一景帝的形象。景帝二年十月,下了一個詔書,其內(nèi)容概表彰其父孝文的功德,當(dāng)時丞相呂嘉上奏說:“陛下永思孝道,立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盛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也。”(《漢書·景帝紀》)又二年(相當(dāng)于《史記》“后二年”)四月,景帝針對當(dāng)時天下趨利而逐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遭到破壞的現(xiàn)實狀況,下詔說:“雕文刻鏤,傷農(nóng)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農(nóng)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夫饑寒并至,而能亡為非者寡矣。朕親耕,后親桑,以奉宗廟盛、祭服,為天下先;不受獻,減太官,省徭賦,欲天下務(wù)農(nóng)蠶,素有畜積,以備災(zāi)害。強毋攘弱,眾毋暴寡;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遂長。今,歲或不登,民食頗寡,其咎安在?或詐偽為吏,吏以貨賂為市,漁奪百姓,侵牟萬民?h丞,長吏也,奸法與盜盜,甚無謂也。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職;不事官職、耗亂者,丞相以聞,請其罪。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漢書·景帝紀》)又三年(后三年)春正月,詔日:“農(nóng),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用,不識其終始。間歲或不登,意為末者眾,農(nóng)民寡也。其令郡國務(wù)勸農(nóng)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吏發(fā)民若取庸采黃金、珠玉者,坐臧為盜。二千石聽者,與同罪。”(《漢書·景帝紀》)從上述記載中,讀者所看到的景帝的作為,主要是重視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提倡重本抑末,減輕徭役賦稅,使老有所安,幼有所長,可謂是一個具有遠慮的仁德之君。故司馬貞《索隱述贊》中云:“景帝即位,因修靜默。勉人于農(nóng),率下以德。制度斯創(chuàng),禮法可則。”并說“惜哉明君,斯功不錄!”

  同樣是寫景帝,為什么《史記》和《漢書》會有如此大的差異?為什么司馬遷要掩其所長,不愿把其“閃光”的一面再現(xiàn)出來?為什么同樣寫災(zāi)異,在文帝本紀中,司馬遷屢在敘述災(zāi)異后,旋即交代文帝的應(yīng)對措施,而在景帝本紀中,后于與災(zāi)異敘述的,卻是世間的紛爭與禍亂?難道景帝對天下的災(zāi)難,這樣無能為力,無動于衷?為什么有可以表現(xiàn)景帝“明君”形象的史料,司馬遷卻置之不用?他為什么要采取如此的敘事態(tài)度?

  歷史的敘事及其所要表達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史料的使用和架構(gòu)。而“敘事不僅僅是一種可以用來也可以不用來再現(xiàn)發(fā)展過程方面的真實事件的中性推理形式,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包含具有鮮明意識形態(tài)甚至特殊政治意蘊的本體論和認識論選擇。史料作為歷史敘事的話語素材,在其以特定的方式展現(xiàn)(或缺場)中,總是或隱或顯地表現(xiàn)出一種道德的評判。

  筆者并非要為景帝鳴屈,而是要探討司馬遷如此安排、思考和寫作的意圖何在。還是從本篇傳紀的“贊”開始討論。“太史公日:‘漢興,孝文施大德,天下懷安,至孝景,不復(fù)憂異姓,而晁錯刻削諸侯,遂使七國俱起,合從(縱)而西鄉(xiāng)(向),以諸侯太盛,而錯為之不以漸也。及主父偃言之,而諸侯以弱,卒以安。安危之機,豈不以謀哉?”’(《史記·孝景本紀>)在司馬遷看來,文帝施仁德,天下已大治大安,不復(fù)有異姓諸侯威脅漢室,照理,孝景在這種大好的形勢下,理應(yīng)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使天下更加安定?墒怯捎诔⑾魅踔T侯,舉措失當(dāng),致使吳林‘‘七國之亂”發(fā)生。司馬遷表面上指責(zé)晁錯,但實際上認為,動亂背后的責(zé)任,是應(yīng)由景帝來承擔(dān)的。

  還有,在司馬遷看來,景帝對大臣亦過于苛刻,缺少文帝的寬厚、仁德之舉。身為兩漢開國功臣周勃之子的周亞夫,頗善治軍,屢立戰(zhàn)功,在平定“七國之亂”的過程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這樣一位有功于社稷的重臣,卻“終以窮困”,餓死獄中。從周亞夫的本傳中,讀者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其遭遇甚為不平,對漢景帝的刻薄寡恩隱含不滿。

  文帝身體力行,提倡薄葬,其遺詔說:“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當(dāng)今之時,世咸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yè),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史記·孝文本紀》)對此,司馬遷予以熱情洋溢的稱贊,并在其傳紀中不惜筆墨地全錄其文,以彰其德。而景帝又是怎樣做的呢?景帝五年三月,始作陽陵,同年“五月,募徙陽陵,予錢二十萬。”又“七年,春,免徒隸作陽陵”,“中四年,秋,赦徒作陽陵者。”至“后三年,甲子,孝景皇帝崩。置陽陵”。r置”應(yīng)為“葬” )(《史記·孝景本紀》)景帝五年就早早地為自己預(yù)作陵墓,并多次大規(guī)模地擴建,實屬勞民傷財之舉。在《史記》看似平淡、客觀的敘事中,隱含著作者的道德評判。

  三、同一歷史不同主觀傾向性之原因分析

  同一帝王的傳紀,在先后兩位杰出的史家筆下有如此大的分歧,這和兩位史學(xué)家的愛憎,與其所處的時代精神和為史之動機是密切相關(guān)的。司馬遷所經(jīng)歷的時代,乃是在大一統(tǒng)的文飾下,皇權(quán)專制政治大踏步前進的時期。漢武帝“陽儒陰法”,酷吏統(tǒng)治、專制皇權(quán)的毒害已經(jīng)慢慢侵入這個社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而春秋時的那種王道精神、人本主張也被這大一統(tǒng)的專制皇權(quán)政治所掩埋。司馬遷滿懷深情地去肯定文帝,是因為他在這位大漢天子的身上看到了仁愛和寬厚,看到了他所仰慕的一種逐漸逝去的古代君王的遺風(fēng)。而景帝,他所給予的評價便是“刻薄”,及其由這種刻薄的性格所帶來的行為上的寡恩。

  司馬遷作史的動機和目的,從《太史公自敘》來考察,是有個前后發(fā)展的過程的。其事之始,是為了繼承其父司馬談的遺志。司馬談在臨終前,向司馬遷講述自己修史的動機時說:“自獲麟以來四百有余歲,而諸侯相兼,史記放絕。今漢興,海內(nèi)一統(tǒng),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余為太史而弗論載,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汝其念哉!”(《太史公自敘》)可見,司馬談是有感于孔子作《春秋》之后,四百余年,史書闕如,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的事跡不述而立志為史的。司馬遷開始修史時,也是出于同樣的動機,把修史看作是載“明圣盛德”,述“功臣世家賢大夫之業(yè)”,并對上大夫壺遂說:“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經(jīng)李陵之禍后,由于身陷囹,遭受宮刑,身體和精神都受到極大的摧殘,修史的原本動機和目的便也有所調(diào)整和充實。他說:“夫《詩》、《書》隱約者,欲遂其志之思也。”并在列舉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孫臏、呂不韋、韓非等人發(fā)憤著書時說:“此人皆意有所郁結(jié),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他認為自己也是屬于這種發(fā)憤著書的類型。這便使他的史作寄托著自己的身世之慨,并注入了一種強烈的怨刺情感。其修史便也多少具有作史的成份。故雖“述往事”,其目的卻是“思來者”,即通過對于“天人之際”、“古今之變”的思索,來揭示人類將來之命運,以承擔(dān)起史家對于人類的出路所肩負的責(zé)任和使命。所以在其對于筆下人物的寫中,總是充實著一種強烈的人文關(guān)懷和明確是非善惡的道德評判。而景帝在司馬遷的主觀傾向里,便是因為道德上有缺失而受到了批判的。

  然而當(dāng)時代到了班氏父子時代,已經(jīng)完全是“天下為漢”了。其《敘傳》云:“固以為唐虞三代,《詩》、《書》所及,世有典籍,故雖堯舜之盛,必有典之篇,然后揚名于后世,冠德于百王,故日‘巍巍乎其有成功,煥乎其有文章也!’漢紹堯運,以建帝業(yè),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紀,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太初以后,闕而不錄,故探篡前記綴輯所聞,以述《漢書》,起元高祖,終于孝平王莽之誅,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由此可知,班固不滿于司馬遷將漢代“編于百王之末,廁于秦、項之列。”故特以前漢為訖,稱為《漢書》,以與唐虞三代之《詩》、《書》,爭光競輝。其意在于尊漢,為漢代統(tǒng)治者“潤色鴻業(yè)”。又由于多少具有由外戚關(guān)系所維系的對劉氏政權(quán)的感情及其奉詔修史的經(jīng)歷,這不得不使他筆下的大漢天子,全都罩上了神圣的光環(huán)。這也就使得這兩位史家在敘述同一歷史時,具有了不同的主觀傾向性。

【論歷史敘事的主觀傾向性】相關(guān)文章:

歷史的客觀性與主觀性10-01

歷史的主觀性與客觀性09-30

高中歷史主觀題解題技巧10-05

高中歷史主觀題解題實用技巧10-01

職業(yè)傾向性個人簡歷10-26

主觀的勵志作文10-11

論《塵埃落定》敘事視角的審美意義10-08

論隋煬帝在隋唐詩風(fēng)嬗變中的歷史作用10-26

主觀題得高分的答題技巧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