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研究方案范文推薦
篇一:課題研究方案范例1
一、課題的提出及意義
。ㄒ唬┱n題提出的背景
有關模塊和模塊教學的理論一直受到國內外學者和專家的重視。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感知神經(jīng)學研究中心主任邁克爾·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新的觀點認為腦是由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各個水平上進行活動的子系統(tǒng)以模塊的形式組織在一起的!1983年,認知科學家、美國哲學教授J.福多(JerryA.Fodor)出版《心理的模塊性》,從理論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研究角度,提出了智能的模塊性。此后,西方心理學界對智能模塊性的探索熱情一直興盛不衰,認為它是人類對心理的本質,特別是對“認知加工是怎樣被組織起來的”認識的一場革命,它被發(fā)展成為與“模擬論”“理論論”并列的“模塊論”,成為最具競爭力和發(fā)展力的三大理論之一。
模塊教學模式以“MES”和“CBE”兩種流派比較具有代表性。MES(Modulesof Employable Skills,模塊式技能培訓),是20世紀70年代初由國際勞工組織研究開發(fā)出來的以現(xiàn)場教學為主,以技能培訓為核心的一種教學模式。它是以崗位任務為依據(jù)確定模塊,以從事某種職業(yè)的實際崗位工作的完成程序為主線,可稱之為“任務模塊”。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主要以加拿大、美國等為代表,它是以知行能力為依據(jù)確定模塊,以從事某種職業(yè)應當具備的認知能力和活動能力為主線,可稱之為“能力模塊”。兩種流派側重于職業(yè)基礎通用能力和職業(yè)崗位工作能力,對于普通中學模塊教學有一定借鑒意義,但未涉及。
我國自1993年引入模塊教學理論,2003年頒布的高中課程方案采用“模塊”方案,于是,模塊教學理論在高中教學中就顯示巨大的生命力。目前普通高中面臨著“模塊教學”改革,上海建平中學等學校已經(jīng)對此進行實驗研究,江蘇省對體育等學科明確提出模塊教學要求,但均未取得實質性進展,至今未形成全面系統(tǒng)的運行操作模式,模塊教學的運用仍處于探索階段。
正是基于這樣的審視與思考,我們提出了“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理念與實踐研究”課題。
。ǘ┱n題研究的意義
1.有助于形成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理論和實踐操作體系,豐富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理論系統(tǒng)。
2.有助于豐富模塊教學的內涵,聯(lián)系“模擬論”“理論論”,對認知加工研究提供有價值的基礎信息,開始走出傳統(tǒng)的、封閉的學科邏輯的框束。
3.有助于英語課程逐步走向以專題或課題為組織線索,適應學生從事探究學習的需要,利于學生個性化興趣的發(fā)展。
4.有助于學生及時調整學習計劃,若暫時完成某一模塊“失敗”,可以及時得到補救。比如,可以重修未達標的模塊,也可以通過選擇任意選修課程中相應層次的某些課程模塊。
5.有助于適應高中英語課程學習分化的特點,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形成樂學—好學—會學的個性。
二、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模塊:模塊( module ) 是一個被各學科經(jīng)常使用的概念。根據(jù)《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 ( Oxford Advanced Learner ' , English -Chinese Dictionary )的解釋,模塊是英國大學課程中的一個單元或單位,或計算機等語言中的功能塊、程序塊等組件。模塊具有兩個基本特征:外部特征和內部特征。外部特征是指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銜接功能;內部特征是指模塊內部具有的特點。簡而言之,“模塊”就是一個獨立的單元、單位或集成塊,它既相對獨立存在又與其他模塊具有銜接功能。
2.模塊教學:模塊這一概念也被廣泛運用于中學課程教學。模塊教學是指解決一個復雜問題時自頂向下逐層把系統(tǒng)劃分成若干模塊進行教學的過程。每個模塊完成一個特定的子功能,所有的模塊按某種方法組裝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完成整個系統(tǒng)所要求的功能。
3.中學英語模塊教學:中學英語模塊教學是指把復雜的英語語法、中學課標3,500 個英語單詞和聽、說、讀、寫等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優(yōu)化為若干個教學模塊。模塊的內容既相對獨立,模塊之間又相互聯(lián)系。同時,優(yōu)化后的教學模塊使英語知識和語用能力的培養(yǎng)板塊化、系統(tǒng)化,既能節(jié)省教學時間,又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新的教學方法。
三、研究的目標、內容(或子課題設計)與重點
1.研究目標
。1)科學把握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內涵與價值。
(2)初步形成中學英語課程模塊內容的設置方法和體系。
。3)系統(tǒng)研究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設計和評價方式。
2.研究內容
。1)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內涵與特質研究。
A、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內涵;
B、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特質。
。2)中學英語模塊教學中模塊內容的設置、調整研究。
A、 中學英語課堂教學內容設置的現(xiàn)狀;
B、 中學英語模塊教學中模塊內容設置、調整的基本原則;
C、 中學英語模塊教學中模塊內容設置、調整的具體方法。
。3)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組織實施研究。
A、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設計;
B、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組織;
C、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評價。
。4)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操作工藝研究
A、 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情境設置工藝;
B、 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情感處理工藝;
C、 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環(huán)境交互工藝;
D、 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成功激勵工藝。
。5)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個案研究
A、 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實施操作個案;
B、 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學生學習個案。
3.研究重點
。1)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組織實施研究;
(2)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操作工藝研究。
四、研究的思路、過程與方法
1.研究思路
本課題研究從當前中學英語教學中教材內容的存在問題入手,通過對中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課程內容的調查分析,剖析影響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相關因素,揭示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的內涵和價值,探索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實施策略,從而構建較為完善的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研究體系。
2.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2011年5月-2011年10月)
完成課題研究方案的設計、申報工作,進行相應資料的收集,并進行整理分析,形成課題研究的計劃,以確保課題研究順利開展。
。2)研究階段(2011年11月-2013年9月)
根據(jù)執(zhí)行計劃進行研究,開展相應的研討活動,堅持理論構建和實踐探索相結合,能較好地界定模塊教學的科學內涵,形成具有一定理論價值和可操作性的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方法與策略。在此基礎上撰寫階段性的研究報告。
。3)總結階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對本課題研究過程及資料進行系統(tǒng)分析,形成課題總結報告,并將專題論文、調查報告和研究個案匯編成集,接受省市專家的評估驗收,為開展成果推廣工作和進一步研究奠定基礎。
3.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查閱相關資料,學習研究相關理論。著眼于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內涵和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特質的探尋,并進行綜合分析,力求理論和實踐的創(chuàng)新。
(2)調查研究法。重點調查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判斷當前中學英語教學影響高效課堂的制約因素,了解掌握豐富的第一手資料,為課題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3)行動研究法。積極探索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模塊設計和組織實施策略,逐步建構一套具有一定創(chuàng)新性和操作性的理論體系,并不斷應用于學校教學實踐,改進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優(yōu)化中學生英語學習的過程,切實減輕中學生課業(yè)負擔。
。4)個案研究法。通過收集整理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成功案例和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個案,提煉總結出中學英語模塊教學的模式、策略。
五、主要觀點與可能的創(chuàng)新之處
1.主要觀點
。1)中學英語模塊教學強調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前提是教師的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課程重組能力、教學設計能力以及課堂組織實施能力的最優(yōu)化。
。2)中學英語模塊教學強調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它承認學生個體差異的客觀性,樹立起“尊重差異,追求個性,寬容另類”的現(xiàn)代教學觀念,大力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3)中學英語模塊教學具有很強的靈活性。一個模塊可以是一個單元的知識,可以是幾個單元的組合,也可以是一本書的整合。從小的方面說,可以是一節(jié)課、一個小的學習點。大的模塊由小模塊組成,大的模塊可以組成更大的模塊,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這樣的設計便于教學,也便于學生反饋。學生由學期末的反饋變成模塊的反饋,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進展,對學生進行更有效的指導。
。4)中學英語模塊教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我國最先在職業(yè)教育中運用模塊教學,這種教學緊緊圍繞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安排和調整教學內容。普通高中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結果使學生所學到的知識不能有效地運用于實踐中。中學英語模塊教學可以從某種程度上提升語言教學的實踐意義。
六、創(chuàng)新之處
。1)模塊教學是對教育觀念、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全面改革與創(chuàng)新所產(chǎn)生的教學模式,對于課程理論、認知理論等方面可能產(chǎn)生新的見解。
(2)中學英語模塊教學在教法上強調知能一體,在學法上強調知行一致,重視實踐經(jīng)驗、生活體驗以及操作技能,對于普通高中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目標有其獨特觀點。
七、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
1.技術保證
課題主持人系市學科帶頭人,市“226三期工程”培養(yǎng)對象,先后主持過五項省市級重點和立項課題,并圓滿結題。課題核心組成員為市骨干教師 ,先后擔任過省“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核心組成員,市“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青年專項)主持人。學校長期聘任省英語特級教師張淳老師為校本培訓專家,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極大的支撐。
2.時間保證
建立嚴格的課題運作管理制度,課題組每月至少要有一次集中研討交流活動,并注重日常的學習、實驗、探索、研究,從而保證課題研究真正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3.經(jīng)費保證
學校領導重視教育科研,能為課題組提供必備經(jīng)費,并能保證課題研究人員外出學習,參與各種研究活動。
4.資料保證
國內外關于英語教學的研究不斷深入,其探索、研究的成果,為本課題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和實踐借鑒。
篇二:《課題研究實施方案基本格式》
課 題 名 稱
一、 目的、意義(問題提出)
1、研究的背景、現(xiàn)狀分析、碰到的問題。
2、目的、意義(為什么研究?價值是什么?解決什么問題?)。
二、 研究目標
本課題研究要解決的具體問題所要達到的目標要求。
三、 研究內容
實現(xiàn)研究目標要研究的具體問題,實驗類課題還要有研究假設。
四、 研究范圍
1、對研究對象的總體范圍界定; 2、對研究對象的模糊概念進行界定; 3、對關鍵概念(變量)的界定。
五、 研究對象
課題研究的直接對象。
六、 研究方法
1、根據(jù)課題的性質、類型選擇具體的一種或幾種研究方法(例行動 研究法、調查法、實驗法等等); 2、課題操作的策略、措施等。
七、 研究的程序設計研究步驟、時間規(guī)劃、管理措施等。
八、 研究成果形式
研究報告或論文,其他有關材料。
九、 研究組成員及分工
十、 經(jīng)費預算情況
注:以上各項可根據(jù)需要選擇,不一定全部包括。
學校(單位):編號:
嘉興市教育科學研究課題申報匯總表(一般)
縣(市、區(qū)):
篇三:幾種常用的課題研究方法
開展課題研究,尤其在填寫項目申請書時,都會涉及到研究方法的問題。下面介紹幾種常用的課題研究方法,供大家參考。
1、觀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對研究對象進行系統(tǒng)的、連續(xù)的觀察,并做出準確、具體、詳盡的記錄,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確理解研究對象。
2、文獻法。通過閱讀有關圖書、資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閱的文件資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須鑒別其真?zhèn)魏蟛胚x用。
3、調查法。通過訪問、發(fā)問卷、開調查會、測驗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現(xiàn)象的材料。必要時可同歷史研究法、實驗法等配合使用。
4、統(tǒng)計法。通過觀察、測驗、調查、實驗,把得到的大量數(shù)據(jù)材料進行統(tǒng)計分類,求出數(shù)量分析結果,用于支持研究。
5、歷史研究法。通過對人類歷史上發(fā)生過的歷史現(xiàn)象進行分析研究,吸其精華,探索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用于指導今天的研究。
6、比較法。對某類研究現(xiàn)象在不同時期、不同地點、不同社會背景情況下的不同表現(xiàn),進行比較研究,以揭示事物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或特殊性。
7、實驗法。在人工控制情況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研究現(xiàn)象的變化和結果,并分類記錄下來。它能使觀察、記錄更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條件對研究對象所產(chǎn)生的影響,保證研究工作的準確性。
8、個案研究法。對單一的人或事進行深入具體的研究,然后再作比較,找出規(guī)律性的東西。個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達到一定數(shù)量,才有說服力。
【課題研究方案】相關文章:
課題研究方案11-14
課題研究方案11-08
課題研究方案11-11
[經(jīng)典]課題研究方案11-27
[精選]課題研究方案02-12
小課題研究方案04-16
小學課題研究方案04-25
關于課題研究方案08-06
課題研究方案范文05-13
課題研究方案[推薦]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