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哲學畢業(yè)論文

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論文

時間:2022-10-09 03:35:22 哲學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論文

  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論文【1】

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論文

  【摘 要】十九世紀是科學技術蓬勃發(fā)展的世紀,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條件、思想理論背景和科學技術發(fā)展狀況密切相關。

  除了以獨特方式解釋了技術,馬克思還從技術層面分析人與自然的關系。

  馬克思認為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fā)展與社會進步的永恒動力;另一方面,技術也會產生異化,而異化的克服仍需要從技術進步之中尋找解決辦法。

  【關鍵詞】馬克思技術思想 勞動與技術 技術和社會 技術異化與克服

  一、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形成的時代背景

  馬克思所生活的十九世紀是一個科學技術蓬勃發(fā)展的世紀。

  19世紀第二次科技革命順利完成,科學技術發(fā)展取得輝煌成就,天文學、地理學、物理學、化學、解剖學、生物學等都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特別是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三大發(fā)現(xiàn),使自然科學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時期。

  19世紀中葉,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過渡到壟斷階段,科技獲得的使命是成為生產財富的手段,科學技術開始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服務,科技發(fā)展成為時代主旋律,科學家成為深受尊重的職業(yè),人類由此步入了工業(yè)文明時代。

  馬克思首先是屬于那個時代的人,其技術哲學思想的形成與當時的社會條件、思想理論背景和科學理論發(fā)展狀況密切相關。

  馬克思、恩格斯在總結和概括19世紀科學技術成果的基礎上,批判繼承德國古典哲學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吸收技術史、工藝史和自然科學史的相關研究成果,形成了以辯證唯物主義為理論基礎的科學技術哲學思想。

  二、關于“技術”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馬克思開始傾向將哲學理論轉化為實踐行動,即使哲學理論技術化。

  使哲學理論技術化必須把技術置于哲學的核心位置,雖然馬克思沒有直接給“技術”下定義,我們還是可以對一些著作的零散描述進行梳理,用所能看見的一鱗半爪恢復出一條龍來。

  馬克思在不同的文獻中先后闡明,技術是“人對自然的活動方式或能動關系”,是“運用于實踐的科學”,是關于“怎樣生產”的方法,是“實現(xiàn)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結合的特殊的方式方法”,即馬克思認為:技術是實踐性的知識和操作方法。

  三、勞動、技術、人與自然

  馬克思從人與自然的關系角度出發(fā)來考察技術的發(fā)展,他指出;“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本身”。

  在馬克思這里,勞動是一門技術,正是勞動的作用使人類最終形成。

  勞動的發(fā)展就是技術的發(fā)展,勞動的進化史就是技術的發(fā)展史,人類自始至終都會尋求基本生存條件的改善,而這種改善也只有在人的物質生產活動即勞動中才能逐步實現(xiàn)。

  人在勞動中不斷形成各種的社會關系,這些社會關系的總和構成人的本質屬性。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勞動”,人在勞動中改造自然,在勞動中創(chuàng)造歷史,在勞動中推動社會進步。

  勞動的本質是“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都是技術問題,正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使人逐步成為了現(xiàn)實意義上的人。

  如果“從歷史運動中排除掉人對自然界的理論關系和實踐關系,排除掉自然科學和工業(yè),就會得出唯心主義結論。”[1]正是人類永無止境的對生存條件改善需求的提高,技術便被賦予了滿足人類追求的意義。

  四、技術推動社會發(fā)展

  馬克思認為,生產力發(fā)展狀況與技術發(fā)展水平相一致,生產的發(fā)展依賴技術的進步,生產力的提高依賴技術水平的提高。

  “隨著大工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現(xiàn)實的財富決定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2] “必須改變勞動過程的技術條件和社會條件,從而變革生產方式本身,以提高勞動生產力。”[3]

  在馬克思看來,技術除了是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直接動力,還是推動社會變革的直接杠桿。

  社會發(fā)展中,生產力起最終決定作用,生產力每前進一步,都凝結著技術的作用。

  社會越前進,技術的這種作用越明顯。

  “蒙昧時代高級階段從弓箭的發(fā)明開始。

  有了弓箭,獵物便成了通常的食物,打獵也成了常規(guī)的勞動。

  弓箭對于蒙昧時代,正如鐵劍對于野蠻時代和火器對于文明時代。

  有犁以后,生活資料在當時條件下無限制的增加,便有可能了。

  這樣一來,人口也迅速地增加了。”[4]“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fā)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4]

  人類社會的一切文明進步都離不開技術的重大發(fā)明及其廣泛應用。

  “手工磨產生了封建君主的社會,蒸汽磨則產生了工業(yè)資本主義社會”,生動的揭示出技術在社會發(fā)展中的推動作用。

  技術已經成為推進社會發(fā)展和人類文明進步的強大杠桿,馬克思對技術的巨大革命作用作了形象的比喻,認為技術甚至是:“比巴爾貝斯、拉斯拜爾和布朗基諸位公民更危險萬分的革命家。”

  五、技術異化與克服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社會分工、生產分工、行業(yè)分工越來越細化,細化的分工產生出專門知識和專業(yè)技術,人被迫限制在生產鏈的某個節(jié)點,對節(jié)點以外的知識和技術則知之甚少。

  人的這種專業(yè)化發(fā)展是一種縱深的發(fā)展,也是一種片面的發(fā)展,片面的發(fā)展自身的智力和技能,進而成為專業(yè)人、“單向度”的人或片面人、畸形人。

  在簡單生產階段,人對生產的全部過程都是熟悉的;而工業(yè)社會則發(fā)展了人的專業(yè)技能或片面能力。

  “不僅各種局部勞動分配給不同的個體,而且個體本身也被分割開來,成為某種局部勞動的自動工具。”工人們各自承擔一項專門職能,并且局限于這一職能中,這樣工人們就成了局部的或“單向度”的、片面發(fā)展的人。

  “工場手工業(yè)把工人變成畸形物,它壓抑了工人的多種多樣的生產志趣和生產才能,人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5]

  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體現(xiàn)著對社會進步和人類自由的追求,追求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和人類徹底解放。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會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技術異化的克服也同樣依賴于以技術進步為動力的生產發(fā)展和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適應。

  技術進步必將推動社會進步,推動生產力提高,推進物質產品極大豐富,從而推動人類擺脫對物的依賴,進而揚棄異化,實現(xiàn)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發(fā)展。

  “工藝學(技術)會揭示出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人的社會生活條件和由此產生的精神觀念的直接生產過程。”在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中,技術承載著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和人的社會關系,體現(xiàn)著人類自由的歷史性、階段性與現(xiàn)實性。

  馬克思之偉大不僅是因為認識到技術是把雙刃劍:技術的作用和技術異化,更是因為認識到:技術會把人帶向異己,技術的發(fā)展最終必將把人類帶到全面而自由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191

  [2]馬克思.《機器・自然力和科學的應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206、p67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202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19-24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p399、p409

  馬克思技術實踐哲學思想論文【2】

  〔摘要〕 技術實踐是馬克思哲學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其實踐哲學的邏輯起點。

  馬克思技術實踐哲學思想的主要內容是:技術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方式,是人類進步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引起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革命性變革的首要因素,技術實踐關涉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關鍵詞〕 技術實踐,物質生活方式,表現(xiàn)形式,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對技術的哲學認識或對技術的理論關注,構成了他全部哲學思想的核心和關切點。

  在他看來,技術是滿足人類一切物質生活最為根本的實踐活動,技術的本質即是人的本質或人的本質的展現(xiàn)。

  法國哲學家?guī)焖?middot;阿克斯勞斯在其《卡爾·馬克思思想中的異化、實踐和技術》一書中指出:技術是馬克思全部思想的關鍵和核心,惟有同時深入研究馬克思對技術之意義的理解和馬克思主義之意義的理解,才能有一種清晰的哲學認識。

  〔1 〕 (P1 )為了闡明技術在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馬克思始終都在關注著技術的進步。

  “在馬克思看來,科學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門理論科學中的每一個新發(fā)現(xiàn)——它的實際應用也許還根本無法預見——都使馬克思感到衷心喜悅,而當他看到那種對工業(yè)、對一般歷史發(fā)展立即產生革命性影響的發(fā)現(xiàn)的時候,他的喜悅就非同尋常了。” 〔2 〕 (P602 )

  一、技術實踐是人類最基本的物質生活方式

  馬克思認為,勞動在人類歷史的起源與形成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人類作為有生命的物種,一方面通過勞動生產尋求不斷滿足自身生命發(fā)展需要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又在勞動過程中,結成各種各樣的關系,以此來展現(xiàn)人的整體性活動。

  “現(xiàn)實的、從事活動的人”是直接參與實踐活動的人,并在現(xiàn)實的勞動過程中創(chuàng)造著人的歷史。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活動的歷史首先是滿足物質生活的歷史,“人們?yōu)榱四軌?lsquo;創(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

  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一切歷史的一種基本條件。” 〔3 〕 (P531)可以說,作為自然存在物的人,其生存和發(fā)展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尋求滿足自身需要的發(fā)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技術成為了人類獲得物質產品的最直接的手段,技術所具有的特殊意義也因此得以展示。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即技術實踐活動是自然史與人類史的根本區(qū)別,技術作為人類最基本的一種物質實踐活動,它暗含于人類的勞動之中,在人類存在與發(fā)展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技術的本質做了詳盡的考察,技術即工業(yè)的本質的思想也第一次得以確立。

  “工業(yè)的歷史和工業(yè)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心理學。”、“全部人的活動迄今都是勞動,也就是工業(yè),就是同自身相異化的活動。” 〔4 〕 (P88 )在馬克思看來,人與自然界正是通過技術活動實現(xiàn)著能量的互換,換言之,只有在技術或工業(yè)勞動過程中人的本質與自然界的本質才能得以充分實現(xiàn)。

  “工業(yè)是自然界對人,因而也是自然科學對人的現(xiàn)實的歷史關系。因此,如果把工業(yè)看成人的本質力量的公開的展示,那么自然界的人的本質,或者人的自然的本質,也就可以理解了。” 〔4 〕 ( P89 )

  技術活動是人的技術活動,馬克思對于技術的哲學認識與技術活動本身是一致的。

  在談到物質生產時,馬克思指出,作為實踐活動基本形式的技術是技巧與方式的有機結合;技術是一種生產力,是人創(chuàng)造出來的勞動手段。

  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能量的轉換正是借助于勞動手段(特別是勞動工具)來完成的。

  在馬克思看來,自然界從來不會主動向人們提供勞動工具,機床、電報、鐵路、走錠精紡機等并非是自然直接賦予給我們的,而是人類長期從事技術實踐活動的結果,“是變成了人類意志駕馭自然的器官或人類在自然界活動的器官的自然物質。它們是人類的手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類頭腦的器官,是物化的知識力量。” 〔5 〕 (P26 )技術這一中介手段,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方面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明確了技術是一種生產力的思想,強調作為人類物質生產活動最基本方式的技術,內含于人類的一切勞動活動之中,是植根于生產勞動的人的現(xiàn)實感性活動;技術活動對人的自我產生、生存與發(fā)展以及人類本質的完善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同時,馬克思還認為,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總和即技術的發(fā)展水平也是考察社會歷史進步的依據(jù)和標準。

  二、技術實踐是人類進步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

  馬克思哲學與舊哲學的根本區(qū)別,就在于他將社會生活領域的一切活動都納入到實踐的范疇中進行考量。

  馬克思認為,一切人類社會生活在本質上都是實踐的,技術也不例外。

  在馬克思看來,人既是技術的創(chuàng)造者,又是技術活動的主體。

  因此,對技術的關注其實質是對現(xiàn)實的、實際活動的人及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關注。

  馬克思在考察社會現(xiàn)實和現(xiàn)實的人的過程中得出:技術活動推動著人類歷史的進步和發(fā)展。

  馬克思說:“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第一個需要確定的具體事實就是這些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受肉體組織制約的他們與自然界的關系。” 〔6 〕 (P23 )現(xiàn)實的、實踐的人并非是超自然的,而是一個合乎客觀規(guī)律發(fā)展的實踐過程;考察一切人類社會歷史的進步,都應從與人類密切相關的自然環(huán)境開始。

  物質條件的狀況、生產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人們變革自然的能力,表現(xiàn)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則是以機器為代表的大工業(yè)生產。

  馬克思從人類歷史活動的第一個前提出發(fā),將人類社會活動劃分為三種,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滿足新的需要的生產以及對生產者的生產。

  馬克思認為,生產物質生活本身是人類最基本的技術活動,是人類生命延續(xù)和人類歷史進步的第一個前提,是滿足一切歷史發(fā)展的必要條件,社會史、商業(yè)史和工業(yè)史都是在此基礎上建立和發(fā)展起來的。

  滿足新的需要的生產構成了技術發(fā)展的動因,而人多種多樣的需要又刺激著技術的不斷提升,促使著生產工具和生產手段的不斷替換,加速著社會的分工與交換,繼而實現(xiàn)著社會歷史的向前發(fā)展。

  對生產者的生產是每天每時都在進行的,人口的繁衍使技術得以傳承與保留,形成了不同歷史階段的勞動者,新的使用技術與創(chuàng)造技術的社會成員不斷涌現(xiàn)。

  這種世代更替的技術主體,表現(xiàn)為人類自身發(fā)展的結果。

  技術與社會的互動關系,正是在人類社會活動的三種關系中充分表現(xiàn)出來。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工藝學會揭示出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人的社會生活條件和由此產生的精神觀念的直接生產過程。” 〔7 〕 (P410 )首先,經濟和社會的需要是促使技術產生和進步的首要條件,社會條件的成熟、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擴大的需要是技術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技術的每一次進步與新領域的開拓,無不與人們的生產需要息息相關。

  同理,技術的每一次提高又反過來促使人們不斷追求新的生產需要與發(fā)展。

  其次,馬克思也看到了技術的發(fā)展對于社會文明進步的巨大推動作用,“隨著新生產力的獲得,人們改變自己的生產方式,隨著生產方式即謀生的方式的改變,人們也就會改變自己的一切社會關系。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yè)資本家的社會。” 〔8 〕 (P142)   在馬克思看來,人類的技術活動表現(xiàn)為雙重關系,即自然關系和社會關系。

  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肯定了“一定的生產方式或一定的工業(yè)階段始終是與一定的共同活動的方式或一定的社會階段聯(lián)系著的,而這種共同活動方式本身就是‘生產力’。” 〔7 〕 (P80 )在此,社會生產方式與其工業(yè)階段相一致。

  三、技術實踐是引起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革命性變革的首要因素

  如前所述,技術是一種生產力,是引起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革命性變革的首要因素。

  馬克思曾經把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視為預告資本主義社會到來的標志,而機器的應用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即是工業(yè)革命時代的到來。

  “馬克思特別關注和研究機器大工業(yè)所具有的偉大意義,把機器系統(tǒng)的形成看做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進步,看成是生產力的最重大的變革,它必然引起生產方式和生產關系的革命,進而引起上層建筑方面的革命。” 〔5 〕 (P94 )

  工業(yè)革命最為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現(xiàn)代大規(guī)模機械工廠的建立,“如果我們現(xiàn)在再回過來考察機器,就會發(fā)現(xiàn),與機器相適應的生產方式在自動工廠中獲得最純粹最典型的表現(xiàn)。

  在這類工廠中,機器的應用表現(xiàn)為相互連接的機器體系的應用,表現(xiàn)為形成各種階段的各種機械過程的總體,并且所有機器都以借助自然力用機械方法推動的原動機作為共同的發(fā)動機。” 〔9 〕 (P518 )機器的廣泛應用,一方面替代了傳統(tǒng)的手工勞動,提高了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則在加速自動化進程的同時,使勞動力再一次貶值,使工人喪失了勞動的主動權,完全依附于機械,按照機械的需要和要求操控。

  于是,機器反倒成了左右人勞動的主體。

  然而,這恰恰是機器勞動的特點。

  這樣“機器對以工廠手工業(yè)中的分工為基礎的生產方式,以及對建立在這種分工基礎上的勞動力的各種專業(yè)化發(fā)生否定作用。” 〔9 〕 (P518 )技術的進步如果對原有的生產方式不起否定作用,那么技術的革命性力量將不會得到有效的發(fā)揮,技術進步更是無從談起。

  以往以手工業(yè)為基礎的傳統(tǒng)企業(yè)逐漸被現(xiàn)代機器所替代,在生產方式上發(fā)生了根本的轉換,并必然會帶來生產關系的變革。

  這樣,技術所具有的哲學意蘊也將展示出來。

  同時,技術的進步還改變著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

  馬克思認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技術的進步,機器的廣泛使用,僅僅是縮短了勞動者的必要勞動時間,相反,卻延長了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時間,進而勞動者創(chuàng)造的更多剩余價值都被資本家無償占有了。

  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機器大工業(yè)的廣泛應用,使得工人的絕對勞動時間不僅沒有縮短反而增加了。

  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基于生產方式的變化而發(fā)生重大改變,即出現(xiàn)了相互對立的兩個階級。

  資本家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積累,在大力發(fā)展機器工業(yè)的同時必然要投入較大的資本;對工人而言,勞動時間的延長和工人工資待遇的不變就成為相應的事實。

  這樣,剝削關系就成立了,資本家與工人的對立也就成為必然;這種對立使矛盾更加激化從而導致罷工等一系列惡性事件的發(fā)生。

  工人罷工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相應的待遇或是為了維持必要的生活條件;而為了進行對抗,資本家就會進一步提高機器的效率來應對工人的罷工,“機器成了資本的形式,成了資本駕馭勞動的權力,成了資本鎮(zhèn)壓勞動追求獨立的一切要求的手段。在這里,機器就它本身的使命來說,也成了與勞動相敵對的資本形式。” 〔9 〕 (P385 )工人為了維護自己的權益,建立了相應的社會組織——工人聯(lián)合會。

  當工人與資本家的矛盾不能達成一致或資本家無限度地剝削工人的剩余價值使工人無法生存下去時,工會就會組織全國性的工人大罷工以此來反對這種不平等,要求提高相應的待遇。

  馬克思認為,工人破壞機器和普遍反對采用機器,這是對資本主義生產所發(fā)展起來的生產方式和生產資料的首次宣戰(zhàn)。

  總之,資本主義社會對機器的廣泛應用,表征著生產方式變革的開始,技術進步所帶來的生產力的巨大變化,必然導致人類社會生產方式與生產關系的變革,繼而推動著人類社會歷史的變遷。

  四、技術實踐關涉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的理論旨趣,就在于最終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認為,作為人類最基本實踐活動方式的技術,一方面體現(xiàn)著人的本質,另一方面則表現(xiàn)為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原動力。

  人作為勞動或技術活動的主體,是“現(xiàn)實的,從事活動的人”。

  因此,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必須從勞動即技術活動出發(fā),必須把人類的歷史與工業(yè)、交換的歷史相聯(lián)系來加以分析考察。

  從根本上講,人對自身自由的追求也就是對勞動自由的追求,技術的本質則體現(xiàn)著人類自由的本質。

  建立在技術活動基礎之上的對人的理解與關懷,才是馬克思技術哲學思想所追求的最高目標。

  如前所述,馬克思強調要通過對工藝學的研究來揭示出人類對于自然的能動關系、人類的社會生活關系以及人的精神觀念的生產過程。

  這里的工藝學是泛指一般意義上的技術活動。

  因此,技術便成為理解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一把鑰匙。

  作為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方式,技術為人類不斷認識與改造客觀世界創(chuàng)造著必要的條件,保障了人類生存、發(fā)展的需要。

  然而在資本主義社會里,技術的進步,大規(guī)模工業(yè)體系的建立,不但沒有將人從勞動中解放出來,反而加深了勞動異化的程度,“甚至連勞動本身也成為工人只有通過最大的努力和極不規(guī)則的中斷才能加以占有的對象。對對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現(xiàn)為異化……工人對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系就是對一個異己的對象的關系。” 〔4 〕 (P52 )

  馬克思進一步指出,在技術“所導引的人類文明中,人的進步和發(fā)展是以其自身的多樣性的異化得到表現(xiàn)的:社會分工必然帶來生產力、社會狀況和社會意識三者之間的矛盾,帶來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享受與勞動、生產與消費之間的對立;分工帶來分配尤其是勞動及其產品不平等的分配以及人對人的奴役和支配,表明人的社會勞動的固定化;私有制意味著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分裂,意味著分工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發(fā);國家則意味著階級斗爭,以一種虛幻體的形式實施了人對人、階級對階級的統(tǒng)治與壓迫。” 〔10 〕 (P60 )

  此時,人遠離了人的本質,技術成為一種異己力量而支配著人的自由;但是同時,人的異化又必然具有技術或工業(yè)進步的影子,是技術或工業(yè)進步的必然結果。

  因此,異化的克服是實現(xiàn)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它必然以技術的高度發(fā)展為基礎、以“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和高度發(fā)展”為前提——在共產主義社會中,人揚棄了異化,勞動真正成為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人作為徹底解放了的人,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著自身全面發(fā)展的本質。

  參考文獻:

  〔1〕Kostas·Axelos. Alienation, Praxis and Techne in the Thought of Karl Marx〔M〕. Translation copyright b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76.1.

  〔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喬瑞金.馬克思技術哲學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7〕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0〕管曉剛.馬克思技術實踐論思想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1.

【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論文】相關文章:

馬克思的技術哲學思想論文(精選5篇)10-13

馬克思早期文化哲學思想10-01

社會技術在馬克思技術哲學中的地位分析論文10-09

被中國哲學思想批判的論文10-08

葛蘭西的大眾哲學思想論文10-08

哈耶克的法律哲學思想探究論文10-08

認知主義的哲學思想淵源論文10-08

中醫(yī)哲學思想對護理的指導意論文10-08

黑格爾的哲學思想淺析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