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政治畢業(yè)論文

明代兩京官署志的纂修及其政治文化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08 13:35:48 政治畢業(yè)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明代兩京官署志的纂修及其政治文化分析論文

  明代之前,已有官署志書。如唐代李肇《翰林志》與《翰林內(nèi)志》,宋代程俱《麟臺故事》、陳骙《南宋館閣錄》及佚名《南宋館閣續(xù)錄》,元代王士點《秘書監(jiān)志》、劉孟琛《南臺備要》等。明代之后,亦未嘗絕跡。如清代鄂爾泰《詞林典故》、慧中《臺規(guī)》、梁國治《國子監(jiān)志》、梁章鉅《樞垣記略》、席吳鏊《內(nèi)閣志》等。但數(shù)量及所涉官署有限,不成體系。唯明代官署志獨多,尤以兩京為最,有名可考者66種,基本上文職官署皆修有志書,頗成體系。

明代兩京官署志的纂修及其政治文化分析論文

  有關(guān)明代官署志的著述,首推《千頃堂書目》卷9 《職官類》,雖非專錄官署志,但收錄明代官署志書目最全!端膸烊珪偰刻嵋肥凡俊奥毠兕悺币嗍珍洸簧倜鞔偈鹬咎嵋,不乏現(xiàn)已失傳之書,價值頗高。其它如《絳云樓書目》、《傳是樓書目》等書目,多有“職官”或“典故”之目,著錄有明代官署志信息,F(xiàn)代研究有方駿《明代南京官署志概說》和《現(xiàn)存明朝南京官署志述要》,前者論述了明代南京官署志,不過該文缺乏必要的考證,又過于依賴現(xiàn)代書目,未免訛誤缺漏,后者介紹了八部現(xiàn)存明代官署志①。其他論述單部明代官署志的論文,如王英姿《南京圖書館藏〈南京太仆寺志〉考述》,吳娛《〈舊京詞林志〉著者及文獻價值述略》,吳璐《孤本〈南京尚寶司志〉考述》②,范圍有限。有鑒于此,筆者擬據(jù)明清及當代書目,參稽相關(guān)文獻,在梳理明代兩京官署志的基礎(chǔ)上,分析其特點及政治文化蘊涵,不當之處,尚祈方家教正。

  一 自發(fā)修志:萬歷以前兩京官署志的纂修

  以明代兩京官署為記載對象的志乘不下180余種,包括志書、職掌、條例、歷官表、題名錄、傳記、典故、紀事、雜記、雜考、雜錄等類文獻。這還不包括官署一時之辦事條規(guī)、章程類文獻。其中以“志”命名者近70種,其它史乘110余種。不論從體例,還是從內(nèi)容、編纂意圖上看,這些志乘難以俱視為官署志。本文所要研究的官署志,意在足備某一官署典故之總志。首先,以某官署之名,或簡稱、別稱,后綴以“志”命名者,除部分雜志外,如《南京五城都察院職掌志》、《工部器皿志》、《工部鐵治志》、《儀瓜工部分司志》、《刑部獄志》等,顯非一司一署之總志,摒除在外;其次,部分以“記”、“考”、“紀”等命名之書,如《翰林記》、《留臺雜記》、《太常續(xù)考》、《太常寺續(xù)紀》等,雖不以“志”命名,但從內(nèi)容上看,具備官署志書之實,亦量為收入。

  嘉靖至萬歷朝兩京官署修志逐漸興起。嘉靖朝14種,隆慶朝3種,萬歷朝14種,涉及南京、北京20余官署,范圍明顯擴大。時間分布比較均勻,仍以自發(fā)修志為主。修志者仍以本署官員為主體,但已有不少低品級僚屬參與。如林希元以寺丞,應廷育、謝彬、汪宗伊以郎中,盧維禎、雷士禎以博士,王材以司業(yè),朱廷益以參議,纂修該署志書,說明官署官員參與修志的程度也在加深。此時期兩京官署志的修纂雖以本署官員為主力,但開始出現(xiàn)聘請生員修志。如嘉靖中南刑部郎中龐嵩聘無錫生員高棟修《南京刑部志》,萬歷中吏部袁外郎聘貢生宋啟明修《吏部志》,開天啟以后諸司聘人修志之風。此時期官署志的卷數(shù)也在增加,如《吏部志》40卷,《南廱志》24卷,總體上較嘉靖以前官署志內(nèi)容增多。嘉隆萬時期是明代諸司典章制度趨于成熟的重要階段,官署志內(nèi)容的增多,反映了諸司典制日漸完備的現(xiàn)實。

  二 聘人修志:天啟之后兩京官署志的纂修

  天啟初,因修神宗、光宗實錄,征諸司故實,兩京官署紛紛修志,形成修志高潮。崇禎朝,雖值末世,但兩京官署修志卻未停息,仍不斷增補、完善。此時期修志集中,規(guī)劃性強,多聘人修志,有專業(yè)化的趨向,且所修志書多卷帙可觀,帶有集大成的色彩。

  天啟朝修志13部,崇禎朝9部。另有纂修時間不詳官署志7種,大致可以判定,多修于晚明。一方面,一些舊有官署志得到續(xù)修,如《南京刑部志》、《南京太常寺志》、《續(xù)南雍志》、《南京太仆寺志》、《南京吏部志》、《太常寺續(xù)紀》、《太常續(xù)考》等;另一方面,一些無志官署創(chuàng)修志書,如《南京鴻臚寺志》、《南京尚寶司志》、《南京詹事府志》、《禮部志稿》、《南京錦衣衛(wèi)志》、《南京行人司志》、《南京欽天監(jiān)志》、《鴻臚寺志略》、《工部志》等。官署志的卷數(shù)也空前增多,如《南樞志》170卷,《工部志》139卷,《禮部志稿》100卷,遠遠超過之前官署志的卷數(shù)。天啟崇禎時期是明朝的哀亡期,諸司典制高度成熟,故官署志書卷帙最豐,帶有集大成的色彩。天啟朝兩京官署修志頻度最高,7年間修志13部,形成修志高潮期,其直接動因是修兩朝實錄。如《南京都察院志》之修,即是因“今天子龍飛之歲,詔修神、光兩朝實錄,征諸司故實,下南御史臺”!赌暇┬腥怂局尽分蓿嗍恰皶弦孕奚褡、光宗實錄,下南京諸司,各志其故實”。又據(jù)董其昌記載:“天啟初年,禮部奉詔移文海內(nèi),求巖穴佚才,有所纂述,可為實錄用者,所司以聞。于時附麗而起者甚眾,兩都九卿之署,各自修志,志成,其秉筆者各予官郡倅或中書舍人! 可見天啟朝修志高潮的出現(xiàn),確是以纂修實錄為直接動因,使發(fā)始于景泰時的官署修志活動,由自發(fā)走向各官署集中規(guī)劃,并影響到崇禎朝的修志活動。

  因此,天啟后兩京官署志的修纂,時間集中,規(guī)劃性強,多聘請專人修志,其中又以監(jiān)生、生員為主力。如王逄年、施沛、邵點、王藎明、朱長芳、翁逢春、施瑞云,皆以監(jiān)生的身份修志,江山麗以貢生,俞汝楫、俞廷教、張可仕以生員修志,潘煥宿、劉振身份不明,亦是應聘修志。相較于官員自發(fā)修志,如黃儒炳修《續(xù)南雍志》,“書成于職業(yè)應酬之余”,時間、精力有限,是一種業(yè)余行為。聘人修志使事有專責,且所聘多為飽學之士,時間、精力都有保證,使得修志趨于專業(yè)化,故修成之志不乏卷帙恢弘、體例嚴謹之作,達到較高水準。但也要看到,聘人修志只是將執(zhí)筆權(quán)委諸專人,修志的內(nèi)在動力、主導權(quán)及規(guī)劃,仍出于官署官員,與自發(fā)修志并無二致。此時期官署志的修纂還有一個突出特點,那就是南京的官署志遠遠多于北京。天啟朝13部官署志中的12部,崇禎朝9部官署志中的5部,皆是南京官署志。

  三 兩京官署志編纂的政治文化解讀

  由于明代兩京官署志大部分已失傳,只能據(jù)傳世書目等文獻考證其信息。囿于條件,現(xiàn)存者筆者也未能一一翻閱,統(tǒng)計有所誤差在所難免。初步統(tǒng)計,兩京官署志凡66種,北京31種,南京35種,南京略多于北京,F(xiàn)存者(包括殘卷)30種,北京、南京各15種,已不足總數(shù)一半。兩京六部皆有志書,頗成體系。此外,翰林院、國子監(jiān)、太常寺、太仆寺志書較多,其它官署修志參差不齊,但基本上文職官署皆有志書。

  明代兩京官署志之多,獨冠歷代,其纂修跨越景泰后各朝,涉及官署眾多,且集中在文職官署,以文官群體自發(fā)修志為主,有其深刻的社會歷史背景。兩京官署志不僅記載了官署職掌,也記載了圣訓、公署、歷官表、列傳、藝文等官署相關(guān)掌故,是官署政治文化的載體,有深厚的政治文化蘊涵。

  (一)地方志與政書體系對官署典故的缺載:兩京官署志纂修的客觀需求

  兩京官署志既能較系統(tǒng)、條理地記載官署相關(guān)典故,又能反映官署的機構(gòu)架設(shè)與權(quán)力層次,其內(nèi)容與功能,是方志與政書等文獻無法完全覆蓋的,此構(gòu)成官署修志的客觀需求。明代兩京之設(shè),及眾官署之置,無疑是官署修志的制度基礎(chǔ)。兩京官署多為上層建筑,其掌故難以納入地方志體系中。在外官署因有方域、齊民之寄,如布政司、州縣衙署,即使修志,其內(nèi)容也會像地方志。明代省府州縣地方志繁多,而未見布政司志及州縣官署之志,大概即以地方志中已有公署、職官題名、名宦等在外官署相關(guān)的內(nèi)容,無需另外修志。因此,明代在外官署之志極少,僅見《長蘆運司志》、《山東鹽運司志》、《兩淮運司志》、《河東運司志》、《福建運司志》等運司志,多與鹽政相關(guān)。《陜西行都司志》,亦被視為地方志,以及《福建市舶提舉司志》、《龍江船廠志》等少數(shù)幾種。明代順天府、應天府雖俱有志書,但顯然兩京官署典故難以納入其詳細記敘的范圍。

  明代政書以官修《諸司職掌》與《大明會典》為代表!吨T司職掌》以六部為核心,內(nèi)容較詳。其中,僅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以及五軍都督府立有條目,且內(nèi)容疏略。之后所修弘治、萬歷二部會典,皆以北京六部為核心,內(nèi)容詳盡,其它諸司雖亦立目,多不過一卷。既使是六部,亦以職掌為主,而缺乏官署、職官表、列傳等方面的內(nèi)容,無法反映官署典故的全貌,才有修官署志的必要,尤其是那些會典中記載闊略,但掌故繁多、禮樂齊備的官署。如弘治時謝鐸修《國子監(jiān)續(xù)志》時即云:“或疑今朝廷會典方行,諸司之法制具在,此志雖不作可也。鐸竊以為古者既有職方氏掌天下之圖,又有小史以掌邦國之志,蓋列國各有史,以紀時事,正欲詳略相因,大小悉備,而不容以偏廢也。監(jiān)之有志,殆不可缺!笨梢姡m有會典,但所載“國子監(jiān)”僅一卷,不足以備國學典故,才有修志的必要。又如北京太常寺,所掌天地、宗廟、社稷、陵寢、孔廟等祀,皆禮之重典,而會典中僅一卷篇幅,難以據(jù)之行事,是以北京太常寺之志最多。而且在晚明,出現(xiàn)了《太?肌放c《太常續(xù)考》,《太常紀》與《太常寺續(xù)紀》二種續(xù)修版本的官署志!短K吕m(xù)紀序》載:“故郊焉而天帝格,廟焉而列圣享,遞至百神,爾主群黎,遍德何非,此夙夜敬止者為之召乎?此君道也,臣道也,紀之所繇作也。”可見太常所掌,乃“君道”、“臣道”攸關(guān),至為重要,才是《太常紀》與《續(xù)紀》纂修的根本原因!短?肌分,亦是因“太常志疏略,而居其官者罕明掌故,每祭祀,乃蒼黃求之士隸”?梢娞K滦惺码y以憑借會典,而要依靠所修志書。

  明代南京官署修志范圍較北京廣,種類也更多,主要原因亦在于政書中記載的闕如。即使是南京六部,在會典中也是一筆帶過,更遑論南京其它官署。而且不像北京的官署,因政事較繁忙,即使會典中未詳細開載職掌的官署,本署也多有辦事條例、規(guī)章、文冊等文獻,足以備本署掌故。南京為留都,各官署較清閑,官吏怠散因循,政務(wù)廢弛,掌故易于湮滅,更有修志的必要。所以天啟朝征諸司故實時,南京官署修志遠較北京官署多。

  (二)備官署典故以便本署行事及垂范后世:兩京官署志纂修的動機

  兩京官署志的纂修,最主要的動機是備官署典故,其功用又可分為價值示范與行政實踐兩個層面。首先,價值示范層面。官署修志可歌詠盛世典章,光耀官署前賢,以垂范天下后世。景泰時祭酒吳節(jié)修《南廱志》,出發(fā)點即是“所以備師儒之遺忘,并以俟史氏采用于他日也”。由于太學的地位極為重要,乃“賢士之關(guān),風化之原,天下學校視以為宗也”,其善制美政更有必要保存,以傳諸后世。所以吳節(jié)云:“今之良法美意,與古先帝王大學之道,誠同符而合轍也,錄之以傳,不亦宜乎?”萬歷時周應賓作《舊京詞林記》時,亦是因為“舊京翰苑,固文獻之所稽也,乃今去之二百有三十年,其間建置沿革之規(guī),十不存七;職司故實之紀,十不存五;姓氏爵里始末之牒,十不存三,若是令后世胡以征也”。乃修此書,使得“圣主右文之規(guī),名公巨卿華國之業(yè),猶得有所考鏡,垂之無窮”?梢娦拗镜哪康模皇莻浔竟偈鹬乒,一是備曾任職本官署之前賢事跡,皆足以垂范后世。《南京大理寺志序》亦云:“志官府,未或前聞也,然備一官之事,以垂一代典常,亦典之不可缺也。”又云:“前輩道德如薛文清、章楓山,功業(yè)如馬端肅,氣節(jié)文章如胡公潤、鄒公瑾、黃公鞏,皆命世之英,寺之光也!夫得一人如文清公,已為盛矣,況弗止乎!然則斯志也,得六君子,亦可以傳矣。”

  其次,行政實踐層面。官署修志可以史為鑒,便于本署行事。嘉靖時雷禮修《南京太仆寺志》,即因“南署頗稱燕閑,士大夫咸緩帶舒紳,樂其無事。頃者虜騎猝至,軍需告急,有司猶怠散因循,雷公始至,疏行六事,明約束,肅官常,吏稍稍用命。余公繼至,則按圖籍,揆憲令,修明牧政,而故牒漫滅,并緣為奸,乃圖不泯”?梢娛且蛟撍鹿孰郝䴗纾舻脼榧,乃創(chuàng)為寺志,以便官署行事。又如《四譯(夷)館館則》之修,亦是因“館之文獻湮漫,滋久法守寡稽,道莫折衷,諸所措布,悉咨胥吏”,“廢缺相沿,奚緣考信”,也是出于方便官署行事的目的。南京都察院所行《修志札》亦云,“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歷觀各衙門,莫不具有志書,今昔政治,一覽昭然,軌轍可尋,奸宄莫溷”,而本司無志,因而“欲急成志書,以存往昔,以詔將來”。充分展示了官署志的史鑒作用。

  當然,官署修志動機也有其它方面的因素,如上文提到的纂修實錄。又如從眾的因素,嘉靖以后,兩京官署修志蔚然成風,一些官署受其它官署修志影響,亦纂修志書。嘉靖中修《南京刑部志》,即是“以南京各衙門類有志書,刑部尚缺”。泰昌元年禮部議修志書,亦是因吏部修成志書!袄、禮并稱鴻巨”,“本部典禮最稱繁巨,而紀載缺焉無稽。歷朝掌故,幾同藏壁之書;四署文移,半是存羊之朔。掛漏未睹其全,敝舛莫知其自,志書一節(jié),不可謂非本部之缺典也”,乃聘俞汝楫修志。

  (三)文官治國及其文化意識:兩京官署志纂修所反映的政治格局與政治話語權(quán)

  明代兩京官署志萃于文職官署,基本上文職官署皆有志書。修志的主體是本署文官,多為自發(fā)修志,雖天啟后多聘人修志,但主導權(quán)仍在文官。反觀武職官署,除錦衣衛(wèi)外,如五軍都督府、五城兵馬指揮司、京師諸衛(wèi)等;雜職官署如僧錄司、道錄司、神樂觀、宮內(nèi)諸監(jiān)等,皆未有志。首先,兩京官署志的修纂,與該署官員文化素養(yǎng)與意識有關(guān)。明代是科舉社會,文職官署官員主要由科舉與國子監(jiān)而進,人材眾多。文官群體深受儒家政治文化影響,不僅是政治文化傳承的主力,且富有傳承政治文化的使命感,才會有大范圍自發(fā)修志之舉。像國子監(jiān)、翰林院更是人才濟濟,志書也就多。而武職、宦官及僧道等雜流官署,其官員結(jié)構(gòu)不以文官為主,文化素養(yǎng)有所未逮,也缺乏傳承政治文化的意識與動力,故少有修志之舉,未必是該官署無典故可記。且從傳統(tǒng)上看,前代亦罕見武職、宦官及僧道等雜流官署相關(guān)史乘。

  其次,兩京官署志書的分布,反映了明代以文官治國的政治格局,以及文官群體在政治文化中的壟斷話語權(quán)。明初罷中書,廢丞相,政歸六部,皇權(quán)得到強化,但那只是最高決策權(quán)的獨攬,以天下政務(wù)之繁巨,皇帝不可能事事躬親。即使后來有內(nèi)閣與司禮監(jiān)替皇帝分責,也僅限于重要政務(wù)的決斷。事實上,天下政務(wù)萃于兩京,其具體處理與施行,還是歸于以六部為首的部、寺、院、司、監(jiān)等文職官署,形成以文官分理天下的政治格局。明代既以文官治國,自然在政治文化中易于形成文官的壟斷話語權(quán),兩京官署志集中于文職官署,無疑是這種狀態(tài)的反映。在官署修志的過程中,體例的裁定、內(nèi)容的取舍、書法的擬定、史實的評陟等方面,無不蘊涵著文官群體的政治理念與價值取向。因此,兩京官署志亦是解讀明代政治文化的重要門徑。

  第三,兩京官署志的纂修,還寄寓了文官群體輔佐君主,以致太平之治的政治理想。文官群體廣泛而經(jīng)久的纂修本署志書行為,展示了文官群體心系政事的情狀,也寄寓了其仕宦理想,通過修本署志書,揭明過往政事得失,來為當政者提供參考,以臻至治。崇禎《南京太仆寺志》之序言之甚顯,云:“今上中興,輦轂下諸君子以為國家重熙累洽之后,百度慮有不備于方策者,于是兩京諸司皆纂修志書。臣職在冏寺,不可不討論故籍,咨詢遺老,以俟參考!倍奢嬚,皆是“二百余年見行故事,與列圣之垂訓,深謀遠見,諸臣之嘉言讜論”。末又云:“倘有可以禆牧政者,不惜為圣明條奏之,則雖弁髦此志可也!比艟轮沃,溢于言表。

【明代兩京官署志的纂修及其政治文化分析論文】相關(guān)文章:

論企業(yè)政治文化及其內(nèi)在功能論文10-12

明代惠東地區(qū)的海洋社會經(jīng)濟生活及其變遷的文化論文10-12

物流文化及其策略實施論文10-11

明代惠東地區(qū)的海洋社會經(jīng)濟生活及其變遷的論文10-12

利益分化對政治文化的影響論文10-12

地域建筑文化分析論文10-09

船舶建造企業(yè)后勤管理及其建設(shè)分析論文10-09

高導熱石墨膜的合成及其性能分析論文10-11

政治課堂互動教學模式分析論文10-11

環(huán)境藝術(shù)設(shè)計及其藝術(shù)屬性分析論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