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色影视在线播放_国产一区+欧美+综合_久久精品少妇视频_制服丝袜国产网站

醫(yī)學分類醫(yī)學畢業(yè)論文

敦煌醫(yī)學灸法特色

  • 相關推薦

敦煌醫(yī)學灸法特色

  敦煌是語言文字的寶庫。敦煌醫(yī)籍中各種語言現(xiàn)象十分豐富,其中的醫(yī)學用語具有廣泛的可研究性。下面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于敦煌醫(yī)學灸法特色的論文,歡迎大家借鑒!

  摘 要:省敦煌市莫高窟藏經(jīng)洞所出我國中世紀文書,有唐宋醫(yī)學寫卷,與針灸有關的有20個卷號。其中《灸經(jīng)圖》是重灸派專著。灸壯多至1千壯,保存52個古穴及髓孔、五舟、天門、聶俞、手陽明、扳眉、足陽明古穴名。《新集備急灸經(jīng)》為唐代針灸圖,為急癥施灸所集。《雜療病藥方》有耳孔灸方法。"不知名醫(yī)方"中有隔豉餅灸、隔硫黃粉灸、隔雄黃灸等法,發(fā)展葛洪隔物灸法,為珍貴針灸醫(yī)籍。

  關鍵字:敦煌醫(yī)學;灸法

  1900年6月,甘肅省敦煌市莫高窟第17號藏經(jīng)洞發(fā)現(xiàn)5萬多卷號中世紀文書。這些手寫文書涉及中國唐宋以前各學科領域的內(nèi)容,以唐代為多,也有更早期的史料,其中不乏早期珍貴的醫(yī)學內(nèi)容。敦煌遺書出土后,大部被英、法、俄、日盜購,流散國外。以敦煌文獻、莫高窟壁畫等為主體,形成了一門國際性學科,稱敦煌學。敦煌醫(yī)學是敦煌學的一分支,針灸是其中的重要內(nèi)容。

  敦煌醫(yī)學寫卷與針灸有關的約有廿個卷號,如《明堂五臟論》,有明堂論、649穴、背俞穴,為唐初所作!缎录瘋浼本慕(jīng)》,為唐咸通二年抄,殘明堂圖,存17穴、15種病,《灸經(jīng)圖》,存5圖完整,殘13圖,有古穴名,專以灸治病,并有古病名!度松窳髯ⅰ,唐同光4年抄本,殘卷存每日人神等內(nèi)容!毒慕(jīng)明堂》存誤刺,人神禁忌!睹}經(jīng)》有五輸穴命名、針藥灸熨并用內(nèi)容。不知名醫(yī)方多種,吐蕃藏文灸法殘卷及針灸圖有4個卷號。敦煌百年紀念會議提及俄藏敦煌本《太素》1卷號。都與針灸密切相關。

  在針灸流派中,重灸派是偏重灸法治病,是古代針灸流派中較大的一個流派,導源于《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與《足臂十一脈灸經(jīng)》。敦煌文書中有關針灸的寫卷,大都屬于重灸派較早專著。這一流派的先驅者,有葛洪、鮑姑、陳延之等人。至唐代,王燾有《外臺秘要方》"唯取灸法",后世多有追隨者。此時灸療采用的灸壯數(shù),如一七壯,三七壯至七的倍數(shù)壯數(shù)。晉代皇甫謐《針灸甲乙經(jīng)》各穴灸壯為1~9壯;環(huán)跳穴最多灸至50壯。敦煌本《灸經(jīng)圖》所載灸方中,最多灸至1千壯,這個數(shù)目多于目前已知重灸派采用的灸壯數(shù),是眾多重灸專著中最早最多的實例。

  《灸經(jīng)圖》原件現(xiàn)存英國倫敦博物院,由英人斯坦因從敦煌藏經(jīng)洞劫獲,編號以S為標記。經(jīng)筆者辨識,《灸經(jīng)圖》殘卷尚存52穴,灸方8則,病癥29種。每穴灸壯從10壯,50壯,百壯不等,最多達1千壯。經(jīng)考證的古穴有天門,髓孔,頰車髓孔,手髓孔,足五舟,慈宮,手陽明,足陽明,足太陽,手小指頭,手十指頭,聶俞,扳眉,曲眉等穴點。其中手、足陽明穴已作專文述及!毒慕(jīng)圖》中所見病名癥候有諸癲狂呆、雜癲,面上浮風,風勞,頭痛,腰脊疼痛,食不消化,不能食飲,嘔吐,大便難,泄利,腹中雷鳴,小腸絞痛,痞氣,虛�脹,羸瘦少氣,傷寒,頸項強,胸支滿,心腹?jié)M,目瞑,失精,尿血,大小便不利,膀胱急,足脛腫冷,帶下,五勞七傷,咽喉痛,眼睛痛。筆者艾灸用于消渴口干患者,采用卷子所示定穴法取古穴聶俞,發(fā)現(xiàn)對尿糖有顯著消退作用。通過對《灸經(jīng)圖》灸方分析,認定治療腦系病組方合理,目前已用于腦外傷后遺癥治療,已在腦外傷昏迷期作針灸早期預測,獲得理想效果。敦煌《灸經(jīng)圖》屬一種古代重灸派專著,部分研究結果已在1999年江西召開的中國針灸學會文獻委員會大會上作了匯報。

  《新集備急灸經(jīng)》,原件存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為法人伯希和從敦煌獲取,編號為P標志。書首記有書名,為"京中李家于東市印"。卷末記有"咸通二年寫訖",是唐代刻印的針灸專著。該書為殘卷,可貴的是殘卷存正面人形上半身之圖形,保留一部分古穴名及定位、主治。在面首之上方,標著比其他注文更大的"明堂"二字,這就是本圖成為針灸明堂圖的可信例證。穴位存入中穴、承漿穴、百會穴、住神穴、光明穴、陰會穴。其后之穴不同于傳世針籍所載的穴位名稱。陰會穴是世界上記載最早的耳穴,現(xiàn)稱耳尖穴。還有膊肩井穴、手腕節(jié)、兩腳及手心等穴的具體部位,但沒有穴位名稱。這是因為本寫經(jīng)為方便偏遠山鄉(xiāng)急癥施灸,為百姓應急之用,不詳寫穴名。這種做法,與東晉葛洪拯急用灸的思想一脈相承。葛氏認為"灸但言其分寸,不名孔穴,凡人覽之,可了其所用"。此外,《新集備急灸經(jīng)》灸療使用7的倍數(shù)為灸壯數(shù),與葛洪灸以補的思想相同。本殘卷保存的病癥有肩痛重,肚脹如板,腰冷痹,疰病,風癇,手麻,卒不語,頭痛,頭眩風,急黃欲死,大風病,目疾等。陰會穴用于治療外眼紅腫癢痛,效果顯著,與古代記載一致。

  《雜療病藥方》記載耳孔灸法,用于治療口角歪斜,口嗅,牙痛,狂言鬼語,睡中魘死,錯吞錢鐵。方法是:取蘆葦作筒長2寸,選與耳孔大小相近者。一頭探入耳孔內(nèi),另一頭留耳外。在葦筒外端放置艾絨,只灸此處艾絨,選側臥位,施灸二七壯。中病即止,不然恐傷過。我們篩選中藥制為粉劑,綿裹定,徐徐送入耳道內(nèi),并施以耳孔灸,治療腦鳴不寐、外傷頭痛、耳鳴暴聾、耳痛奇癢、盆腔腫瘤、少腹墜痛、均有理想療效。

  在唐人醫(yī)方中,有治熱病六七日,氣急、口渴、大便干、小便赤熱,宜用瓜蒂、赤小豆催吐,又可納入鼻孔中,以出黃液為度。有將中藥極細粉入目內(nèi)眥去病的記載,也有火烙法救治急黃欲死的。方法變幻,不拘一格。隔物灸則有隔椒粉餿面團灸,此方法在葛洪《備急方》有載,唯字句疑有脫失,不能卒讀。有隔豉餅灸,隔硫黃粉灸,隔雄黃灸,隔莨菪根灸,隔麝香灸,還有以刀尖破瘡后再灸等,都是集隋唐民間巧治的記錄,比之葛洪隔蒜、鹽、椒、面灸,又有了更多發(fā)揮。

  敦煌醫(yī)學卷子的灸法,仔細看來,各種隔物灸所取之物源于民間,方便易得,并取得較好療效,值得回顧。做法有:隔豉餅灸。取豆豉打為細爛,團做餅狀,如銅錢厚,置于瘡痛之上,灼艾灸于豉餅,使瘡面泛白,令痛之不痛,不痛之痛,外貼黃丹膏(配方不詳)。卷子稱對諸般跌打損傷、創(chuàng)傷腫塊有立竿見影之效。

  隔椒粉餅灸。以蜀椒打細粉制為藥餅,治療惡瘡,疼不可忍。灸時用餿面發(fā)酵兩日者,置于瘡疼四環(huán),上置椒粉餅,灸令面焦黃。灸后惡瘡徹痛立止。

  隔硫黃粉灸。瘡痛難忍時,以白樸硝燒取細末。以針刺瘡腫四邊,在瘡居中作孔,將硫黃置孔中。經(jīng)宿,以針撥瘡根,不覺自出。大驗;蛞葬槾摊從[四邊,硫黃粉敷瘡上,施以艾灸,以痛為候。經(jīng)一宿,連瘡根自出,愈。

  治療漏(瘺)瘡。用雄黃、莨菪根、麝香作灸。灸后十五日,漏瘡未破潰,以針微刺破表面,再置前藥,以面粉做成碗狀,扣蓋于藥粉上施灸,神驗。諸凡陰瘡,日久難愈者,均可用此法。唯此段卷子殘脫多,難詳全貌,若與葛洪灸法細參,實有淵源,更有新意。

  敦煌卷子中的灸療方法多出于市井民間,為或居偏遠,或隔山河,或村坊藥餌難求,有性命之憂,用濟不愈。如餿面即是發(fā)酵時間延長后的面團,取其消腫護膚作用。另有用古代鐵鎖之鎖鼻子燒烙黃疸之癥,也是民間信手拈來,權作急救,與葛洪"凡人覽之,可了其所用"相合。《脈經(jīng)》中,有針藥灸熨并用的實例,表明已有綜合治療方案,這是對單方單穴的進一步發(fā)展,顯示唐宋時醫(yī)學發(fā)展的側面。

  參考文獻:

  1.馬繼興,等.敦煌古醫(yī)籍考釋.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431~458

  2 魏稼.各家針灸學說.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7:15~18

  3 張儂.敦煌石窟秘方與灸經(jīng)圖.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56~2714 張儂.《灸經(jīng)圖》之手陽明穴足陽明穴.中國針灸,1996;16(7):46

【敦煌醫(yī)學灸法特色】相關文章:

敦煌醫(yī)學灸法10-02

敦煌行10-08

醫(yī)學檢驗技術特色專業(yè)建設論文10-08

專業(yè)特色建設下醫(yī)學檢驗論文10-08

敦煌莫高窟報告12-31

中醫(yī)特色護理在重癥醫(yī)學科中的應用論文10-08

敦煌莫高窟游覽心得11-13

敦煌小記散文隨筆10-07

敦煌陽關導游詞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