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畫中“和諧”的美學
摘要:中國美學思想是以儒道禪三者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中國獨有的藝術特征,中國的古典審美建立在儒家的經(jīng)世致用的人生哲學基礎上的儒道禪三者相互交融審美觀。從而確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母體的核心價值體系。
關鍵詞:和諧美;盡善盡美;乘物游心;冥思頓悟
中國畫的審美意識形態(tài)自然是建立在儒道禪三者相互交融的藝術特征之上。在美的在追求上都是真善美的本質表達:以儒學的盡善盡美,以道家的乘物游心,以禪學的“梵我合一”三者的交融互補,從而架構起氣韻生動、形神兼?zhèn)洹⑶榫敖蝗诘乃囆g特征。使其在表達中不受視角,不受空間的限制,自取立意,直抒胸臆的表達。
一、盡善盡美――“情”與“理”的和諧
和諧之美首先從禮中而來,美從“禮”出。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孔子在《詩》中就有“立于禮,咸與樂”的記載,其藝術的功用就在于審美的感化力量使得社會性的禮教規(guī)范,通過藝術的內容和形式來表達出美術的盡善盡美。儒學的基本宗旨是“禮”,中國的美自然也就“美從禮出”,有著“克己復禮”的主張。在藝術的審美中,儒家思想提倡以宗法為美的根本,把“成教化,助人倫”作為最高的目標,從而抵達內心的的和諧容納現(xiàn)世情感的“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的中庸理想美的境界,從而達到和諧的辯證統(tǒng)一。
孔子的和諧的美學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其和諧的辯證觀?鬃影衙婪譃閮蓚標準:一個為社會標準,一個為藝術標準。
美與善是辯證統(tǒng)一的,中國美的思想中不僅體現(xiàn)在外在的和諧美,更體現(xiàn)于內在的和諧美。“克己復禮”,“仁者愛人”孔子的仁學思想產(chǎn)生在血緣關系的親子之愛的基礎上,體現(xiàn)出人道主義和博愛的精神。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顯示出來其社會標準和藝術標準的關系?鬃硬粌H在“美”與“善”的辯解,在“文”與“質”上也做了進一步的闡釋,闡釋“情”與“理”的和諧美。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句話如今對很多畫家都有著很深的影響,“文”是外在的和諧,而“質”是內在的和諧。在作品中,如果只有一個外在的東西,而沒有了實質的、內涵的東西,那鑒賞作品也味同嚼蠟,只有“情”與“理”達到了和諧統(tǒng)一,美方能和諧。從魏晉開始,中國繪畫在追求作品的同時,更追求人品與畫品之間的結合。人品不高,畫品不致。蘇軾曾經(jīng)就贊美過文同的人格:“夫既心識其所以然而不能不然者,內外不一,心手不相應,不學之過也。”
二、乘物游心――“心”與“物”的和諧
儒學的象征是儒雅博學,不茍言笑,文質彬彬,嚴于為師。而我們也不會忘掉庖丁解牛,解衣盤礴,莊周夢蝶的莊子。莊子繼承了老子學說,是道家哲學,美學的繼承人。道家思想的哲學在美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
道家學說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時期,老子學說興于漢初,道家思想與儒家思想?yún)s有截然不同的思想:一種是入世的哲學觀,一種是出世的哲學觀。道家認為道是萬物一切,在《易經(jīng)》中說到:“一陰一陽謂之道。”莊子曰:“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莊子的“等是非,齊生死”對中國畫的審美藝術觀有著重要的影響。莊子在《逍遙游》中說到了自己變成了一只蝴蝶,這就是莊周夢蝶,其實莊周夢蝶并非只是說夢話,而是闡明了生與死的觀念,也就是“心”與“物”的辯證觀。莊子的思想不僅僅只有幻化理想,而且在藝術的創(chuàng)作中也道出了藝術的真諦“解衣盤礴”的思想,南朝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到了“澄味釋懷”的主張。二者如出一轍,道出了創(chuàng)作中“心”解除“物”的束縛,唯心所用的表達。在精神上,莊子提倡絕對的自由,脫俗的人格。莊子的“無情”、“無為”、“無己”是道的高潮境界。與“無情”相關的是“無己”。在《莊子・逍遙游》中的“至人無己”,與“無功”、“無名”都是理想人格之謂。
天與人的的合一在莊子思想中稱之為“和之以天倪”。在這里的“天倪”就是天道,在繪畫中則可以認為是“師造化”,而和則是順承。所謂的“天人合一”就出于此。莊子倡導的“真”與“自然”,主張內在與精神的結合,達到“心”與“物”的和諧。中國畫妙道自然,一向講究的是以形寫神,講究的是神采,不講究形似,而在于神。齊白石老人也曾經(jīng)說過畫貴在“似與不似”,而蘇軾則說“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這也導致了中國繪畫的寫意性的形成,注重的是內心的表達,而非是客觀的摹寫。
三、冥思頓悟――“梵”與“我”的和諧
儒家和道家成為中國繪畫的美學思想,儒家在社會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盡善盡美”;而道家的“乘物游心”、“天人合一”,二者雖然主張不同,但相互之間并不沖突,兩者之間的互補則構成來了中華民族藝術文化的審美支柱。而在中國莊子學說與禪宗學說又有著不解之緣。在中國的美學中如果缺少了禪宗的理論,或許中國的畫論就不再完整。禪宗的思想對中國人的意識影響也非常重大。禪宗的哲學思想強調的是“冥思頓悟”。禪的本意就是靜思,自古以來佛教都會有打坐的傳統(tǒng),在打坐時排出外界的干擾,澄澈自己內心,領悟到本心的清凈,達到內心與外界的融合,到達的是“梵我合一”的高超境界。
關于儒、道、禪之間相互吸收相互交融的問題上,大文豪魯迅就曾經(jīng)在《魯迅全集》中做過這種闡述:“中國自南北朝以來,凡有文人學士、道士、和尚,大抵以‘無操持’為特色的。晉以來的名流,每個人總有三種小玩意,一是《論語》和《孝經(jīng)》;二是《老子》;三是《維摩詰經(jīng)》。不但采著談資,并且常常做一點注解。唐有三教辯論,后來變作大家打諢。所謂名儒,做幾篇伽蘭文也不算什么大事。宋儒道貌岸然,而竊取禪師的語錄。清呢?去今不遠,我們還可以知道儒道者相信《太上感應篇》和《文昌帝君陰騭文》,并且會請和尚在家里仟拜。”魯迅在這段文字中闡述各個朝代的之間儒、道、禪之間的關系,自從漢代之初,佛教傳入中國以來,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也隨之產(chǎn)生,自然而然的也就融入到了中國的文化體系中。三者相互爭雄,但是又相互吸收。
結語:
中國的藝術特征在世界上有著鮮明的特征屹立于東方之林。集中體現(xiàn)了東方的美學思想,儒道禪三者相互交融而構成的藝術觀念構成了中國畫的基本審美特征,起初的儒、道、禪在思想上的相互對立在如今已經(jīng)走向了相互融合,儒家的道德倫理,道家的無我精神,融合到佛教的宗教理論。儒道禪互補的思想一直影響著中國文人畫的發(fā)展,如今的多元時代儒道禪互補的美學觀念仍為主導。
參考文獻:
[1]韓瑋.中國畫構圖藝術[M].山東美術出版社,2010.
[2]孔新苗.中西美術比較[M].山東美術出版社,2008.
[3]賈濤.中國畫論論綱[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
【中國畫中“和諧”的美學】相關文章:
中國夢勞動美學生征文02-01
中國冰雪山水畫中的特性分析論文10-11
中國水墨畫看道家哲學對美學的影響10-07
試論中國山水畫中線語言的哲學審美思想10-09
莊子美學思想對中國文學作品的影響10-07
中國古代美學的特質論文(通用13篇)08-26
剖析《美學散步》中宗白華的建筑美學的論文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