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霍桑小說的象征手法
論文關鍵詞:霍!∠笳魇址 《年輕人古德曼·布朗》
論文摘要霍桑是19世紀后期美國浪漫主義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美國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年輕人古德曼·布朗》屬于“心之寓言”部分的短篇小說之一。本文試從人物的象征意義、森林和蛇杖的象征意義、夢境的象征意義等三個方面來解讀霍桑小說的象征手法。
納撒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19世紀后期美國浪漫主義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美國文學的奠基人之一。如果從時間的角度劃分霍桑的創(chuàng)作,其小說創(chuàng)作可大致分為前期的“新英格蘭傳奇”部分,中期的“心之寓言”部分,和后期的長篇創(chuàng)作部分!赌贻p人古德曼·布朗》即屬于中期的“心之寓言”部分的短篇小說之一。所謂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種道理,達到勸誡、教育或諷刺目的的一種文學樣式,其特點就是假借客觀景物以代表某種觀點,使客觀的景物成為傳達意念的工具。因此在寓言這種文學樣式里,就會有大量的根據(jù)借助某物的具體形象來表現(xiàn)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象征手法的運用。而霍桑的被人稱之為“心之寓言”的小說,正是運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來表現(xiàn)霍桑對人性之惡、宗教之虛偽的抨擊的典型。
小說《年輕人古德曼·布朗》講述了一個生活在17世紀末、巫術盛行時期的塞勒姆小鎮(zhèn)中的青年古德曼·布朗的故事。小說中的布朗不顧新婚妻子的反對,執(zhí)意要參加魔鬼的約會,并親眼見證了人性丑惡。小說采用了超現(xiàn)實主義的手法,虛構了魔鬼、出現(xiàn)幻覺的森林、突然醒來的夢境等具有深刻寓意的人或景物,運用了多種多樣的象征手法,使小說充滿了濃郁的寓言感。
一 人物的象征意義
在《年輕人古德曼·布朗》中,霍桑把小說里的人物分成了兩大類,即生活里的好人和生活里的壞人。很顯然,年輕的布朗夫婦就是典型的好人,因為“古德曼”在英文中是“好人”的意思,而布朗的妻子費絲的名字在英文中就是“忠實”、“信仰”的意思,對于妻子的忠實,布朗顯然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小說里才寫道:“這名字對她恰如其分。”正是因為有費絲這位忠實而美麗的妻子的存在,才使好小伙子布朗趕赴魔鬼約會的決心一直在動搖,他的腳步遲疑著,內(nèi)心中善與惡的斗爭十分激烈:“天國在上,費絲在下,俺還是在對抗魔鬼,堅定不移!”然而,最終的結局卻是讓人失望的,行走在森林里的布朗雖然腳步并不快,但他卻一直向前,特別是聽到森林里費絲的哭聲,確認自己最忠實的妻子費絲也來趕赴魔鬼的約會時,他心底那最后一點對光明的堅守破滅了,他開始感到絕望,狂叫著:“人世上根本沒有善!罪孽不過是一個空名!來吧,魔鬼,因為這個世界都歸你了!”“他縱聲大笑,笑了許久。然后抓起拐杖又往前走,順林中小路大步流星,不像在走,倒像在飛。……憑著凡人向惡的本能,他仍舊往前沖。”
布朗這種道德感的突然坍塌正表現(xiàn)出17世紀的美國移民的心理特征,布朗屬于清教徒第三代移民,他原本是最虔敬、生活最圣潔的新教徒。100多年前,布朗的祖先們懷著純潔的理想來到北美陸地開疆拓土,決心通過自己的勤勞和創(chuàng)造,把北美荒園建成他們理想的純潔的人間樂土,并給后代們留下了道德上的楷模。作為這批拓荒者的子孫,小伙子布朗向往純潔善良,追求道德上的完美。他對人性的純潔善良有足夠的信心,對生活懷著美好的希望,對妻子也有著深沉的愛。但與此同時,基督教的原罪說、人的內(nèi)在墮落論又使篤信加爾文教的人們對人類的道德操守持懷疑態(tài)度,他們更容易看到存在于社會群體中陰暗的、殘缺的、愚蠢的、罪惡的一面,從而更加堅信了原罪說的可信性。
霍桑筆下的這兩個好人形象(布朗和費絲)正是代表著純潔人類的典范,當他們的信念倒塌,純潔的個性遭到毀滅時,其象征寓意是十分深刻的。19世紀30年代,美國發(fā)生了一場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這場運動的代表人物有愛默生、梭羅和富勒等,其代表思想就是超驗主義。愛默生的《論自然》和《美國哲人》等作品中的超驗主義理論,直接對抗加爾文教的正統(tǒng)思想,他主張人類應當回歸自然,強調(diào)個性獨立,應當從“美”角度放眼自然,從自然中獲得最高的精神體驗,從而使靈魂與自然合而成為宇宙。超驗主義者所說的“自然”包括物質的自然與精神的自然,人類應當通過體驗“自然”、置身于自然之中而凈化靈魂,而不能依靠抽象的、壓抑人性的教義來扭曲抹殺人性。這種超驗主義思想深深影響了霍桑,霍桑把對超驗主義的理解表現(xiàn)在他的小說人物身上,他試圖通過裸露人的內(nèi)心精神來展現(xiàn)人性的自然性和多面性,并以此來暴露宗教的虛偽。對此,美國著名小說家赫爾曼·麥爾維爾評價道:“他(霍桑)的.最偉大的成就就在于他擅長對黑暗的描寫,在于他對于人類心靈深處的黑暗的描寫。”
在《年輕人古德曼·布朗》中,熱心于趕赴魔鬼約會的并非只有布朗夫妻,而是一個很大的人群,他們大多都是在真實的生活里非常受人尊敬的人,有的是“非常虔誠的太太”,有的是“翌日將在州議會上露面的人物”,這些平日公眾心目中的謙謙君子或淑女,卻在這種含意曖昧的場所出現(xiàn),和一些“自甘墮落的男人”、“聲名狼藉的女人”雜合在一起,形成了“好人并不回避壞人,罪人面對圣人也毫無愧怍”的奇怪場景,難怪會讓布朗震驚。因為這些人都是思想受到嚴格控制的清教徒,是在安息日里向大眾布道的虔誠人物,他們在公眾(包括布朗)的眼中是追求無欲無念、全身心皈依宗教的純潔人物,現(xiàn)在卻和魔鬼攪和在了一起,可見人的內(nèi)心里隱藏著多么深刻的罪惡。這個人群的出現(xiàn)暴露了宗教的虛偽性,凸顯了霍桑小說中“人性之惡”的最基本主題。正如英國作家勞倫斯評價的那樣:“霍桑是一個可愛的藍眼睛小伙子,他對人類心靈深處的罪過一清二楚,并用巧妙的偽裝加以揭露出來。”
二 森林和蛇杖的象征意義
《年輕人古德曼·布朗》的整個故事場景設置于森林之中,而且是深夜里的森林,這又是寓言故事的一大特征。在許多古老的寓言故事中,發(fā)生故事的場所都是森林,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的許多故事,都是以森林為背景的,因此,“森林”成了寓言類作品的一個常用的場景和常用的象征體,在寓言里,森林早已不再是一個植被密集的可愛所在,而是一個充滿黑暗、兇險、迷幻、鬼怪的地方,而《年輕人古德曼·布朗》這種充滿寓言色彩的小說放置于森林這個場景中去,正是想讓好小伙子布朗的這次與魔鬼的約會充滿玄秘與兇險。果然,好小伙子布朗自從進入到森林里之后,森林便開始展露它的兇險,森林一直制約著布朗的行動,布朗一開始“踏上了一條凄清的小路,陰森森的樹木遮天蔽日,擠擠挨挨,勉強讓狹窄的小徑蜿蜒穿過。人剛過,枝葉又將小路封閉了起來,荒涼滿目。”這象征著布朗走向的是一個陰暗的所在,同時也說明布朗踏上的是一條靈魂的不歸之路,黑夜籠罩下的森林給人更加深刻的罪惡感,單純的布朗將在這種罪惡的擠壓之下走上道德的反面。而當布朗看到自己純潔的妻子也受到魔鬼的誘惑,感到純潔的世界已被顛覆時,他身邊的森林也發(fā)生了奇特的變化:“樹木吱吱嘎嘎,野獸嗷嗷嗥叫,印第安人哇哇吶喊。”當布朗明白邪惡和力量是多么強大的時候,森林這個隱藏魔鬼的地方也顯露出了它的本來面目,將一切邪惡都展現(xiàn)了出來,使身陷其中的布朗更加瘋狂,更加喪失理性。在森林風聲的伴奏之下,布朗聽到的唱贊美詩的歌聲也變了樣:“這不像人聲,更像幽黑荒野中的一切一齊發(fā)出的轟轟呼聲,陰森可怖。”在這里,森林完全成了一個罪惡的世界,正如小說中的黑色的人影(魔鬼的化身)所說的那樣:“整個大地就是一塊罪惡的污跡,一塊巨大的血跡,遠遠不止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