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小學教育中發(fā)揮家長的重要作用論文
論文摘要:教育是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共舉才能成功的大事。小學是人生習慣、心態(tài)等養(yǎng)成的關鍵階段,但學校主要實施的是共性教育,所以家庭個性教育是葉它有效而又必不可少的補充,因此家長必須學會正確處理孩子從學校帶回的細節(jié)問題,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孩子的健康人生塑造才有保障。
論文關鍵詞:教育質量 家庭教育 共性教育 個性教育
小學階段是教育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既是孩子長知識的階段,又是孩子長身體的階段,還是奠定孩子人生品性根基的階段。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可見小學階段教育的重要性。這個時期孩子收獲如何,將直接影響他的終生。因而家長要善于配合、支持學校教育,以形成教育合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同時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長中具有奠基性,學校有責任對家長進行培訓。
本來無憂無慮的孩子,隨著父母充滿希望的視線走進學校,背著沉重的書包,在傾盡心血的父母的期待中,小學階段很快就過去了?墒窃谕瑯拥沫h(huán)境,同樣的老師,同樣的教育方式下,為什么結出不同樣的果實。幾年以后,孩子們之間漸漸有了差距。有的孩子學到了知識,增長了才干,個子長高了,身體結實了,更加充滿自信;而有的孩子學到了知識,卻面色蒼白,身體變得贏弱;還有的孩子沒有了笑聲,失去了自信,對讀書感到厭倦,甚至沾染上了不良習氣……
作為從事小學教育多年的我,對這個過程耳聞目睹許多,同時也思考和實踐許多。最終從常理中尋求到了答案,即教小學教育必須有家長的精心主動配合。現(xiàn)今,牧區(qū)教育中,家長的作用沒有發(fā)揮出來,導致教育質量一直上不去,針對這些情況,我談談教育中家長作用的重要性。
牧區(qū)教育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我區(qū)各地牧區(qū)學前教育發(fā)展不平衡,學前教育形勢不容樂觀,許多地方仍處于“起步階段”,個別地方甚至處于“死角”。這種情況制約著與我區(qū)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當前影響我區(qū)牧區(qū)學前教育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既有機制上的原因,也有牧民自身素質和認識上的問題。家長沒有意識到學生上學的重要性,往往把四五歲的兒童謊報年齡,往學校一塞就完事,兒童在沒有任何學前教育的前提下就開始小學課程,由而教學質量很難提高。
其次,現(xiàn)在在牧區(qū)小學中,家長不支持教育,到學校不問學生學習的好壞,而是看孩子是否吃飽,是否受到欺負而已。由而教師的負擔很重,從生活到學習上都得操心,加上一般班級的人數(shù)都比較多,老師無法在方方面面,都讓每一個學生和家長佩服滿意。同時,學生由于年齡的緣故,也無法完全理解老師的某些做法,因此誤解便油然而生。誤解如果不解除,如骨鰻在喉,做什么事情可能都沒有心情,兒童雖沒有成人反應那么激烈,但是影響亦非淺,同時小學教育是共性教育,關注每一個是不太可能的,孩子總有被忽略的時候。這種情況處理的好壞,可能影響孩子對老師以及一項活動本身的態(tài)度,厭惡某個老師,抵觸某項活動。雖然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經(jīng)常祝福別人萬事如意,但是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卻是不如意十之八九。教書育人,教書的同時,更重要的可能是育人。但是育人不僅是學校的責任,而且還有家庭和社會,尤其是家庭,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待的時間最多的地方,所以家長的育人角色非常重要,甚至比老師還要重要,因為那是面對面、一對一的直接的教育,更有針對性,更有效果。 再次,學生的厭學情緒往往反映了家長對教育缺乏興趣。部分家長送子女上學并非因為他們有這種需求,而是由于受到政府、行政措施的限制。在問及學生家長為什么送孩子上學的問題時,我們屢次聽到這樣的回答:孩子不上學家庭要挨罰,所以都上學。這個回答也許不能完整反映牧民的想法,但其中透露出這樣一個信息,那就是,對一些人而言,子女上學并非出于“我要上學”的意愿,而出于“要我上學”的無奈。家長的教育觀念對子女的學習態(tài)度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尤其在他們處于需要家長為之做決定的年齡段的時候。子女年齡漸大,學習興趣是增加還是減少,無疑受更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但家長的態(tài)度依然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一般來說,厭學、逃學在小學階段發(fā)生率較低,在小學生中比較嚴重。由于部分牧民不支持年齡較大的子女繼續(xù)上學。我縣教育部門面臨著最棘手的問題就是:“雖然我縣2010年兩基,驗收進入國檢,但問題是,現(xiàn)在還是有輟學生,很多農牧民不愿子女上學!
最后,不少家長認為:“養(yǎng)子過學堂,養(yǎng)女各爹娘”,把青少年的教育責任全推脫到學校身上,分裂了家庭、學校以及社會三方面聯(lián)合教育對青少年身心發(fā)展的作用,這種思想是錯誤的。家庭是孩子最早踏入的“課堂”,家長是孩子最早的“啟蒙老師”。家庭成員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人格造就。因此,家長必須根據(jù)孩子的年齡特征,把握有效的教育時機,采取相應的教育方法,塑造孩子的優(yōu)良人格。
在小學里的很小的偏差,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矯正,就可能因為當時的“差之毫厘”,而造成孩子成年以后的“失之千里”。教育是學校、社會和家庭三方共舉才能成功的大事。小學是人生習慣、心態(tài)等養(yǎng)成的關鍵階段,但學校主要實施的是共性教育,所以家庭個性教育是對它有效而又必不可少的補充,因此家長必須學會正確處理孩子從學校帶回的細節(jié)問題,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孩子的健康人生塑造才有保障。在此,我呼吁,小學教育中,家長應充分而正確的發(fā)揮自己的協(xié)助作用,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將來。
【小學教育中發(fā)揮家長的重要作用論文】相關文章:
個人簡歷發(fā)揮了重要作用10-06
小學教育中的懲罰教育的論文10-06
病例研究教學模式在中職基礎醫(yī)學教學中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論文10-08
教育游戲在小學教育中的作用論文03-23
小學教育中的素質教育論文10-10
小學教育中的數(shù)學教學論文10-08
小學教育教學中賞識教育的運用的論文10-10
小學教育中的批評教育探討論文10-10
淺探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