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文學的的論文范文
文學是屬于人文學科的學科分類之一,與哲學、宗教、法律、政治并駕于社會建筑上層。現(xiàn)代文學主要是指在國家社會內(nèi)部發(fā)生歷史性變化的條件下,廣泛接受外國文學影響而形成的新的文學。
關于文學的的論文范文篇1
從《傅雷家書》反思傅雷精神
摘 要:《傅雷家書》是一部關于父親寫給子女書信的集子。
它非一般書信,而是涉設到做人、文藝和追逐夢想,實現(xiàn)理想之精誠態(tài)度,書信充實的真摯情感、豐富學識、深刻哲理、流暢文筆,使得傅雷家書思想性、文學性、藝術性大放異彩,具備了甚高的鑒賞價值。
家書蘊韻著諸多的人生哲理和人文感悟,給人以刻骨的啟迪和無限的反思,從而給力地體現(xiàn)了傅雷先生的思想、精神與其獨具魅力的人生觀、藝術觀。
換言之,傅雷家書是傅雷人格魅力最集中的體現(xiàn)。
筆者將借助傅雷家書所折射出的獨具魅力的人生觀、藝術觀兩個方面試析傅雷精神。
關鍵詞:傅雷家書;傅雷精神;人生觀;藝術觀
一、引言
傅雷夫婦已逝四十余年,而傅譯文學作品現(xiàn)有十五卷,字數(shù)多達五百萬字,無論從數(shù)量、技巧或水平,傅雷一代翻譯巨匠當之無愧;筆者愚鈍,認為傅先生留給后世最最寶貴的財富,
《傅雷家書》當仁不讓。
樓適夷談及《傅雷家書》時如是說:“這是一部最好的藝術學徒修養(yǎng)讀物,這也是一部充滿父愛的苦心孤詣、嘔心瀝血的教子篇。
”楊劍龍論及《傅雷家書》中這樣寫“在傅聰1953年出國到1966年傅雷夫婦自盡的13年間,傅雷以一顆慈愛之心不斷地給兒子寫信,談生活,談藝術,說做人,說從藝,循循善誘、諄諄教誨,善解人意、體察入微,將滿腔熱忱流瀉于筆端,把一懷舐犢深情寄寓于信箋。
”著名紀實文學作家葉永烈先生在《傅雷與傅聰》一書中寫道,“他的翻譯作品中所透露的是外國作家的思想,而非他自己的思想。
惟有《傅雷家書》,他生前也沒有想到過將來他的這些信會編成一本《傅雷家書》,會有一百多萬冊的印制量,會受到那么多讀者的喜愛。
”傅雷家書,在藝術之林中以其獨特的處事為人、真切的情感投入和深刻的音樂探討,從而使得這部家書熠熠生輝,奪目放彩。
此前,哪一位父親用如此細微的筆觸寄予子女這般無限又無微不至的關愛和教育?傅先生的真情,學識真真切切撥動著人們漸漸冷漠的心弦,讓人感悟,讓人反省,讓人向往,其所折射的傅雷精神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啟迪著一代又一代尋覓通往幸福之路的青年人。
許鈞先生在《傅雷翻譯研究》一書中將傅雷精神歸納為“熱情、認真、執(zhí)著、理想”,這或許是傅雷翻譯工作之工作態(tài)度,而筆者借用家書,透過文字背后暗藏的本質(zhì),對傅雷精神的解讀即是――慈愛、真誠、樂觀、堅強、人本。
此種強大的精神刻骨銘心地鼓舞筆者,激勵著筆者的深刻反省、無限深思。
二、傅雷家書:傅雷人生觀的反思
如何做人是傅雷教育兒女的重中之重,他將為人視為從藝的基礎。
家書的字里行間透露出傅雷的諄諄教導:“人人多少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與偏向不能受道德的約束,又怎么能夠?qū)崿F(xiàn)我們教育你的信條:‘先為人,次為藝術家,再為音樂家,終為鋼琴家’?”“我始終認為弄學問也好,弄藝術也好,頂要緊的是Human(人),要把一個‘人’盡量發(fā)展,沒成為××家××家以前,先要學做人;否則那種××家如何高明也不會對人類有多大的貢獻。
”
“真誠是第一把藝術的鑰匙,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真誠的‘不懂’比不真誠的‘懂’,還叫人好受些。
最討厭的莫如自以為是,自作解人。
有了真誠,才會有虛心,有了虛心,才肯丟開自己去理解別人,也才能放下虛偽的自尊心去理解自己。
”傅雷反對不懂裝懂的自欺心理,崇尚“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虛心求學態(tài)度。
有一次談及傅聰與杰老師時,他給兒子寫道,“你能繼續(xù)跟杰老師上課,我很贊成,千萬不要駝子摔交,兩頭不著。
有個博學的老師指點,總比自己摸索好,盡管他有些見解與你不同。
但你還年輕,musical literature的接觸真是太有限了,樂理與曲體的知識又幾乎等于零,更需要虛心一些,多聽聽年長的,尤其是一個scholarship很高的人的意見。
”傅雷在兒子的一次成功演奏之后贊賞道:“我更高興更安慰的是:多少過分的諛詞與夸獎,都沒有使你喪失自知之明,眾人的掌聲,擁抱,名流的贊美,
都沒有減少你對藝術的謙卑!”他希望兒子謙虛謹慎,積極奮進,不怕挫折,不怕失敗,不怕打擊,他說:“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成就的大小、高低,
是不在我們掌握之內(nèi)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賦,但只要堅強,就不怕失敗,不怕挫折,不怕打擊――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術上的還是學習上的――打擊;從此以后你可以孤軍奮斗了。
”在談及失敗與錯誤時,他說:“得失成敗盡量置之度外,只求竭盡所能,無愧于心。
”“人一輩子都在高潮與低潮之間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過分使你頹廢,就好了。
太陽太強烈,會把五谷曬焦;雨水太猛,也會淹死莊稼。
我們只求心理相當平衡,不至于受傷而已。
”“一個人惟有敢于正視現(xiàn)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終不至于被回憶侵蝕。
”反窺現(xiàn)實,我們不禁感嘆,傅雷精神影響深遠,倘若現(xiàn)今的我們,尤其是年輕一代能真真領悟傅雷精神,更上一層樓的和諧就指日可待了!
傅雷家書中,人本觀念熠熠生輝。
除了教導兒子將為人為人生的重中之重,還時常關心兒子的身心健康,這在家書里比比皆是,譬如,傅聰即將出國留學時傅先生寫道,“可是關于感情問題,我還是要鄭重告誡:無論如何要克制,以前途為重,以健康為重。
在外好好利用時間,不但要利用時間來工作,還要利用時間來休息,寫信。
”傅聰多次比賽前,傅雷都會耐心教導兒子,“比賽以前的幾個月,一定要把身心的健康保護得非常好,才能有充沛的精力出場競賽。
俗語說‘養(yǎng)兵千日’,‘養(yǎng)’這個字極有道理。
”在談及傅聰練琴時,傅雷囑咐兒子:“不過身體還得保重,別為了多爭半小時一小時,而弄得筋疲力盡。
從現(xiàn)在起,你尤其要保養(yǎng)得好,不能太累,休息要充分,常常保持fresh的精神。
好比參加世運的選手,離上場的日期愈近,身心愈要調(diào)養(yǎng)得健康,精神飽滿比什么都重要。
”相形見絀,今昔的人父人母,尤其是都市里的爹媽,有幾人能像傅雷這般照顧子女的精神成長?有幾人能犧牲一丁點時間去關照子女的情感問題?有幾人能奉行“人本主義”呵護子女的身心健康?錯綜復雜的社會體制又容許我們的人父人母能做到幾分“人本”呢?這是體制問題?或者是人文問題?我們更明白的是這些問題一時間難以明辨,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人生觀的深刻反省。
三、傅雷家書:傅雷藝術觀的反省
傅雷家書不僅僅展現(xiàn)了傅雷對兒子的為人處事,身心健康諸多方面的關愛,同時還流露出其對音樂、繪畫等頗有見地的才識和睿智。
在談及藝術境界時,他跟兒子分享道:“音樂主要是用你腦子,把你蒙蒙朧朧的感情(對每一個樂曲,每一章,每一段的感情)分辨清楚,弄明白你的感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等到你弄明白了,你的境界十分明確了,然后你的technic自會跟蹤而來的。
”在談到音樂與技巧時,他也曾告誡兒子:“現(xiàn)在我深信這是一個魔障,凡是一天到晚鬧技巧的,就是藝術工匠而不是藝術家。
一個人跳不出這一關,一輩子也休想夢見藝術!藝術是目的,技巧是手段:老是只注意手段的人,必然會忘了他的目的。
”筆者以為,這兩點同樣適用于翻譯領域,如若譯者能對原文的意思(每一個詞,每一個句,每一個篇章的意思)分辨清楚,那么翻譯的境界也就高超了,翻譯技巧也會隨之爐火純青。
反之,譯者如若整天只顧研究翻譯技巧,終若有所成,頂多是翻譯匠而非翻譯家。
只注重翻譯手段而不講究翻譯境界的人,必然會偏離亦或遺忘翻譯目的的。
傅雷家書蘊涵著深刻的思想哲理,深深地啟發(fā)著世人。
在傅聰感覺職業(yè)生涯不樂觀時,他鼓勵兒子:“你說常在矛盾與快樂之中,但我相信藝術家沒有矛盾不會進步,不會演變,不會深入。
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
眼前你感到的還不過是技巧與理想的矛盾,將來你還有反復不已更大的矛盾呢:形式與內(nèi)容的枘鑿,自己內(nèi)心的許許多多不可預料的矛盾,都在前途等著你。
別擔心,解決一個矛盾,便是前進一步!”“矛盾是解決不完的,所以藝術沒有止境,沒有perfect的一天!唯其如此,才需要我們?nèi)找岳^夜,終生的追求、苦練;要不然大家做了羲皇上人,垂手而天下治,做人也太膩了。
”傅雷的這種矛盾觀、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筆者以為,在今天仍不乏極高的藝術價值,或曰,在今天這個競爭最為激烈的社會,此種矛盾觀、樂觀向上、積極上進的態(tài)度更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四、結(jié)語
傅雷在家書中提到給兒子寫書信的目的:“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
第一我的確把你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第二,極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讓我做父親的得些新鮮養(yǎng)料,同時也可以間接傳布給別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訓練你的――不但是文筆,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時時刻刻,隨處給你做個警鐘,做面‘忠實的鏡子’,不論在做人方面,在生活方細節(jié)面,在藝術修養(yǎng)方面,在演奏姿態(tài)方面。
我做父親的只想做你的影子,既要隨時隨地幫助你、保護你,又要不讓你對這個影子覺得厭煩。
”在此,我們對傅雷家書的思想哲理、睿智見識、真摯情感便可管窺全貌。
葉永烈先生在其論文如是說:“《傅雷家書》的意義,遠遠超過了傅雷一家的范圍。
哲學家可以從《傅雷家書》中研究傅雷的思想、哲理、方法;教育家可以從《傅雷家書》探討人才培養(yǎng)的規(guī)律以及家庭對成才的影響;文學家可以從《傅雷家書》中研究散文的筆法;
藝術家可以從《傅雷家書》中汲取音樂、美術的營養(yǎng);歷史學家可以從《傅雷家書》中剖析二十世紀五十至六十年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靈魂;廣大讀者可以把《傅雷家書》作為一本優(yōu)秀的青年思想修養(yǎng)讀物,一本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而筆者,欲跟諸位,尤其我們的青年人,共享家書在現(xiàn)實生活方方面面的重大教育意義和巨大指導意義,亦如筆者上文所提:《傅雷家書》教育兒子在為人處事上的睿智、
交往中的真誠、學習中的謙虛,都值得我們借鑒;家書教育兒子不怕困難、不懼挫折、敢于面對的樂觀堅強的態(tài)度更是值得我們銘記;家書中關于藝術境界的探討,值得我們從事翻譯的譯者借鑒并學習;家書的“人本”思想、矛盾觀等等理念,值得我們深思、反省。
參考文獻:
[1]樓適夷.傅雷家書・讀家書,想傅雷[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2]楊劍龍.特定歷史語境中的個人話語――論《傅雷家書》[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6).
[3]葉永烈.傅雷與傅聰――解讀《傅雷家書》[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
[4]傅雷.傅雷家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8.
[5]傅雷.傅雷家書[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84.
關于文學的的論文范文篇2
論《祝!分械呐孕蜗
摘要:魯迅是中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在《祝!分兴茉炝巳惻孕蜗螅罕慌、被壓迫的女性;封建禮教的代言人;有意和無意的幫兇。
表達了作者對封建禮教的批判。
關鍵詞:祝福;女性形象;封建禮教
魯迅是中國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以獨特的視角分析中國社會存在的各種問題。
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社會中,女人的地位始終是最低下的,她們受的壓迫最厲害,是“鐵屋子”中最弱小的群體。
早在1918年,魯迅就寫了著名的《我之節(jié)烈觀》,深刻批判了封建文化對女性的戕害,表達了對封建禮教“吃人”本質(zhì)的憤恨。
《祝!房伤愕蒙鲜沁@方面的典范之作。
《祝!分械呐孕蜗螅煞譃槿。
一、被奴役、被壓迫的女性――祥林嫂
祥林嫂是舊中國廣大勞動婦女的代表。
她勤勞、善良、堅韌。
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舊社會不但沒有爭得一個做人的起碼權(quán)利,反而成為一個被踐踏、遭迫害、受鄙視的對象,最終被封建禮教所吞噬。
祥林嫂為了躲避再嫁的命運,逃到魯鎮(zhèn)到魯四老爺家?guī)凸,整日勞作,衣食不論,卻非常滿足,以至于“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
”只要暫時坐穩(wěn)了奴隸,她也就感到了莫大的滿足和幸福。
然而,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卻不會因此而放過她,生活的打擊接二連三:婆婆把她綁到山坳里賣掉了,丈夫賀老六得傷寒死了,兒子阿毛被狼吃了,房子被大伯收去了。
她再次成為無家可歸之人。
當再嫁再寡的她再次回到魯鎮(zhèn)的時候,就成為人們眼中的一個異類,成為一個“不干不凈”的人,最終被大家排斥,倒斃在家家祝福的風雪交加的街頭。
至此,她是“想做奴隸而不得做”(《燈下漫筆》)了。
在祥林嫂短暫的一生中,她也曾不屈服于命運的安排,進行過各種各樣的反抗:為躲避被婆婆賣掉而逃到魯鎮(zhèn);再嫁時鬧得“出格”; 面對人們的嘲弄、侮辱與傷害,給以無言的抗議;為取得精神上的平等,免除陰間被鋸為兩半的命運傾其所有到土地廟去捐了門檻;死前懷疑靈魂的有無等等。
但這些反抗,無不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是受了“好女不嫁二夫”,“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等封建思想毒害的結(jié)果。
她的“出格”的反抗,是為了保持自己的“貞節(jié)”; 她的捐門檻是為了贖“罪”。
她拼命反抗的東西,實際上恰恰成了她拼命維護的東西。
她是為了坐穩(wěn)奴隸而進行的抗爭,是在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的泥沼中進行的抗爭。
她反抗地越厲害,說明受的封建禮教的毒害越深。
她的反抗具有濃烈的悲劇性。
封建禮教已經(jīng)深入人心,生活在封建勢力占統(tǒng)治地位的中國農(nóng)村的祥林嫂,其悲劇是無法避免的。
祥林嫂的悲劇是一個時代的悲劇。
二、封建禮教的代言人――婆婆、四嬸
從小說的故事情節(jié)看,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源于她的婆婆。
作者通過衛(wèi)老婆子之口交代了她婆婆的特點:“那女人雖是山里人模樣,然而應酬很從容,說話也能干。
”為了給小兒子娶媳婦,善于算計的婆婆公然地把逃到魯鎮(zhèn)的祥林嫂象畜生般捆走賣到山坳里去了。
封建時代要求女子“三從”“、四德”,對家長絕對服從,女人一生的命運都寄托在男人身上。
在婆婆家,祥林死后祥林嫂無子可從,作為封建家長的婆婆就可以把她隨意賣掉;在山坳里,賀老六病死,兒子被狼吃掉,祥林嫂就只能被大伯趕出去,成為無家可歸之人。
這種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就連認為綁架祥林嫂的行為損害了自己尊嚴的魯四老爺在氣憤過后也釋然地說:“可惡!然而……”
四嬸是大戶人家的太太,表面看來溫柔敦厚,心地善良,實際上也是一個自私、頑固、殘忍的封建禮教的維護者,一個殺害祥林嫂的兇手。
是她,從精神上徹底打垮了祥林嫂,用封建禮教這把利劍把祥林嫂逼上了絕路。
四嬸對祥林嫂的態(tài)度可以說經(jīng)歷了三個階段:念叨――不滿――掃地出門。
而發(fā)生這一切變化的根源在于祥林嫂能否為她出力。
她對祥林嫂念叨是因為祥林嫂整日不停地勞作;她對祥林嫂不滿是因為祥林嫂在遭受了喪夫失子的痛苦后,精神變得不濟,做事時常丟三落四,又總是絮絮叨叨。
她從內(nèi)心深處開始嫌棄“不干不凈”的祥林嫂,在祭祀時不讓祥林嫂沾祭器,從精神上宣判了祥林嫂的死刑。
盡管祥林嫂用自己辛苦掙得的血汗錢捐了一條千人騎、萬人跨的門檻,希望自己能夠重新獲得做人的權(quán)利,但四嬸的一句“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擺。
”“祥林嫂,你放著罷!我來拿。
”徹底打破了她的希望。
害怕自己成為異類的祥林嫂最終還是無奈地成為了人們眼中的異類,被四嬸掃地出門,在家家祝福的除夕夜,倒斃在了風雪交加的街頭。
作者通過這一形象的塑造,從更深層次挖掘出了祥林嫂悲劇的社會根源。
三、有意和無意的幫兇――柳媽、衛(wèi)老婆子、老婦人
柳媽的出場是在小說的高潮部分――祥林嫂第二次到魯鎮(zhèn)的時候。
關于柳媽她深受封建禮教的毒害又反過來用封建禮教害人。
她對同處于被剝削階層的祥林嫂本應同情、寬容,但有意無意中卻充當了劊子手的角色。
她不懷好意地用她那明亮的小眼睛盯著祥林嫂額角那引以為恥的傷疤,取笑力氣大的祥林嫂何以竟自己愿意了,恐嚇她死后兩個死鬼的男人還要相爭,閻羅大王只好把她鋸為兩半。
并“好心”地為祥林嫂出主意――用自己的血汗錢到土地廟捐一條門檻來贖了這一生的罪名,然后又把自己和祥林嫂談話的內(nèi)容張揚出去,使人們得到了取笑祥林嫂的新材料。
柳媽這一形象,使人們從更深廣的角度認識到社會對祥林嫂的不寬容。
處在如此險惡環(huán)境中的祥林嫂的被毀滅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衛(wèi)老婆子和老婦人是小說中著墨不多的人物。
但通過淡淡的筆墨,仍能窺探出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
衛(wèi)老婆子是一個見風使舵、圓滑世故之人,她以介紹人打工為職業(yè),從中謀利。
她一開始以熱心腸的身份出現(xiàn),熱情幫助孤苦無依的祥林嫂,極盡甜言蜜語之能事,把祥林嫂介紹到魯四老爺家?guī)凸ぁ?/p>
轉(zhuǎn)而又加入到與婆婆一起綁架販賣祥林嫂的行列中去。
這個沒有起碼是非觀念的女人,左右逢源,如魚得水,從中盡情撈著自己的好處。
對于祥林嫂的不幸遭遇,她不但不感到可惜、氣憤,反而以艷羨的口氣說他交了好運,兒子也胖,母親也胖。
她被金錢和封建禮教吞噬了靈魂,同時又幫著封建禮教吞噬著其他善良的人們。
老婦人等則專以別人的痛苦為快樂。
她讓祥林嫂不斷重復著自己悲慘的故事,不斷揭開祥林嫂始終流血的傷疤。
她始而同情,眼角流出幾滴眼淚,口中發(fā)出幾聲嘆息,繼而也就冷漠,最終是厭棄了。
這些麻木的看客,津津有味地咀嚼著別人的痛苦,成為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推波助瀾者。
法捷耶夫曾說:“魯迅,是短篇小說的名手,他善于簡短地、清楚地在一些形象中表達一種思想,在一個插曲中表達一件巨大的事變,在某一個別的人物中表達一個典型。
”作者在《祝!分兴茉斓倪@三類女性形象,盡管身份不同,地位不一,卻都深受封建禮教的毒害。
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魯迅這樣說:“說到‘為什么’做小說罷。
我仍然抱著十多年前的‘啟蒙主義’,以為必須是‘為人生’,而且要改良這人生。
我深惡先前的稱小說為‘閑書’,而且將‘為藝術的藝術’,看作不過是‘清閑’的新式別號。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態(tài)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
”這也正是《祝!分羞@些女性形象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魯迅.彷徨[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2]魯迅.吶喊[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
[3]魯迅.南腔北調(diào)集[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6。
【文學的的論文】相關文章:
戲曲文學論文10-01
關于近代的文學論文10-01
英美文學論文10-01
論文英美文學10-01
文學論論文提綱10-05
古代文學論文11-14
簡評古代文學的文學原理學論文10-08
古代文學論文題目11-02
古代文學的改革論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