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英文導游詞翻譯的跨文化意識的論文
摘要:涉外導游詞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翻譯,譯者必須具備跨文化意識。本文分析了英文導游詞翻譯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翻譯方法和策略,探討了導游詞中的景點名稱等內(nèi)容與跨文化意識之間的關系,注重跨文化意識在導游英文解說的作用。
關鍵詞:導游詞;翻譯;問題;跨文化意識
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文本,導游詞是通過導游員引導外國旅游者(以下稱旅游者)游覽觀光的講解詞。譯成外語的導游詞,應是自然的、口語化的、一聽就懂的。譯者的跨文化意識在翻譯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跨文化意識和導游詞翻譯
涉外導游翻譯,在蓬勃發(fā)展的國際旅游業(yè)中始終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陳剛,1996: IV)。對于“翻譯”這一術語,翻譯已不再僅僅被看作是語言符號的轉換,而是一種文化轉化的模式(郭建中,1998:12)。Holz - Manttari (1984: 17)用“跨文化合作”來代替“翻譯”,Andre Lefevere (1992)則把翻譯看作“文化交融”,而R.Daniel Shaw(1988)創(chuàng)造了“transculturation”這個詞。
2.導游詞翻譯存在的問題
導游詞翻譯存在的問題涉及語用失誤和信息處理等方面。如前后不一、語法錯誤、張冠李戴、中式英文。還存在生硬對譯,信息傳遞不夠準確ra,望文生義等,如:世紀之交的“兩江四湖”,重新疏通了這條千年古水道,使之成為融匯古今的“歷史之道”,集粹山水的“自然之道”,“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之道”。
the Two'River and Four Lakes at the tum of the century has dredged the thousands - years - old Waterway and make it a combination of historical and modem culture and a galaxy of natural landscape and ecological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al.
這段導游詞具有典型的中式英語的特點,句子冗長,信息傳遞也不準確,破壞了游客的興致還可能會導致認知錯誤,從而降低了景點對游客的吸引力。
3.導游詞翻譯中跨文化意識的應用
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交流形式,旅游景點的英語翻譯需要我們從跨文化的視角來翻譯其文化內(nèi)涵,使外國游客在旅游過程中獲取相關信息,了解中國的特色文化,從而達到旅游翻譯的目的。
3.1是導地名和景點名稱及歷史人物名字的翻譯
其具體譯法包括意譯、直譯、音譯、意譯加音譯、直譯加音譯、意譯加直譯等幾種。而具體采用什么譯法需要具備跨文化意識,從而達到翻譯的最佳效果。
完全音譯適用于對地名的翻譯。此類翻譯因為涉及的文化內(nèi)容較少不會影響游客的理解,如北京(( Beijing)。而在翻譯中采用最多的是音譯加意譯的方法,主要適用于對景點和景區(qū)的翻譯。如天安門廣場譯成“Tian anmen Square”。
3.2語用意義與跨文化意識
語用學是“研究語言在交際中的運用”( Richards,Jack C.et al,1998: 356)。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語用學的途徑來研究跨文化交際故障。這種研究被國外學者稱作“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學” ( Tannen,1984)。語用失誤是導致跨文化交際故障的重要原因。“龍”在中國是皇權和高貴象征,在西方則是邪惡的形象,導游在給外國游客講“龍”時,有必要介紹中國的文化背景。
3.3文化信息處理
導游詞應屬“信息文本”。所以翻譯時“要重達,便是漏譯一兩句也無關宏旨!(羅新璋,1984: 136)。根據(jù)哲學家Crice的觀點,語言交際需遵守“合作原則”中的“數(shù)量原則”,譯者在翻譯導游詞時,應該以旅游者為導向,保存中國文化的信息,讓外國游客在游覽中能夠更多的了解中國文化。
3. 3.1文化借用
于景點翻譯的文化信息處理中滲透跨文化意識,能有效地處理跨文化沖突。文化借用是借用西方文化中知名的人或事來解釋中國文化。這樣做可以讓西方客人對比中西文化,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文化的內(nèi)容。
如:將梁山伯與祝英臺和西方文化中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做對比,把孔夫子與西方文化的亞里士多德進行對比,將中國的七夕節(jié)譯成ChineseVal-entine's day。
3.3.2增加或刪減相應的文化背景解釋或注釋
在介紹中國的文化古跡的時,通常會涉及到許多外國游客并不熟知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翻譯者應采取增加或刪減文化背景或著添加注釋的方式。如“林則徐”這個歷史人物,可以譯成:
“Lin - Zexu, Government official of the Qin Dynasty (1636 - 1911) and'keyfigure in the Opium War.…”。對于一些較為敏感的文化信息的處理上應考慮游客的文化背景。如為了改善兩岸關系,有關部門將西安驪山的“捉蔣亭”改為“兵諫亭”。
4.結語
由于中國文化和西文化在文化傳統(tǒng)、價值觀念、審美觀念、思維方式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我們在導游詞翻譯過程中一定要有跨文化意識。在傳達原文信息的前提下,使旅游導游詞和宣傳詞更好地為弘揚中華文化服務。
參考文獻:
[2]陳剛.西湖詩贊(英文版)[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1996.
[3]郭建中.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異化與歸化[J].外國語,1998,(2):12 - 18.
[6]羅新璋.翻譯論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7]Holz - Manttari,J.Translatiorische Handeln, Theorie and Methode[M]. Helsinki, 1984.
[8]Lefevere, Andre. Translating Literature: Ptactice and Theory in a Comparative Context[ M]. New York: The Modem Languag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1992.
[9]Richards, Jack C.et al.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pplied Linguistics [Z]. Beijing: FLTRP, 1998.
[10]Shaw,R. Daniel. Transculturation: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rans-lation and Other Communication Tasks[ M]. William Carvey Library,Pasadena, Califomia, 1988.
[11]Tannen,D.The Pragmatics of Cross - cultural Communication[ J].Applied Linguistics, 1984, (5):3.
【淺談英文導游詞翻譯的跨文化意識的論文】相關文章:
跨文化傳播下的翻譯研究論文10-09
淺談跨文化交際與禮儀的重要性論文10-06
淺談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論文范文10-08
淺析培養(yǎng)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跨文化意識的論文10-10
淺談攝影過程中的心理意識論文10-09
跨文化交際論文11-03
論文英文摘要翻譯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