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根隨筆讀后感 推薦度:
- 培根隨筆讀后感 推薦度:
- 培根隨筆讀后感600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培根隨筆讀后感(合集9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總結(jié)呢?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那么如何寫讀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培根隨筆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培根隨筆讀后感 篇1
什么才是聰明,什么才叫聰明,我覺得也沒有什么特別明確的定義。按字義理解,應該就是“耳聰目明”的意思吧。但現(xiàn)在人在解釋聰明的時候,如果以一個人“耳聰目明”就可以算作聰明的話,可能就有點片面了。而《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上對“聰明”的釋義是:智力發(fā)達,記憶和理解能力強。
而培根好象并沒有去特別的論述這樣的聰明,他只在論說小聰明。他列舉了一些小聰明的例子,比如說,善于保密的人,故弄玄虛的人,裝腔作勢的人,藐視一切的人,百般挑剔的人……等等。他把這一類人歸入小聰明的行列。小聰明的人,并不是真正的聰明,而其實是實實在在的大糊涂。因為,善于保密的人,其實際原因是自己的貨色不在陰暗處就拿不出手;故弄玄虛的人,除了略知皮毛外,其它就一無所知;裝腔作勢的人,只是為了顯示自己的高明……幾百年過去了,當年培根所描述的英國社會的小聰明的現(xiàn)象,到了現(xiàn)代的.中國,仍然生生不息,隨處可見。
也說小聰明 —— 隨風搖曳 —— 夢 里 夢 外也說小聰明 —— 隨風搖曳 —— 夢 里 夢 外生活和工作中,經(jīng)?梢砸姷酵嫘÷斆鞯娜。對一個事物,不懂裝懂,夸夸其談,顯示出高人一籌的樣子,這種人可以說在任何單位,任何部門都大量存在著。兩面三刀,左右逢源,欺上瞞下,這種人也不少。而我自己就經(jīng)常的與據(jù)別人之勞為已功,說別人之非而顯已是的人同事或共事,那情那境,雖過數(shù)年卻歷歷在目。玩小聰明者,投機鉆營,八面玲瓏,其言其行,讓愚笨者眼花繚亂,看不清真面目而自嘆不如,或佩服得五體投地。
更見過一些小聰明的人,在一個環(huán)境下,可以說人人知其能力深淺,人人知其徒有虛名,但恰恰領(lǐng)導不知而欣賞有加。這也算是上世積下的陰福。至于以毀人聲譽而打開自己通道的小聰明,以上下周旋左右逢源前倨后恭獲得青瞇的小聰明,實在是數(shù)不勝數(shù)。
玩小聰明而玩過頭的也不少。如培根言,許多小聰明的動作言行,其實是拿不出手的,能拿出來的也只是皮毛,或故意做作而已。于是,遇到較真的人,處在較真的環(huán)境下,小聰明者往往沒有生存的市場。而一意孤行,硬要把自己的小聰明玩下去,也許會被摔得頭破血流,甚至賠上區(qū)區(qū)性命。這樣的案例也隨處可見,隨時可聞。只是一聽到因為小聰明丟掉人生的一切,就會唏虛不已。
喜歡玩小聰明的人,是不值得相交的。我經(jīng)常反省自己,別玩小聰明,那會害人害已!
培根隨筆讀后感 篇2
最近,讀了《培根隨筆錄》(上海人民出版社出飯),真是愛不釋手。培根,是近代思想史上最優(yōu)秀的人之一。他的話常常被人們拿來當作格言,比如有名的“知識就是力量”即是一例。他的這本《隨筆錄》充滿了閱世經(jīng)驗,閃爍著智慧之光。我是小學教師,書中一些論述與我常常思考的問題正好相合,這自然引起我特別的注意。
培根寫道:“如果問:在人生中最重要的才能是什么?那么回答是:笫一、無所畏懼,笫二、無所畏懼,第三、還是無所畏懼。”我覺得,在我們小學教師身上,似乎缺少這種無所畏懼的精神。我們怕的東西太多,工作中好容易產(chǎn)生了一點新思想,比如一個教學改革方案,“怕”就來了,怕領(lǐng)導批評指責,怕同行評頭品足,怕學生紀律不穩(wěn),怕家長議論紛紛,怕考試一塌糊涂?傊鲁鰥渥。我們總是以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別人稱贊我們的“謙虛”,其實正是我們的自卑。教宵的現(xiàn)代化需要有勇氣的教育工作者,我們小學教師很應該有一點勇氣。
如果以為自己不行,便只好去迷信權(quán)威。《培根隨筆錄》中就有不少這方面的論述。我們小學教師有時就喜歡迷信別人、否定自己,常常心悅誠服地讓別人替我們?nèi)ニ枷。所以,我們小學教師很缺少點個性,有許多人,教了十幾年、二十幾年、或更長時間的書,竟沒有一點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真有點枉做教師一場。而只有小學教師都發(fā)揮了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才會有小學教育的現(xiàn)代化。
缺少創(chuàng)新,就意味著因循守舊。正如培根所說:“既成的習慣,即使并不優(yōu)良,也會因習慣而使人適應。而新事物,即使更優(yōu)良也會因不習慣而受到非議!蔽覀/j、學教師做工作似乎有點過于講究有根據(jù),對新事物不那么敏感,工作以不出“事”為上乘。這就使我們失去了最可寶貴的東西一思考和開拓創(chuàng)新。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議論:“現(xiàn)在的學生比過去的學生差遠了!薄斑@些新教師哪象我們參加工作的時候!倍坏┒挤狭恕斑^去”的樣子,大家便相安無事了。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頗有影響的蘇聯(lián)教育家。在我國,還沒有出現(xiàn)這樣的教育家。這其中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我們教師缺乏勇氣、自信和開拓創(chuàng)新不夠,實在是主觀方面的.重要原因!
教育改革,不能不硏究教師,而硏究教師就不能諱言我們自己的弱點。如果我們對教師的硏究取得重大學術(shù)成果,那么對我國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無疑將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培根隨筆錄》盡管不是專門談教育的書,但對教育工作者卻極有幫助。我讀后就獲益不淺。如果我們小學教師能深刻認識并加以克服自己的弱點,樹立起勇敢、自信、獨立思考和大膽開拓創(chuàng)新的品質(zhì),那么我們的小學教育就一定能充滿活力,欣欣向榮。
培根隨筆讀后感 篇3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是詩意和哲思的完美結(jié)合,“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
作家培根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shù)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薄杜喔S筆》的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宗教、愛情、婚姻、友誼、藝術(shù)、教育和倫理等等,幾乎觸及了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論真理》中,他談到“探究真理即要對其求愛求婚,認識真理即要與之相依相隨,而相信真理則要享受真理的樂趣,此乃人類天性之至善。”是啊,要追求真理,認識真理,更要依賴真理,因為與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只存在于真理中。
在《談讀書》中,知道了讀書之用有三:一為心曠神怡,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其實,讀書不是為了雄辯和駁斥,也不是為了輕信和盲從,而是為了思考和權(quán)衡。但讀書亦有方法,講求實際者鄙薄讀書,頭腦簡單者仰慕讀書,唯英明睿智者運用讀書。的確,讀書補天然之不足,經(jīng)驗又補讀書之不足。
我最喜歡的.就是那篇《論友誼》了。
“得不到友誼的人將是終身可憐的孤獨者,沒有友情的社會將是一片沙漠,因此那種樂于孤獨的人不是屬于人而是屬于獸的。”每個人都需要朋友的陪伴,需要友誼的滋潤。人的一生會遭遇無數(shù)次相逢,有些人是你看過便忘了的風景,而朋友,將成為在你心里生根抽芽的人。培根在文章中寫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笔堑,友誼能使歡樂倍增,悲痛銳減。
但是世上友誼本罕見,真摯友情更難求。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并不是失去了一些朋友,而是我們懂得了誰才是真正的朋友。成長總會讓我們或得或失,朋友彼此之間容易出現(xiàn)分歧誤會,可能有吵鬧,可能有諒解,但總是需要信任、寬容、真誠來輔助陪伴。因為,友誼有著兩種可觀的作用,即平息感情和加強理智。
處于花季的我們,左右有朋友,曾經(jīng)的懵懂可能讓我們在友誼上付出過代價,但是不得不說,友誼真的很重要,缺乏真正的朋友乃是最純粹最可憐的孤獨;沒有友誼則斯世不過是一片荒野。朋友是什么?一個靈魂居住在兩個肉體中,《論友誼》讓我明白了,不是在最好的時光遇見了朋友,而是有朋友相伴,我們才有了最好的時光,且行且珍惜。
讀《培根隨筆》,好像聽不到作者靈魂的絮語,也不像一位朋友在娓娓談心,倒像是在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因為書里包含著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是對人生的體會。
若讀透這本書,仿佛就看透了人生,因為作者從字里行間透露出他的人生態(tài)度和處事方式。
很多時候,換一個視角,就會發(fā)現(xiàn)一個全新的世界和一份精彩的生活,智釋人生吧!
培根隨筆讀后感 篇4
<培根隨筆>是與<海底兩萬里>一齊買的,起初,我對它比對<海底兩萬里>更沒有興趣,除了看起來古板的書名,還有剛開始翻閱時乏味的資料,都使我不愿再看它第二眼,于是,它被我殘忍地扔到了亂七八糟的舊東西里。在網(wǎng)上,我了解到這是一本評價極其高的書,看了出于書中的各種真理名言,我便知道了,這是絕對是一本值得一看的好書。從雜物堆里將被埋幾個星期的<培根隨筆>翻出來,沉下心,將書翻開。
<培根隨筆>是英國隨筆文學的開山之作,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據(jù)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讀之猶如聆聽高人賜教,受益匪淺"。作者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最杰出的哲學家和文學家,被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在<論求知>中,培根說道:"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可見求知能夠改變?nèi)说拿\,在我們的一生中是相當重要的。
在<論友誼>中,培根說道:"如果你把快樂告訴一個朋友,你將得到兩個快樂;而如果你把憂愁向一個朋友傾吐,你將被分掉一半憂愁。"這說明了朋友是我們身邊必不可少的一個主角,能夠為我們的生活增添色彩。
<論美>是一篇關(guān)于"美"的經(jīng)典之作,語言簡潔,內(nèi)涵深刻,充滿哲理,重點論述人就應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nèi)在美的問題。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yōu)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因此,不好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nèi)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美德重于美貌,把美貌與美的德行結(jié)合,美才能真正發(fā)出光輝。如今,有些人只注重外表的美麗,而忽略了內(nèi)在,一個打扮華貴的人的美是供人欣賞,轉(zhuǎn)眼便是過眼云煙;而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永垂不朽的。
<培根隨筆>的語言簡潔,文筆優(yōu)美,說理透徹,警句迭出,讀著它,就像聽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談,使人受益匪淺。
培根隨筆讀后感 篇5
“事情一旦到了采取行動的地步,迅捷就是最好的手段!辟r根在隨筆中如此說道。
的確,世上最無用之物莫過于拖延。
“幸運如市場,許多時候,如果你能多待一會兒,價格就會降下來,或者至少,它先給你容易抓的瓶把,如果你不及時抓住,就給你難抓的瓶身……”培根講述了哲學、倫理、處世之道。
常道:“今日事今日畢!笨杉词故沁@句爛熟于心得話,也未在心中打下牢固的根基。
不知多少人,拿著手機,抱著“再玩五分鐘”的心態(tài),一夜不眠,最后落個頭暈眼花,腰酸背痛,次日昏昏欲睡,說不清昨夜究竟有何意義。不知多少人,將事情一拖再拖,最后手忙腳亂,悔不當初;不知多少人,在選擇的路口舉棋不定,錯過了最佳時機,最后落得兩手空空。
拖延是一把枷鎖,鎖其心智,鈍其行為,毀其人生。
個人拖延,得一時歡愉,在事后暗悔時光飛逝,竟抓不住它的尾巴。上級拖延,導致任務完結(jié)不了。社會拖延,使整個社會停滯不前,淪為一盤散沙,國家拖延,逃不了“落不了就要挨打”的悲催命運。
百無一用是拖延,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個起早貪黑的日子,終有一日下定決心將之更改。于是,每日緊抓時間,竟比之前早了幾個小時入眠。不曾為當初愚笨的作法所自恥。
生而在世,難免心存幾分懶惰。但如何將之克服?可謂,目標之重要了。拖延最好的解藥便是恒心與毅力。
“在事情初起之際抓住最佳時期,絕對是至高無上的智慧!辟r根又道。
是啊,機會不等人。
總有人自認為“懷才不遇”是他人的不賞識,亦或認為某些機遇“不堪入目”而一拖再拖,最后在心怡之物來臨之際,芳華逝去,束手無策。
中國首富李嘉誠,當機立斷,改革開放初期,社會落后,土地空曠。但就是這樣前途渺茫,經(jīng)濟體系不全的舊社會,李嘉誠牢抓商機,代巨款買地皮。也正是這令人大跌眼鏡的做法投資,使他發(fā)家起業(yè),成為了亞洲地產(chǎn)大亨。在機會的路口,他絕不拖延。
百無一用是拖延。
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我們是否應遵從先輩的教誨,在機遇、選擇、心智中不留下一絲拖延呢?
馬上行動,沒有借口。對遲疑說不,對猶疑說不,對彷徨說不。
“子彈出了槍膛,飛起來速度極快。”世上最無用之物,莫過于拖延!
點評:本文立意深刻,由拖延時間到拖延時機,層次分明,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沒有華麗的辭藻,卻以樸實獨特的.觀點脫穎而出,作者所選用的素材引述時代普遍關(guān)注的事例輔助議論,運用李嘉誠的事例突出議論了把握時機的重要,使議論的針對性、時代感更強,扣題緊,聯(lián)系生活實際,結(jié)尾由偉人到自身,呼吁青少年遠離拖延。大有憂國憂民的心態(tài),引發(fā)讀者深刻的思考?芍^一篇佳作。(指導教師:劉冬梅)
培根隨筆讀后感 篇6
讀書能給人樂趣、文雅和能力。人們獨具或退隱的時候,最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談話的時候,最能表現(xiàn)出讀書的文雅;判斷和處理事務的時候,最能發(fā)揮由讀書而獲得的能力。那些有實際經(jīng)驗而沒有學識的人,也許能夠一一實行或判斷某些事物的細枝末節(jié),但對于事業(yè)的`一般指導、籌劃與處理,還是真正有學問的人才能勝任。
耗費過多的時間去讀書便是遲滯,過分用學問自炫便是矯揉造作,而全憑學理判斷一切,則是書呆子的癖好。學問能美化人性,經(jīng)驗又能充實學問。天生的植物需要人工修剪,人類的本性也需要學問誘導,而學問本身又必須以經(jīng)驗來規(guī)范,否則便太迂闊了。
機巧的人輕視學問,淺薄的人驚服學問,聰明的人卻能利用學問。因為學問本身并不曾把它的用途交給人,至于如何去應用它,那是在學問之外,超越學問之上、由觀察而獲得的一種聰明呢!
讀書不是為著要辯駁,也不是要盲目信從,更不是去尋談話的資料,而是要去權(quán)衡和思考。有些書只需淺嘗,有些書可以狼吞,有些書要細嚼爛咽,慢慢消化。也就是說,有的書只需選讀,有的書只需瀏覽,有的書卻必須全部精讀。有些書不必去讀原本,讀讀它們的節(jié)本就夠了,但這僅限于內(nèi)容不大重要的二流書籍;否則,刪節(jié)過的書,往往就像蒸餾水一樣,淡而無味。
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如果一個人很少寫作,他就需要有很強的記憶力;如果他很少辯論,就需要有急智;如果他很少讀書,就需要很狡猾,對于自己不懂的事情,假裝知道。
歷史使人聰明,詩歌使人富于想象,數(shù)學使人精確,自然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和修辭學使人善辯?傊x書能陶冶個性。不僅如此,讀書并且可以鏟除一些心理上的障礙,正如適當?shù)倪\動能夠矯治身體上某些疾病一般。例如:滾球戲有益于腎臟;射箭有益于胸部;散步有益于腸胃;騎馬有益于頭部等等。因此,假若一個人心神散亂,最好讓他學習數(shù)學,因為在演算數(shù)學題目的時候,一定得全神貫注,如果注意力稍一分散,就必得再從頭做起。假若一個人拙于辨別差異,就讓他去請教那些演繹派的大師們,因為他們正是剖析毫發(fā)的人。假若一個人的心靈遲鈍,不能舉一反三,最好讓他去研究律師的案件。所以,每一種心理缺陷,都有一種特殊的補救良方。
培根隨筆讀后感 篇7
說實話,我是很怕死的,戰(zhàn)勝死亡的幫手。怕到培根所說的那些戰(zhàn)勝死亡的幫手對我基本不起作用的程度。我怕死的原因,并不是培根所說的死亡的聲勢。
喪葬儀式以及其中的悲號痛哭對我的影響不大,因為總體來說我是一個比較獨立思想的人,別人的行為對我影響不大,起碼是培根這樣的哲學家之外的`普通人對我影響不大,而哲學家我還要挑一挑,看不順眼的對我影響也不大,看順眼的對我的影響也只是稍微大一些。那么我為什么怕死呢?不知道,只能說就是骨子里怕死。培根在他的隨筆集2里提到的戰(zhàn)勝死亡的幫手有這樣一些:復仇、愛情、榮譽、悲哀、恐懼、哀憐、忠誠、事業(yè)。我想了一下,這些事情肯定會暫時起麻醉劑的作用,麻痹怕死的神經(jīng)。但是,這些事情的麻痹時間有多長,其麻痹效力是否足以戰(zhàn)勝死亡,則完全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異的。
究其實質(zhì),因為這些麻痹之所以成立就是因為教育或洗腦的結(jié)果,而不同時空環(huán)境下的教育或洗腦內(nèi)容是不同的,教育和洗腦的效果對不同的人也會不同。逐個分析一下上述幫手。先說復仇,雖然西西里式的復仇有些極端,但是總的來說個人或家庭復仇還是容易理解的;至于大的人群復仇例如村/團伙/民族/國家,大部分是老大們的忽悠,能不能到不怕死的程度其實并不像老大們說的那么夸張。愛情特別是失戀帶來的強烈痛苦的確可能暫時壓過對死亡的恐懼,但是一般來說越強烈的東西也越容易隨風而逝。榮譽是各級老大們用來讓人干活而又省錢的主要手段,捅破窗戶紙后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是浮云。親人間的悲哀源于多年的親密關(guān)系,大范圍的悲哀則往往是由于大范圍的洗腦,日本戰(zhàn)敗后大量日本人自殺是后者的典型案例。恐懼,其實是一個比較的問題,也就是對死亡的恐懼和對其它恐懼的比較。忠誠和復仇有些類似,忠于家人是應該的,忠于其他則肯定是被其他洗腦的結(jié)果,為忠于皇帝而死是何等愚蠢就不用說了,為忠于某個概念而死也只能讓這個概念的最大獲益者獲益。
最后,為事業(yè)而死也類似于為忠誠而死,如果這事業(yè)的最大獲益者是別人;如果事業(yè)是自己的愛好,那這就是一個精神狀態(tài)的問題了,因為這在本質(zhì)上和為吸毒而死是一樣的。對于我而言,培根的幫手說的根本錯誤在于,他所說的幫手都是殺手而不是幫手。也就是說,這些幫手不是幫你戰(zhàn)勝死亡,而僅僅是幫你戰(zhàn)勝對死亡的恐懼心理。通俗地說,就是幫你安樂死而不是幫你不死。培根選擇這些幫你死的幫手而不是幫你不死的醫(yī)學,這讓我不知是該嘆息培根,還是嘆息培根所在的時代。
培根隨筆讀后感 篇8
暑假期間,我讀了一本書培根隨筆.這本書的作者是英國十七世紀著名的哲學家和文學家弗朗西斯培根.這是一部世界性的經(jīng)典著作,它語言簡潔,直接犀利,文筆優(yōu)美,格言警句迭出,大多是論述人生重大問題以及人與國家,社會的關(guān)系,思想深刻而精彩,見解獨到而精辟.這本書中講述的培根對人生的感悟,許多的處事方法和思想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絕對是青少年閱讀課外讀物的不二選擇.這本書中中最讓我感興趣的有論死亡,論逆境,論友誼等.培根隨筆讀后感
讀到論死亡,我明白了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規(guī)律,是人生旅途的終點,也是人生旅途的另一起點.培根從人們害怕死亡,不敢直面死亡這一個逃避心理出發(fā)討論了有關(guān)死亡的話題,論述了自古以來的一些英雄人物都直面死亡,戰(zhàn)勝死亡,說明了死亡其實并不可怕,也沒有那么痛苦.我認為人們之所以對死亡的到來感到恐懼和害怕,原因有兩個;一是因為他們在生活中受到他人及社會的`影響,根深蒂固的認為死亡是一件可怕的事,二是伴隨著死亡而來的東西將死亡襯托得極其可怕.其實只要我們坦然面對死亡,就會克服這種恐懼心理,就會發(fā)現(xiàn)死亡其實并沒有那么可怕.而且,人類的有些精神是可以無視死亡的.愛國之心獻身死亡,勇敢之心蔑視死亡.
論逆境中的一句話使我受益匪淺,那就是塞內(nèi)加的一句高論;順境的好處固然令人羨慕,但是逆境的好處則令人贊嘆.培根在文中發(fā)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和順境相比,逆境更能鍛煉人,塑造人,而人的一些美好品質(zhì)和崇高精神往往都出自逆境.而我也是如此認為的,不經(jīng)歷風雨怎能遇見美麗的彩虹,不經(jīng)歷逆境怎能更好的成長.
論友誼這篇文章告訴了我朋友的重要性和友誼的可貴,朋友在陽光來臨之時陪我們一起享受溫暖,在暴風雨來臨之時和我們一同面對.所以說,朋友既可以在我們郁悶脆弱時給我們心靈的支持,也可以是我們變得更加理性.正因為友誼如此可貴,我才更要珍惜自己的好朋友,使我們的友誼在前行的路上更加深厚.
培根隨筆中的文章無一不是能夠?qū)ξ覀兦嗌倌甑某砷L有著深刻教育的,每讀一篇文章,我都能從中找到值得我學習的東西.如;我明白了死亡并不可怕,也不值得恐懼,那只是我們?nèi)松牧硪环N開端.逆境是我們走向成功的基石,我不再抗拒逆境,我開始坦然接受它,戰(zhàn)勝它,將它變成我成長道路的墊腳石.友誼可以慰籍心靈和加強理性,只有與朋友一起同行,互相學習才會更好的取得成功.
培根隨筆讀后感 篇9
《培根隨筆》是十九世紀英國的著名作家弗朗西斯·培根一生心血之結(jié)晶。在這本書中,培根幾乎談遍了人類生活的的方方面面。他見解獨到,發(fā)人深省,令人回味無窮。
我是在六年級的時候接觸這本書的,當初是因為朋友的極力推薦,其實我當時很不以為然。但之后某一天因為實在無聊,才讓它重見天日。不知不覺中,我竟然迷上了這本書。每個章節(jié)我都要看許多遍,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論死亡》中的一句:“復仇之心可以征服死亡,愛戀之心足以蔑視死亡,榮譽之心會獻身死亡,悲痛之心會奔赴死亡,恐懼之心會預期死亡。”
對此,我深有感悟:一個人在仇恨的驅(qū)使下,可以做出任何事,為了報仇,就連付出性命都在所不惜;當兩個人相愛,并且愛得很深的時候,死亡便在他們心中變的微不足道;人為了獲得贊賞,為了讓自己名留青史,為了讓別人在提到自己的名字時用華麗的辭藻來修飾,可以將自己的生命獻給死亡;一個人在極度悲痛、傷心之時,可能會因為承受不住而自殺什么的;人在因為什么東西而擔驚受怕的時候,就會不由自主的想起自己的未來,為自己的命運而擔憂……雖然我可能永遠不會因為這些東西而投向死亡輕柔的懷抱,因為我的.人生很平淡,而且可以說大部分的人生都是很平淡,但這并不妨礙我追求轟轟烈烈的人生,甘于平凡,卻不甘于平庸。
雖然我現(xiàn)在并不大,但也并不小,已經(jīng)能明白死亡的含義了,死亡意味著離別、痛苦,不僅是自己的,還有家人,如果爭氣一點的話,可能還會有更多人,但我覺得能為別人作出貢獻的死亡才是有意義的,像普通人一樣,碌碌無為的過完自己的一生。我不想在生命的盡頭,當走馬燈放映時,像看一場爛片一樣索然無味,甚至心生厭惡!吧斪鋈私,死亦為鬼雄”,每當我吟誦李清照的這句詩時,就會心潮澎湃。有人可能覺得我好高騖遠,都還沒成年就想死的事,但我覺得這是對人生的一種不滿,是一種拒絕平庸的表現(xiàn)。
培根的每句話都蘊藏著做人的道理,從他的話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三觀非常正直的人。《培根隨筆》中,他的每一句話都更能讓讀者在閱讀中塑造自己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看完這本書后,我印象中的培根是個語言正中紅心,但同時令人遐思的牙尖嘴利的英倫紳士的形象。
《培根隨筆》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道理,我很享受與它相伴的時光。
【培根隨筆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培根隨筆》隨筆05-17
關(guān)于培根隨筆05-15
培根隨筆摘抄11-10
《培根隨筆》隨筆5篇05-17
《培根隨筆》隨筆(5篇)05-17
培根隨筆閱讀心得02-11
培根隨筆經(jīng)典語錄02-04
培根隨筆的讀書筆記06-09
培根隨筆范文15篇02-09
《培根隨筆》讀書筆記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