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與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何聯(lián)系
想要做一位合格的家長,首先來了解以下關于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與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何聯(lián)系吧。
1 溺愛型的父母導致孩子情緒不穩(wěn)、意志薄弱、交往困難、軟弱無能,容易形成驕橫、任性、執(zhí)拗的性格,或者容易形成依賴、懦弱、自卑的性格。
這類家長對子女過于寵愛,過于關心,其特征是對孩子的過分監(jiān)護和關注,對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有求必應,一味滿足,一味遷就,百依百順。
溺愛型的父母把孩子放到特殊的地位,一切服從、服務于孩子,不適當?shù)貪M足子女生活上的要求和欲望,處處遷就,事事代勞。
研究者曾將上海父母與日本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作比較,他們發(fā)現(xiàn)上海母親強調父母要愛孩子、關心孩子,而不重視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日本母親則把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作為好父母的首要條件。
這說明,上海的家長以為自己的責任就是關心孩子、愛護孩子,而愛孩子就是盡量滿足他們的要求。
這種嬌生慣養(yǎng)的家庭首先會導致孩子以自我為中心,具有自私、任性、放縱的壞習慣;“驕嬌”二氣嚴重,表現(xiàn)為依賴、懶惰的品行。
另外,還可能形成蠻不講理、霸道的壞脾氣。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之中,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侵蝕,情緒不穩(wěn)定,狹隘、過度自傲或自卑,意志薄弱,缺乏自信,交際困難以及軟弱無能。
容易形成驕橫、任性、執(zhí)拗的性格或者依賴、懦弱、自卑的性格。
當孩子長大成人面臨與其家庭提供給他的環(huán)境迥然不同的社會競爭時,則會無力承受任何心理上的挫折而缺乏信心,灰心、失望而導致失敗。
溺愛型是一種需要否定的教養(yǎng)模式,愛孩子是人類的天性,孩子需要愛,但這類父母首先應當認識愛與溺愛之間的區(qū)別。
愛與溺愛很難從行為的表面去分別,要用發(fā)展的觀點來判斷。
如果可以使他將來發(fā)展成身心健全的人,即使這種行為看來是冷淡甚至是“殘酷”的,實際上也是愛。
反過來,如果行為足以妨礙健全人格的發(fā)展和知識技能的獲得,那么,即使看上去是愛,實際上就是溺愛了。
持這種教養(yǎng)態(tài)度的父母要注意:對孩子應當嚴格要求,要把孩子放在恰當?shù)奈恢蒙稀?/p>
不要太關心孩子,隨時問他這樣那樣;不要太親近孩子,讓孩子充分自由地活動;不要給孩子一切他想要的東西,孩子從小應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不能享受權利;不要過于夸獎孩子。
2 專斷型的父母導致孩子情感冷漠、自悲、孤僻、不合群,容易形成粗暴、敵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執(zhí)拗、逃避和神經(jīng)質的性格,也可能形成依賴、情緒不安和自卑的性格。
持這種教養(yǎng)態(tài)度的父母往往強迫孩子按父母的意愿辦事,而且用懲罰來強制執(zhí)行。
不許孩子有差錯或失誤,否則就遭到打、罵、恐嚇或其他懲罰。
一次家長咨詢活動后的統(tǒng)計結果表明,明顯暴露出家長錯誤教養(yǎng)觀及教養(yǎng)方法的個例約占教育、心理健康類咨詢人數(shù)的20%。
有的家長不許孩子玩,有的家長規(guī)定不許孩子犯任何小錯誤。
專家們指出,時下仍有為數(shù)不少的家長以為:“訓罵就是疼”,“不管多嚴總是愛”。
在另一次調查中,有31.4 %的家長承認如果孩子考試達不到要求,自己首先會采取的行動是“痛打一頓”或“嚴厲批評”。
44.9%的學生則認為在考試成績達不到父母要求時,自己最會遭到父母的打罵。
不僅在教育上,家長權利和威嚴的強盛在整個養(yǎng)育過程中都表現(xiàn)得十分明顯。
在問卷調查中,家長愿意“不論自己說什么, 孩子都聽”的占65.5%,表示“不愿意”和“無所謂”的分別只有26%和4.1%。
這種教育的后果,首先會使孩子時時處于緊張的狀態(tài),失去安全感;使孩子同父母的關系對立,失去歸屬感;使孩子學會粗魯待人,產(chǎn)生不容忍、不團結的行為。
一個調查結果說明,218 例青少年心理障礙者家庭管教方式以嚴厲、獨斷、高目標、各方面加以限制為主,顯著高于對照組,表明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心理 健康至關重要。
家庭缺少溫暖和情感交流與青少年心理障礙的關系密切。
調查者甚至斷言:“這比父母離異或死亡的影響還要嚴重。”
在這教養(yǎng)方式下,孩子表現(xiàn)為情緒很不穩(wěn)定,恐懼、膽怯,情感冷漠;因懼怕失敗而退縮、消極,意志力差;因逃避懲罰養(yǎng)成說謊話、表里不一的不良品質,孤癖、不合群,自悲感強。
自尊、自信、自愛和首創(chuàng)精神等許多寶貴的性格特征便隨之而被毀掉,并逐漸形成粗暴、敵意和冷淡的性格,或者形成執(zhí)拗、逃避和神經(jīng)質的性格,也可以形成依賴、情緒不安和自卑的性格。
由于家長帶給孩子的不僅是肉體上的痛苦,更是精神上的壓抑和侮辱,在得不到溫情,又面臨暴力的情況下,孩子極可能離家出走,嚴重時則可能輕生。
專斷型的教養(yǎng)方式塑造了孩子逆反心理極強的反社會品格,是完全不可取的,加強民主意識是這類父母提高教養(yǎng)質量的當務之急。
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家長的教育才能得到子女心悅誠服的接受;只有在平等的交流中,子女的心理才能健康地發(fā)展。
實行民主教養(yǎng)的基本要求是,父母要在思想上尊重孩子的人格;教養(yǎng)的核心作用在于強化孩子的自尊心,鼓勵他們自己管理自己;教養(yǎng)的原則是引導啟發(fā),而不是強迫命令。
持這種教養(yǎng)態(tài)度的父母要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調整對孩子的期望,不要勉強孩子做他所不能勝任的事。
不要對孩子過于嚴厲,要理解孩子,善于發(fā)展孩子的特長。
批評孩子時,應該鎮(zhèn)靜,要注意態(tài)度與效果。
3 縱容型的父母導致孩子固執(zhí)、散漫,社會適應性差,容易形成冷酷的、攻擊的、情緒不安的性格,或者消極的和玩世不恭的性格。
采取放任教養(yǎng)態(tài)度的父母以不干涉原則為建立家庭關系的基礎,彼此“和平共處”。
有些父母只是考慮自己的工作,有些父母天天只想賺到更多的錢,有些父母把下班后的大部分時間用于看電視或打麻將上。
這些家庭對孩子來說缺乏情感的交流和吸引。
父母對子女采取不聞不問、放任自流的態(tài)度。
對孩子的言行沒有嚴格的要求和必要的約束,對孩子的缺點錯誤不管不問,任其自由發(fā)展。
孩子做了錯事,不是及時進行批評教育和正確引導。
同時,不鼓勵兒童去探索、求得成就以及嘗試新的事情,不指導兒童去確定他們的行為是否恰當。
由于缺乏父母的關心和教育,使孩子認為自己在家庭中是不重要的而失去歸屬感。
此外,父母沒有給予必要的行為準則和強化,使孩子缺乏社會責任心;父母對沖動的行為缺乏約束,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父母對于孩子的成就沒有鼓勵,孩子缺乏探索行為和完成任務的行為;而且因為孩子實際上沒有什么成就,所以缺乏自尊感和勝任感。
在這種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自然容易形成冷酷的、攻擊的、情緒不安的性格,從小不懂得愛和關心,情感冷漠、自控力差、意志薄弱,自以為是、任性、固執(zhí)、自由散漫、社會適應性差。
縱容型是一種應當否定的教養(yǎng)方式,持這種教養(yǎng)方式的父母對孩子是冷漠的、忽視的、不負責任的。
這類家長應該明確,教育子女是每位父母的天職,父母沒有任何理由可以推脫這個責任。
每個孩子都需要家長的關心和愛護,都需要家長尊重他的人格,都希望家長支持他的上進心,都需要家長滿足他的合理要求。
父母應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護。
要對孩子嚴格要求,時時關注孩子的成長,對孩子運用適當?shù)莫剳褪侄,通過鼓勵強化孩子正當?shù)男袨椋惨獛椭⒆咏鉀Q面臨的困難。
4 民主型的父母使孩子情緒穩(wěn)定、情感豐富、意志堅強,獨立、合群、自信,容易使孩子形成積極的、向上的、熱誠的、友善的性格。
這類家長多采用民主的方式對子女進行教育。
父母是溫和的、關心的,他們鼓勵兒童獨立探索,承認孩子有一個獨立活動的范圍,孩子可以無拘無束地同家長討論自己的問題并作出一些決定,但須在征得家長同意之后確定最終方案。
父母提出的規(guī)則雖然有時也用輕微的懲罰來貫徹執(zhí)行,但是加以說明,而且隨兒童的反應而加以調整。
屬于這種類型的還有些父母更加開放,他們甚至認為孩子可以選擇自己的一切活動方案,大人的意見僅供參考,最終決定由孩子來作。
民主型的父母對孩子精心培養(yǎng),愛而不慣,嚴而不苛,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循循善誘,啟發(fā)開導,以發(fā)揮孩子行動和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這類父母與子女之間有著積極的情感交流,既尊重、理解孩子,又對孩子事事處處提出嚴格要求;既高度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又積極鼓勵孩子獨立自主,激勵孩子去做喜歡而又力所能及的事情;既讓孩子直言不諱,敢于發(fā)表意見,又對孩子的幼稚和錯誤循循善誘,而不是無端訓斥。
研究表明:持這種教養(yǎng)方式的家庭首先能給孩子以安全感,孩子置身其中感到可靠。
其次,是滿足了孩子的歸屬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受到被愛和被尊重,也學習到怎樣愛他人并尊重他人,從而增強了自尊和自信。
另外,溫馨的家庭能使孩子獲得支持感,當孩子猶豫、彷徨,或遇到困難、挫折時,可以從家庭的關懷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
因此,在民主和睦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情緒穩(wěn)定,情感豐富、細膩,性格開朗,意志堅強,有自信心,能與人和睦相處。
他們具有積極的、向上的、熱誠的、友善的性格,并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
從家長行為看孩子心理發(fā)展的后果,無疑,這是最佳的教育模式,也是唯一的值得推崇的模式。
民主型的教育方式,要求父母自身心理健康,只有自身的素質提高了,才有可能對孩子施以民主的教育方式;要通過學習科學的育兒知識來形成現(xiàn)代教育觀念。
此外,了解家庭教育的方法也是提高教育效果所必需的手段。
5 應當指出的是,由于每個孩子的個性差異不同,無論是溺愛型、專斷型還是縱容型的教養(yǎng)方式,它們對孩子心理發(fā)展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不一定是定因定果的關系。
也就是說,同一種管教類型對不同個性的孩子引起的反應,可能是各式各樣的。
比如,面對專斷型的家長,有的孩子可能表現(xiàn)出倔強的、懷有敵意的“對抗”;有的孩子也可能以順從作為家長權威的“補充”;有的則可能把經(jīng)久的壓制“融化”為極度的自卑;也有的可能表現(xiàn)為滿不在乎以求“解脫”,或者裝出討人喜歡的、受寵的樣子來自我“保護”……。
因此,我們不能僅僅依據(jù)孩子的表面行為來評價某種管教類型的實際效果。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即民主型的教育模式對所有孩子的心理發(fā)展都是有益的。
良好的心理品質是人成功的必要條件,也是新世紀對一代新人素質的必然要求。
人的健康既包括身體健康也包括心理的健康,這已經(jīng)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但是,從大量的調查和研究的結論中,我們遺憾地看到,當今我國家庭教育的狀況,特別是父母教養(yǎng)方式存在很多的問題。
許多家長在家庭教養(yǎng)過程中,往往只看到子女有形的身體的生長和智力的開發(fā),而忽視無形的心理的健康成長。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無論是溺愛型、專斷型還是縱容型,對子女良好的心理品質的形成與發(fā)展都是極為不利的,既不利于子女的成長,也有悖于社會對人的要求,說到底與父母的初衷也是相違的。
這一現(xiàn)狀盡管已經(jīng)引起有關研究者的注意,但還遠遠沒有引起家長、學校及社會的廣泛注意與重視。
我們認為,作為青少年成長大環(huán)境的社會,應當通過報紙、刊物、電視等傳播媒體,宣傳科學的家庭教養(yǎng)方式和民主的教養(yǎng)模式,使之成為創(chuàng)建精神文明、爭建文明家庭的有機組成部分。
作為青少年接受正規(guī)教育場所的學校,應當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學校等,指導家長了解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子女心理健康的關系,幫助家長掌握科學的育兒方法,使之成為學校家庭教育指導的重要內容。
作為青少年成長最直接教育者的父母,應當轉變舊的傳統(tǒng)觀念,不僅將子女看成是自己的后代,子女的成長是自己的希望,更要將子女看成是國家未來的棟梁,他們的成材是國家的希望。
只有這樣,才會更自覺地學會做一名合格的家長。
【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與子女的心理健康有何聯(lián)系】相關文章:
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發(fā)展有何特點09-30
關于父母的教養(yǎng)方式有幾種分類11-26
家庭教養(yǎng)方式及交往和結構對兒童社會化有何關系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