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侗族的一些禮儀習俗文化
以下關于侗族的一些禮儀風俗文化,希望可以幫助你了解它!
侗族的敬老習俗
貴州南部地區(qū)侗族的老人節(jié)定在春天。
過節(jié)時,寨與寨之間的異性老人們相約到坡上過。
節(jié)日早上,甲寨男性老人吹著蘆笙向乙寨出發(fā)。
乙寨女性老人們陪甲寨男性老人們上“老人坡”,他們各自尋找自己過去的相好,談論往昔友情,傾訴當家后的苦衷。
到了中午,集體進餐,食罷盡興地唱歌。
侗族民俗文化有哪些
侗族民俗——聽大歌、看斗牛
侗族大歌主要分布在黎平及與之相臨的從江、榕江等縣的侗族聚居區(qū),尤以黎平的巖洞(被當?shù)刈u為“侗族大歌之鄉(xiāng)”)為核心。
我先后兩次到巖洞聽侗族大歌,但印象最深的是春節(jié)的對歌。
對歌是大歌的一種主要演唱形式,當?shù)孛磕甓家e辦多次對歌,春節(jié)對歌是最隆重的一次,每個部落一個對歌點,全村共設7個。
臘南部落的對歌點是全村最大的,參加對歌的男女歌手有七八十人。
男歌手主要來自本部落,女歌手都是從外部落請來,當?shù)胤Q之為“請姑娘”(各部落之間常常交叉互請)。
請來的女歌手們大都衣著華美、年輕活潑,都穿著嶄新的民族盛裝。
對歌點被設在“卡房”(“公共房屋”)一層的吊腳樓內(nèi)。
吊腳樓中間生一個巨大火塘,火塘上支一個烤有粑粑的鐵架,吊腳樓一側是擺有水果和糖塊的方桌,那些粑粑、水果和糖塊都由部落村民自動捐獻。
對歌開始,男女歌手分坐在火塘四周的長凳上。
外部請來的女歌手先唱,接著本部落的男歌手接應。
歌聲跌宕起伏,朗朗上口。
在整個對歌過程中無人指揮、無人伴奏、一領眾和,卻能唱出多聲部。
據(jù)說這在中國音樂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對歌要持續(xù)一周(正月初一—初七)。
對歌期間,本部落的許多中老年群眾和孩童也來看熱鬧或幫唱,卡房內(nèi)外被圍得水泄不通,整個村寨都沉浸在一片大歌聲中。
侗族專家吳定國介紹,侗民對大歌十分癡迷,民間素有“茍償嗩,嘎償賽”之稱,侗語意為“飯能養(yǎng)氣和身體,歌能養(yǎng)心和靈魂”。
他還告訴我們,現(xiàn)在縣里正將侗族大歌申報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斗牛場選在村莊附近一片河邊洼地里。
斗牛的時候河邊各處站滿了從四面八方趕來看熱鬧的觀眾。
參加比賽的斗牛共有20多對,這些專門飼養(yǎng)的斗牛個個膘肥體壯,無不長著一對勻稱銳利的大角,大角頂端還有用鐵皮做的護角。
斗牛要持續(xù)3個多小時。
斗牛開始前,先進行一個簡要的踩堂儀式,即有10多人組成的樂隊圍著斗牛場轉(zhuǎn)一圈,邊走邊敲打鑼鼓、吹奏蘆笙。
踩堂結束,隨著三聲鐵炮的響起,斗牛便開始了。
每次出場的斗牛有兩三對,一對結束,另一對就補上,場上終始保持三四對。
聽說斗牛的配對是經(jīng)主人同意自愿結合的,一般強與強、弱與弱結合,每次只斗一場,最后的冠軍往往要經(jīng)過幾年的打斗才能產(chǎn)生。
我發(fā)現(xiàn),許多斗牛就在出場的那一瞬間,即向?qū)Ψ桨l(fā)起猛烈的攻擊。
實力相差懸殊者,一方很快敗下陣來;而勢均力敵者,卻互不相讓,要連續(xù)打斗多個回合。
最有特點的是勢均力敵者,它們打斗時,不僅經(jīng)常發(fā)生“叭……叭”的撞擊聲,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雙方相持的場面。
每當這時,牛主人包括群眾都要發(fā)出歡呼聲和助威聲,整個斗牛場猶如殺聲震天的戰(zhàn)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雙方斗牛不分勝負需要重新拉開時,雙方牛主人要同時用繩索去拉對方的牛,用這種方法來保護自己的牛并體現(xiàn)公平原則,
如果因拉對方牛不慎造成對自己牛的傷害,對方不負賠償責任。
巖洞距縣城28公里,坐落在一條呈“C”字的溪流兩岸及山坡上,全村共有9個自然寨,近3700人,巖洞鎮(zhèn)政府也設在這里。
這里還設有一處侗文化家園,是一位叫鄧敏文的先生開辦的,我吃住就在侗文化家園里,非常方便。
侗族男女社交“行歌坐月”
在美麗的侗鄉(xiāng),青年男女到了一定年齡就開始社交,“行歌坐月”了。
“行歌坐月”就是談情說愛,一般都是農(nóng)閑季節(jié)盛行。
很多侗寨有專門的“月堂”,即吊腳樓供年輕人聚會,多數(shù)是小伙子到姑娘家去與姑娘對 歌交游。
夜幕降臨了,寨子里的小伙拿著自制的牛腿琴、琵琶等樂器,踏著斑斑點點的月光,一面拉著琴弦, 一面哼唱邀約歌,從喜愛的姑娘吊樓下走過。
琴聲歌聲撥動了姑娘的心弦,于是,她們急忙放下手中的活計,推開窗子往吊腳樓下窺視,見是自己喜歡的人來了,就打手勢,示意他可進樓。
如果是自己不喜 歡或不認的人來邀約,她們就急忙將窗戶關起來不去塔理。
假若那小伙子不肯離開她的吊腳樓、打口哨、呼喊,或用竹竿敲打她家的窗子和板壁。
耐性好的姑娘雖然不做聲,但她的家人便出來干涉,如果還不走,一瓢冷水從窗子上潑下來,意思是叫你快走開。
行歌坐月”爹媽是不阻攔的。
因為他們覺得兒女談情說愛是有人看得起,臉上光彩。
對歌時,小伙子彈琴,姑娘仍在做手中活,但她們都在仔細聽,并且心中在想以什么歌來答最好。
在不同的季節(jié)要唱不同的歌,在問答式的對唱中,最容易看出誰懂得的事理多,見識廣。
許多青年就是在這種“行歌坐月”的社交活動中加深了解,最后結為美滿幸福的家庭。
推薦閱讀:塔塔爾族禮儀習俗
侗族傳統(tǒng)民俗文化
侗族新婚習俗
新晃侗族婚姻史經(jīng)歷了從血緣、對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的社會演變地處邊遠山區(qū)侗寨長期受封建社世俗的影響,加上人際信息閉塞,“姑舅表通婚”是血緣婚姻的殘存表現(xiàn)。
自新社會后,一夫一妻制婚姻已成為侗族的主要婚姻形式。
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共同勞動中,侗家人具有純樸、自主、恩愛、文明、崇尚的傳統(tǒng)美德世代相傳。
戀愛:
侗家男女青年性格開放,喜歡唱歌,有著傳統(tǒng)的談情說愛方式。
男女之間通過趕集“搶帶子”和“趕坳對歌”互相了不解,女方如看中男方,就把隨身的一件小禮物送給男方,稱“送帶子”,作為交上朋友的依據(jù)。
從而約定日子,通過“玩山”或叫游“花園”,互相對歌談愛,加深了解和增強感情,由朋友變成情人。
直到雙方都認為對方可以信賴,愿意結為良緣,男方再托媒人到女方家說親。
玩山,即男女雙方共同選定日期和地點,進行思想探測和感情交流。
時間一般選文王掌推算的“燕子飛去又飛回”的夜晚,即“開”日或“成”日,地點一般選在離女方寨子不遠的山上,細草坪或溪邊,風景優(yōu)美而又比較隱蔽的地方。
玩山很講文明禮貌和規(guī)矩,雙方必須邀至少二人以上的朋友陪伴。
在約會的地點或三岔路口做有標記或打草標,確定在一定的位置。
一般女方先到,放好標記后就在附近的樹林里躲藏起來,男朋友如約而至,他們一路吹木葉或?qū)W鳥叫,裝著悠閑自在的樣子,邊走邊尋找女友留下的標。
找到標記后認定女友已到,就高興的唱起邀請歌,請女朋友出來。
女朋友聽到是自己約定的朋友聲音,才唱歌出林,然后互相請坐。
玩出對歌一般不準男女坐一堆,應相隔一丈遠以上。
很少對話,約定下次會面的日子或確定雙方愛情的程度完全用歌表達。
約會到三次,朋友進化成戀人。
女方帶粑,男方帶糖供宵夜用,感情逐步加深。
通過一年半載的“玩山”,了解到一定程度,戀愛成熟,兩廂情愿,男方才可托媒到女方家說親。
說親:
今稱“求婚”,實則為男方托媒人帶禮物(糖果)到女方家求親。
若女方家同意就收下禮物,若不同意則婉言謝絕。
如果家中不答應,而女方和男方生死在一起,男方家會請媒人第二次到女方家說親;女子主動請支持她的族里人去跟父母做工作。
女子當面接糖果交給父母,大部分父母只好依從。
這樣,說親就算成功了。
相親:
又稱“看屋”。
婚姻是人一輩子的終身大事,馬虎不得。
特別是女方,為防止男方花言巧語的誘惑而上當受騙,要對男方進行全面查訪、衡量門戶、比較人品,落實言行是否一致。
女方在姑嫂和嬸嬸的陪同下到男方家走一趟以探虛實,因為她們有眼力和經(jīng)驗。
此行極為關鍵,弄不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
因此,男方早有思想準備,多方迎合,家里掃得干干凈凈,并設宴款侍。
女方通過親眼察看,便與姑嫂和嬸嬸商量,思想統(tǒng)一后,如女方滿意便入席吃飯,并接受男女的饋贈。
不滿意,無論路程多遠,滴水不喝即轉(zhuǎn)身回程。
煮小籃子:
相親后,男方這時要準備一桌酒菜和禮物,由媒人、家族長輩和兄弟一起去女方認親。
女方把很親近的叔叔、伯伯、堂兄、堂妹請來,雙方介紹相認,說明來意,得到女方家人的認可,稱“開口禮”。
同時征求女方父母意見確定煮大籃子的日期。
煮大籃子:
叫“討八字”,又叫“定婚”。
這天可熱鬧了。
一般男方要殺一頭豬(備八桌酒菜的肉)、一擔酒、兩斗米、一擔“家媒酒菜”、一擔開禮的肉和糖、鞭炮等,還要送去4至8件衣料,同時備有一份“鸞書”,
“鸞書”上寫有男方年庚,到了女方寨子開始放鞭炮,要讓全寨的人都知道今天某家女孩定婚。
這時,女方的家族老少、親戚朋友,早已在家門口迎候,放炮迎接。
開始操辦酒席。
酒席過后,男方拿出“鸞書”,文房四寶,放在桌子上,請女方哥哥或弟弟,堂兄提筆,把女方的年庚寫在“鸞書”上,男為干、女為坤。
這叫“合八字”、也叫“發(fā)八字”,寫完,兄弟還要講幾句吉語祝賀。
男方叩頭拜謝用茶盤接過“鸞書”。
從此定為親家,女方就是男方的人了。
第二天或第三天酒醉飯飽回家,相互來往也慢慢的多起不。
報日子:
煮大籃子定親后,男方拿著雙方的年庚八字找預測先生擇定結婚日子。
由媒人拿著結婚吉日“課單”(上面寫有成親日子時辰)和禮物到女方家通知成親的具體日期,同時把“花園酒錢”交給女方的父母,叫“報日子”。
哭嫁:
侗族婚禮隆重而有特色,當成親吉日選定后,姑娘在出嫁前就開始“哭嫁”。
一到晚上,寨上姑娘們就去陪嫁(伴嫁),互相用歌傾訴情懷。
嫁娘(新娘)唱的多是感激父母養(yǎng)育之恩和兄弟姐妹離別之情,姑娘們唱的多是對嫁娘的祝福和思念。
嫁歌音調(diào)低沉,如訴如泣,情真意切,動人心弦,感人肺腑,在場的人們也難免要流下串串熱淚。
尤其是屈從父母的嫁娘,心想要與心上人永遠離別,歌詞更加輩切,形成了名副其實的哭嫁人。
如果戀人在場(部分地區(qū)允許戀人在女方出嫁前見面),但家里人必加提防,不使意外發(fā)生。
男方在婚前幾天就要作好新房布置及灑席等準備。
出嫁:
嫁娘出嫁當天,新郎家要派出十多人的迎親對伍(稱“官親郎”)到新娘家接親。
女方待迎親對伍到達屋邊時。
便將大門掩上,以歌盤問。
如“官親郎”對答不出,就不得從大門而入,但迎親人員中都有熟練的歌手,是不會被攔住的。
進到新娘家后,便享受豐盛的酒肉款待。
當晚,舉行歌會,稱“嫁歌”,伴嫁的男女青年可以嬉戲“官親郎”,用鍋底灰拌水抹“官親郎”的臉等,以試探其機敏和歌才。
嫁歌往往都是一唱一和,對答如流。
“嫦娥奔月”唱到“昭君出塞”,歌聲不斷到通宵達旦。
一般嫁娘于“卯”時出門。
新娘在“官親郎”和“皇客”的簇擁下,穿著“露水衣”,頂著布傘(也有坐轎者)上路。
出大門時,由其兄弟背過門檻或背上花轎。
“女官親”提著火把或馬燈走在前面,嗩吶在后,緊跟著新娘和皇客,后有嫁奩,一路上吹吹打打,迎親對伍十分狀觀。
躲喜:
當迎親對伍行至新郎家門時,男方全家都要回避,叫“躲喜”。
此俗風趣而又詼諧,平淡而又奇巧。
在新娘進門時刻,作為新郎家的親人卻悄悄的躲藏起來。
這個神秘而隱蔽的地方誰也找不到,只有主婚人心中明白。
按照侗家婚俗,男方的父母和新郎是不能過早的和新娘見面的。
侗家人認為,新人過門時年青氣盛。
如果過早見面,一來沖了喜氣,對新人不利,二來新人與公婆過早見面,以后公媳、婆媳之間會經(jīng)常發(fā)生口角,傷一家和氣。
新郎和新娘過早見面,會感情平淡、陰陽相沖。
只要躲過一陣喜氣臨門的高潮,就會化解矛盾,洪福齊天。
接親:
迎親隊伍來到新郎大門前,由接親婆上前收合布傘或啟開轎門,將新娘和皇客迎進中堂或火鋪上,打出一盆熱水(內(nèi)摻有甜酒汁,含甜密之意)給新娘洗臉。
換上男方備好的新裝,待皇客吃完甜酒各油茶后,迎新娘和女皇客進洞房掛帳子,取出娘家送的被子鋪床。
還要講吉語祝福“天長地久,早生貴子”。
掛帳畢,全家人便和新娘皇客見面。
拜堂(也有不拜堂的),爾后新娘進入洞房。
當晚,大擺宴席款待賓客,酒歌唱到天明。
男家眾親一般要設宴三天,第一天為“迎親下馬酒”,第二天為“家族迎親酒”,第三天為“皇客上馬酒”。
三天酒宴新郎新娘不能同房,新娘由女皇相陪。
宴畢,新郎陪同新娘回娘家,俗稱“轉(zhuǎn)腳”,在娘家住一宿,第二天回到婆家,燉一個豬肚子共餐,叫“合肚”,象征全家和睦團結。
新娘回門后,新婚夫妻才可入洞房、共度蜜月。
【侗族的一些禮儀習俗文化】相關文章:
壯族的禮儀習俗文化09-27
滿族的禮儀習俗文化10-26
布依族的禮儀習俗文化10-26
侗族“舞春!蔽幕鷳B(tài)的變遷10-08
論侗族起造祭典歌的文化內(nèi)涵10-07
侗族的葬禮風俗10-26
日本的禮儀與習俗09-30
關于日本的一些禮儀09-30
臨滄佤族禮儀習俗集萃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