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兒童成語故事大全
把成語故事運用到哲學教學中,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知識的鞏固會起到一定的作用,下面是一下吧整理的關于兒童成語故事大全,歡迎閱讀。
兒童成語故事 篇1
中華民族十分重視兄弟情義,要求兄弟姐妹要感情融洽,你敬我愛,互相幫助,家和才能萬事興。
有的人卻不懂這個道理,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謠《雞鳴》就講述了這樣一個不講兄弟情義的。
有一戶富貴人家,家有五兄弟,其中有一人犯了法要去受刑,其余四個兄弟卻不聞不問。
為了不喪失自己既得的權利和富貴,他們竟互相攻擊,丑態(tài)百出。
于是《雞鳴》作者借百姓之口諷刺這幫沒心沒肝的兄弟,全詩如下: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傍。蟲來嚙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林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詩的意思是:桃樹生長在露天的'水井旁,李樹又傍依在桃邊生長。蟲子來咬吃桃樹的根。
李樹挺身而出,替代桃樹忍受蟲子啃咬,不惜生命而死去枯僵。
樹木尚會以身相代,而人類卻將兄弟情義相互忘掉。
詩人熱情贊揚桃李共患難的美德,辛辣地諷刺了那些不講兄弟情義的人。
后來,人們由此而概括出“李代桃僵”,以桃李共患難比喻兄弟互愛互助。
后詞義轉變,現(xiàn)用來比喻以此代替彼或代替人受過。
兒童成語故事 篇2
“病入膏育”這則成語的膏肓是古以膏為心尖脂肪,肓為心臟與隔膜之間,膏肓之間是藥力不到之處。意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這個成語來源于《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
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至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yī)術很高明的醫(y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來。醫(y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
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
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yī)生馬上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yī)到了,立刻被請進了晉景公的臥室替晉景公治病。
診斷后,那醫(yī)生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是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y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yī)術真高明!”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y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兒童成語故事 篇3
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現(xiàn)今湖北襄陽縣)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
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張飛本不愿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著要回去。
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
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
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
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
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叭龂萘x”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敝洹
于是后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
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兒童成語故事 篇4
周顧,字伯仁,是東晉的一位大臣。
他少年時就長于談吐,成人后頗有名望,談吐幽默詼諧,為人寬宏大量,不拘小節(jié),性格開朗從不為一點小事而耿耿于懷。當時的人們都稱贊他“有雅量,友愛過人”。由于他的才識、品德和他的名望很高,官居尚書左仆射之職,引起弟弟周嵩的不滿和妒忌。
一次,兄弟倆一起喝酒,周嵩酒醉,竟拿起燃著的蠟燭朝周顧投了過去。而周顧只稍一躲閃,臉色依舊十分平靜,一點也沒有生氣,只緩緩地說道:“阿奴,你用蠟燭丟我,實是下策!
東晉時期,在一些名士之中盛行著一種“清談”的風氣。
那些名士們一邊飲酒、一邊發(fā)議論。他們只注重自己的個性品格,而不在乎禮節(jié)。
周顓的家里,也常常有人來喝酒閑談,其中一位就是輔助司馬睿建立東晉王朝的丞相王導。
周家和王家都是中原的名門望族,所以周頤和王導之間的'私交十分深厚。一次,王導和周頤談得十分投機,越談越高興。
談著談著,王導高興之余,竟得意忘形地側臥身子,把頭枕在周顧的膝上,用手指著周頤凸起的肚子問道:“你這肚子里面有些什么東西呢?”
周顓挺了挺身子,摸著自已的肚子,詼諧地說:“這里面嗎?什么也沒有,‘空洞無物’。
不過,像閣下這種人,倒也能容得下幾百位咧!
兒童成語故事 篇5
晉朝顧愷之,才華出眾,學識淵博,他的繪畫才能更是出色,聞名于世。
顧愷之畫人物,神態(tài)逼真,形象生動。
與眾不同的是,他畫人物,從來不先點眼珠。
有人問其原因,他說:人物傳神之處,正在這個地方。
一語道出了其中的訣竅,使人嘆服。
當時被人稱為三絕:才絕、畫絕、癡絕。
南北朝時的梁朝,又出了一個叫張僧繇的大畫家。
他善畫山水、人物、佛像,在當時名氣很響。
梁武帝建了很多寺廟佛塔,都命他作畫。
據說,有一次他在一個寺廟的墻上畫了四條龍,卻沒有給龍點眼珠。
旁人問他為什么不點上眼珠,他說:“恐怕點了眼珠,這些龍會破壁飛去!北娙瞬恍,堅持要他試一試,他便點了兩條,果然破壁飛去。
這一傳說雖夸張得近于荒誕,但說明了他作畫技藝得很高超的.。
到了唐朝,又出了個更有成就的畫家吳道子,集繪畫、書法大成于一身。
他的山水、佛像畫聞名當時,且寫得一手好字,有書圣之稱。
據傳說,他曾為唐玄宗畫巨幅嘉陵江圖,幾百里山水竟在一天內畫好了。
他在景玄寺中畫了地獄變相圖,不畫鬼怪而陰森逼人,相傳看過這幅畫后改過自新、棄惡從善的大有人在。
所以,后來有人評價這三個畫家時,認為顧愷之的畫成就超越前人,張僧繇的畫成就后人莫及,而吳道子則兼兩人的長處。
兒童成語故事 篇6
漢朝的時候,有一對很要好的朋友,一個叫雷義,另外一個叫陳重。
雷義和陳重的感情比親兄弟還要好,有一次,他們兩個人一起去參加考試,雷義考上了,陳重卻沒考上。
雷義心想:「陳重的學問比我好,居然沒有考上,真的是太可惜了!」雷義就跑去找掌管考試的官員說:「大人,麻煩您將我的功名轉給陳重,他比我優(yōu)秀呀!」官員當然不理他:「胡鬧,功名怎么可以隨便轉給別人呢?」雷義心里好失望:「那我也不要這個功名了!」雷義就假裝發(fā)瘋不去做官,終于被解除了功名。
過了幾年,雷義和陳重又一起去參加考試,這一次,他們兩個都考上了,還很幸運地被派在同一個地方做事。
雷義高興的'對陳重說:「陳兄,以后又要麻煩你多照顧了。
陳重說:「雷兄,您說笑了,都是您在照顧我呀!」兩個人很開心能在一起工作,感情變得更好呢!大家看到他們感情這么好,都說:「膠和漆凝聚在一起很堅固,不過還是比不上雷義和陳重的深厚友誼呀!」后來,有人就把這件事變成“膠漆相投”這句成語,用來形容好朋友間的深厚友情,就像膠和漆聚合在一起那么堅固!
兒童成語故事 篇7
唐朝時有一個叫趙嘏(gǔ)的人,他的詩寫的很好。曾因為一句“長笛一聲人倚樓”得到一個“趙倚樓”的稱號。那個時候還有一個叫常建的人,他的詩寫的也很好,但是他總認為自己沒有趙嘏寫的好。
有一次,常建聽說趙嘏要到蘇州游玩,他十分的高興。心想,“這是一個向他學習的好機會,千萬不能錯過。可是用什么辦法才能讓他留下詩句呢?”他想,“趙嘏既然來到蘇州,肯定會去靈巖寺的,如果我先在寺廟里留下半首詩,他看到以后一定會補全的!庇谑撬驮趬ι项}下了半首詩。
后來趙嘏真的來到了靈巖寺,在他看見墻上的`那半首詩后,便提筆在后面補上了兩句。常建的目的也就達到了。他用自己不是很好的詩,換來了趙嘏的精彩的詩。后來人們說,常建的這個辦法,真可謂“拋磚引玉”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先把自己的不是很好的觀點或文章介紹給大家,目的是為了引出別人的高論或佳作。是一個表示自謙的說法。
兒童成語故事 篇8
相傳在戰(zhàn)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饑挨餓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干什么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跡終于發(fā)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里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有一只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跡的出現(xiàn)。
兒童成語故事 篇9
“寸木岑樓”成語由“方寸之木可高于岑樓”變化來,出自《孟子·告子下》。
有一位任國的人向孟子的學生屋廬子問禮與食哪個重要的問題,屋廬子隨口答道“禮重要”。任人又問道:“娶妻與禮哪個重要?”屋廬子答道:“還是禮重要!
隨后,這位任人便一本正經地說道:“要是按著那些禮節(jié)去找吃的,恐怕就要挨餓、甚至餓死;如果不按著那些禮節(jié)去找吃的,可能就會有吃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難道還要按著禮節(jié)去行事嗎?再有,假如按照親迎禮,就得不到妻子;要是不行親迎禮,就能得到妻子,還一定要行親迎禮嗎?”
這一問,屋廬子沒有答出來。第二天,便去鄒國,轉告了老師孟子。
孟子聽后,說道:“回答這個問題有什么困難的?如果不揣度基地的高低是否一致,那么一寸長的小木頭也可能比頂端的高樓還要高。說金子比羽毛重,但是,豈能說三錢多重的金子也比一車的'羽毛還要重?拿吃的重要與禮的細節(jié)相比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與禮的細節(jié)相比較,何止于娶妻重要?你去這樣回答他:‘扭折了自己哥哥的胳膊而奪取了他的食品,自己便有了吃的;而不扭折,便得不著吃的,那么他會去扭折嗎?越過東鄰的墻去摟抱人家的女子,便得到了妻子;而不去摟抱,便得不著妻子,那么他會去摟抱嗎?”
后人用“寸木岑樓”成語來比喻差距懸殊。
兒童成語故事 篇10
戰(zhàn)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經問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么。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在一個森林里,住著一只老虎,有一天老虎的肚子很餓了,想找個小動物當點心,他在路上走著走著,遇見一只瘦小的狐貍。
于是老虎就撲了上去,沒想到狐貍大喊一聲:“哼,森林里大家都知道我是大王,大家都怕我,你敢吃我?”老虎看狐貍又瘦又小,不相信他說的話,可是看狐貍說得那么認真,又怕他說的是真的。于是,狐貍說:“你以為我在騙你呀?要是你不信,你就跟在我后頭瞧瞧吧。我走到哪兒,大小動物見了我,就會嚇得跑走的!崩匣⑾耄骸拔业萌デ埔磺啤!庇谑呛傃鲋^在前面走,老虎跟在狐貍后面。
山上的鹿呀羊呀,一看見狐貍后面跟著一只大老虎,都嚇得跑走了。老虎看了,還以為他們害怕狐貍,不知道他們害怕的.是自己,老虎嚇得再也不敢吃狐貍了。
“狐假虎威”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凹佟笔恰敖琛薄S腥苏虅e人的勢力欺負人,可以說他是“狐假虎威”。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權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兒童成語故事 篇11
戰(zhàn)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足智多謀,英勇善戰(zhàn),立下顯赫的功勛。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官列上卿。趙奢原來是一個普通的收取田稅的官吏。他對趙王一片忠心,收稅時大公無私,一視同仁。
有一次,他到趙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趙勝家去收田稅,誰知道趙勝的'管家蠻橫不講理,就是不肯繳納田稅。趙奢根據當時的法律,嚴肅地處理了這件事,殺了趙勝手下九個參與鬧事的人。趙勝知道后,大發(fā)脾氣,揚言要殺趙奢。趙奢知道趙勝要殺自己,不但沒有躲避,反而找到趙勝,對他說:“您是趙國王族的貴公子,卻放縱管家違反法律。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國家必然衰弱。國家一旦衰弱,其他國家就會來侵犯我們,甚至把我們滅掉。到那個時候,您還能保持現(xiàn)在這樣的富貴嗎?但是,您要是能夠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會以您為榜樣,天下就會穩(wěn)定,國家也就強盛起來了。您身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視國家的法令呢?”
趙勝聽了這一番話,知道趙奢是個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趙惠文王面前建議提拔趙奢。趙惠文王聽從了趙勝的建議,任命趙奢為統(tǒng)管全國賦稅的官吏。從此,趙國的賦稅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國庫得到了充實。
后來,人們就用“奉公守法”這個成語,指某人嚴格地遵守國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規(guī)范。
【兒童成語故事】相關文章:
成語故事作文02-04
歷史成語故事ppt11-11
成語故事作文【推薦】03-01
成語故事作文【熱門】02-27
成語故事作文【薦】02-27
成語故事作文素材11-14
成語故事作文錦集05-25
成語故事作文精選15篇02-04
成語故事作文(精選37篇)02-07
成語故事作文15篇02-04